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历史的拐点-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降低,被排除出宰相行列)。杨炎出任宰相,刘晏见势不妙,提出辞职。德宗鉴于刘晏的能力及威望,竭力挽留,并扩大刘晏在经济上的管辖范围,刘晏实际上统管了全国经济工作。
杨炎一上台,初试锋芒震动朝廷,他的矛头首先指向皇宫内库的问题。
原来,我国自西汉以来,就建立了国家经费与皇帝私人费用分开的制度。唐朝初年也是如此,国家财赋都归入国库——左藏库保管,掌管国库的太府寺每季上报账目,由刑部下设的比部司进行核对,一点弊病也没有。
但安史之乱发生,全国一片混乱。当时第五琦负责经济工作,京师一些有实力的将领毫无节制地向国库索取财物,第五琦挡不住,就把国家财赋都运进皇宫里的大盈内库保存。皇帝觉得这样用钱很方便,也就没有再交出来。从此以后,国家财赋变成了君主私产,政府主管部门无法计算库存,而在大盈内库当差混饭吃的宦官却达到300人。
杨炎对德宗说:“财赋是国家根本,百姓的咽喉性命。代宗时期出于权宜之计,让太监掌管。结果太监就操纵国家权柄,大臣谁也不知道库存虚实,怎么能研究利害并制定政策呢?目前最急迫要解决的弊端就是这个。请求陛下把国家的税赋交出来,仍归有关部门掌管。至于皇宫所需费用,可以估计一下每年所需,照数供给就是了,绝不会少一星半点。现在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才好谈别的事情。”
刚上台的德宗颇想有一点作为,立即批准杨炎的奏请。
如此敏感棘手的问题,竟如此顺利解决,朝臣们吃惊的同时,都期待杨炎多干点好事,成为贤相。
两税法横空出世(1)
杨炎受到鼓舞,第二天再次上奏,提出两税法,代替行之已久的租庸调法,这是牵涉千家万户的一件极重大的事。
唐初开始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至此已经150多年。
均田制:
16岁以上男丁每人分给100亩田。宅基地另按人口批给。
租庸调:
“租”就是地租。按男丁计算,每个男丁每年交玉米20斗或稻米30斗。
“庸”是劳役。每个男丁每年服劳役(无偿劳动)20天,闰月加2天。如果不去,可以交实物相抵,每天折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
“调”是缴纳手工业品。如蚕乡,每个男丁缴纳绢、绫、粗绸各2丈,棉3两。非蚕乡缴纳布2丈5尺,麻3斤。皇室贵族勋臣免交租庸调。
除租庸调之外,还有其他税费:
一、户税。唐初,按每户资产不同,把天下户分为9等,按等缴税。如大历四年(769),“上上户”每年交4000文,“下下户”交500文。
二、地税。每亩交玉米2升。
三、“杂徭”,又称“色役”、“资课”等。即为各级政府做各种杂务劳动,也可以用交钱替代。
四、代宗时还增设“青苗税”(田里冒出青苗即收税)。
五、各地政府及军阀巧立名目收取的税费。
租庸调的特点是“以丁为本”,不问资产。如果人没有了,就不好办了。
安史之乱导致农民大规模死伤逃亡。据《中国经济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大乱之前的玄宗天宝十四年(755),政府管辖人口5292万。到大乱尾声的肃宗乾元三年(760),管辖人口1699万,人口减少了3600多万,其中逃亡人数众多。均田制破产,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
杨炎的两税法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提出来的。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政府量出制入,根据支出额度确定征税额度,一改过去一直是量入为出的财政制度,确定全国税额,摊派各地征收。
二、不分原住民和移民,一律按现在居住地立户籍,根据每家资产多少定出不同等级的户,确定应该缴纳的“户税”;再根据拥有多少土地,征收“地税”。各地田亩数字,大致以代宗大历十四年(779)的数字为标准,进行征收。
三、租庸调和所有其他税费全部废除。流动商人按其经营所在地,收1/30的税。
四、每年两次纳税,夏税在六月之前缴纳,秋税在十一月之前缴纳。正因如此,所以名为“两税法”。
