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残阳如血-长征前后内幕大写真-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名上前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领导干部的带领下,苏区广大群众踊跃
报名参军参战,掀起了参军参战的高潮。

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由于“左”倾领导错误的军事指挥,红军被迫
打阵地战,被动应敌,每仗都伤亡惨重,唯独1934 年9 月1 日至3 日,朱德


亲自指挥的温坊战斗是运用运动战术,打得主动、漂亮,大获全胜。邓小平
敏锐地抓住此战例,立即约请李聚奎等战地指挥官提供战斗情况,然后综合
整理,以《温坊战斗的胜利》为题在“前线通讯”栏目发表,既鼓舞了全军
的士气,又批评了“左”倾领导者的错误指挥。

邓小平还采用社论、署名文章和开辟“党的生活”、“支部通讯”

等栏目,从各个侧面全面反映红军党的建设、青年工作、政治工作、教
育、生活娱乐等方面的情况,使广大红军通过报纸获得了更多的军事知识、
文化知识和生活知识,使红军部队中的文化生活更加生动活泼。

邓小平对红军队伍中存在的官僚主义、消极怠工、贪污浪费、贪生怕死
等不良现象深恶痛绝,为此他在《红星报》开辟了“铁锋”、“自我批评”
等专栏,对上述现象进行曝光,为加强红军政治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作出了
贡献。

在邓小平卓有成效地组织编排下,《红星报》犹如战火中绽开的奇葩,
在苏区大地争芳斗艳,受到苏区军民的热烈欢迎。它的发行量,1933 年仅在
中央苏区就达一万七千三百份,在苏区数十种报刊中,仅次于《红色中华》
和《青年生活》,名列第三。

1934 年9 月下旬的一天,正在编排第六十七期槁件的邓小平突然被告
知,《红星报》暂时停刊。

原来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第五次军事“围剿”,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转移。
邓小平将随红军一起转移——长征。

长征开始后,苏区中央局决定将《红色中华》和《斗争》停刊。这样,
《红星报》实际上成为党中央和中革军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唯一的报
纸。身为主编的邓小平,感到担子更重了。

邓小平将来不及编发的稿件及一些必要的参考书和文房四宝,收拢整理
好,装入行军挎包。他准备在突围途中出版《红星》专号。他还专门准备了
蜡纸、油墨、纸张,以代替不能搬走的印刷设备。

10 月10 日,他跟随“红星”纵队,从云石山田村出发,踏上了漫长征
程。

在长征路上,邓小平不顾行军作战的劳累,边行军边编排《红星报》,
每期印刷七八百份,成为红军战士的主要精神食粮。红军进入贵州后,《红
星报》以大量篇幅报道了红军连战连捷

的消息。邓小平职务变动后,《红星报》由陆定一继任主编。

这段办报生涯,令邓小平永生难忘。三十八年后,邓小平“文革”后复
出前夕,于1972 年重返赣南中央苏区。在瑞金,他专程前往当年《红星报》
社址——白屋子。。


第六章苏区“五老”和首脑的夫人们

掌管经济的林伯渠

1933 年初,中华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成立,刚从苏联回国进入苏区的
林伯渠被任命为国民经济部部长。不久,苏维埃政府财政部原部长邓子恢受
王明路线打击改任副部长,林伯渠又兼任了财政部部长之职,担当起苏区财
政和经济建设的重任。

林伯渠原是国民党的一位元老。当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时,他毅然参加
了南昌起义,并担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财政委员会主席。起义失败后,林老
化装潜入香港,从日本到达海参崴,与徐特立、何叔衡、叶剑英等同志一道
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来留在苏联远东边疆中国苏维埃党校任教。

1933 年初,林老决定放弃在苏联安定的教学生活,回到国内参加第一线
的战斗。由于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并为党的成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在党内赢得了崇高的威望,因此,苏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把他和先唇来
到苏区工作战斗的董必武、徐特立、何叔衡、谢觉哉尊称为苏区“五老”。

林老一上任,便制定了领导苏区发展国民经济的两条原则,一是集中力
量保证战争的需要,二是适当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为此,他首先狠抓了粮
食问题。当时,中央苏区有三百多万人口,红军已扩大到十万,粮食需求量
很大。中央苏区虽然盛产粮食,但存在

时多时少、时贱时贵的现象,一些奸商乘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因此,
粮食问题成了苏区财政中头等重要的大事。林老一面采取得力措施,促进农
业生产的发展,一面布置开展粮食的收集调剂工作。1933 年5 月,国民经济
部相继发出第一、二号训令,布置各县国民经济部召开区、乡代表联席会议,
发动群众节省谷物卖给粮食调剂局,倡导筹办粮食合作社,制定《谷仓管理
委员会规则》,对粮食的运输、保管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这些措施对
根据地内粮食的收集和贮存起了重大作用。

其二,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为了推动苏区经济建设运动的迅速
开展,1933 年8 月,林老在瑞主叶坪主持召开了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
设大会,林伯渠主持并致开幕词,毛泽东作了《粉碎五次“围剿”与苏维埃
经济建设任务》的报告,林伯渠作了《发行二百万(元)经济建设公债与发
展合作社》的报告。大会就发展合作社、推销公债、健全粮食调剂局、开展
对外(白区)贸易、筹款、培养干部、加强新区与边区工作等问题作出了决
议。这是一次成功的会议,对于促进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的经济建设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

