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商贾人生-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近几年,汉口镇涌入了大量来自九州各地的商人,其中来自三晋之地的商人尤为居多。 
  三晋人喜欢吃面,一日三餐都短少不得,什么剔尖、擦面、拨面、猫儿朵、河捞、拉面、刀削面、拨鱼、揪片、炝锅面、醮面片、拷栳栳、转面、翡翠面、蛋黄面、浇肉面、打卤面、三和面、鸳鸯面等等等等,若细说起来,真是可以让人目瞪口呆。 
  三晋的商人将生意做往了神州各地,也将三晋这些种类繁多的面食带到了各地。 
  不知是因为南北饮食习惯的差异,又或是那些山西工匠、商人们平日里的用度较为节俭,让习惯了出手阔绰的商贾们产生了误解,仿佛三晋商人便皆是带有小气的习性。 
 
 
 
  
 ~第二章三晋商人~
 
  桌上几位老板与文定也都是长来长往了,是以与他们的交谈,文定自也是不必拘谨。 
  “有何干系?干系大了。”苏老板言道:“他们一来,不但抢走了沈老板大量的盐引,还多方截走了客源,打击他的买卖,让他如今是苦不堪言。” 
  “会有这等事?沈老板可是我们荆楚之地最大的盐商,有道是强龙不压地头蛇,怎的就如此一败涂地。”章传福心中泛起疑云阵阵。 
  这几位之中也就是燕行舟颇为知道内情,既然大伙都说开了,他也不必有所保留,道:“要说沈老板盐行的买卖兴旺,就是因为朝廷二十几年前烦布的折色兑银之法,而如今这窘境也全是因为此法。” 
  原来,我大明盐政自开国以来,实行的乃是开中之法。之所以实行开中之法,便是因为北方边界上鞑靼人的不断侵扰,所以朝廷不得不常年驻重兵于边塞之上。 
  驻守重兵自然免不了钱粮的花消,太祖于当地推行的屯田之策虽然亦能补给,可那苦寒之地微薄的产出,对于庞大的驻军而言,不足尚多。然而若是由朝廷出面运粮补给,那花在路上的耗费,比起粮草本身则要大去了数倍不止,是以便有了开中之法。 
  开中之法,便是开中盐课,例该召商,以备边储之意。商人只要将粮食等军用之物运到边境仓库,当地的官员在确认收到之后,便会向商人们发放贩运食盐的盐引,商人可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白盐,再转到朝廷规定的地域之内销售所得之盐,以获取利润这样一来,既可免去了朝廷的负担,又带活了边塞贸易,更让许多闲置百姓找到了谋生之路。太祖出身民间,越发洞悉民间的疾苦,此计乃正是太祖的上上之策。 
  利益虽丰,然而一路的辛苦,沿途的寂乏亦不是常人能以忍受。能在此法中获利的,往往都是比邻京都的三晋百姓。 
  人多地薄的山西境内,百姓们纵使是在大丰之年,也不能由祖上传下的黄土地上挣回全家老小一年的口粮。所以这开中之法一经推广之后,三晋男儿便纷纷辞别父母妻儿,走西口,上边塞,出外谋生。 
  时晋人曾有言:“计春挟轻资牵车走四方者,十室九空。”其规模之巨,可见一斑。 
  盐课丰硕的回报,也确实让他们这些满原本是一穷二白的山西汉子赚进了大笔大笔的银子。然而纵使再高明的律法,也必须经由无数凡人之手,方才得以施行。 
  起先的许多年里,此法倒是得以大力推行,实实乃是起到了富国强民之功效。可过了百年的岁月后,却在层层官吏的私心之下积重难返,最终这原本与朝廷,与边防,与三晋百姓大大有利的开中之法,也不得不加以废除。 
