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局道:中国历史中的博弈术-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当一些新型人物出现之后,袁世凯的这套百试不爽的驭人之术开始失效。袁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极想笼络众望所归的宋教仁,他派人暗中了解宋的体型,送去的西装,比宋自己定做的还要合体。他给宋一本交通银行的五十万元支票,请他自由支用,但宋教仁只留下衣服,支票却让人退还给袁,并修书一封曰:“绨袍之赠,感铭肺腑。长者之赐,仁何敢辞。但惠赠五十万元,实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读自娱,有钱亦无用处。原票奉璧,伏祈鉴原。”这件事是使袁对宋起了杀机的一个重要原因。驭人之术失效,标志着袁无法再随意羁縻他人为自己效劳。后来的史家多认为“刺宋”是袁走向末路的开始,这还是很有道理的。
袁世凯的驭人之术为什么一直屡用不爽,可到宋教仁这里却失效了呢?因为宋教仁是有革命理想的人,与袁世凯志趣不同。凡是被袁世凯的驭人术击倒的人,在骨子里都有与袁世凯同样的封建官场积习。这也给我们启示:如果你想用小恩小惠拉拢收买人,那么你是得不到优秀人才的。
对待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驭人之术。对好利的人,许之以利;对好名的人,许之以名;对有抱负的人,你不如给他发展的空间。
名誉要挟
对好利的人,就以利诱之;对有弱点的人,就抓其把柄。那对不好利而好名的人怎么办呢?自有办法。珍视名誉其实就是他的“软肋”。
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是一对郎才女貌的有情人。司马相如是当时的大才子,卓文君是富豪卓王孙的女儿。可是卓王孙不同意他们在一起,他们干脆私奔了。他们从临邛逃到成都,司马相如家境贫寒,什么产业都没有。卓王孙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一分钱也不给他们。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商量后,两人一起又回到临邛,卖掉了仅有的车马,开了一个小酒馆。每天卓文君坐在酒店前亲自给顾客打酒,司马相如则系着围裙,和小工们一起在街上洗涤杯盘碗碟。卓王孙听到这件事后觉得很丢脸面,不得已,分给卓文君一百个仆人,一百万贯钱。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高高兴兴地回到成都当富人去了。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传为千古佳话。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违背父命私奔了,卓王孙大怒,不给他们资助,好像是要等着看他们过不下去日子。但是他们二人抓住卓王孙性格的特点——要面子,又大老远从成都跑回了临邛,开了个小酒店,夫妻二人当街叫卖,这自然让卓王孙很难堪,于是不得已资助他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拿捏住了卓王孙,计谋就这样得逞了。当然,卓王孙出于天然的父爱,不可能真的对女儿不管不问,这可能也是他被女儿拿捏的一个原因吧。
诸葛亮用激将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这也是抓住了孙权自命不凡、不肯屈居人下的特点。
当时,刘备进驻夏口,曹操已率百万大军南征,孙权在一旁观望。诸葛亮来到孙权那里,对他说:“天下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备也在汉水以南招集兵马,与曹操一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基本上平定了北方,接着又南下攻取了荆州,军威震动天下,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刘备才逃到这里。请将军认清局势而制定对策,如果用江东的军队与中原的曹军抗衡,就应早早地与曹操断绝关系,如无力抵抗,何不放下武器而束手就擒,向曹操称臣呢?”
孙权反问:“刘备为何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故意说:“刘豫州是汉朝宗室之后,雄才大略,超过世人,人们仰慕拥戴他,如同河流奔向大海。如果功业不能成功,那是天意,但怎么能再做曹操的下属,听一个奸臣的指挥呢?”
这话可伤了孙权的自尊——刘备不愿投降,难道我孙权就甘为人奴吗?他勃然大怒:“我不能拿整个东吴土地和十万军队去受别人的摆布控制,我的决心已定,与曹贼誓不两立!”
这话正是诸葛亮需要的。他在心里笑了。于是孙刘达成了联盟。联军集中兵力,利用曹军长途跋涉,又不习南方水战的特点,败曹军于赤壁,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美国励志大师卡耐基说过这样的话:“送人一个好名声。”意思是说,你先赞扬对方,使他得到一个好名声,此后他格外珍惜自己的好名声,不愿做有损自己名声的事,从而不断激励自己做得更好。卡耐基说的是如何激发人性美好的一面,和我们所说的驾驭对方虽不完全相同,但确实有相通之处。
设局之策心照不宣的驭人术(3)
抓其弱点,逼其就范
袁世凯善于抓住每一个对手的弱点,给予致命打击,达到控制别人的目的。在袁的一生中,被他算计的人无数。各种各样的手段被他用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在袁世凯算计他人的实例中,比较突出的是对黎元洪。在镇压革命军时,袁世凯就企图通过革命军从中获得利益。因此袁世凯一边用武力对付革命军,另一方面又积极与革命军政府和谈。
