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扬天下-第8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欧洲。
  荷兰、葡萄牙这些弹丸小国能把生意做到大秦来,泱泱大秦,掌握着巨大的贸易优势,就不能去抢欧洲的市场吗?
  如果说以前因为对欧洲不熟悉,去了没有保障,那么现在你可以放心的去了,好望角以东有皇家海军保护,进入大西洋之后,葡萄牙、英国、西班牙的港口都可以自由停靠,并且能得到相应的保护以及补给供应。
  到了欧洲,有多国的贸易港可以由自贸易,而且还是免关税的。大秦自己也有两个港口,阿威罗港以及地中海的马塞港。
  你们不再是无依无靠,大秦的皇家海军已经开赴欧洲,在那边将没有一个国家敢故意刁难你们。
  还等什么?去吧,满载着大秦的商品启航吧!在那边。大秦的商品供不应求,价格是本土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只要你们能到达欧洲,就能赚得钵满盘满。
  现在大秦各地的造船厂,造船订单至少也已经排到了一年之后,特别是航速惊人的飞剪船,更是商人们首选的船型。
  每天航行于朝鲜、日本、南洋、南华洲、印度、波斯、红海等地大秦商船,总数已经多达八千多艘。商船的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递增着。相信很快就会超过荷兰,成为世界上拥有商船最多的海洋贸易大国。
  皇家海军强势的开拓,为大秦的商品铺平了道路。打开了市场。在皇家海军控制的范围内,你只要不畏风浪,把货运过去,就不用担心赚不到钱。
  其实上。就算不用施加外交和军事压力。大秦的商品也根本不用担心没有销路,无论是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还是新兴的纱丝、棉布、成衣、羊毛衣、皮衣、奶糖、牛肉干、特色薰肉,以及香皂、马桶、蓄电池、灯泡、探照灯、水泥、橡胶制品;新式钢材打制的宝刀、宝剑、火柴、玻璃工艺品、纸张、笔墨、书画,儒家经典书籍、佛经、医书,精巧的首饰,玉雕、各式香料、药材,家具、漆器等等;
  随着大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对大秦的仰慕越来越深,人们多以能用上大秦的商品为荣。
  大秦的商品正通过数量近万的商船。源源不断的远销海外,同时带回大量的海外商品,以及一船船的财富。
  前两天就有消息传回,远洋贸易商社的一艘商船从波斯湾回来,一个蓄电池和五个灯炮,一个部落酋长看到之后,视之为神物。用价值30万龙币的珍宝买下,此事传回,在大秦轰动一时。
  而类似的传奇故事绝非单一现象。很多新奇的商品到了海外,常常能获得令人瞠目结舌的高价。这样的生意,只要做上一桩,就足以让人一辈子享用不尽了。
  这样的暴利,引诱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海外贸易。
  现在,欧洲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已经敞开在大秦的商人面前,《大秦时报》这一报导,立即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很多商社和贸易公司纷纷组织船队,准备远航欧洲,抢占市场。
  朝野一片沸腾之下,司法改革以及对都水监、军器监这些部门官员的培训考核的事情,就变得有些波澜不惊了。这也正是秦牧希望达到的效果。
  军器监和都水监这两个部门“匠气”都比较重,和翰林院这种清贵的部门根本没法比较。
  培训考核在这两个部门悄然铺开,朝中官员没有多少“疼痛感”,甚至还有御史言官主动提出对太仆寺、司农寺等部门一并进行培训考核,还是秦牧担心动作太大,会产生不良后果,才暂时按下。
  华盖殿里,秦牧把主持《大秦时报》的翰林学士王夫之召来,对他说道:“王卿,大秦时报是朝廷的大报,朕是每期必看,自从王卿任主编以来,大秦时报的质量不断提高,权威性也得到了民众普遍认可,朕心甚慰。不过朕以为,现在的大秦时报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就是门类比较混乱,这方面必须加以改进才行。”
  王夫之连忙问道:“不知陛下想如何改进?”
  秦牧正色地说道:“朕的意思是,不能再这么笼统的编排了。要分出行业版块才行。比如第一版是时政类的新闻,第二版是科技类的,第三版是金融类的,第四版是农业畜牧类的,总之,每一个版面都要分清,这一类的新闻不能编排到那一类的版面里去。朕这里有一份版面安排细则,你拿去照办即可。”
  王夫之接过宫女递下来的素笺,只见上面已经分门别类的排好顺序。王夫之觉得这么编排的话,确定更加简洁有序。谁要看什么类型的报道,直接找相应的分类版块就行了,于是答应了下来。
  秦牧这么做,其实是想用大报作为引导,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各行各业的地位在报纸上体现现来。
  比如科技版块,被他放到了第二版,仅次于时政要闻。
  而科技的创新免不了涉及到数学、几何、物理、化学这些学科,久而久之,这些自然学科的地位就会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并深入人心。
  分完版块之后,秦牧又说道:“为了保证大秦时报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所以报道都不能仅凭捕风捉影便加以报道。报社要聘请一些具有较高素质的人作为记者,对一些重大新闻,以及突发事件,进入实地追踪了解;
  而且新闻报道时,尽可能不要有主观立场,你们的任务就是将事件事原原本本的报道出来,至于民众看了,持什么样的立场那是民众的事,你们必须确保自己的中立性。唯有这样,才能长期保持大秦时报的权威性。”
  如果连权威性都没有了,那么秦牧费尽心机去分什么行业版块,也就没有任何用处了。
  总之,为了提高数理化的地位,秦牧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中国的情况与西方不同,西方经过文艺复兴之后,各门自然学科正在蓬勃发展,中国自从汉武之后独尊儒学,导致了其他自然学科严重萎缩,若不迅速矫正这种畸形的知识形态,自己再努力,最后中国的科技还是会落后于西方。
  王夫之不知道他想的这么多,听说要聘请大批记者,他不禁皱着眉头道:“陛下,这会大大增加报社的支出。。。。”
  秦牧立即摆手道:“王卿治学方面是行家,但在生意经上,你还真是不行。聘请记者固然会增加报社支出,但却能大大提高报社的新闻报导速度、质量、以及权威性。
  这权威性越高,报刊的销售量就会越大,报社的收入也必然越高,而且广告的收费也能大大提高,现在发一个广告,收费是二十龙币,到时就可以收一百龙币,甚至一千龙币。
  你尽管照朕说的去做吧,具体的行政管理方面,朕再给你找个干练的人才,不用你操心行政管理方面的事情。”
  “是,陛下!”

