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间地狱-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的事了,可以说,它已经融入了多数中国人的骨肉亲情之中。
在某个村子里,我曾故意试探着问一位幸存者:“你现在做的证言,有谁能证明你的话是真实的呢?又有谁亲身体验过日军的屠杀和暴行呢?”对此,老人坦诚地回答说:“那几户被杀光的人,当然不会出来作证了,而且,当年亲身受害者们也都所剩无几了。不过,目睹现场的仍有很多人,要说证人的话,村里哪家哪户没有受害者呀?可以说,全村人都是证人,无论问谁都一样!”听了老人这番话,围拢在我们身边的村民们,包括年轻人在内,都爽心地颔首称是。
兴隆县城郊外保存的牺牲者墓群,其中有墓碑的是当地村民的坟墓。
尽管如此,我在旅途中仍屡屡苦思冥想:为什么日军抑或说是日本人,当年非要跑到如此偏僻荒凉之地来呢?为什么很多日本人非得死在异国人的强烈敌意和蔑视之中呢?想象一下,当那些气喘吁吁的日本人登上寸草不生的山岩,却突然遭到游击队的袭击时,他们吓得四处乱跑的样子吧;再想象一下,我们的先辈在这里到处杀人放火,甚至于还干下了强奸妇女的这种不耻于人类的卑鄙行为吧。因此,我认为在赞美或把这些先辈们视为英雄之前,出于人类的基本仁爱之情,我本人及我的后代,读者及你们的后代,都不希望再度重演当年的悲剧吧。其实按我的本意,我并不想到如此荒凉之地来听这些沉重、痛苦而又难堪的话题。但我之所以要到这里来,且又要每天倾听这些沉重的话题,其目的只是想把这些珍贵的证言记录下来,传给后代,希望日本人不要忘记过去的错误,并且绝不要重犯当年的错误了(本章中所记录的中国人的话语,皆为同行而来的日本中央大学学生、亦是我的学生铃木旭君给我翻译的,在此表示感谢)。
为什么及如何实施“三光作战”
第四部分:又一个“三光作战”日军开展的“毁灭、扫荡、和剔抉”
那么,日军为什么以及如何去实施“三光作战”的呢?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中国方面所说的“三光”与日军实施的一般暴行有所不同,它指的应是日军自称的“毁灭、彻底扫荡、肃正、剔抉”等方面的作战。然而,即使今日的中国人也并没有对此进行严格的区分。例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把日军侵华战争中的全部暴行都统称为“三光”政策,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因此,在中国的很多书刊中,有时竟将原“伪满洲国领土”上发生的“平顶山事件”、“集团部落”以及1937年末发生的“南京大屠杀”等华北以外的事件,都记述在了“三光”政策的范畴内。不仅如此,有人甚至还将日清战争中的旅顺屠杀事件也归入了“三光”政策。
仅从中国人的情感来看,“三光”确实代表了侵略和屠杀等含义。其实,我也曾论述过,要说日中战争就必须认为,它基本应起于日清战争时的那段前后长达50年的“对华侵略战争”。在此意义上讲,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人的情感和认识了。但是,对于上述这种无限定的用语,本书则是无法采用的。鉴于中国方面的研究只限定使用在抗日战争中的“三光”政策上——在此期间内,日军实施的“毁灭、扫荡、讨伐、肃正及剔抉”作战上,因此,笔者也就首先按照当时的作战开展过程来进行研究了。此外,由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的《华北治安战》(第一、二卷)对“三光作战”方面的记述较为详细,因此我打算在理解中国人所说的“三光”政策的同时,再根据日方的记述,将两者之间进行对比和补充,这样也许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吧。
按照中国方面的一般性理解——“日军在1941年至1942年期间,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扫荡’和‘三光’达到了最高潮”,《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第2号中双雁的文章《日军‘三光’政策的破绽》。现按年次顺序将当年的前后战况整理如下。
1937年以“卢沟桥事件”(七七事变)为起端,爆发了日中间的全面战争。当年末,刚组建的日本华北方面军按照早已制定的《日军占领地域治安维持实施要领》,将矛头直指“以共匪为重点的团匪讨伐战,以期争取尽快破坏构成共匪的地带”。1938年末,广州、武汉陷落后,日军大本营又策划了“昭和13年秋季后对华处理方案”,并据此向华北方面军发出了第241号命令,要求该军“必须全面负责并确保现占领区——华北地区的治安稳定,尤其是……在谋求迅速恢复主要区域治安的同时,来确保当地主要交通线的安全”(《华北治安战》第1卷)。
而此时的中国方面也认为,日军已把战略重点“从正面战场转向了占领区”,“今后,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敌后方战场将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七十年史》)。由此可知,从这时起日军与中国共产党的八路军已在华北地区展开了血战。
据日方资料记载,华北治安战的真正开始执行期间,是从1939年初至1940年春。日军的第一期治安作战是1939年1月至5月,第二期是1939年6月4日至6月25日,第三期则是1939年10月至1940年3月。根据上年度前三期的“战果”,日本华北方面军又制定了“昭和15(1940)年度的肃正建设方针”,当年度的主要目标是在冀中、晋北等地展开治安作战。不过,1940年度中途的8月至12月期间,因中共的八路军倾其总兵力向日军挑战,从而爆发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当时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兵力已达50万,其根据地人口也已近1亿。日军当年度的讨伐目的,一是要削弱共产党军队的扩张势力;二是要建立全国性的傀儡政权,以便稳定华北一带的局势。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方面的总指挥官彭德怀将军(后任元帅及国防部长)对此次战役评述如下:
