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观战笔记-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来就来莫斯科。斯大林是“宁可喜欢真正的敌人,也不喜欢假的朋友”的人。丘吉尔要摸斯大林的底,斯大林何尝不在摸丘吉尔的底?丘吉尔顽固,斯大林更强硬。斯大林虽然对丘吉尔一再拖延开辟第二战场很不满,但对他的雄辩口才和固执得很坦率的个性,却表现出了少有的尊重。在欢迎丘吉尔的宴会上,斯大林向丘吉尔讲了一个故事:萧伯纳访苏时,曾向他建议邀请当时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访苏。斯大林说:“为什么要邀请他来?他是干涉我们的头子。”萧伯纳夫人立即纠正说:“不对,是丘吉尔使他误入歧途。”丘吉尔一听,马上向斯大林承认说:“我是干涉最活跃的人物。”说完马上问斯大林:“你已经宽恕我了吗?”斯大林一听笑了:“这一切都已过去,过去的事情应该属于上帝。”两人最后一次会谈结束时,已是深夜了,斯大林破例把丘吉尔请到自己的住所去,两人面对面一边喝酒聊天,一边等着莫洛托夫把公报草稿送来,两人共同审阅、签署。 
  通过面对面接触,丘吉尔对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敬佩之至。当时,苏德战争战线漫长,苏联损失巨大、压力巨大、困难巨大,莫斯科郊外50公里处就有德军,真称得上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斯大林却谈笑自如、稳如泰山。丘吉尔心中的那个疑虑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后,丘吉尔在给罗斯福写信通报与斯大林的会谈情况时称,他与斯大林已经“建立了一种对将来很有益的个人关系”。 
  够不够世界级政治家,有没有大局观是一个重要标志。在盟军的反法西斯行动中,丘吉尔经常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但他对反法西斯同盟这个大局的分量是知道的。几年中,他为了协调英、美、苏三大国关系,无数次来往穿梭,做了大量工作。再如,为了认真做好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准备,斯大林提醒说,应当及早任命一位盟军总司令,只有让同一位总司令来负责战役的准备和战役的实施,这样才能搞得好,切忌中途换人。这是经验之谈。在这个问题上,丘吉尔也是顾大局的。虽然诺曼底登陆战役是在英国集结和展开,但考虑到一旦战役发。10。 164 起,美军参战人数将大大超过英军,丘吉尔立即表态,这个总司令应该由美国人来当,英国人可以当地中海方向的司令。于是,罗斯福知人善任,任命最善于协调关系的艾森豪威尔担任盟军总司令,全盘负责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准备和实施。顽固的丘吉尔一旦同意实施这次战役,他后来也是出了很大力的。丘吉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一份功劳,他以反法西斯斗士的形象载入了史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只要英国同美国站在一起,英国永远是配角。当今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反恐问题上与小布什站在同一立场,这一点不能说他错。但是,在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个问题上,当国际社会意见严重不一致时,却没有看到布莱尔站出来为协调各国立场做过什么工作。相反,他积极为小布什提供一些不实情报,助长小布什撇开联合国推行单边主义,“二布”联手,贸然开战。在布莱尔身上,已经找不到一点丘吉尔雄辩、固执、爱憎分明、不知疲倦、不折不挠的遗风。 
  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按理说布莱尔也是东道主之一。在法国诺曼底海滩举行的纪念大会,布莱尔也跟着英国女王去参加了。他追随小布什在伊拉克辛辛苦苦打了一仗,可是到了隆重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的场合,他却像是生怕别人看出他参与了伊拉克战争似的。这说明,打仗也不是可以乱打、瞎打的。像诺曼底登陆这样的仗,名垂史册;而像伊拉克战争这样的仗,却非议丛生。 
  不过有一件事可以提一下。利比亚的卡扎菲,突然宣布愿意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使他同美、英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缓解。这是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在反恐斗争方面取得的极少胜利之一。据说,这是由于英国同卡扎菲进行长期艰苦谈判取得的重大突破。如果情况属实,在布莱尔的记分牌上可以给他加一分。 
  四 这次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法国是东道主。法国总统希拉克利用这个机会,大胆邀请俄国总统普京、德国总理施罗德也来出席庆典,此举深有含义,闪耀着异彩。 
  法国这个国家,军事传统也是很深厚的。想当年,拿破仑横扫欧洲,威风无比。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曾打过大胜仗,但随后,这个老迈帝国却每况愈下,屡战屡败,难提当年勇。二次大战中,法国早早败在德国手下,贝当投降,全国沦陷。直到诺曼底登陆战役成功,美英盟军攻入法国,才协助法国光复国土。但法国在二次大战中也有一个最大收获,那就是在抗战过程中缔造了新的民族传统,这一点难能可贵。法国在二战中缔造了什么民族传统?那就是在强权面前决不低眉下眼,始终坚持民族独立自主的戴高乐传统。 
  戴高乐是有骨气的。当时,戴高乐频繁来往于英法之间,千方百计争取英国的帮助,以抵制法国国内的投降倾向,却突然听到贝当出面组阁,准备同德国单独媾和的消息。戴高乐是贝当的老部下,但他决不容忍投降,毅然决然与贝当分道扬镳,不辞而别,重返英国,在伦敦发表了著名的“6·18”广播讲话,号召抵抗。随后,戴高乐在伦敦成立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领导抵抗运动,为日后解放祖国打下了基础。   
  从伊拉克战争说到诺曼底登陆(5)   
