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国与中国-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放债者。因此士绅家族仗其社会地位外,还部分依靠权和财力。在20 世纪初,他们仍主宰着大多数省份偏僻的农村地区。
旧中国官吏以士绅家族为收捐征税的媒介。同样,士绅也给农民作中间人,他们在执行官吏压迫农民的任务时,也能减轻些官方的压迫。地方官吏在应付火灾、饥荒或早期叛乱以及众多的次要刑事案件和公共建筑工程时,都要靠士绅的帮助。他们是平民大众与官方之间的缓冲阶层。
穷人单凭他的才学也可成为上述狭义理解下的一名士绅,即使他同士绅家族无关。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有科举功名的人总同地主家庭有关系,而后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总有考中功名的成员。一般地说,士绅家族是人材库,里面有不做官而有功名的,也有官场中的人物。大家族是培养官员的苗圃,又是被贬或告老致仕官吏的退居之所。
士绅在每个乡里履行许多重要的社会职责。他们为诸如运河、堤堰、水坝、道路、桥梁、渡船之类的灌溉和交通设施进行筹款和主持修建。他们支持儒家的机构和伦理一一抢组办和维持学校、圣祠和当地孔庙,出版图书、特别是地方史籍或地方志,并给平民大众分发道德说教册子和劝世歌谣。在承平时期,他们给公众生活定下调子。在动乱时期,他们组织并统率民兵的防守力量。他们日复一日非正式地仲裁纠纷,使当地不致像美国任何一个市镇那样经常发生法律诉讼。士绅还创办慈善事业并运用所托管的经费救济乡间疾苦;他们在官方请求下向政府捐款,特别是在战争、水灾和饥荒的时期。这些贡献十分有用,以致大多数朝代都出售最低级的功名以获得经费,从而使许多人可以不必经过考试而享有功名。这种做法虽然败坏了考试制度,却能使有钱人付出代价以进人上层社会,并分享士绅的特权,例如他可以会见官吏并免受肉刑。
士绅家族在当地的领导地位和管理职能,可以说明为什么官方努力没有深人到中国的下层社会。或者以另一种方式从其起源来讲,士绅的产生是用来填补早期的官僚政府与中国社会(它正在不断扩大,非官僚政府的力量所能控制)之间的真空。由G?W?斯金纳所倡导的对城市研究的结果,发现从汉朝到清代中叶的2000年间,相继各朝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并未增加,而中国的人口却增长了5 倍。在各朝全盛时期,基层单位“县”的数目是:“汉朝1150 ,隋朝1255 ,唐朝1235 ,宋朝1230 ,元朝1115 ,明朝1385 ,清朝1360”。而帝国的总人口是:〃 180 年6000万,875 年8000万,1190 年1。1 亿,1585 年2 亿,1850 年4。25 亿。”因此,在汉朝末年,一个县官管辖5 万人,而到清末却要管辖30 万人。斯金纳提出,要是有8500 个县都由北京来管理,那么清朝的行政工作简直就搞不了。中国政府并没有把县的数目机械地增设到这种难以管理的水平,而是随着政府自身的扩展,巩固了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区的各县,同时只在边远地区设置新的县份。另外它还削减了它的地方行政职能。例如,在唐朝以后,政府放弃了对城镇集市的官方管理,一般地停止了它对“商务的严密控制”; 并逐步不再“正式过问当地的事务”。代之而兴起的是士绅和他们在当地的职责。
这样,帝制政府仍然是个上层结构,并不直接进人村庄,因它是以士绅为基础的。当地士绅的许多公务形成了帝制官僚统治下的一个政坛,使官员能够以极大的流动性和表面上不依赖于地方根基的方式经常调动。实际上,皇帝任命的任何县官只有获得当地士绅的合作才能进行治理。总起来说,在100年前就已超过4 亿人口的一个国家里,正式皇帝官员不到2 万名,带功名的士绅却约有125 万之多。
士绅家族之所以能不断主宰农民,不仅靠其拥有土地,而且由于这样一个事实:士绅中间主要产生出将来可以被选拔为官吏的士大夫阶级。而士绅之所以能够几乎包办学术,则又基于中国语文的性质。
中国的文字和文人
书写的中国文字不仅看起来不同于西方文字,而且在其基本结构原理上也与西亚和欧洲的拼音写法大不相同。对英美人来说,虽然有许多拼音文字看来也像中文那样莫名其妙,但实际上它们同英文是很相似的。例如,泰国儿童在学校里学泰文的过程同美国儿童很相似,他们学一些发音,把这些音同一些没有任何其他意义的符号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学拼音字母。就其思想和学习方式而论,他们同样可以用英文字母来学(作一些调整,使之能表达泰语发音),然后进一步把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字写下来,以丰富其词汇和表达能力。中国儿童的学习过程却不同。他学习的符号在外形上是有意义的,并且这些符号像图画,或者像数字5 那样,同发音没有关系。这一书写文字既是象形的又是具有符号特征的,其表意的因素多于表声的因素。
在最大的字典里,现代汉语包含4 万多个汉字。但是,在一家报纸印刷所的铅字架上,有7000左右的汉字就够用了,其中约有3000个是普通识字的人所真正需要掌握的。自公元初期直到如今,这些汉字的形式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在30 年之前,中国人还仍旧沿用一种可与古代希腊文的拉丁文相比拟的书写文字,这种文字十分简练,通常必须过目之后才懂得字的意思,单凭发音是不够的。这也是使中国直到20 世纪仍束缚在儒家的陈旧模式里的一个因素。中国语文妨碍中国人与外国社会的顺利交往,而过去外国人学中文甚至比令天还要困难。
