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种农作物——棉花与高粱,此时开始输入中国,它们对亿万中国人之衣食影响深
切,至今已有好几个世纪。

    可是忽必烈和他的继承者,并没有创造一种社会环境去持续这种发展。他不愿
接受儒教的首一地位,因为由他看来,儒教的出头等于中国人的出头;他治下人民
不仅种族的来源不同,即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他企图找到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力量,
足以全国通行。在他为中国之主以前,他曾央请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替他召集
“一百个精通基督之法的明哲之士”,只是我们无法确悉他是否一度考虑让全民都
信基督教。但他接受喇嘛教,则无疑的有政治动机在。除了任命八思巴为“国师”
之外,他也命令南宋在杭州降元的小皇帝和他的母亲同去西藏进修喇嘛教。虽说以
后下落如何不见于经传,历史家却因这段记载推动了好奇心:要是这年幼的先朝旧
主,虽退位仍有亡宋遗臣的爱戴,从此成了宗教领袖,回头又向异族入主之天子保
佑祈福,这是何等高妙的如意算盘!可是我们也无法知悉这故事的下文了。

    八思巴虽为国师,他和喇嘛教给中国人的影响也和儒教给蒙古人西藏人的影响
相似——鲜有功效。初浅看来,因果报应的观念,又纠缠着重生转世,足以将精神
上的力量兑现而成为来生再世的威权,加上巫术式仪节,应当对不识字的中国农民
极具魅力。可是要有政治上的功效,则必须政教合一,同时也要将中层的知识分子
铲除。历史证明,这套作法只有在一个原始的经济圈内有效。中国的13世纪,已不
适用于此种体制。

    忽必烈有意不让中国人的影响过于浓厚,于是向各方求才。聘任于政府的有波
斯人、回纥人、东欧人等。一这些人统称“色目”。大概有“各色诸目”之意。不
过整个说来他们影响并不过大。当中有好几个成为忽必烈的亲信,以后也遭杀身之
祸。当左丞相阿合马(Ahmed Benaketi)被一个中国军官刺死时,元主将利客处死,
可是后来为息众怒,他也以剖棺戮尸的办法对付阿合马。桑哥(Sangha)以平章政
事(副丞相)仓库财物,因为群臣参劾,也被处死。两人都被控有罪,然则事后真
相则是他们两人都企图扩充税收,增广财政范围,所以极不孚人望。因为元政府具
有国际色彩,其组织极难控制。因此这两人的部属在都城之外“贪饕邀利”,事当
有之。不过根据《元史》里面的纪载,文化上的隔阂,才是他们产生悲剧的原因。
即使我们今日遇到书中此类事迹,也要将原文反复阅读、才了解传统政体之中,宁
失于松懈,不能求效过功。如果领导者放弃了雍容大方的宽恕态度,其下属则无所
不用其极。阿合马和桑哥看来都没有掌握到此中情节的微妙之处。他们在企图提高
行政效率时,可能脱离了传统忠恕的范畴,他们的对头即可因为他们技术上的错误,
扩大而成为道德上的问题,谓之死有应得。

                                财政问题

    经过很多改革的失败,元朝财政一直没有成为定型的机会。华北的税收即与华
南不同,在华北租庸调成为一种体系的制度,亦就是税收以户为单位,虽说内中仍
有差别,但足其可能地使各  户所出相等。这是契丹与女真留下来的遗物,他们需
要同等简单的税制支持他们的军事动员。可是在华南,元朝仍如宋朝按  亩收税。
再则忽必烈和他的父兄一样,将一部付税人户分割为“封禄”或“投下”以作为15
0个皇亲公主及文武功臣的私人收入。被封人派经纪去地方政府监接收纳,但不得以
各人户的地产作为自己的庄园,或是将他们当作农奴看待。“投下”最大的包括十
万户,小的不过数十户。他们的存在也产生了无数的纠纷。

    从表面上着来,元朝课税程度较以前各朝为低,而以江南尤甚。在兴师灭宋前
夕,忽必烈称凡南宋所征之苛捐杂税一律除免,只依正赋作主。事实上他无法说话
算数,他出兵海外即用各种非常之征发支应,只是这些征发停止之日,扩充税收的
办法又无成果,但至少在表面上和法制上,税收的程度低。因之忽必烈也为以前的
历史家所歌颂,而实际上他既未作全面改革,也未将现有制度固定化,使他的接位
人日后为难。他们既不能以正规收入应付支出,只好大量印钞,造成通货膨胀。

    从宏观的角度看来,蒙古人这一阶段是中国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间的过渡阶段。
元朝承接了唐宋的成长与扩充,在科技方面尚有继续之增进,可是它没有投入新的
燃料使这运动不断地进步。当它在财政上无法突破,让税收数迟滞于低层,又强调
“农业第一”的情形下,它实际上已将第三帝国的收敛态势预先提出。后者只要加
入内向和不带竞争性的格调,即可以完成这历史上的大转变。而这情形也就出现于
明朝。

                                帝国末路

    中国历代创业之主乃是创制法律的人物。他们可以在各种情况尚未稳定,一切
有如流水之际,独自以武力作主,指挥仲裁,以强制执行其意愿,因之在历史上作
大规模的调整。这情形在蒙古入主的时期最为显著,因为蒙古人的武功有排山倒海
的趋势。再则元朝一切作为被忽必烈一手垄断,他的后人只能随着他的规划,很少
有所调整。虽说如此,我们仍不能忘记这一切大致上还是地理环境所赐。马鞍上驰
骋自如的骑士借着自然的力量征服了大多数在小块土地上种田的农夫,却缺乏组织
上的技能,使两方同时受益而前进,而彼此结合,却又无法保存这征服者文化上的
本来面目。

