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散仙在异界-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地宫府图》中的“十大洞天”相比,内容基本相同,唯个别名称、地点有异。
四,五镇海渎。五镇海渎为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所封五山、四海、五河神王。杜
光庭将其列入该时,各标以名称及所在地。五山即东南中西北五镇,除东镇沂山封东
安王外,其余四镇山均封“公”,如南镇会稽山永兴公,中镇霍山应圣公等。对于五河
神王中的长江、淮河、黄河、济水,并分别标明祭祀时间。
五,三十六靖庐。靖庐为道教徒修炼的地方,“三十六靖庐”为有名道徒修炼成仙
之处。据《陆先生道门科略》和《汉天师世家》称,“三十六靖庐”系张陵所定,但陈
国符先生在《南北朝天师道考长编》中指出,杜光庭所记紫虚庐在南岳魏夫人坛,寻玄
庐在江西吴猛观,元阳庐在常熟张道裕宅;但其中魏夫人、吴猛系晋人,张道裕为梁人。
据此,三十六靖庐的定型,应在南北朝时期。
六,三十六洞天。写明各洞天名称及所在地点。杜光庭所记的“三十六洞天”与司
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的“三十六小洞天”,大同小异,两者似同出一源。
七,七十二福地。杜光庭所记“七十二福地”,实际只有七十一处,名称及各所在
地,与《天地宫府图》所述“七十二福地”的顺序番号大不相同,且有名称相同而地点
不同,名称不同而地点相同,以及不少名称与所在地点都不同的复杂情况。由此推知道
教关于“七十二福地”的传说,可能不只一种,至少《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不完全来
源于《天地宫府图》,而有其特殊的史料价值。
八,灵化二十四。即二十四治。传为东汉张陵在蜀境创建五斗米道过程中所设立的
二十四处道教活动据点或教区,除北邙治在洛阳城北以外,其余均在四川境内。杜光庭
集录的“二十四化”,包括各化治名称,所配五行,所属节气,应星宿、干支人
属、所在州县、神仙灵迹等内容。它与《太三五正一盟威箓》《无秘要·正一气治
图》《三洞珠囊·张天师二十四治图》所记的二十四治各项,均有所不同。特别是它记
的六十甲子生人分属各化治的资料,为其独家所有,更为可贵。
总之,杜光庭将古神仙家及道教所谓神仙住在天、海中、山里洞天福地的各种神
话传说,统一集录于《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实际是一部比较全面而又简要的道
教地理集,对研究道教宇宙观和道教历史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武当福地总真集》,三卷。元道士刘道明编集。刘氏为全真派兼传清微法的道士。
《古今图集成·神异典》转引《武当山志》云:刘道明号洞阳,荆州今属湖北人。
与叶云莱同师雷渊黄真人名舜申,授以清微道,居五龙观,搜索群籍,询诸耆旧,
纂为一,命曰《总真集纪胜录》。实此之异名。前自序云:“予也覃怀末裔,荆
门鄙夫,……
退居山林,修真养性。然游人达士登陟者匪一,往往探颐索隐,令指谕蜂峦。……
倦于应酬,敬搜摘群,询诸耆旧,加以耳濡目染,究其的论确辞,笔之曰《武当总真
集》。”
该首列“武当事实”即“概述”。引传记云:“武当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
一名仙室。中岳佐命之山,应翼轸角亢分野,在均州之南。周回六百里,环列七十二峰,
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七十二福地之一。……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因名之
曰武当。”然后分列“峰岩溪涧”、“台池潭洞”、“宫观本末”、“神仙灵迹”、
“仙禽神兽”、“奇草灵木”等节,后列宋代对真玄武的封号含《玄武传记》、
“大都昭应宫瑞应”、“录善降日”、“供献仪物”、“四天天帝”、“古今明达”等
项。记录了元代初期,武当山的自然风光、道教文物、神话传说,以及仙真和有名道士
的事迹等。中记载的资料,可供研究武当山道教史之用。
《茅山志》原为十二篇十五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析为三十三卷。题
清嗣宗师刘大彬造。刘号“玉虚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至大四年1311
袭教,为茅山宗第四十五代宗师。自云:“大彬登坛一纪,始克修证,传宗经箓。又五
载,而成是。”①但据泰定四年1327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序:“是前后凡二十年
始成。”则此或非一时一人所造。钱大昕《元史·艺文志》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
五卷。张氏为元末茅山著名道士,撰有《山世集》《碧岩玄会录》《玄品录》《老氏经
集传幽文》《寻山志》等。至治二年1322主茅山崇寿观,正是《茅山志》修撰之时。
因此陈国符认为:“盖此实即张天雨所修,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②不无根据。
此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此前,已有若干茅山志,但甚简略。北宋《崇文
总目》著录《茅山新小记》一卷:嘉祐1056~1063中,陈倩知句容县,曾校修《句
