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黑色军团--希姆莱与党卫队-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豪塞尔不愧为一个教练能手他把他的家学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积累的经验,通过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灌输给了他的学员。这些早年的警官、国防军服役期满的中士和热情的青年军人眼界大开,完全被豪塞尔内容扎实的施教手艺引住了,都为即将成为一名有教养且精通军事的职业军官而自豪。在豪塞尔规范的训练下,这批士官学校的学员更坚定了特别机动部队是一支正常的与国防军没有什么差异的部队的信念。很快,一批批经豪塞尔之手培训出的军事骨干,被派到分布各地的党卫队突击大队(营建制)。这些营有了这批军官后,逐渐发展成团:慕尼黑的三个突击大队组成了党卫队第一团(“德国”团),配备并采用备有战马的步兵团编制;在汉堡的三个突击大队组成党卫队第二团(“日耳曼尼亚”团);在柏林的领袖警卫旗队扩充为一个摩托化步兵团;1938年在维也纳建立第四个步兵团,即党卫队第三步兵团,又叫“领袖”团。
  1936年夏,这支特别机动部队的建立已具有规模。希姆莱暗自欣喜,眼看着已迈出了他提升为党卫队首脑以来所梦想的做一个伟大的军事领袖的第一步。希姆莱要用这支部队与国防军抗衡。如果这支党卫队武装力量能被训练成精锐部队,那么,一旦与国防军将军们发生公开冲突,他这一支武装就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了酬谢和进一步拉拢为训练这支部队立下功勋的豪塞尔,希姆莱将豪塞尔正式安排进党卫队自己的这支小型部队的领导岗位,将旅队长豪塞尔提升为特别机动部队督察员为他建立了一个类似师司令部的部门,在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领导下,负责监督部队的装备和教练工作。
  然而,在明争暗斗的党卫队中,党卫队的各路政治和军事头目开始时并不愿意自动承认豪塞尔的权威,特别是普通党卫队的地区总队长们,他们实在不想交出过去由自己建立起来的这些武装——政治预备队的监督权,它是他们用来炫耀门面的一项装饰品,是他们权势的象征。地区总队长们的抵触情绪,希姆莱自然能理解,正如他在一项命令中指出的那样:
  监督只是包括教练要求的范围……不触及党卫队地区总队范围内的特别机动部队以外的地区职权。
  这项命令清楚地说明,豪塞尔这个半路加入党卫队的前国防军中将,还不可能成为党卫队这个‘家”中的真正主人。这一点,精明的豪塞尔也有所意识,他只能小心谨慎地工作,以免引起这些党卫队地区领袖的反对。不过豪塞尔还是抓住了希姆莱想建立一支真正的精锐部队的心理,时时对其施加影响。在希姆莱的帮助下,豪塞尔逐渐能向党卫队地区总队发号施今了。
  豪塞尔在希姆莱的支持下,排除了背后的倾轧,刚能像他在士官学校里一样行使“黑色利剑铸造师”的职权时,又遇到了从特别机动部队里日出来的一个愤愤不满的敌手——领袖警卫旗队长狄特里希。这个巴伐利亚的粗汉常以曾是总理卫队长为荣,根本不把豪塞尔放在眼里。更没兴趣接受普鲁士人豪塞尔的监督。由于他特殊的经历和现任的职务,就连希姆莱也不敢对他大喊大叫,凡事都要让他三分。鉴于狄特里希的情况,希姆莱深知如果处理不好豪塞尔的后患。为此,希姆莱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在给特别机动部队的命令中,将对警卫旗队进行监督的权力留给了自己,督察员仅仅“可以参加“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的勤务工作。”
  狄特里希和他的警卫旗队自由散漫惯了,他们心中有一种优越感,自然经常到处惹是生非。不少纳粹官员向希姆莱告状,希姆莱深知所告之事都是真的。但他仍不想以自己的命令去触动狄特里希领导的警卫旗队。不过,他也不想再撒手不管,他决定给这个令他头痛的巴伐利亚粗汉写封规劝信,然而语气却十分委婉:
  亲爱的塞普(约瑟夫),这当然又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你的领袖们如此亲切地对我个人表示尊重,否则党卫队警卫旗队就成了一桩叫人难办的事情,它可以随自己的心意想干什么和不想干什么,根本不必考虑来自上面的任何命令了……
  希姆莱的规劝没起到作用,自命不凡的狄特里希和人的警卫旗队仍然我行我素,经常跟国防军的士兵进行殴斗,甚至未经国防军同意,擅自征集有兵役义务的人……。警卫旗队叫人恼火的事情没完没了,作为首席教官监察员的豪塞尔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得对狄特里希暂时让步。而警卫旗队的肆无忌惮的行动,却令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首脑忧虑和担心:“要是警卫旗队违背一切规章、命令和诺言,继续这样擅自行动,我看将会发生很大问题。”
  到这个时候,希姆莱也坐不住了,再次给狄特里希写信,语气也变得更强硬些了:
  ……我最后一次实实在在地请你不要再干这些事情。我不可能向国防军承认,我对督促警卫旗队遵守对整个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和命令无能为力。我也不可能容忍警卫旗队一再任意胡闹……