  ps:继续磕头求月票,求订阅,亲们,支持一下吧,再顿首!
  。(未完待续。。)


第1111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县与帝都南京隔江相望,距离南京约百里左右,快马半日可至。
  县境除滁河下游和长江沿岸为冲积平原外,多属玄武岩方山丘陵和黄土岗地。从南京走陆路往淮安、清江浦、海州、泗州等地的话,都要行经,因此的商贸也颇为发达,每天车马熙熙攘攘。
  临近梅雨季节后,天空时常是细雨茫茫。张志年过五旬,须发已微微花白,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腰间系着一个渔篓,手上拿着钓竿,冒着细雨来到县城南郊的龙池边。
  南郊龙池出产的鲫鱼肉质细嫩,十分鲜美,远近闻名,但是价钱也比其它地方的鲫鱼高出三成。
  张志挽着衣袖和裤脚,因为池边泥泞,连脚上那破旧的“千层底”也脱下来别在了腰间,不管怎么看,他都像个乡野村夫。
  不过附近的农人多数认识他,见了他总会停下,让到路边,恭恭敬敬的施上一礼,叫一声:“张训导。”
  在明代,各县分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县学通常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
  府一级的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则多为与金榜无缘的举人或贡生,由地方官指派。
  其中嘱托是约聘教员,类似于后世的代课老师。
  而无论是教谕,还是训导、嘱托都与地方行政、诉讼无关。没有油水可沾,“奉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他们的奉禄极为微薄。而且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每天与四书五经打交道,也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多不善于经营;
  依靠他们微薄的俸禄,不过是勉强能养活自己而已,因此往往只能抛下妻儿一个人去就任,长期过着“妻离子散”的生活。甚至连堂上双亲。都无力奉养。
  张志拿着钓竿来到龙池边,拿出蚯蚓为饵,下了钩。望着一池蒙蒙烟雨,葱笼春景,紧了紧身上的蓑衣徐徐吟道:“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其实他远远没有诗词中描写的那么惬意,他的发妻留在老家奉养年过七旬的老母,原来妻子靠着织布勉强能维持着家中的生计,但半年前,妻子因劳累过度病倒,至今没有恢复。
  张志一个个的去拜求同僚借钱,可同僚和他领着一样微薄的薪俸,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哪有钱借给他呀。
  张志求告无门,绝望无助。正准备辞去训导一职,回家再想办法。最后还是一个家境较为殷实的学生回去求了父母接济张志,才勉强支撑过来。
  如今龙池钓鱼,也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贴补家用。
  张志故作轻松地吟完诗,才注意到今天来龙池边垂钓的人多了不少。细雨蒙蒙,加上大家都戴着斗笠,披着蓑衣,一时也看不出是些什么人。
  张志心中不禁暗叹,因为池中的鱼总是有限的,这来垂钓的人多了,难免僧多粥少。。。。。。。
  接下来,张志发现自己今天所在的位置大概是风水不好,下钩许久都没有鱼儿上钩,透过迷茫的烟雨,却发现别人不时钓上鱼来,急得他不时抽起自己的鱼钩,蚯蚓还在,可怎么就没鱼来吃饵呢?
  他四处张望了一下,提起钓竿,拿上空空的鱼篓换了一个地方,还是没钓到鱼。
  他很想厚着脸皮,蹭到南边的那株古柳下,因为他注意到,古柳下的那人钓上的鱼最多,这地方应该是最好的。
  只是古柳处地方窄,除了一处水面比较干净,其它的多生水草,不适合下钓,张志只得作罢。捱到暮色将临,他才钓起两尾鲫鱼,想起家中境况凄凉,张志拿起鱼篓,抚着被雨水打湿了的胡须,不禁感叹:“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李寓,怎么是你?”
  “恩师,不光是我,其他同学都在,恩师在上,请受我等一拜。”
  从古柳边站起来的,不是自己的学生李寓是谁?张志见他不顾地上潮湿,屈膝便拜下去。那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龙池边钓鱼的人,也纷纷站起来向他行拜礼,然后把自己的渔篓拿过来,把鱼倒到他的鱼篓里。。。。。
  “你们。。。。。。。。。你们这是做什么?”
  李寓说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恩师家中有困难,学生等无力接济,心中愧疚不已,这些鱼,是学生等唯一能回报恩师万一的,请恩师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