    忽必烈晚年被痛风病纠缠,他从未在南方强热的地区感到舒适。当他即皇帝位
之前,每年暮春及初秋之间都去上都(今察哈尔之多伦)避暑,极少间断。以后的
继位者也因循着这春去秋还的办法。然而传统帝制,经常需要天子作人身上的仲裁,
皇帝久离大都(即北京,详前)不是增加互信的好办法,皇位之继承也因之发生了
大问题。忽必烈于公元1294年去世时,皇位由孙子铁木耳(Temur)所得,在位13年。
此后26年之内,出现了8个皇帝。如同传统一样,新旧交替很少不生阴谋及宫闱之变,
给人看来,情形极不稳定。随着这八个皇帝之后,又有元朝的第11个皇帝,他倒在
位35年,可是他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在明军入大都时奔回漠北,使元朝在中
国历史里成为一个被驱逐出境的朝代。

    忽必烈的继承者所做唯—一桩不因袭朝代创始者规划的大事,乃是公元1313年
恢复了中国传统的科举取士。自此之后,会试举行过13次。可是其目的并不在构成
中国式的文官组织。当考试时蒙古人及色国人另为一科,有不同的试牒,录取的人
员也不任重要职守,只在低层组织中授受不重要的官位。中国不少读书人因此郁郁
不得志,只好将才能向其他方面发展,写刻本即是其中之一,从此元曲既包含着优
雅的文句,又带着日用俗语,更添上戏台上技术名词,使中国文学另开别径,这也
使中国之舞台进入一段黄金时代。

    既有元朝之蒙古阶段,中国需要宏观历史愈为明显。人类中常有很多事迹,其
历史上的长期合理性不能从短浅的眼光窥测,即使当时人物所作的判断,也可能尚
有因果因素,超过他们的人身经验。或者这也是马可·波罗笔下提及忽必烈时心头
带着矛盾的原因。同样的,这也可能是明太祖朱元璋心中矛盾的由来,他在1368年
推翻元朝,以后提及“胡元制主”的时候,深带着汉人民族主义的情绪,可是却又
将元世祖忽必烈的牌位,供奉在列代帝王庙内,与汉唐宋创业之主并列,一同祭祀。
    

第十四章 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

    明朝,居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朱棣(明成祖)派遣郑和
下西洋,主动与海外诸邦交流沟通,后有西方传教士东来叩启闭关自守的大门;同
时,明代又是一个极中央集权的朝代,中国历代各朝无出其右者,而明太祖建立的
庞大农村集团,又导向往后主政者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应付从
内、从外纷至沓来的问题。这些发生在有明一代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使明朝历史
具备了极纵横曲折的多面性格,致令学史者必须谨慎细心地厘清,才能洞见真相。

    中国历代创业主中,只有朱元璋的出身最为微贱。公元1344年,旱灾与饥荒降
临到他的故乡时,数星期之内父母和长兄相继去世。当时其既无资财购置棺椁,朱
元璋和他另一位弟兄只好自已动手将他们草草掩埋,自此各奔前程。这位明朝的始
祖,初时在一所庙宇内作徒弟,任杂役,当时尚未满16岁。不久之后,他成为一个
行脚僧,在淮河流域中靠乞食为生,在这情形之下,他和当日暴动的农民与秘密会
社有了接触,这些人物后来对改造朝代深有影响。原来元朝末年,朝廷对各地水旱
的灾荒缺乏适当的处置:经营水利的大工程则纠集了多数的劳工,其待遇也没有保
障;元军的各将领则钩心斗角,各不相让。于是各种条件都使当日胸怀大志的草莽
英雄满觉得时间业已成熟,乃是兴兵发难的最好机会。朱元璋无师自通,又善于玩
弄人物,于是仗着自己的组织才干,将各种因素收集综合起来。他花了12年的功夫,
既经过忘命的战斗又靠胸中的计谋,终将其他诸人所掌握的地盘接收归并,从今之
后他的名位已无可抗衡。公元1368年他所控制的长江流域已是固若金汤,于是正式
宣布明朝的诞生。蒙古人的元朝毫不费力地被除逐,他们的末代皇帝也采取了一段
前无先例的行动:他既不死于社稷,也不留着行禅让礼,却开宫门北奔,回到他祖
先所来的草原中去。

                              高度中央集权

    朱元璋奠都于南京(过去曾称建康或金陵),在不少人的眼里看来,这是一座
“不吉样”的国都,没有一个朝代定都于此而能在史上站得长久,即使到近代的太
平天国和蒋介石亦未能幸免。

    可是孙逸仙称南京“高山深水与平原钟毓于一处”,这伟大的背景和他的眼光
却互相衔接。算来也与他的志趣相符合,今日他的陵墓以花冈石和大理石筑成,即
位于紫金山之阳,俯视南京城,视界远眺无碍。

    朱元璋在14世纪成为中国的国君。其既从极为卑贱的地位而登九五之尊,他也
只有大刀阔斧的行事。他的都城城墙长近30英里(今日这砖砌的大架构依然存在),
使南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砖墙环绕的城市,飞机可在城内起飞降落,城中又有竹林
水塘,甚至大块的蔬菜园,南京用不着郊外,它本身即是郊荒。

    同时朱元璋在中国政治史经济史和社会史上留下来的痕迹,也同样的带着戏剧
性,其影响所及,至今未衰。当中最大的特色无乃极度的中央集权,如果今日美国
也依法炮制,则不仅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的州长要由华盛顿派充,即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