五、两税一律用钱缴纳,个别情况也可以折收实物。
六、除两税之外,严禁另立名目征收其他税费,否则以“枉法”论处。
应该特别标举的是,在中国财政史上,杨炎之前和杨炎之后(直到近代),都是实行量入为出,只有杨炎提出了量出制入即量出为入。经济学界认为,像杨炎这样实行量出为入,才算是在真正意义上确立了财政制度。因为随着国家机器日益庞大,量入为出的原则无法适应实际需要。
有人说,对杨炎的评价要慎重。为什么呢?因为“西方国家直到19世纪末期才出现量出为入的原则,中国一直到近代的财政思想基本上也是量入为出,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换句话说,是杨炎的措施太超前,带有临时性。但是,毕竟杨炎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这一原则。
胡寄窗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评价说,仅这一点,就可以使杨炎在世界财政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杨炎提出的两税法,德宗又是立即批准,宣布自德宗建中元年(780)正月起,正式实施两税法。
两税法收税对象是资产,扩大了纳税范围,减轻了农民负担,简化了税制,集中了纳税时间,方便了民众,增加了政府税收,政府也省去了一年四季不断催索,因此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新唐书·杨炎传》称赞两税法说:“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
两税法横空出世(2)
另外,杨炎主张,除了“田亩之税”仍以谷物缴纳之外,其余各税一律改为以货币缴纳。这说明,杨炎对货币经济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深刻认识。
当然,秦晖所说“黄宗羲定律”(简化税制之后再度发生乱摊派),这里是存在的。比如两税法实行3年之后,淮南(扬州)节度使陈少游在本地征收两税钱的时候,下令每1000文多收200文,其他地方纷起仿效。从此各地“悍将猾吏”老病重犯,乱摊派之风再度刮起,繁重徭役也重新抬头。德宗时期的大臣陆贽后来就曾批评两税法带来的弊端,但由于两税法较租庸调毕竟胜出一筹,所以从唐朝到明朝,大体上一直实行这个税收办法。
刘晏屈死,天下喊冤(1)
一个平素还算理智的人,假如被复仇的欲望攫住了身心,那么他也会失去理智,陷入狂热。这种狂热又会导致他费尽心机,不择手段,玩弄诡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哪怕是既害了别人,又伤了自己,也管不了许多了。正如培根所说:“复仇之心胜过死亡。”
杨炎回朝,内心煽起的正是这样一种复仇的狂热,杨炎要收拾刘晏为元载报仇。但是刘晏政绩显赫,声望卓著,廉洁自律,怎样下手呢?杨炎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阴损的招数。他知道,德宗的心理痛点,就是他当太子的时候差点被废掉。早先朝内外曾传说,刘晏也参与了废太子的阴谋,但无实据。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击中刘晏要害,使德宗对刘晏产生怨恨。除此之外,在政绩和道德上,做不了什么文章。
于是,在建中元年(780)正月,杨炎回朝仅4个月之际,他就布置心腹,在朝内外散布刘晏曾参与废掉太子阴谋的流言,作为铺垫。
当时,朝廷正乱哄哄地闹着为德宗寻找生母的大事。原来在安史之乱中,德宗与他的生母沈氏离散,沈氏后来没了下落,德宗一直记挂在心。登基之后,便派出诸多使臣四处寻找生母。一时间,颇有几个贪图富贵的老太太假冒沈氏前来相认,当场被一一识破,弄得德宗心绪不宁,神情黯伤。一天,杨炎上朝,正碰上寻找皇太后的副使、工部(负责重大工程营建及农林牧渔事业)尚书乔琳(相当于部长)向德宗汇报寻找沈太后的工作进展情况,德宗听得泪流满面。
杨炎见到机会来了,先流下两行泪水做忠厚状,然后跪下奏报:“想想陛下一家的事情,真是令人感叹万分!靠了祖宗神灵保佑,先帝和陛下的关系才没有被贼臣的阴谋所离间。现在有关贼子已经伏法,可是当初参与废掉陛下的刘晏依然还在。我身为宰相,没有让他得到应有处罚,真是罪该万死!”