  随之换来的便是折色兑银之法,运去边塞的米粮不再换成盐引,而是直接兑换为银钱,盐引则由官府出售给各地的盐商。这样一来,盐引一物不再是三晋商人的专属,而他们辛苦运去的米粮,换来的仅仅只是些许的银子罢了,此法一出,让三晋商人损失惨重。 
  有人失,必然也就会有人得。 
  如沈老板之类的两淮盐商便在短短的数年中,由原本的次级盐商,摆脱了三晋盐商的控制,由官府手中直接买到了盐引,霎时间风生水起,银子便像流水般装进了他们的口袋此事若是就此终结,也就不过只是此消彼长,时局异而人事改的旧谈。可是顽强的三晋商人却不肯就此罢休,虽然与两淮盐商相比,他们欠缺了地理的优势,可在折中之法推行了百多年后的今日,他们早就不是一贫如洗,只为了糊口而奔波四方的落魄百姓了。 
  凭藉着手中多年累积的银钱,以及他们那独行千里的魄力,果断结束了大部分边塞的营生,大举南下分散于九州之地,重新夺回自己的市场。 
  沈老板则正是因为准备不足,才被逼的手忙脚乱。 
  听完燕行舟的叙述之后,文定等人也大致明白了事情的经过。为此,在座诸位皆是唏嘘不已。 
  这盐商之间的你争我夺,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是站在朋友的立场,他们私心下都希望沈老板能在这激烈的商战中度过难关。 
  苏老板更是颇为热心的道:“有什么用得上我们的地方吗?燕老板,在我们这些人中,往日里就数您与沈老板最是相熟,若是实在有什么为难之处,他不好向我们这班朋友言明的,您代为表诉也是一样,大伙都不会见死不救的。” 
  在座诸位虽说与沈老板有些交情,可银钱上的事,终究还是放在自己身上最为保险。为沈老板的遭遇也就难过罢了,就算是他主动求告上门,各人心中都得要掂量掂量。这苏老板倒好,主动提了出来,让在座诸位无不是有些意外。 
  就连向来不怎么张嘴的刘老也禁不住问道:“苏老板似乎对沈老板之遭遇十分的上心,不知里面是否有何缘故呀?”这也正是余人想问又未曾明言的。 
  苏老板郑重其事的说道:“诸位难道还不曾察觉到,近两年来,汉口的地面上多了许多的三晋人氏吗?他们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工匠,有的则是资力雄厚的商贾,已经渗透到汉口镇里的各行各业。” 
  “咳。”瞧他如此严肃的表情,还以为是如何了不得的大事,章传福说道:“汉口这地界,正是如日方升,谁不想来发财呀!别说是山西商人了,满这大明朝的找去,这天下九州还有什么地方的人是汉口所没有的?” 
  是呀!在座的诸位细说起来,还不是来自大明四处,为的也不过就是个钱字。 
  可苏老板却没章传福那么轻松,感慨的道:“大家远道而来,自然都是为了讨生活的,也不必分说是哪里人氏。可燕老板您是有所不知呀!您想的是和气生财,别人可是不一定都如同您这个想法呀!” 
  接着,苏老板还特意压低了声音,向桌上的七八个人道:“在下听说,他们三晋人之间,无论谁的买卖大或小,都不是独自一个人或是一家人,有所谓的帮派暗中支援。不论是买卖上还是旁的地方,一人有难便会八方来援。不然,你们想想,以沈老板的家底,就算是他那些银子汤里来,水里去的不曾留下多少,可毕竟是烂船还有三斤钉,他累年的盈余也是相当可观的呀!怎会如此轻易就被人挤兑到眼前这地步?” 
