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盗帅-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适合粮食的生长,温度低了也不适合粮食的生长;水降多了如是,水降少了也如是。这也是各地上缴粮食时,有多有少的关键缘故。故而一般来说,粮食收成好不好,全凭老天来做主。”

这个知识李世民就不太了解了。

他也是世家子弟出身,父亲是国公,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对于农地上的知识却不甚了解。他知道粮食的收成与雨水有关,但却不知雨水多了也会对收成造成影响,至于气候温度更加不曾听说了。

不过他已经习惯了从杜荷口中听一些新鲜且正确的知识。这一次也没有怀疑事情的真实性,只是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杜荷道:“经过小婿的走访观察,发现江南的气候非常独特,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个很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和人生存的地方。这一点关中就远远比不上了。还有江南那一块地方处于ya热……区,也就是雨水不断,但大雨不多的地方。虽然在具体的气候上也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的特点变化并不大。比起我们关中、中原七八九月常出现的大雨水又岂止胜过一筹?”他本想说江南处于ya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温高,降水丰富,但觉得这些话里的后世知识太浓,说了李世民也听不懂,也便临时改口随意的说了一些简单易懂的。

李世民沉默片刻,道:“你说的这些朕似懂非懂,也有些匪夷所思。但细细想来,似乎也有些依据。朕执掌大唐至今已有十三年了,这十三年里,朕自问对得起天下百姓,对于民生民计也很是看中。所以何处闹水患,何处有干旱,朕都知道。这十三年里,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自然天灾,五年前有一次大水甚至淹到了玄武门外。可江南却少有水患发生,便是有,那也是因为长江沿岸的堤坝倒塌之故,祸不及腹地。”他从案几上拿出了一份奏章,丢在案几上让杜荷看。

杜荷上前拿过奏章,落款是度支尚书,也即是户部尚书,将奏章打开,里面记载着各地粮税,从高至低,将大唐各地上邀的粮食数量从多到少分列出来。排行首位的是四川,尤其是成都那一块,其次是关中,再次是襄樊一地,接着是中原,然后是徐州、扬州、江浙一代,隶属江南的位于前十五以外。

后面几页分别是去年、前年、大前年各地上缴粮食的明细表。

前几名都有变动,时而关中,时而西川,时而中原,江南的却始终在十五名之外。

杜荷原先不解,为什么江南会排在如此后面,但转念一想,却恍然大悟,这才是李世民真正决定开发江南的原因。

唐朝在粮税上有着很开明的制度,他们并非强迫农民上缴多少多少粮食,而是依照收成,依照一定的比例分摊多少粮食。所以百姓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缴粮食的数额。

关中、成都平原、襄樊、中原这些地方不但是著名的产粮地,也是著名的都会、人口密集之处。这耕种的人多,上缴的粮食自然也多。

江南偏远,人口稀少,跟人口众多的地方比起来,自然显得逊色。也许就是因为如此,才让人忽视了江南已经表现出来的潜力。

其实只要细细地观察,还是能够看出端倪的。

江南上缴的粮食并非第一,甚至连前十五都进不去,然只有十五万农夫的江浙道上缴的粮食却超过了许多拥有二三十万农民的地域之常量。

排在江浙道上面的地域,至少都是拥有三十五万耕作百姓的城镇。以平均值来计算,江南各方面都当之无愧地第一,而且在这几年中,江南一直都维持着一定的比例,并没有增长也不曾拉下。

可见真如杜荷说的一般,江南的气候稳定,所以产量稳定。只要人口增加,田地增加,这排名地位自然会上来的。

就在他恍然大悟的时候,李世民道:“朕不太能理解你的意思,但在事实证据面前,一切都无所遁形。江南人稀,在这种情况下却依旧能够保持稳定的粮草收入,绝非偶然,正如你所说的一般,是因为江南的气候造成。朕也有理由相信,一但江南开发完成,粮食产量将超越关中、四川。”

杜荷道:“这是一定的,江南绝大部分土地不管是已经挖掘出来的田地,还是没有挖掘的土地,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气候的关系,他们那里的水稻成熟地特别快,往往一年之中可以丰收两季,甚至于三季。这也只有江南能够做到了,所以小婿一直认为要想解决粮食问题,必须开发江南的农业。”

李世民动容道:“此话当真?”在唐朝耕种稻米,还是以一季稻为主的,即便有时间百姓也没有胆子尝试,只是利用田地间歇种些蔬菜,没有重复再种稻米。所以一年两季,在这个时代是闻所未闻之事。

“这点小婿可以担保”一年三季这要些研究,但以江南的气候,一年两季水稻,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假设真是如此,这江南,朕还真非开发不可了只要有粮,朕何愁无法征战天下”李世民豪气万丈,什么开发江南在他眼中都是浮云,他真正想的是如何成为天下之主,如何征服地球上不服大唐管制的国家。

杜荷笑道:“岳父大人,小婿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没有说到正点呢其实江南的粮食只是开发江南的理由之一,真正的缘由还是巨大的财路前景。岳父大人,丝绸之路是我大唐的经济命脉之一,可为什么丝绸之路会给我大唐带来如此丰厚的利润?”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道:“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易吧,各国的国情不一。我们大唐最为常见的丝织品,在别的国家可能卖出比黄金还贵的价格,别的国家常见的东西,在我们大唐一样能够卖到脱销。这之间的差距带来了无比巨大的利益,故而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我大唐从中得到的各类税收,自然不可计数。”

杜荷提点道:“既然如此,那岳父大人为什么不开辟几条海上的丝绸之路?海的对面也有国家,也可以做交易,陆上的丝绸之路可以成功,海运更为便利。所以小婿觉得,海上的丝绸之路,将会比陆上的丝绸之路拥有更多的商业利润。”

杜荷这一番话让李世民彻底动容了,此事他从未想过,一条丝绸之路就让大唐受用不尽,若来个几条,那大唐的经济将会有如何突飞猛进的变化?