  可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法国、对戴高乐抱有深深的偏见。罗斯福非常瞧不起法国,瞧不起法国人,瞧不起戴高乐。他认为法国人在战争期间表现太差了,简直毫无斗志,不堪一击。罗斯福打定主意,战后不能给法国以大国地位,它没有资格,也不能给戴高乐出人头地的机会。因此,在“三巨头”会谈中,罗斯福一直坚持这样几条:一,盟军一旦进入法国,必须对法国实行军事占领,由盟国军政府对法国进行管理。二,为此,盟军进入法国后,既不同贝当的投降政府打交道,也不同戴高乐的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打交道,只和地方机构发生必要的联系。三,基于上述考虑,他让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把戴高乐指挥的法国军团派往意大利作战,不让他在解放法国本土作战中发挥作用。四,将来占领德国后,对德管理机构内没有法国的位置,战后其他国际主要机构中也没有法国的位置。 
  丘吉尔的看法与罗斯福相反,他希望战后有一个强大的法国出现,以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丘吉尔内心一直在想,只有战后一个强大的法国和英国站在一起,将来才能对抗苏联。为此,他多次表示要依靠戴高乐,依靠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让他们来行使法国的民政管理权力。 
  罗斯福不同意丘吉尔的看法。他当着斯大林的面,嘲笑丘吉尔也不看看法国如今还有什么分量,居然还想把法国重新培养成一个强国。斯大林对法国也没有多少好感,但不像罗斯福那样偏激。 
  戴高乐对罗斯福如此藐视法国极为愤慨,展开了坚决斗争。他针锋相对地坚持这样几条:一,法国军团必须参加解放祖国的战役,并且必须由法国军队负责解放巴黎;二,盟军在法国土地上必须完全尊重法国的主权;三,在法国建立政府是法国人民自己的事情,除此之外,不承认其他任何形式的政府存在;四,法国的国际地位必须得到尊重。 
  担任盟军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身临其境,看出了罗斯福法国政策的偏颇,他对戴高乐的立场表示理解和同情。在戴高乐的强烈要求下,1944年8月23日,艾森豪威尔向勒克莱尔指挥的法国第二装甲师下达了命令:向巴黎进军!戴高乐的车队在装甲师后面全速跟进,随部队同时进入巴黎。第二天,巴黎解放。戴高乐从巴黎解放的第一天开始,就牢牢掌握了新生法国的命运。后来,经过戴高乐据理力争,丘吉尔竭力说项,斯大林表示默认,罗斯福作出让步,法国最终也进入了对德四国管制委员会,后来又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但是,法国从此同美国结下了宿怨。 
  战后,戴高乐对美国把欧洲盟国当成“小伙伴”使唤的态度十分反感,他响亮地提出了“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并一怒退出北约,把美军从法国领土上赶走。 
  战后半个多世纪来,美国的强权政治愈演愈烈,法国一如既往奉行独立自主政策。平时看不出什么,关键时刻就难免碰出火花。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法国总统希拉克为何带头唱反调?因为你美国太不把别国的主权放在眼里了,总这样下去是不行的。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小布什的毛病又来了,。13。 167 他硬把伊拉克战争与二次大战扯到一起。希拉克不乐意了,他通过自己手下的人转告小布什手下的人:在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大会上,法国人不希望听到伊拉克战争这个词。这句话除了“辣”味十足,还有更深一层含义:二战都过去60年了,美国处理世界事务的思维早该更新了。 
  希拉克总统经过深思熟虑,亮出了精心设计的一招:他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德国总理施罗德都来出席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大会。这是一个惊世之举。希拉克通过这一举动告诉全世界:二次大战中的敌、我、友三方终于汇集一堂,他们面对新的世纪,要共同为旧世纪画一个句号,结束过去,共创未来。 
  希拉克,大手笔。法国实力不如美国,境界高于美国。 
  高卢雄鸡,这一声啼得高亢、雄壮。 
  五 普京总统接到希拉克邀请,想必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会对希拉克心生感激,但不会过于激动。二次大战,苏联遭受损失最大,消灭敌人最多,战胜德国法西斯的功劳也最大。想当年,斯大林的钢铁意志,代表着俄罗斯的民族意志,那是不可战胜的。 
  过去还有一个不小的别扭:二次大战中,究竟哪一次战役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苏联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转折点,西方认为诺曼底登陆战役才是转折点。没有谁出来当裁判,双方都是以我为主,各说各的。过去,布尔什维克的思维向来比较僵化,觉得若是去出席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那不是等于自我贬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地位了吗?所以,即使对方有邀请也不能去,何况人家也从来没有邀请过。 
  俱往矣。 
  虽然,战争历史可以为俄罗斯这个英雄民族作证,但今日之俄罗斯毕竟已不是昔日之苏联。虽然,普京灵魂中仍然保留有斯大林的某些精神基因,但今日之俄罗斯总统普京,毕竟已。14。 168 不是二次大战中的斯大林。对普京来说,再像斯大林那样端起架子与西方大国首脑们打交道,显然不现实。比较现实的态度是放下架子,走进群体,为俄罗斯找到新的起点。   
  从伊拉克战争说到诺曼底登陆(6)   
  苏联曾经那么强大,最终垮台、瓦解,教训太深了。普京接手之后,也一直在反思,今后的俄罗斯之路应该怎么走?至少,走进群体,显然是他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为了走进群体,普京自己也在积极创造这样的机会。2003年5月底,俄罗斯隆重纪念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邀请世界各国首脑都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