  众人一琢磨,这事还委实不虚,若不是有许多人共同联手,很难想像单凭一家之力就可以让荆楚地面最大的盐商如此狼狈。 
  “这事我知道。”燕行舟到底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说道:“历年来,在旁的地方,我也曾与这些三晋商人打过交道,他们的确在许多方面上都是相互扶持。不但是如此,每到一处都还会建起会馆来,供乡亲间联络走动,商议买卖上的诸多事宜。 
  “我再怎么说来着,还是燕老板您经历的多。”苏老板随带着奉承了燕行舟一句,又说道:“这些日子里,苏某就在为这事犯愁,他们这么些人涌进来,顿时便成了一股较大的势力。当然,如今在汉口他们还不曾站稳脚跟,若是日后形成了可观的势力,那还不会极力打压我们这些三晋以外的商人,就像是沈老板这般,到那时侯,以我们每家一人之力,谁能与之抗衡?” 
  苏老板的话,让在座诸位的心头无不警觉了起来,以寡敌众,谁也不敢说自己有这个实力,连文定的东家章传福也隐隐有些忧虑。 
  刘老则若有所悟的问道:“苏老板,你是不是在买卖上曾经吃过他们的亏,方才有此一虑?” 
  被说中心事的苏老板不好意思的笑了一笑,道:“刘老就是刘老,在下这点心思一点都瞒不过您。不错,今年春上,我原本从苏杭一带选中了一批物美价廉的绸缎,正在与上家商谈之际,却硬生生让他们给捷足先登了。 
  怪不得他对三晋商人如此愤然,原来也是同沈老板一般,吃过他们的苦头。 
  一旁的周老板关心的道:“苏老板怎的如此大意,不曾提防呢?” 
  “哎,如何能提防?”苏老板苦涩的笑道:“那上家原本就是他们晋帮中人,我货都已经看好了,正在与上家谈论价钱,谁知第二日一去,便告知我那船绸缎已经卖给他山西同乡了。这还不算,不但是货没买到,回到汉口后,买进那些绸缎的晋商又以低于市价的三成出售,让我的那几间铺子很是亏了一笔。” 
  “做买卖嘛!你有货我有钱,公平交易便是了,干嘛还要分说是哪儿哪儿的人呀?这帮家伙非要捆绑在一起,真是不知所谓。”周老板也是为他打抱不平。 
  得到了认同的苏老板越发的来了精神,慷慨激昂的道:“所以嘛!我们绝对不能坐视不理,让沈老板被他们打压下去。如若他们这次得逞了,只会是助长他们的气焰,最后诸位与在下都只能是任他们摆布。” 
  桌上的几位老板经他如此一鼓动,立即是群情激愤,纷纷要联合起来襄助沈老板,抵制三晋商人。 
  其中,惟有与沈老板最好的燕行舟反倒是不动声色,等他们一个个说完之后,方才道:“诸位听燕某人一句,此事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 
  “燕老板,这是为何?难道要我们坐观自己的朋友身家败落才行吗?” 
  别看他们一个个都是大义凛然的,私心下无不是在为自己的买卖担心。若是三晋商人单单只涉足于盐事,他们谁也不会搭理此事,可偏偏晋帮商人是衣食住行无一不碰,各行各业无有不沾,当真是让他们都自危起来。 
  燕行舟神色轻松的道:“沈老弟虽然眼前是有困难,但却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诸位可曾知晓他的家世来历?” 
  众人都是些酒桌上的朋友,平日里见面之时,不是谈些买卖,就是谈些风花雪月的趣事,燕行舟这一猛然提起,倒还真是难住了众人。 
  在文定的印象中,沈老板除了出手阔绰外,还十分的推崇儒学,也非是那种沽名钓誉,装模作样之辈,不但出钱资助乡学,出资修建书院,每每在高雅的画楼之上撞见,还时常能见到他吟诗作赋,在汉口的众商人中,也算是让文定觉得是较为独特的一位。 
  章传福凭着模糊的回忆,说道:“老沈不就是来自两淮吗?两淮盐商这些年可是富甲天下呀!” 
  在座诸人无不点头称道。 
  “不错,若不是来自两淮的盐引,沈老弟的买卖也不会做的这般大,说起来,这里面多少也是托了他姨表兄弟汪元海的福气。” 
  桌上的几位大老板顿时吸了一口冷气,无一不是面露惊色,道:“汪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