  对狄特里希而言,希姆莱的劝说与警告,又一次失败了。但是不久,狄特里希改变了主意。迫使他改变立场、同意让督察员豪塞尔施加更多的影响、训练他的士兵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有一天,狄特里希突然发现,没有一个特别机动部队的士兵看得起他的警卫旗队,人们管他的士兵叫“柏油士兵”——不懂基本的军事知识。他开始意识到,警卫旗队的优越感只是他们的孤芳自赏而已,警卫旗队由于从不间断的检阅和执行封锁交通的任务,无法学习战斗训练的基础知识,长此下去,警卫旗队的战斗力将丧失殆尽。1938年,狄特里希同意警卫旗队与特别机动部队互换营、连长,豪塞尔的学生逐渐地把军事纪律带进了警卫旗队,警卫旗队也因为这一次换血,战斗力大大提高,成为未来武装党卫队的一支精锐师的骨干力量。
  豪塞尔这位“黑色利剑”首任铸剑师的全部军事思想,可以逐渐在整个特别机动部队里贯彻了。但是他的军事思想很快就又遇到了挑战。一些原先的军人和纳粹主义的鲁莽汉,钻进特别机动部队,他们反对豪塞尔的建军原则,认为豪塞尔致力效仿国防军的做法是落伍的、保守的和不可能有发展的。他们在特别机动部队里传播一种信念,特别机动部队的使命就是成为新德国的革命的核心部队,取代日益僵化的国防军;他们给特别机动部队的青年人,注入一种警卫军的傲慢,自认是德国的中坚。他们就是德国当时的军事精华论者。
  军事精华改革派的思想,很符合希姆莱的意识。希姆莱最反感国防军,当然不希望自己这支特别机动部队以国防军为榜样。他必须让它保持纳粹党的武装的根本,必须让它超过国防军,而不是跟在国防军后面学步。军事改革派头目、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原国防军军官菲立克斯·施坦因纳成了推姆莱的座上宾。希姆莱命令他对党卫队特别机动邵队“德国”团进行改革。
  菲立克斯·施坦因纳成了希姆莱手中未来“黑色利剑”的第二位铸剑师。
  施坦因纳1898年出生于东普鲁士,是一个萨尔斯堡流亡者家庭的后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西线的一次事件,使这位当时二十岁的少尉连长变成了反对保守的陆军总司令部的叛逆者。在1918年的突破战役中,为了摆脱大部队与大部队相持不下、消耗实力的胶着状态,德国前线军官想了一个主意,他们把优秀的士兵从战壕里抽出来,组成了一支突击部队。这支精干的突击部队与大部队相比,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它仿佛是束在大部队柔软腹部的钢条,是防御的核心力量,进攻的尖刀。这支机动的战斗部队一投入战场,战局立即发生了变化,挽救了德国军队。直接参与并目睹整个战役的施坦因纳,为这支经过近战训练、并配备了火焰喷射器、机枪、手枪、手榴弹、铁锹的突击小队震惊了。他认为一个军事历史的新时代开始了。这个新时代,即不属于优劣混杂的大批人马,也不属于传统的单独作战的武士,而唯独属于精干的战斗小分队。
  然而,施坦因纳的理论并没有市场,国防军后来接班的将军们,认为施坦因纳的理论太“单纯”,甚至很“幼稚”。他们跟后来任党卫队旅队长的塞塞尔的看法一样,认为突击队之类的机动部队,只是在紧急情况下解决某些问题的一种方法。就正规军和正规军行动而言,它始终只能是例外现象,只能起到付属的作用。1932年,施坦因纳任科尼斯堡第一步兵团上尉连长后,跟国防军的教条主义者的矛盾愈来愈激烈。将军们计划在下一次战争中,仍然用一支义务兵役制的国民军进行作战,他却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军事精华论的概念。军事精华论的理论大致是:总体战要求的大部队必须能进行防御性作战的行动,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高度精锐部队快速作战的战斗实体,即最现代化的核心部队。这支部队的数量不要太大,但它能够“在闪击战中把敌人分割开来,然后将其失去联系的部队逐个歼灭”。
  一个上尉与将军们对峙,结果只有一个。施坦因纳对国防军失望了。这时,他突然发现希姆莱的特别机动部队的未来就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那种核心部队。
  施坦因纳开始奉命对特别机动部队“德国”团提出改革设想,尽管这个设想与国防军传统军人、特别机动部队督察员豪塞尔的思想对立,但在希姆荣的支持下,还是在“德国”团的一个营开始了实施。他中断了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在营房院子里进行机械性的操练,将部队拉出野外,将训练重点改为在广泛的水平上开展竞技比赛,他要将他的士兵个个都训练成狙击手、猎手和竞技能手。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成为他训练士兵的一条法则,他要求他的士兵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生存,都能保护自己,都能勇敢地面对各种残酷无情的现实。
  施坦因纳的训练课程有时令人目不忍睹。为了训练士兵求生的本能和锤炼他们的意志和体力,他命令士兵挖个人掩体的同时,命令装甲车或坦克发动起来。在轰隆隆的坦克声中,士兵们惊恐地、挥汗如雨地拼命挖。时间一到,施坦因纳就命令那些庞然大物碾过掩体,检验掩体的可靠程度。很多士兵由于挖的掩体深度不够,或不结实,被坦克和装甲车碾死或压成残废。面对血肉模糊的士兵尸体,施坦因纳叫士兵就地掩埋他们。在这项训练中,每个士兵都清楚地知道,他们只有拼命挖,否则,他们挖的俺体很可能就是埋葬自己的坟墓。冷酷的施坦因纳还有一项更残酷的训练内容:为了检验士兵的胆量,他让受训的士兵头戴钢盔,立正站好,把拉了导火索的手榴弹,放在士兵的头盔上。在轰隆的爆炸声中,不少士兵倒在了血泊中,有的被吓得精神失常。
  在施坦因纳严酷的操练下,一支置生死于度外的具有“屠夫精神”的部队开始成长起来。为消除严酷训练和未来战斗带来的疲劳、辛苦和心理上的恐怖,施坦因纳致力拉平队员与领袖之间的差别,增加他的士兵中的同志友谊。他要求,领袖、副领袖必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