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骆红] 我看见了"太岁"-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吃前,他们称了这个“肉团”的重量,重达47斤。三天后,“肉团”长大了,杜家的人惊讶不已,赶紧又称了一下“肉团”,变成了70斤,随后他们还找到有关部门报告了这一情况。
据说,后来西北大学生物系的十多位专家对“肉团”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个“不明生物体”可能是世界罕见的大型黏菌复合体,属我国首次发现的珍稀生物。
据说那年10月,也就是离“肉团”打捞上来刚过两个月,日本明仁天皇访问西安时,曾参观过这个“肉团”,并抚摸过它。
后来听说,这个“肉团”到第二年还活着,就是放在一般的自来水里养着,生长速度还特快,长到过八十多斤,真不知它现在是否还活着?
正是这次陕西“肉团”之谜,又引出了湖北有人培养“肉团”的惊人之举。
做出惊人之举的是武汉一位退休干部,名叫周万顺。
他读了《楚天周末》关于《“肉团”之谜》的文章后,顺嘴对同事说:“这种‘肉团’,30年前我就培植成功了,现在我家里就有几十缸。”语惊四座。
事后有记者到他家中参观了那几十缸“肉团”,这下可好,又引发了有关“肉团”的更神秘的说法。
据报道,周万顺家的确养着几十缸“肉团”,这回可不是从哪里捞来的了,这是他自己在缸里养出来的。据说走进他家存放“肉团”的那间小房子,里面弥漫着一种酒香味,揭开缸盖,只见“肉团”盛满了一整缸,用手一摸,柔软而不腻。见过的说,周家的这些“肉团”通体为黄褐色,晶莹剔透,汁液欲滴。
周万顺自己说,他家的“肉团”分层,一年一层,类似树木的年轮,和陕西渭河打捞上来的是否属同一物种不宜轻易下结论。
更神秘的是周万顺用它来治病有奇异的效果。
他想到用“肉团”治病,要从1959年说起。那年他女儿三岁,得了骨结核,医院治不了,要给他女儿截肢。出自中医世家的周万顺急了,一口气将女儿从医院背回家,决定自己动手治疗,他实在接受不了让女儿残废的现实。
女儿好吃米酒,周万顺就利用祖传秘方,把药酿成汁给女儿喝,果然有疗效。
有一次,周万顺在原有配方的基础上多放了两味药,酿成后女儿没喝完,盛药的瓦缸便丢在墙角。一星期后,他无意中发现瓦缸中长了“霉”,再细看,却是一层皮。他感到非常奇怪,就将瓦缸留了下来,谁曾想,不久,原有的一层皮变成了一罐肉。
周万顺想,这罐“肉”是在许多中药汁中形成的,按理也能治病。
他想给女儿试验,不过他自己先把这“肉”熬成汤汁喝了半个月,觉得没问题,才敢给女儿喝。半年后,奇迹出现了,女儿的病治好了,女儿的腿恢复了正常。自己也因喝了半个月的“肉团”汤汁,感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脚步轻便。
三十多年来,他这个业余医生用“肉团”汤治病,治愈了五十多位危重病人,诊治的疾病有二十多种。
周万顺自己也说,多年来试用“肉团”治病效果显著,但对其具有何种药用价值却不得其解,只知能调节人体循环,增强人体免疫力。
根据周万顺的经验,后来同济医科大学进行过抑制肿瘤的试验,发现该“肉”的确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另外一家武汉的医院也对“肉团”进行过切片试验。结果,一般作切片观察,可用戊二荃、饿酸固定上色,可在“肉团”身上却不起作用。他们认为这是“肉团”一个很独特的特性,所以,后来对“肉团”的研究没得出结论,仅仅认为“是个活的生物体”。
关于“肉团”的记录到此并没有完结,还有更奇的。
我听说,1993年7月,人们在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河北李思庄打井,当碗口大的井钻钻到地下117米深时,旁边的村民和井工突然发现,那个本来往外排泥浆碎石的钻孔,奇异地喷出一团团大小不一的白色软体碎物,碎物上还粘有血丝,无论手摸还是眼看都像肉。钻井喷了有一个多小时,喷出的碎肉流了一地,人们当时估计有八九十斤。当天,由于天色已晚,人们就都收工了。
第二天上午继续开钻,钻孔接着喷出的是血红的水,村民和井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都惊呆了。有人猜测可能是钻到了地下巨大的动物,看看那红白相间的“肉”和一大摊“血”,谁不吃惊呢。“血”又喷了半个小时,钻井队没敢再往深处打,就匆匆收机撤退了,此井再也没打了。
可是这事发生后,小小的李思庄打井喷出了白肉血水的消息则不胫而走,四乡八邻的人都来看热闹,于是人们给那口没打完的井起了个名字叫“血井”。
