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真实的盗墓-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完这个就继续溜达到了悼陵监村,这个村子也是大有来头的,里面的故事,我也是今天和一个守陵人的后裔聊天得知的,他家祖辈在这里守陵已经几百年了,村子里面杜姓的基本都是守陵人的后裔。
悼陵监村村子有两处古墓,一处在村外,已经被盗,黄色绿色的琉璃瓦碎片遍地都是,我今天可不是没有收获的啊,捡拾到了一个刻着五爪金龙的琉璃瓦当,虽然不算完整,可毕竟是几百年的物件,现在就在桌子上面,就当镇纸用吧,那天没事,自己在用它,雕琢出一个砚台,自己留着把玩。也有意义。
村外边的古墓,原先是因该有地面建筑的,现在值残留石头构建还有砖石,外围的城墙还在,还算完好,我居然看到了一只野兔子也听到山鸡求偶的叫声,可惜现在北京禁枪了,要是那个年代,我们来这里打猎,顺便或许就把古墓给盗了。连玩在干。
还有一处在村子里面,四周的围墙也都是大洞了,墙角就成了垃圾堆了生活垃圾都堆在哪里,也不知道,这些保护部门都干什么,这样的一座古墓居然没有被盗,或许四周全是人家这点有关。
整个陵区里面全是松柏,都一人多粗,基本就是修建墓地时候栽种的,走在里面有一种阴森的感觉,外面阳光明媚,陵区里面独有的那种肃静,我还是真的习惯这种感觉,脚下全是厚厚的腐烂的松针。里面有明显的小路,看来是长期有人遛弯,还有一条小径可以走上坟堆上面,上面两颗巨大的柏树。
我环视查看一周,没有被盗的痕迹,心里稍感安慰,出去的时候和村子里面的老人聊天的时候,得知这个墓也被盗了,盗洞都填埋了,我还发现,明明是明代的古墓,城砖居然有的是嘉庆年间烧制的,看来这个古墓的清朝时期修缮过,这个不得而知。
也了解了这个村名字的来历,当然是和陵墓有关,是和被盗有关、、、、、、
悼陵监位于昌平城西北6。1公里,十三陵镇所辖行政村。清代成村。因村址在明代为悼陵的神宫监所在地,故名悼陵监。
悼陵的墓主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原配皇后陈氏。陈氏,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嘉靖元年(1522年)册立为皇后。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的一天,帝后在宫中闲坐,张、方二妃进来献茶。嘉靖皇帝反复观看、抚弄二妃的纤纤细手,引得陈皇后妒火中烧,醋意大发,将茶杯掷在地上,摔得粉碎;惹得嘉靖皇帝龙颜震怒,大发雷霆。陈皇后素知嘉靖皇帝为人严厉,为争宠夺爱激怒皇帝,后果难测,不免心中惊悸,终日惶恐不安,导致腹中胎儿流产,数日后竟一命呜呼。
当时,嘉靖皇帝余怒未消,对皇后的丧礼降低规格,谥号〃悼灵〃二字,葬在陵区内的袄儿峪。按照明朝制度,每建一座陵都要设一个神宫监,派遣太监负责日常的看护与管理;因陈皇后的谥号为悼灵,其之葬所即称为悼陵,神宫监也随着称为悼陵监。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议请改谥,此时嘉靖皇帝已经心气平和,遂改谥为孝洁。
嘉靖皇帝死后,礼官们提出:孝洁皇后乃世宗(即嘉靖皇帝)的原配,应与皇帝合葬。穆宗(嘉靖皇帝三子朱载垕,年号隆庆,庙号穆宗)采纳了礼官们的建议,将陈皇后迁葬永陵,并于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为陈皇后上尊谥为:孝洁恭懿睿安庄相翊圣肃皇后,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尊荣。
悼陵位于悼陵监村北,袄儿峪东麓,整体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呈长方形,设殿门三间,享殿五间,两厢配殿各三间,殿后为石供案、石供器,案器后为墓冢。孝洁皇后自隆庆元年七月十七日(1567年4月25日)迁葬永陵后,悼陵虚置十余年。
万历九年(1581年)十月,世宗皇贵妃沈氏死后葬入悼陵,其后,世宗的妃子文氏、卢氏陆续葬入悼陵,悼陵的规格就由皇后陵降为皇妃坟,悼陵监却保留了下来,仍旧执行看护陵园的职责。
在悼陵监村东,为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年号崇祯,庙号思宗)的陵墓--思陵。因前十二陵的神宫监都是明朝设置的,而崇祯皇帝是亡国之君,没有设立神宫监。
清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清王朝为各陵确定了守陵太监的人数,因思陵没有神宫监,太监们没有栖身之所,而悼陵监便近在咫尺,于是,看护思陵的太监们就寄治、借宿在悼陵监内。康熙年间,每陵设陵户3名(思陵4名),每户给地35亩;乾隆年间,每陵均设陵户4名,每户仍给地35亩。陵户们在这里定居下来以后,娶妻生子,经过世代繁衍生息,遂形成村落。
在十三陵,每个陵旁边都有一个和帝陵名字相同的村庄,那是由看守各帝陵的陵户历代繁衍而成的。如长陵和长陵村,献陵和献陵村,景陵和景陵村。那么,埋葬崇祯皇帝的思陵旁边,当然也应该是思陵村了。可是,如今整个十三陵一带就偏偏没有个思陵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人北京后,崇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吊死在煤山了。据说,由于当时战争纷乱,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停在北京东华门外,一连好几天没人过问,迟迟不能安葬。后来,顺天府官吏命令昌平州官安葬崇祯。当把他的尸体运往昌平时,人们才发现,崇祯皇帝的脑袋不知被谁砍掉了。
