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代伟人:周恩来26年总理风云-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达基地的张爱萍把周恩来以身作则严格保密的话原原本本地向全体参试人员作了传达。这对中国首次核试验保证无一泄密事件,起了重大的作用。
根据气象等情况,并经毛泽东同意,1964年10月14日,周恩来亲自下达了核装置就位的命令。随后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时间定在10月16日15时。
试验场上的核装置,在静静地等待着起爆的命令……
原子弹试验,可不比一般的战争,此事非同小可。在北京的指挥中心,和基地一样都处于临战前的紧张气氛中。结果如何,谁也无法准确预料。周恩来也有他的担忧。他曾说过:“希望它响,万一不响,只好待明年。不响外边也不会知道,也要准备不响。原子弹的确是吓人的。主席有更大的战略想法: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
试验的前夜,周恩来拿起了直通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刘杰的保密电话……
刘杰比周恩来更紧张。他后来回忆:
在15号的晚上,总理给我打电话,说究竟你现在考虑我们这次实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在当时我也是很紧张的了,我说:总理呀,目前根据我的认识有三种可能,第一是干脆利落,第二是拖泥带水,第三是完全失败。我说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一种可能性是最大的。
听到这一回答,周恩来放心了。
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贺龙、聂荣臻等人坐镇北京,亲自守候在直接连接试验现场的电话机旁。下午3点以前,周恩来接通了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的电话,从电话中,他可以听着现场的指挥口令和倒计时的声音:9、8、7、6……毛泽东和刘少奇等人也各自在办公室密切关注着这次试验。
15时,中国西部一声巨响,火球光芒四射,随即向空中升腾翻滚,变成一片巨大的蘑菇云。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响声一过,张爱萍立即向周恩来作了汇报:总理,爆炸成功了……
为慎重起见,周恩来在电话中进一步向张爱萍核实:“是不是真的原子弹爆炸?”
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这时也愣了一下。他后来回忆:
是不是真的原子弹,我也不懂啊,但我马上往旁边一看,旁边有一个科学家叫王淦昌,我说:总理问是不是原子弹爆炸。他一看前面,正好这个时候黑烟柱起来了,火焰也起来,接着蘑菇云开始了。王淦昌说:现在蘑菇云开始形成,是原子弹爆炸。总理听说后,很高兴。他在电话中说:我向你们所有的科学技术人员和工人表示祝贺,同时我也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向你们表示祝贺。
破核威慑(8)
当时在周恩来身边的军事秘书周家鼎也说:
张爱萍根据当地的情况,说现在蘑菇状烟云已经升空了,而且还把好多现象也很详细地报告给总理。总理这时如释重负,就马上拿起电话向毛泽东报告: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了!
爆炸成功后,国外的反映接踵而至。
——最早得到中国原子弹爆炸消息的是美国,在16日当天,他们再次派出U…2飞机到中国上空搜集核尘样本。美国方面开始假装若无其事,约翰逊总统说:中国爆炸的是一个“小东西”,不超过万吨。很快,他们根据侦察得到的情报,改称:中国这颗原子弹的当量比他们当年投向广岛的那颗还要大。
——日本东京方面则广播,中国可能在它的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法国总统蓬皮杜则表示:顷刻之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美国不得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那一天也为期不远了。
——海峡那边的蒋介石也是较早得到中国大陆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的人,他当天声称:事先已从美国方面获此情报,并未感到震惊,但亦未忽视此事对亚洲政治及心理上的影响。
……
恰在10月16日这天,苏联宣布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于15日辞去职务。当周恩来把这一消息通过电话告诉基地的张爱萍等人时,张爱萍等人开了个玩笑:“我们这个原子弹一下子把赫鲁晓夫砸下台了。”张爱萍说的是玩笑话,但没想到国际上还真有人这么认为。
赫鲁晓夫下台和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两大焦点。国际舆论认为,中国是有意把原子弹的爆炸安排在赫鲁晓夫下台的时候,后来有人问起时,周恩来是这样回答的:
这完全是巧合。我们怎么能够那样准确地知道他要下台呢?即使知道他要下台,马上爆炸,除非我们手里掌握了大量的原子弹,像放焰火一样随便放。
当晚,周恩来随毛泽东到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的3000名演职人员,毛泽东让周恩来当场宣布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和苏联赫鲁晓夫下台的两大喜讯,随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向国内外播出了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的新闻公报和中国政府对于核武器问题的立场。
中国政府的立场,在当天发表的经周恩来审定的政府声明中,表述得非常清楚: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
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美国的核威胁。
几天以后,周恩来陆续收到了各国政府的回音。许多国家表示祝贺中国核试验成功,支持中国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主张和召开首脑会议的建议;只有少数国家表示“遗憾”或对中国进行攻击。
这一回音,周恩来在10月19日向参加全国计划会议的人们作了公布:
我收到的抗议书只有10份,贺电上百份,表示高兴的就更多。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怎么办?