来看热闹的人中,有胆大贪嘴的,见满地都是“肉”,就挑块大的捡回去吃。不吃则已,一吃发觉此“肉”味道鲜美,有的人吃了这种“肉”,陈年老病还突然不见了。其中有一位76岁的老人因摔伤了腰腿,此时卧床已半年多了,他家经济困难,好久未见荤腥。听说井里喷出了“肉”,就闹着要吃,老伴无奈,拿回半斤多“井肉”,烙成馅饼给他吃。没想到吃了“井肉”的第三天,老汉竟挪着腿能走路了……
“血井”喷出的“肉”和水能治病的消息一传开,村里觉得奇货可居,于是5块钱一桶,卖开了这口井的水。
我家中也有人去看过这口井,虽然井口已被封住,但托人悄悄打开水泵时,只见来自百米岩层下的井水,似碎玉琼花一般,品尝之下清洌甘甜。我家人还特地从老乡处寻到了一点“井肉”带回来,让本人见识了一番。
据说,数年前吉林省某农村制砖时也挖得一“怪肉”,因为当时觉得没用就扔了。70年代,湘西修公路,曾有人见到一埋藏了四十多年坟墓之男尸头部长出过西瓜大小的“怪肉”,听说被取出晾干后,一直保存十多年不坏。一心脏病人数年前还曾经吃过此物,但结果如何不得而知。
中外有关“太岁”的说法
那么“太岁”到底是什么?生物的、医学的专家都研究过,却众说不一,莫衷一是。
据专家介绍,黏菌是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之间的一种原质体生物,既具有原生动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这使我联想到冬虫夏草。我国唐代文献也对这类生物略有记述。
由于黏菌旷世罕见,目前黏菌的研究在国际上还是空白,属于世界生物学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攻关课题。据说美国在1973年发现了这种生物,由于保管不善,三个星期便死了,美国科学界为此后悔不迭。
后来有学者研究武汉周万顺人工培养的“肉团”,认为是个“活的生物体”。测量结果,它含有大量蛋白质、核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且无毒性。
河北的“井肉”发现后,又有一位科研人员按现代生物技术进行过分离培养试验,结果发现河北“井肉”是红白两种酵母菌与真菌这三种菌的共生物,“怪肉”流出的“血”实际上是红色酵母产生的红色素。
这位研究人员还分析说,能在地下生长的真菌有四类,它们是盘菌亚纲中的块菌目、腹菌目,接合菌目中的肉囊霉科,曲霉目中的大团囊科。他推测河北“井肉”为块菌目某种真菌与酵母菌的共生物。
经查,块菌目共有4科55属150种,多为腐生菌,只有少数可食用。因为生于地下或近地面处,多数块菌不向空气中释放孢子,而是以子囊果的特殊气味引诱动物取食而获得传播。
目前,中国微生物菌种目录及一些地方的真菌志,均未发现有关块菌的记录。据一位外国博士说,在美国至少发现过60种块菌,主要发现地在威斯特海岸。这倒不是说别的地方没有块菌存在,而是没有人去研究它罢了。
据外国资料显示,在欧洲大陆,块菌一直是种奢侈品。最早将块菌出售的是法国和意大利,他们借助受过特殊训练的猪或狗,追踪块菌从地下发出来的气味,然后将它们挖出来出售。当时,块菌的滋味美妙,保健作用好,故成为市场很受青睐的珍稀食品。
由于自然块菌来自地下,数量稀少,所以70年代初,就有人探索人工栽培技术。据《华尔街杂志》说,法国波尔多省一家苗圃公司,就尝试过在树苗的根部接种块菌的菌丝体来出售。
这次我们也带着“太岁”找到了农业大学的教授们,他们居然既没听说、也没见过这东西,有的说可能是菌类,还有的说“看样子是海洋生物吧……”我仍然没有得到更肯定的说法。
后来,科学家们好像没有多大兴趣,我想这可能和我们的科研体制有关。除了“正经”的科研外,没有人会主动研究宇宙赋予人类的神秘课题,这不能不让我感到遗憾。
北京“太岁”来人间走了一圈,虽然没人说得清它的身份,但是“太岁”毕竟是“太岁”。这回它的命运不错,小张给我们打了最后一个电话,告诉我们他把“太岁”卖给了一位香港老板。
我想“太岁”这下可落户膏粱富室了,不再任人“宰割”了,据说,这个香港老板要彻底地研究一番,不弄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但愿,今日之中国人能与古中国人媲美,重写历史时,再给子孙后代及全世界留下一笔科学的财富。
若干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续写今天的文章,追踪“太岁”的下落,揭开“太岁”的谜底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