中大的写法。汉字最初是图画或符号。古汉字⊙(以后写作日)代表太阳, (后为月)代表月亮。日月合在一起成明,意思是明亮、清楚、富有光泽。木指一棵树,二木为林,意为树林,三木成森,表示丛生的树木。一、二、三这些符号肯定比“one ;two ;three”易学。□表示一块围场或“包围”,而较小的方块形表示嘴,或加以推广表示一个洞口、一个路口、一个港口,等等。
汉字在其早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单靠象形方法加以扩充(如上述把日与月合而成明那样)。于是逐渐加入了声的因素。结果使大多数汉字由其他比较简单汉字组成,结合起来的字的一部分通常表示基本意义,另一部分表示有关读音的字样。
以“东”这个字为例,北京话读加tung (汉语拼音为dong——译者)。因为一个汉字念出来是单音节的,又因汉语里音素颇少(整个汉语里仅有400个左右不同的音节),所以汉语里同音字多得令人心烦。这些同音字好比是英文里的“soul”与“sole”以及“all ”与“awl”。汉语里冰冻的“冻”读作tung ,房屋上栋梁的“栋”也读这个声音。中国人开始写冰冻的“冻”字时,采用了表示东方的“东”字,再在其旁加一代表冰的符号字,形成“冻”字。为了要写出表示栋梁的“栋”字,他们采用东方的“东”字,旁加代表树木的符号木,形成“栋”字。
这些是简单的例子。事实上,中文的任何部分本身都是简单的。它所以难学,是因为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记住,又有那么多的意思和借喻。例如,当编纂字典的人要把成千上万的汉字编成字典时,由于缺乏拼音字母,他们所能采取的最好办法,是列出214 个部首,其中的任何一个肯定是每个汉字必定包含的。从编字典的角度来说,这214 个部首就相当于英文里的26 个字母,但查用起来不像用拼音字母那样明确,并且更为费事。
尽管汉字臃肿,写起来很不方便,但在近世以前,用它记载的文献数量比任何别的文字都要多。据适度的估计,1750 年以前印出的中文书比当时全世界所有其他文字印出的总数还要多。部分原因是中国人早已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这些发明大约过了以600年才传到欧洲。
综上所述,也许足以说明为什么汉文成为几乎是统治阶级的专利品。它具有一种社会制度的性质,而不仅是一种社会工具。人们崇拜中文,花费长年累月的工夫来弄通哪怕只是文献的若干部分,而中文文献自身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只有通过紧张的努力才能登堂人室。一个比较重要的汉字年深月久地使用在各种场合,积累了像洋葱头那样多层的意义。我们不妨打一个极其简单的比喻,假如罗马人的Pater 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用原封不动的书写形式一直传到我们今天,也许再同其他的字体结合在一起,它就含有“父亲”(father )、“爱国心”(patriotism)、“父权”(paternity )、“(圣经)经义学”(patristics )、“祖业”(patrimony)、“恩眷”(patronage)等等的意思。至于给这样一个字指定哪一种意思,那就要看上下文来决定。这就需要熟谙古文。许多学者单是为了熟悉古文,就耗尽了心血。
中文这套书写法,并不是每个学童在其准备应付生活问题时可以随便拣起来使用的方便工具。它本身就是一个生活问题。如果这孩子没有时间来长期不断地学习写字作文,他就一辈子休想飞黄腾达。因此,中国的书写文字并不是中国农民借此可以获得真理和知识的敞开的大门,而是阻挡其上进的拦路虎,需要花费实实在在的大力气才能加以克服——它是钻研学问的障碍而不是助力。
文士阶级。由掌握中文而产生的这一阶级,是同其下面的士绅家族及其上面的官吏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士人有了功名并且也许得了一官半职时,他就可以通过现有的政府机构来施展他的才能。然而,他只有在掌握了古典经书中所述的官方治国之道,始能成为官员。这些经书的内容,是士大夫学用孔孟之道后在口头上表述的那套道理和礼节上所用的一部分东西,而在实际行动上则参与结党营私以及有系统的勒索,有组织的敛财(这是官僚阶级的突出之点)。
至于未能进人官场的士大夫,他总能在其所出身的家族系统里另找用武之地。他持有功名,这种身分使他能够接触官方下层,通过这种私人交情,他可代表家族的利益而为之服务。干这项任务也需要能在口头和书面上运用孔孟之道。这样,士大夫不管居官与否,总是同家族和政府的现有秩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的生活仰赖于家族和政府,他在实际的行动上是为两者服务的。作为一个有教养的大人先生,他不会体力劳动,也不善经商,从小受保家忠君思想的训练,舍此别无出路。孩子在士绅家族中生活有保障,可以不必分心,把时间充分花在用功读书上。他为了准备应考和步人仕途,通常必须苦读10 年。在北京取得最高级功名的人; 同今天在美国大学里取得教职的人一样,平均年龄约为35 岁。然而,应考是一场赌博,只有从那些有钱家庭里出来的天赋颇高的青年,始能进人考场。
官场生活承担的风险和流动性,与地主士绅的安全和稳定形成明显的对比。考试制度是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我们认为特别重视私人关系的一个社会里,中国的考试制度显得异常公允和广泛。当这制度在一个朝代的鼎盛时期行之有效时,人们尽一切力量消除私情。考生被锁在小房间里,一长排一长排几千个这样的小房间在每个省城里占很大一块地面。考卷上只有考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