“百团大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以及那些同情我们的人民,团结了持中立思想的人,使一些原来持动摇思想的人靠近了我们,同时也对投降派们所说的那种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与了沉重的打击。另外,百团大战的胜利还彻底粉碎了那种八路军‘游而不战’的谣言。”
“百团大战”确实使日军遭受了沉重的军事打击,但日军在接受惨痛教训的同时,也认清了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的实力。因而痛感到,必须集中兵力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展开不懈的攻势,以便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与此同时,共产党内部也有人批评彭德怀,说他集中兵力与日军打正规战,彻底暴露了自身实力。百团大战后,不但使日军提高了警惕心,而且还将矛头指向了共产党。
上述说法是否确切暂且不论,但此后日军大规模地彻底讨伐行动,确实给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据“华北方面军军情报告”中称:“就剿灭共军而言,各兵团通过连续肃正讨伐及对其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作战,已使共军之战斗力蒙受了巨大打击。”此外,时任战区司令官的多田骏中将在报告中,先夸大了此次治安肃正作战已取得了实效,其后又称:“在我军的连续的肃正作战打击下,山西省西北部及晋察冀边区的共军及其根据地已大部被消灭。此前三年其苦心积累的物资也同时被摧毁。在蒙受我军如此巨大军事打击后,共军的战斗力已明显丧失。”(1941年4月,摘自《现代史资料》第9卷)
这里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该报告中的“消灭”一词,对此江口圭一已在其著作中做了详细介绍。他认为百团大战后,华北方面军则开始实施起原定的,包括使用毒气在内的第一期晋中作战(1940年9月)了,而最先发出“彻底扫荡消灭敌根据地”等命令的,似乎应是第一军参谋长田中隆吉少将。江口圭一的这一推测,应来源于前文所提到的那个桑岛节郎,因桑岛在其著的《华北战记》中曾说过:“我认为,或许‘三光作战’的始作俑者应该是田中隆吉吧。”江口据此写道:“从桑岛的记述中可知,冈村上任之前,多田司令官就已开始实施‘三光作战’了。”森田康平也支持这一观点,他说:“由此可知,三光作战的实施,理应是从1940年的晋中作战开始的。”(所谓的“治安肃正”源起于伪满洲国,从1932年3月至1945年8月共进行三期。在华北,早在1938年12月2日,日军大本营规定华北方面军的一般任务:是确保现占领地华北的安全,特别要确保河北、山东、山西及蒙疆等要地的安全。华北方面军据此制定了1939年度治安肃正计划,此为华北治安肃正之始。到9月,多田骏出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把治安肃正发展为“囚笼政策”,即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辅之以封锁沟、墙,从日占区向八路军根据地构成网状“囚笼”,以围困和消灭抗日军民。从“囚笼”政策到“三光”政策是治安肃正的不同阶段,而“三光”政策则是“囚笼”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主编校)
在此我预先声明,虽说“三光”与“消灭”二词可认为同义语,但正如前文所述,中国方面并不认同日军是从这时起才开始实行“三光”或“三光作战”的。对此,我认为按当年的实际状态来看,“三光作战”理应是从这里开始的。
此后,日军便在这次军事成果的基础上,又乘机对华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施起了综合治安强化。但引人注目的是,这次“治安强化运动”的台前者是傀儡政权——华北政务委员会及其治安军,而幕后操纵的则是日本华北方面军。不过,这次日军在要求傀儡政权提供配合的同时,又向中国人明确提出了经济封锁与地方自救的方针。
第四部分:又一个“三光作战”“三光作战”的开始(1)
由日军和傀儡政权共同开展的治安肃正强化运动,总共进行了5次。第1次是1941年3月至5月,第2次是1941年7月至9月,第3次是同年11月至12月,第4次是1942年4月至6月,第5次是1942年10月至12月。
中国方面指出,在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中,日军还同时向冀中、冀东、晋中等各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扫荡战”和“驱逐战”,由此给中方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我认为,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实际上就是日军的“三光作战”或中方称的“三光”政策的开始(由北京军区晋察冀战史编写组编写的《晋察冀军区抗日战争史》指出:从1941年起,日军将华北地区分为“治安区”、“准治安区”和“非治安区”三种,在“治安区”以“清乡”为主,在“准治安区”以“蚕食”为主,在“非治安区”[即我根据地的基本区]则以“扫荡”为主,实行“三光”政策,大规模地制造“无人区”,欲彻底毁灭我根据地。另外,“三光”这个提法,最早出现在1941年9月10日《解放日报》社论上,社论题目为“粉碎日寇秋季扫荡”。文中指出:日军在经济方面“实行其‘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口号,对于我根据地的建设事业更极尽捣毁焚毁之能事”。在以后的社论中也曾多次提到“三光”政策。姬田先生的提法与这些提法是相吻合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