在和谈中,袁世凯发现武汉军政府的都督黎元洪是自己可以利用的人。黎元洪是一个性格懦弱、政治立场不十分坚定的人。身为都督的他曾经是清军协统,因此其骨子里仍然带有封建官僚的气息,只是由于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依靠旧势力中有名望的人来领导,一定能将旧势力中的其他人号召过来。可是事与愿违,黎元洪不但未能将袁世凯号召到革命队伍中来,反而被袁世凯利用,成为其一个棋子。
袁世凯对黎元洪采取了长期战略,极为重视抬举,以期拉拢他,然后截断其后路,迫使黎元洪听命于己,成为他的俘虏。
在和谈之初,袁世凯加紧同黎元洪联系,处处向黎元洪表示尊重,这使黎元洪感到受宠若惊,因为黎虽为军政府都督,但并未有实质权力,而且由于其性格懦弱,军政府内的事情一般不发表意见。袁世凯如此看重他,使黎逐渐强硬起来,拿起了做都督的架子。和谈成功后,袁世凯加紧了逼宫的步伐,并顺利地使清政府退位,同时孙中山如期提出辞职,袁世凯登上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这时他也不忘把黎元洪选为副总统。另外,袁世凯为了阻止革命党领导黄兴加入新政府,把参谋总长的位置也给了黎元洪。
袁世凯向黎元洪大大施恩,但他知道仅仅如此也不能完全控制黎元洪。于是袁世凯使出了毒招。
黎元洪在革命军政府中一直处于有职无权的地位,为此黎非常苦恼。但是革命军政府中“三武”一直控制着局面,使黎没有出头之日。“三武”指的张振武、孙武、蒋翊武,三人都是革命军政府的功臣,享有很高的声誉。有这三人在黎元洪身边,黎便只能像傀儡一样。这种局面,袁世凯早就看在眼里,他特意派人假惺惺地对黎元洪表示同情,并暗示黎元洪说袁世凯可以帮他调开这三个人。黎元洪听后特别高兴,由衷地感谢袁世凯,于是听从了袁世凯的提议。
袁世凯找了个理由将“三武”调到北京,授予他们一个有职无权的“总统府军事顾问”。后来张振武无法忍受,率先返回到武昌,即他的根据地——革命军政府。
黎元洪的权力又受到了威胁。这一次黎元洪发下狠心,拍电报给袁世凯,要袁世凯杀掉张振武。
袁世凯接到这份电报时,发出冷笑,他要用这张电报整垮黎元洪。袁世凯一面派人将张振武杀害,一面将黎元洪给他的电报公开在报纸上。由此,革命党人完全不信任黎元洪,使黎失去了权力的基础。从此黎便只能依靠袁世凯,听从袁世凯的调遣。在二次革命中,黎元洪就站在袁世凯一边,帮助其镇压革命党。
后来,黎元洪无法在革命军政府中呆下去,就从武昌到北京,被袁世凯安置在瀛台,虽然名为副总统,但始终无权,终日以散步、读书、写字度日。在权力争夺场上,黎元洪只能说是袁世凯的败将。
袁世凯对黎元洪的策略是利用了黎元洪的弱势地位,先宠之,后控之,似乎有点像钓鱼一样,用诱饵套中他,然后再任意摆布。
袁世凯对付不同的人,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袁世凯对熊希龄的控制,就采取了不同于对黎元洪的方法。
熊希龄是光绪朝进士,曾在翰林院任职,因为参加了维新变法而被革职。后来熊希龄被起用并派往各国去考察宪政,回国后一直被认为属于进步党人士。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熊希龄曾大力拥护,并任财政总长和热河都统。
袁世凯为了取缔国民党,摆脱国会的束缚,决定利用熊希龄作为过渡人物。他首先将熊希龄任命为国务总理,由熊希龄组织进步党内阁。
袁世凯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希望熊希龄的内阁能帮助他来主持工作,而是想通过这个内阁来取缔国会,解散国民党。袁世凯了解熊希龄的一些丑事,他想利用这些事来挟制熊希龄。
熊希龄任热河都统期间,办公地点就设在承德避暑山庄。熊曾派他的亲信去查看避暑山庄内的国宝,由于朝夕与这些宝物相处,又没有别人监督,熊希龄不免动了贪欲,私自将宝物转移到秘密处。
除此之外,熊希龄还将乾隆的珍贵折扇盗出,竟送给了姜桂题。姜桂题乃是袁世凯的亲信,就将此事告诉了袁世凯。本来这在当时也是常有的事,如果袁世凯不加追究,也就无事。但是,此时袁世凯正要利用熊希龄达成自己的心愿,便决定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
就在熊希龄刚刚将内阁成员组织完的时候,袁世凯就派人去查热河失宝案,这给熊希龄造成了紧张和压力,他不得不处处小心,以免东窗事发。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登上正式大总统位置后,便紧急召熊希龄来总统府,说是有事商量。两人见面后,谈了几句话,便有人来通告说有外国大使求见。于是袁世凯让熊希龄去他的办公室等一会。其实这是袁世凯有意安排的。
熊希龄走进袁世凯的办公室,随意看看四周,没想到一下子就看到了桌子上的热河失宝案的卷宗。卷宗的资料特别详细,有失窃的宝物种类、数量,知情人的口供,甚至还有那把乾隆折扇的去处和姜桂题的供词。熊希龄看到这些不免胆战心惊,正在不知如何是好时,袁世凯走了进来。
袁假装不知道熊希龄看过卷宗,也避口不谈热河失窃案,只是问熊道:“你是不是不舒服?”熊只能硬着头皮说好,不敢言及其他。
突然袁世凯大声指责起国民党,说国民党闹革命是要取消责任内阁制,如果不除掉国民党,国家就不会安宁。然后,袁世凯问熊的意见如何,熊此时已为笼中之鸟,只能点头称是。袁世凯从抽屉里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命令,让熊签署,这份命令的内容是勒令所有国民党议员及家属立即离开京城。由此,袁世凯顺利地铲除了国民党在政府中的成员。没有了国民党,国会也就形同虚设,不久也被取消。
1914年2月,袁世凯又将这个由进步党组成的内阁也抛弃了,熊希龄被迫辞职。在没有了国会、内阁这些形式上的约束之后,袁世凯的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