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6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想实现自己的主张,只有借助王权的力量方可实现。但他又不是愚忠,当他看到楚王轻信谗言、变化无常时,他写道“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浩荡”即昏愦糊涂的意思)。这种尖锐的指责,曾引起后代那些王权至上论者的非议。当他对怀王完全失望时,愤然写道:“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意思是怎能跟异心人呆在一起?我将远游去追求放达!表明了一位有原则、有节操的政治家的风度。
《离骚》爱国思想另一突出表现是在对楚国人民和山川的系念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的诗句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中民主性的精华。诗篇在结束的地方奏出了热爱祖国的最强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在这之前,诗人在想象的王国里,自娱自慰,他下定离别的决心,备瑶车,驾飞龙,琼枝为菜,美玉为粮,向高空远远飞驰而去,奏《九歌》之曲,翩然跳起《韶》舞,达到光明的天空。回头下望,忽见楚国故乡,便踏足不能前进。“蜷局顾而不行”这一情绪的突变,具有极大的力量,无限的爱国深情仍然弥漫在宇宙之间,也弥漫于世世代代读者的心头。楚国虽然混浊黑暗,但哪怕是在幻想中,他也不忍离开,因为这是他的祖国。
在《离骚》中,最让人感动的是诗人不倦的追求政治理想的精神以及对祖国坚定不渝的热爱之情。他追求美,追求善,与一切丑恶的事物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且同它们进行坚决的斗争,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勇往直前。
这种精神无比强烈地震撼着人心!
《九歌》本是夏代的乐曲,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乐章的名称。相传禹有《九歌》,启也有《九歌》。屈原这一组诗,用了“九歌”之名,实际是11篇。
其中前9 篇祀神,第10篇是《国殇》祭鬼,第11篇是尾声。按神鬼的性类可分三类:(1 )天神,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2 )地祇,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3 )人鬼,国殇。描写第一类神的歌辞,比较庄严,宗教的祭祀的意味较浓。第二类的神是介于人神之间的,可以说是近似神话中的人物,诗人以人神之恋终归失败的主题,间接地反映了诗人的失望、孤独的痛苦心情。而国殇的描写没有神秘的幻想成分,是一首反映现实的赞歌。这样看来,《九歌》是有组织的,它可能是用于大规模祭祀典礼的完整乐章。
祭神歌舞是古民族的重要文化财富。楚国巫风极盛。王逸的序言就说,楚国南方沅湘一带地方,民间风俗相信鬼神,喜欢祭祀,祭祀时必定奏乐歌舞来娱乐鬼神。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宗教信仰,把鬼神当作一种实际存在,人们通过专门职业的“巫”,可以和他们来往。由男巫(叫做觋)女巫装扮成鬼神的形象,表演一些鬼神故事。这些多半是爱情故事,以此来娱神悦神,其目的是为了获得神的“福助”。这种巫歌、巫舞、巫调可以说直接催发了《九歌》的产生。《九歌》中屈原塑造了诸神的形象,正是在这种宗教意识基础上产生的。这些形象都很优美,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诸神的外形,但是作品写他们或降留或远举的飘飘渺渺之态,写他们喜怒哀乐,写他们真挚的恋情,并创造了优美而充满芬芳的环境,自然让读者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绝美的形象。但是不论作者用怎样的笔调去写众神的追求、等待,最终归结于失败。在整个描写中,我们总感到笼罩着一种孤独、惆怅、绝望的情绪。而有时常常又会出现一缕希望,只因为这点希望又隐约可见一个彷徨的形象。这些正是屈原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种种感受的移植和投射。因而《九歌》的主旨依然是现实的。
《天问》是我国古典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几乎全篇都以问句构成,称作《天问》,也就是问天的意思,这在古代语法上是有先例可寻的。在《天问》中,作者从天地未形的远古写到楚国的现状,先问天文地理,再问历史传说,由远及近,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鲁迅赞叹道“怀疑自遂古之初,
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摩罗诗力说》)。
屈原生活在学术文化蓬勃发展的战国时代,对于当时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都有深刻的理解;经过深沉的思索,对许多问题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他首先问天。昼夜分不出,浑沌一片,谁能研究清楚?充满着的只是朦朦胧胧没有形状的气体,怎么识别它?月亮有什么特质,死了又能复生?