曲山总记》;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南丰人曾恂和茅山山门都道正傅霄又重修《茅
山记》四卷。所“山水祠宇,粗录名号而已;考古述事;则犹略焉。”《茅山志》即
据旧志增修编纂而成,于元泰定天历1324~1329间刊行。元末板毁,明永乐元年
1403重刊。成化二年1466板复毁,六年重刊。《四库全总目》地理类存目著
录之浙江孙仰曾家藏本,亦十五卷,系嘉靖二十九年1550玉晨观刊本,续入明事,
已非元刊本之旧。
《正统道藏》所收,系据元刊本只另行分卷。前有赵世延、吴全节、刘大彬三
序,略述撰志之缘起及此之概要。
卷一至卷四《诰副墨》,录历代诏诰,并附表奏汉诏诰当是六朝人伪撰。卷五
《三神纪》,记三茅君茅盈、茅固、茅衷世系及事迹。将“传”升为“纪”,意在
抬高三茅及清派地位。卷六、七《括神区》,叙茅山地理形胜和自然景观,赋予其道
教人文色彩。卷八《稽古篇》,稽考仙真、道士之遗迹。卷九《道山册》,著录茅山道
目。卷十至十二《清品》,记茅山宗所尊仙真及祖师之谱系印传记。卷十三、十四
《仙曹署》,记茅山神仙宫府。卷十五、十六《采真游》,记隐遁茅山之著名道士和隐
士的事迹,计百四十一人。所记详略不等。卷十七、十八《楼观部》,记茅山宫观附
庙二十五处,山房庵院若干处。卷十九《灵植检》,记茅山神芝奇药、名花异卉。卷
二十至二十七《录金石》,集录梁、唐、宋、元诸碑铭,大都录碑文,少数只列碑目。
卷二十八至三十三《金薤编》,录齐、梁、唐、宋、元人咏茅山之诗及著作。以《诰
副墨》《录金石》二篇是研究清派茅山宗以及茅山层道士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关系
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反映了梁、唐、宋三代茅山宗的鼎盛及至元朝犹久盛不衰的历史事
实。《三神纪》《清品》和《仙曹署》列述茅山宗神灵仙曹体系。《清品》又记历
代嗣派宗师生平事迹,除魏华存以外,大多以《真诰》和历代碑铭、文札等当时资料为
据。《采真游》记述部分下层道士的活动;所采栖遁茅山之道士且不限于茅山一宗例
如其中胪列了南朝时张天师九、十世孙若干名。在黄澄传中还提及北宋徽宗以前,
“三山经箓各嗣其本宗。先生黄澄请混一之。今龙虎、阁皂之传清毕法,盖始于
此”。这些对于了解茅山宗乃至道教各派的活动以及传承制度等,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括神区》《稽古篇》和《楼观部》叙述到元代为止的茅山人文地理沿革和宫观庵院建
置;
后二篇补充了《真诰》等之缺载。《灵植检》对于茅山药材的形状、性味和药用
价值,均有较翔实的记录,有的还备述炮制方法,名木异卉则指出其所植之处,具有较
高的科学价值。此外,《道山册》对于考察唐宋茅山宗文献有着特殊意义,《金薤编》
则具有文学史资料价值。
此志在体例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如一事可归于数类,则著互见,此略则彼
详,并注“见某篇”或“事见某篇”。若所本之有详细叙述,亦加注云“详具某”
或“事见某”。由于内容丰富,编排得当,故在道教名山诸志中占有突出地位,甚为
道教徒和学者们所重视。
此外,又有清康熙十年刊本《茅山志》十三卷,题“郁冈真隐笪蟾光审编”。光绪
三年曾重刊。陈国符说:“是志删节刘志而紊其条贯,除稍增辑明清文献外,无可取者。”③
注:
①《道藏》第5册549页,文物出版社、海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年
②《道藏源流考》下册,24页,中华局,1963年
③同250页
《重阳全真集》,全真道祖师王嚞号重阳子撰,由门人编辑。全原本九卷,
《正统道藏》析为十三卷,载于太平部。前有金宁海州学正范怿作于金大定二十八年
11的序言,盖集于此时。全为王嚞所作诗、词、歌之汇集,涉及其生平思想
及活动的诸多方面,为研究王嚞的重要资料之一。
一,早期活动。文集中有许多“自述”、“述怀”诗,叙述其早期活动情况。有云:
“名嚞,排三,本姓王,字知明”,因“见菊花坚操,便将重阳子为号”,又自名“王
三风”或“王害风”。素性倜傥,不拘小节,有云:“少无福,早孤独”,悟道后,别
妻离子,弃荣华,绝是非,或纸袄麻衣,蓬头垢面,行乞于市;或“葫芦贮药,腋袋经
文,拯救人苦”。初离俗,自掘一墓,筑冢高数尺,下深丈余,挂一方牌,“王公
灵位”,独居两年余。其《活死人墓赠宁伯功》诗三十首,述其“自埋四假”、“活中
得死”之因甚详。诗云:“墓中阒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尘。”“存神养浩全真性,
骨体凡躯且浑尘。”以叙其所得之宗教感受。所传大定间平“活死人墓”、烧“庵所”、
携铁罐东行事,有《烧庵诗词》三首、《铁罐歌》十首可证。后到山东传道收徒,特别
赏识马钰,誉以“物外闲人云外客,虚中真性洞中仙”。又有大定七年1167锁门百
日化马钰,及两次分梨化孙不二事,均有诗词多首具载其详。
二,劝道。诗词中多以人生无常、世态炎凉、凡躯易朽等为题,劝人入道。如云:
“叹人生,如草露,百载光阴难得住。”“荣华虚劳休自羡,四假凡躯,恰是蚕身缘。”
“有钱时,人见爱,及至无钱,亲也全疏待。”故劝世人及早省悟,抛弃尘世的“名利
是非”、“妄想奢求”、“酒色财气”、“生老死病”等俗念,“跳出樊笼”,“一心
向道不回头”。
三,修持。主张修行前,“先通吉善”,即百事先人后己,六亲和睦,朋圆方。
既修行,则须捐妻却母,脱离凡俗,渐渐财疏色减,“熟耨三田”,静中调养精、气、
神。须知“一灵真性入玄妙”,“气神交结为珍宝”。修炼中强调“性命之事”,不得
“稍为失错”,并以“性如灯烛命如油”,“从来性,本来命”之理,阐述性命本不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