当时,大伙儿怎么找也找不到这颗脑袋,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现找材料和工匠,铸了个金头,把它安在崇祯皇帝的脖子上,才得以完葬。就是这颗金头,才引起陵墓被盗。
就这样崇祯被葬在了思陵。甭看崇祯“亡国之君”的名声不好听,可他脖子上安的金脑袋却是个好东西。这样,就招来了一些人的贼心。
开始,由于思陵村各陵户的精心看管,崇祯的地下墓葬总算是完好无损。年复一年,许多年过去了,陵户几经变迁,看管的就不那么紧了。
一天,村里有位老人清早起来拣粪,经过崇祯的墓前,忽然发现坟墓已经被挖开了,敞着一个好大的洞。他急忙回到村里,把这事对陵首说了,陵首马上带了一帮人赶到坟地,他们走到被挖开的洞里一看,棺材早已经腐烂了,崇祯的尸体也只剩下一付骷髅架子,安在他脖子上的那颗金头呢,也不见了。
大伙儿心里明白了,盗墓的人就是奔着这颗头来的。这金脑袋少说也得有十好几斤,看来,它早就被人弄走了。陵首心想,大伙儿这么愣着也不是个事呀,就派人到州里报了案。其实,上报州官又有什么用呢?日子一长,这件事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搁下了。
后来,陵户们商量着说,在崇祯的墓里还有皇后、贵妃及其它附葬品呢,要是以后还有人来盗墓怎么办?于是,他们就立下了一些新的护陵规矩,并且决定把思陵村改名为“盗陵监”,意思是对盗掘陵墓的人要时刻提防,严加监看。时间又过去了很久,“盗陵监”被渐渐地叫白了,这才成了现在的“悼陵监”村。
这要是被盗一个古墓,守陵的村子就要改名,警示,我相信很多陵村的名字就要面目全非了,被盗的陵墓在中国太多了、、、、、、
疯狂的开始84开山见宝84
老了,不得不承认,昨天就这么一个小溜达,走路不到十公里,今天腰酸背痛,小腿肿胀,要是在以前,根本就不敢想。要是在以前,我昨天就是探风,就是提前了解古墓附近的环境,看看有没有动手的可能,那些离着村子太近的坟墓,我们一般是不会去动的。
因为,夜里的稍微有一点动静,附近人家养的狗,就会吠叫,附近村子里面居住的很多都是守陵人的后裔,还是相当警觉的,我更喜欢昨天的感觉,在残砖破瓦间,找寻历史的沉淀,在村民的聊天中,知道不为人知的趣谈。这种探古寻幽的感觉,也只能到了我这般年岁才能看透吧。
年轻的时候,为金钱打拼,拥有多少都不知道满足,现在够吃够喝就行了,也不在奢求什么。这个就是心态吧。饿只有经历过,才会懂的。那些身世显赫的一国之君,死后也不是黄土埋地。那些陪伴帝王身边受宠的宦官,不也是葬于陵区,守着生前伺奉的主子。
昨天在探古寻幽中,也了解很多尘封在历史长河里面很多事情,也在和老乡的聊天中,知道很多奇趣的事情。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那唯一的一位太监坟就是陪着崇祯皇帝吊死在景山上面的那位,现在一个人孤身埋在一片果园里面,不知道这个古墓有没有被盗,里面有没有值钱的物件,要是在以前,我们一定会打这个主意,现在就是缅怀一下,也就是看看,也不会去想了,钱财就是说过眼云烟、、、、、
这几天我为什么不聊盗墓啊,昨天一个朋友告诉我。现在的盗墓小说,都是引导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毁坏文物。我这个还是很有压力的,写出来,也是为了警示大家把,前面有的聊的很细,我是从盗墓甚至考古角度去说。没有想那么多,最初,就是看看现在网上很多玄幻的盗墓小说,嗤之以鼻,觉的给大家讲一个不一样的盗墓故事,这本在节文以后,我会写番外,大家知道这帮人都在做什么。
我还会加重一点笔墨聊聊监狱里面的事情,叫打家知道那里面真不是人待的,也不要在生什么盗墓的想法了,也算是给大家普普法吧,也算是警示吧。说归说,劝归劝,这个还是在自己。总之,牢饭,不好吃、、、、、
说到那个太监墓,就在一片果园里边,石碑还完好,封土没有被盗的痕迹,这个是为什么呢,我感觉,这个盗墓人都知道。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思陵前方有一座陪葬墓,普遍认为该墓是明朝末年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的墓葬,通常称为王承恩墓。明十三陵内的王承恩墓
现存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陵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就是坟堆子。前面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王承恩墓坐西朝东,东侧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由吴下倪钦题行书刻“王承恩墓”。
此碑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基座四周浮雕十分生动,表现题材为“龙马负书”、“犀牛望月”等神话传说。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龟趺,碑首有“敕建”字样,碑文800字,为清顺治帝(顺治17年)亲自撰写。紧靠墓前的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顺治二年营建思陵时,顺治帝为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撰写的。
王承恩于明万历年间进宫,担任信王府的掌管太监,即自朱由检(后来的明思宗)一出生开始就照顾着他。天启年间,他也是魏忠贤势力的其中一份子。但身为太监的魏忠贤想要篡位,王承恩却帮助朱由检,使得天启年间的司礼监太监魏忠贤只好在熹宗朱由校临死前宣布由信王朱由检继位,且熹宗之后张皇后也发布懿旨:“召信王入继大统”,因此魏忠贤与王承恩决裂。
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