其三,组织群众熬硝盐,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林老在苏区主持财政经
济工作时期,经常深入群众,调查情况,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有一次,他
和国民经济部的工作人员一起到群众中了解情况,来到一老百姓家,这家老
百姓见他们是苏维埃中央政府的领导同志,便端出鸡汤请他们喝,林老尝了
一口,没有咸味,经询问,始知无盐可放。当时,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苏
区的食盐特别困难,广大的干部、群众经常吃不到食盐。林老知道后,心情
十分沉重。回到机关后,他在人民委员会议上提出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解
决办法:一是成立对外贸易局,加强与白区的贸易工作,采取各种手段从白
区进口盐、布、药品等苏区急需品,进口的盐既供给红军部队也供给老百姓;


二是发动群众熬硝盐,打破敌人的封锁。毛泽东在

会上支持林老的意见,说:没有盐不好吃饭,就是有鸡汤也吃不下去。
不久,一个群众性的熬硝盐运动在苏区开展起来。林老带头和群众一道动手
熬制,并把节省下来的食盐送给红军部队。

其四,抵制王明“左”倾领导者在财政经济工作中的错误路线。王明等
“左”倾领导者不但在军事上推行其“左”倾路线,在经济建设方面也制定
了一套“左”倾政策。如认为战争年代无闲工夫搞经济建设,军事斗争占领
一切;反对和限制导白区的贸易往来,战争的保障和供给全靠向群众征粮和
发行公债;对稍大点资本的商店实行没收封门,老板当作资本家打倒,等等。
林老在理财实践中深深感到“左”倾领导者的一套做法不切实际,说:“吃
过洋面包的人的办法看来不行。”他对毛泽东提出的“以发展国民经济来增
加我们的财政收入”的财政工作方针十分赞赏。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执行毛泽
东制定的一系列关于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林老一方面通过财政
部配合和协助有关部门,组织工农业生产,发展合作社,开展对外贸易,另
一方面抓了纸币的发行,建立金库,健全预算、决算、审计、调配、供给、
会计等一系列财政制度,开展“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的运动等。通过这一
系列开源节流的措施,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财政需求,
并使前方部队、后方机关和群众生活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1934 年1 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召

开。林伯渠出席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关于经济建设》的报告。此后,
他根据全苏“二大”制定的经济建设方针政策,领导财政经济部门,发动和
组织群众搞好工农业生产,开展对外(白区)贸易,打破敌人的封锁,为支
援革命战争,改善群众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1934 年10 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林伯集随着红军部队离开了
中央苏区,踏上了长征之路。

中央党校校长董必武

董必武是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苏区“五老”之一。他功高德重,
但从不摆老资格,总是虚怀若谷,严于律己。

1928 年夏,董必武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徐特立、吴玉章、林伯渠、
叶剑英等同班学习。这时,他已逾“不惑之年”,但学习很努力刻苦,深得
中国同志和外国同志的敬佩。学习期间,他经常深入工厂、农村调查研究,
和工人、农民一起劳动、生活。他常对人说:

“要演好一场戏,主角固然重要,配角和跑龙套的也少不了。我好比一
块碎布,哪里有洞,党和人民要我去补,我就去补。轰轰烈烈的工作需要人
去做,补洞的工作也不可缺少啊!”

1932 年夏,董必武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毕业后,由上海中共临时中央
分派,经汕头、大埔、长汀,抵达中央革命根据地首府瑞金。一到瑞金,他
就找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请求分配工作。周恩来说:“红军大学有一个军以
上干部组成的高级班,班长是彭雪枫同志,你去担任该班的政治委员吧。”
董必武二话不说,携行李就去报到了。

红军大学坐落在瑞金城东北约十五华里的一片丛林中,学员们给红军大
学起了个雅号叫“森林大学”。一天中午,留着胡子,年近五十的董必武来


到学员中间,他风趣地说:“小伙子们,你们欢迎我这个长胡子的新兵吗?”
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红军大学的办学条件相当艰苦,但董必武丝毫没有畏难情绪。每天一大
早,他总是早早地来到操场,皮带系得紧紧的,绑腿打得利索结实,穿着草
鞋,军容威武,精神抖擞,下巴上两撇八字胡随晨风飘舞着。学员们见了,
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敬佩之情。

在红军大学期间,董必武承担了党的建设、社会发展史、红军政治工作
和时事政治等七八门课程,他的讲课内容充实,别开生

面,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3 年3 月,中央党校(即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开办了。校长任弼时
对董必武说:“你来这里工作吧。我已向中央局领导积极建议过,你来最合
适。”就这样,董必武调到了中央党校,先任教务长。不久,副校长杨尚昆
调到三军团任政委,董必武接任副校长。

中央党校是为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培养训练工农干部,提高广大
干部的马列主义水平创办的。学员有苏区和白区的工作人员,有党、团、苏
维埃和工会的工作人员,还有各省委、省苏领导干部,人员庞杂,文化素质
参差不齐。为了搞好教学,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