在全国计划会议上,周恩来说过:
我们要特别谨慎,宁可让敌人估计得低一些,我们藏一手。不要让敌人过于重视,这反而会增加困难。人家瞧不起我们,我们会埋头工作。
后来,他在接见法国外交部长代表时,还坦率地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的原子弹现在还处于试验阶段,如果美国使用原子弹,我们还不能反击,要付出相当代价,这些我们都是有准备的。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中国便进入了周恩来所说的“准备”状态。为进一步打破核大国的核控制,中共中央决定,要加速研制氢弹。
为此,周恩来找来二机部部长刘杰,研究对研制氢弹工作的安排。
刘杰认为:现在还有许多问题吃不透,大约需要三五年时间。
破核威慑(9)
周恩来果断提出:不行,五年太慢了,要加快发展;下一步的重点是“两弹结合试验”,立即着手抓加强型原子弹和氢弹、导弹。
根据中央的要求和周恩来的指示,1965年初,二机部向中央专委会呈报了《关于加速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报告》。
2月3日、4日,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了这个报告。会议决定:“力争于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的爆炸试验。”
从尖端科技的发展来看,由原子弹到氢弹又是一个质的飞跃。实现这个飞跃,美国花了7年零4个月,苏联花了4年,英国花了4年零7个月。而当时法国已用了4年多时间研制,仍未成功。
中国对这件事的组织领导工作,则令世界震惊。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一次300万吨级的空投氢弹试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其技术水平也超出了美、苏的首次氢弹试验,提前实现了原来的预想。
然而,试验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出现过许多险情甚至事故。
1971年12月30日,在我国西北某地进行第一颗实战氢弹的投掷试验,就没有成功。
当时,由飞行员杨国祥驾驶的飞机进入预定地点,机上载有一枚数万吨当量的实战用氢弹。塔台发出投掷命令后,杨国祥用力伸向推脱装置机关,投掷装置却无动作。他又采取应急措施,仍没有成功。
随着气候、温度、气流、速度的变化,可能使氢弹在空中突然爆炸,不仅会机毁人亡,基地也会成为一片废墟。
在北京一直守在电话机旁的周恩来虽然极为担心,但他镇定下令:除塔台指挥外,所有人员,无一例外,全部撤出。
杨国祥却另有考虑,他坚定地请示说:“我要带弹返航。”
接到基地报告的周恩来,捏着话筒,沉吟半晌,终于沉重地说:“要相信我们的飞行员。”
在惊人的寂静中,杨国祥终于稳稳地驾驶着飞机,在某机场降落了。
周恩来这才松了口气,说:“带氢弹着陆成功,是一大奇迹,要好好总结经验。”后来查明,事故原因是推脱装置变形造成的。
在取得国防方面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原子能工业一直注意将原子能用于和平建设上。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波影响了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其干扰破坏是显而易见的。
在“文革”之初的1966年9月25日第十六次专委会上,周恩来不无遗憾地说:“上次专委会后,就主要是文化大革命了,5、6、7、8月想开专委会均没有开成。”
他对专委们说:你们要说服二机部等科研、生产机关取消红卫兵,取消派别,使这些部门正常工作。
然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仍然对尖端科技战线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一次,周恩来正在举行欢迎外宾的酒会,突然,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某导弹研究院一位和钱学森一起在周恩来关怀下从海外归来的著名火箭材料科学家姚桐斌被“造反派”整死了。
闻讯的周恩来震惊了,手中的酒杯掉落在地上,摔得粉碎。他坚决地说:对国防科技战线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要实行武力保护!
1969年8月9日,周恩来主持召开有关国防尖端科研的会议。针对七机部一些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不能放手工作、无法全力突破工程技术难关的情况,他郑重地对分别负责技术和科研生产的钱学森、杨国宇说:
由钱学森挂帅,杨国宇为政委,你们两个负责;你(指杨)是政治保证,他(指钱)和其他专家要是被人抓走了,不能正常工作,我拿你是问!
与此同时,周恩来还批准同意了一份需重点保护的几百工程技术人员名单,他郑重地指出:
这些同志都是搞国防科研的尖子,即使不是直接参加某工程的,也要保护,主要是从政治上保护他们,不许侵犯他们、抓走他们;如果有人要武斗、抓人,可以用武力保护。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使他们不受干扰,不被冲击。
破核威慑(10)
在周恩来和中央专门委员会强有力的领导下,对原子能工业和其他国防尖端领域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保护措施,使得这些领域在“文革”的动乱中仍能继续有所发展。无论是原子弹、氢弹、导弹,还是两弹(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与此同时,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问题也提到了决策的日程上。
1966年12月11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了第十七次中央专委会会议,他除了向尖端科技界提出了“1968年把东风三号搞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