“可行吗?”李世民眼中闪着激动兴奋的光芒,以他的承受力,在这一刻竟然不能自已。

“当然可行”杜荷斩钉截铁地说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之路,海上的丝绸之路比陆上的丝绸之路快捷方便十倍,假以时日,取代陆地的丝绸之路只是时间问题。

“岳父大人,当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时候,朝中反对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汉武帝一意孤行,才有了丝绸之路的诞生。他的成功,不正是岳父大人效仿的榜样?我相信只要打通海上的丝绸之路,得到的利润绝不少于陆地上的丝绸之路。开发江南,正是钱粮两得的不二之法。”

李世民眨了眨眼道:“朕心动了”

第二十四章真性情

第二十四章真性情

杜荷会心一笑,开发江南钱财两得,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大唐即将面临的两大难题,哪里由得李世民不为之心动。

李世民沉默了半响道:“你既然对江南的开发如此上心,一定已经有了备案。这几**花时间整理一下,写成奏章,不日我们在朝堂上讨论此事。”

杜荷“哼哼”了一声道:“这一下,我非要让那些小觑我的人知道厉害。”

辞别了李世民,他依约来到了尚书省。

尚书省位于皇宫附近,是长安最严肃的官邸之一。这里一草一木并不奢华,但充满了一股令人心悸的庄严。

杜荷还是第一次来这尚书省,想到自己即将成为其中的一员,脸上就是一阵的愁苦。

其实对他来说,加入尚书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朝堂就是一个大染缸,想要在朝堂上混迹,才干只是其中一点。名望、资历、政见一致的朋友都缺一不可。

杜荷名望不足,资历少的可怜,政见一致的朋友更是没有一个。

如今他能够混的风生水起,关键还是在于杜如晦的照拂、房玄龄的欣赏、李世民的宠信,不然面对魏征、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大佬级别的政敌,想要混迹出个名谈来,那几率绝对要比太阳从西边出来还要小一些。

杜荷现在缺少的正是一个圈子,一个立足的圈子。说白了就是党派。初唐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并未有党派之争,但政见一致的好友相互扶持是在所难免的。杜荷缺少的正是这个圈子。

以前的他有两个身份,左威卫将军与科技院院正。左威卫将军是武职,在程咬金、秦琼、尉迟敬德这一干武将心中;他的地位非同一般,可文武殊途,朝政大事与武将关系不大,程咬金、秦琼、尉迟敬德他们也不太说的上话的。

而科技院院正虽是文职,但麾下的都是一些工匠,在政务上根本不能给他带来任何的便利,反之因为那些迂腐文士将这些所谓的科技视为“奇技yin巧”,更不加往来。

完全可以说杜荷在朝中是没有一个盟友,能够如此混到现在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但加入尚书省就不同了,尚书省在大唐属于金字塔顶尖的机构,领头的一个是他家的老爷子,另一个是房遗爱的父亲,对他青眼有加的房玄龄。有他们两人在,杜荷可以轻易的融入尚书省,成为其中的一员,一言一行的便能够与尚书省里的其他官员联合一体,在朝堂上拥有话语权。

有人想要针对他,也便等于针对尚书省,得罪尚书省的下场是相当可怕的。

加入了尚书省的杜荷便如多了一面保护伞,所以说能够进入尚书省,对他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只是他懒散惯了,实在不愿受到过多约束控制。如今管制他的不再是好说话的李绩、秦琼,而是严厉的老爷子,他实难想象未来的日子,应该如何。

治理江南事关重大,将影响到大唐未来数年的政策走向。

房玄龄、杜如晦下了朝后也一直在等杜荷。

他们两人人老成精,在朝堂上听李世民任命杜荷为尚书省员外郎以后,便知开发江南,大有可为,也打算将重心放在江南上,想从杜荷口中打听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听杜荷到来,各自面上一喜,让人请他入内。

来到大殿,杜荷也不算是外人,双方见面也没有客套,房杜二人直接问起了江南的事情。

房玄龄还客气几句。

杜如晦则摆起了老爷子的架势,让杜荷一五一十的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

开发江南是一等一的大事,即便是李世民作为皇帝也不能一句话而决定,但能够将尚书省这六部之首牵扯进来,说服大唐的左右相,成功率将会大大增加。杜荷这时也不溃余力的将自己的想法意图与江南的好处告诉两人。

房玄龄、杜如晦与李世民一般,都是那种接受能力强,才智高绝之辈,杜荷说的他们未必能够全部理解,但大致上的意义,江南的好处却听的一清二楚,眼中也各自放着光彩。

杜如晦擅断,略作沉吟,便以有了决定道:“我看这开发海上丝绸之路可行,国情不一,需求自然不一。海外的国家一定有我大唐需要的东西,反之我大唐也一定有海外国家需要的东西。丝绸之路,便是前车之鉴,商人愿意不远万里,步行而来,便没有理由不选择方便的航运。至于两季水稻,却闻所未闻,想要让人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