德宗素好猜忌,这一下正好碰痛了他的旧伤,一下子沉默起来,面有怒色。
此时亏得几位大臣一个一个出言力争,劝德宗不要听信流言。他们说:“此事本系流言,况且时隔已久,陛下早就宽恕了流言牵涉的很多人,现在更不宜以飞词虚语定大臣之罪。请陛下明察是非,继续信任劳苦功高的刘晏。”
杨炎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随即上奏:“尚书省(刘晏负责的部门)是国家政治根本,近年来添了许多专使职务,分散了它的决策能力,现在应当恢复旧制,把盐铁、转运等事务划归到户部来管。”杨炎的真实意图是想逐步削减刘晏的权力。
德宗当即同意,就在正月里下诏,罢免了刘晏所兼的转运、租庸、盐铁、常平等诸使。刘晏从此不再负责经济工作。
杨炎又接着耍花招,他派人去查刘晏的经济账,借口有些账目对不上,在这一年二月,通过德宗,把刘晏贬为忠州(四川忠县)刺史。
杨炎为了置刘晏于死地,一不做,二不休,特地委派一向与刘晏不和的司农卿(掌管中央农业机构的高级官员)庾准担任荆南(地跨四川、湖南、湖北部分地区的行政区)节度使,当刘晏的上司,并授意庾准给刘晏罗织罪名。
庾准本来就投靠了杨炎,立即会意。他在荆南节度使任上向朝廷报告说,刘晏在忠州暗中交结一些谋反者,又企图扩大忠州军队,策划造反。
接到密报的德宗在这一年七月,秘密派遣宦官到忠州,绞死了66岁的刘晏。但德宗畏惧刘晏的声望,犹犹豫豫,过了19天,才下诏书公布刘晏死罪,并下令刘晏的妻子李氏、长子执经、次子宗经充军岭南。
就在6个月之前,德宗挽留刘晏时,还下诏表彰刘晏“久勤*,集我庶务,悉心瘁力,垂二十年”。现在却给刘晏扣上一堆空洞的大帽子,诬称刘晏“性本奸回”,“恶迹彰闻”,“结聚亡命”,“力行无度”,真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还有一件事,颇出乎德宗和杨炎意料之外,就是上文提到的抄家时,刘晏家里只有杂书两车,粮食数斗。刘晏长期主持全国经济,每年过手的钱物何止亿万?杨炎原以为通过抄家可以揭出刘晏*,没想到事情竟是这样,反倒证明刘晏是个清官。
刘晏屈死,天下喊冤(2)
刘晏屈死,全国震动。“朝野侧目,天下以为冤。”
诸多官员纷纷抨击杨炎手段狠毒。淄青(地跨山东、河南的行政区域)节度使李正己带头上书责问朝廷:为什么这样仓促地杀掉刘晏?刘晏的罪名是否经过仔细核实?现在全国都替刘晏喊冤,希望把他的家人迁回都城。
杨炎重蹈覆辙(1)
李正己可不简单,他当时实力强大,朝廷颇有点怕他。唐中期之后,一些强悍的节度使寻找理由*朝廷的事屡见不鲜。杨炎一见李正己的上书,六神无主,生怕李正己和其他节度使借此向朝廷兴师问罪,一旦事情闹大,自己难免会被抛出来做替罪羊。于是,杨炎扣下李正己的上书,在头脑昏乱之中,未经仔细考虑,就急忙派心腹到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