天门还没有亮的时候,太阳在哪儿藏身?等等。在这一类问题里,屈原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探索开天辟地的传说、天体的构造、日月星辰的运行,等等,摒除了上帝神灵一类的观念,而且对当时的一些说法不满足,大胆地表示怀疑,有科学的意味,意境宏壮,气象开阔,和《离骚》中描写遨游太空文字相表里。
其次问地。鲧不会治水,众人何以要推荐他?大家只说不用担忧,为何不去督促帮助他?地上从东到西和从南到北,以哪个的距离为长,等等。这一类问题从鲧治水开始,因为洪水是远古时代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洪水退了之后,才能“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屈原对鲧的遭遇,发生了一连串的疑问,表达了对鲧的同情。接着又问大地的形状,问到昆仑山,问到日照不及的地方,问到何处冬暖,何处夏寒,问到各地奇闻异事,奇禽异兽,奇花异草,问得瑰丽多彩,虽神奇而不迷信。第三问夏事,其中穿插了关于女娲、虞舜等若干问句,表现了屈原的历史观点。在屈原的历史观点中,有反传统的精神。对禹这位“圣王”没有给他戴上光圈,只是问他是怎样遇到涂山氏之女,与她在台桑婚配?夏启传说是贤君,但屈原只提到启窃取《九辩》《九歌》,包含了对他的批判态度。当时一般人把夏亡归罪于妹喜,屈原表示怀疑。夏桀用装饰着鹄、玉的鼎俎敬飨上帝,上帝也享用了,为什么夏桀亡了国?这也是对上帝的怀疑。以上诸问,都表现了屈原反传统观念的精神。最后问殷周两代事,其中穿插了舜事,还有春秋时齐、吴等国事,最后问到楚事,还写到自己。这一类问题,也表现了屈原反传统的精神,更包含着作者的思想倾向。他问到比干有什么过错,遭遇到压抑沉沦的命运,雷开只知道阿谀卑顺,却得到封爵和黄金!何以圣哲德行相同,但到头来所采取的方式不一样:梅伯苦谏被剁成肉酱而箕子却装成疯的模样。
天命反复无常,惩罚的是谁?保佑的是谁?诗中全都是问前世之事。前世如此,在屈原当时不也是这样吗?在《离骚》中屈原提出“举贤授能”的“美政”,这里他是用问的方式更巧妙地表达。
《九章》一共九篇,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通行的本子是这样排列的:《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章”这个总名是汉代人所加的。《九章》这个名称与借用专名的《九歌》《九辩》不同,它是标明了实际篇数。
《九章》的思想情绪与《离骚》大体相近,而艺术方法不同。它主要用写实方法反映作者一些具体的生活片断及当时的思想情绪,因此有较准确的史料价值,是了解屈原生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读《抽思》,可知屈原曾放汉北;读《哀郢》,可知屈原曾流放到郢都以东的遥远地区;读《涉江》,可知屈原曾从今天的武汉一带流浪到荒凉的湘西;读《怀沙》,可知屈原曾从湘西奔赴长沙死节。这四篇艺术性也较强,是《九章》的代表作。
《九章》由于风格不完全一致,有几篇的思想与屈原一贯的思想有着较大的距离,因此从清初的顾成天起,历来有不少研究者怀疑其中几篇非屈原作品。因为资料的限制,还不能够得到明确的结论。这里仅选择性地介绍以下四篇主要内容。
《桔颂》,屈原借桔树的形象表现自己坚持的理想。这种通过咏物言志的写法,开创了咏物诗的先例,对后世影响很大。诗先咏物,写得芬芳满纸。
写桔树,禀受天命,不可迁移,生长南方。写它绿叶白花,纷然茂盛,层层枝条,锐利的刺,圆圆的果实,青黄交杂,文采灿烂。接着借物述志,赞美桔树的特性,赋予桔树理想的性格,如“独立不迁”、“深固难徙”、“梗其有理兮”等。这里赞美桔树,同时又是表达自己的志趣,二者溶合一起,充分表明了屈原对祖国的忠诚。
《抽思》是屈原谪居汉北时的作品。“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这是屈原自比,所以知道是他在汉北时作品。“抽”是引出的意思,引出自己的思绪,向怀王陈辞。篇中有“与美人之抽怨兮”,表明了题意。
在《抽思》中,诗人委婉曲折地描写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和痛苦的心情,有着强烈的撼动人心的力量。起句“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在这种深深的浩叹之中,把读者带入了诗境:长夜漫漫,秋风四起,被种种痛苦缠绕的诗人,此时深深地沉浸在重重忧思之中。他只有把自己的一片心情,缀结于言词,陈于楚王。他对怀王的糊涂昏愦、听信谗言,给以指责与批评,抒发了对郢都的怀念之情。诗这样写道:“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大意为初夏之夜是最短暂的,但在忧愁的我来说,一夜长似一年。从汉北到郢都路程是遥远的,但是对怀念故乡的我来说,梦魂在一夜间却来去许多遍。……这种魂牵梦萦,表达了诗人对楚国的郢都一时一刻也不能忘怀的心情。这是屈原作品中忠诚祖国主题的又一次表现,诗人内心的惨痛也深深地感动着读者。
屈原在《哀郢》中,极力写他怀念郢都的心情。从他离开郢都写起,曲曲折折,写出了许多经历和感触,一直到收尾的“乱词”,他还是悲叹“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郢都将要沦亡,自己也不肯辱死于敌人之手,振兴国家的希望破灭了,自己连狐鸟的命运也不如,不可能回到故乡了。大约在这之后不久,他终于来到离长沙不远的汨罗江畔,怀石自沉了。
《怀沙》是屈原的绝命词,是说怀抱着沙石投河而死。屈原写这篇作品,是在长期的哀思之后,又经历了郢都沦亡的变故,最后来到寂静的山林之中,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他坚信自己的道德品质“内厚质正”,正是君子所赞美的,但是由于党人的鄙劣,使自己理想不能实现,在那个社会里一切都是颠倒错乱:“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没有是非,没有真理,有才能、有理想的人被湮灭,而且还要遭到小人的嫉妒和迫害。他清楚看到在那个社会自己无路可走,只有死才能解除这一生的痛苦,才能表朋自己的忠贞之心。篇末明确地说“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大故即死亡之意。这首诗表现了他一贯的思想:保持美好的品质,决不变心从俗,他的行动也是“受命不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