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盗帅-第4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继续往下看,第三篇是教育,序文中开篇,是杜荷写的序文:“教育,固国之根本,国家、民族振兴之源。少年强,则国一定强少年弱,则国家后继无力,必危。想要国家强大,当以育人为第一要务……”
李世民仔细揣摩这句话,只觉得好象一颗石子投入了湖水,心中掀起阵阵波澜。
作为一个明君,一个知人善任的有为之君,他何尝不知人才的重要。这一番话,几乎说道他心底去了,忍不住赞叹出声:“好一个‘教育,固国之根本’,好一个‘少年强,则国一定强’,真乃金石良言……”他无暇理会杜荷,迫不及待的往下观望……
教育的第一节就是义务教育。
这就是超时代的律法制度,在人人熟知的二十一世纪,义务教根本就不算是什么稀奇罕见的事情,几乎每一个小孩都会历经这九年。但是在古代,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唐朝,这义务教育就属于天方夜谭了。
不过在杜荷看来,这义务教育是必然的,也是大势所趋。
为什么大唐有三百万户人,其中只占据百分之一的世族,人才的产量远远胜过百分之九十九的平民百姓?并不是因为世族子弟的人物,生下来智商就高人一等,而是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
就拿一个轻度弱智与爱因斯坦级别的天才相比。如果这个轻度弱智,有十数个导师悉心教导,而天才却因没钱读书,大字不认识一个,试问谁人成才?
毫无疑问,必将是前者。
古代重视农耕,尤其是生活在最低层的人们,他们都对于学习报以排斥的态度,觉得没有必要读书,安安分分的种地,也就是了。却不知,这种愚昧短视的想法,会抹杀多少天赋异禀的人才。
义务教育就是唐朝的府兵制度一样,唐朝的壮年,有接受训练,并且从军保家的义务,而义务教育则是所有青少年,有接受学习的义务。
义务教育无疑是所有寒门的福音,也能够最大限度的为大唐培养人才,让那些本可以成就盖世功绩的人才却因各种环境,不能读书学习的人,一个翻身的机会。
李世民作为皇帝,看的更为长远。
这义务教育,如当年的图书馆一样,将会对于世族造成灭顶之灾。这对于世家独大的唐王朝,对于极力打压世家的李世民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
李世民看的激动的站起,左右来回渡步,深思熟虑了一会儿,问道:“这不怎么符合实际吧……私塾虽多,却也容不下所有少年……”
“所以在施行这套方案的之前,还需要改变现在的无用的教学制度……”杜荷对于唐朝的教学制度,给予了鄙视,肃然道:“私塾,是私人性质,只适合那些无所事事的富家子弟,对于大唐的现状,起不了多大的帮助。如果岳父大人有心抓教育,那必须开设国有私塾。我们可以称‘私塾’为学校,分县分地建设,收纳的广大立志少年,将他们聚集起来一并教导。”
李世民眼中一亮,这种方式是他从未想过的,随即又蹙眉道:“这样一来需要不少的开支吧?”
杜荷没有疑问的点了点头,这里义务教育,自然不能如后世一样,挂羊头,卖狗肉,是真正的义务教育,当然杜荷也考虑了大唐的经济,并没有写出学费、杂费全免的愚蠢条例,而是将学费、杂费减至最低,在一个大众都能够接受的价格。
故而这里的学校,绝对不是盈利的地方。
而大唐地广物博,要在每一个市县,扩建学校,那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只出少入,这种赔本的买卖,需要很大的决心与勇气。这里也道:“这要看,岳父大人,有没有决心,放手一搏了……”他见李世民已经心动,故而激他一激,
李世民白了杜荷一眼,道:“少来这套,不用激朕,朕从来不缺乏勇气,只是不当杨广,不做有勇无谋的举动。”杨广的所作所为,未必是全错,他的大运河还是利在千秋的。只是因为他的胡来,让好好的事情,演变的一团糟。
义务教育,若能实施给华夏千秋带来的意义,就如同孔子的有教无类,胜过十个大运河。
李世民不是不想干,而是不想因为如此,拖垮大唐的经济。
他幽幽的道:“不当家,哪知柴米贵,从你府邸搬运来的黄金白银都用在了建设图书馆上,这些年我大唐开发江南,南征北战,哪一项不需要耗费无数金钱。我大唐固然富强,坐拥丝绸之路,可毕竟有个界限。现在哪里有足够的钱物,干这番大事……”
杜荷也沉默了,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钱,就算义务教育在如何的超前,如何的利于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也无济于事啊。
“对了,钱,小婿这里有好多呢……”杜荷突然想到了造纸厂,经过他改良的造纸术现在已经遍布大唐,廉价的纸流入千家万户,占据了大唐百分之八十的占有率。
作为幕后的老板,杜荷现在也是富得流油,他道:“回头统计一下,小婿将这些年造纸的盈利,全部捐给朝廷,应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李世民先是一怔,心头也生出了一股暖意,当初杜荷改良造纸术,功在千秋。他无私利之心,打算将造纸术献给朝廷,让朝廷将造纸术推广。但是唐朝严禁官员经商,连官员的亲戚家人都禁止的。李世民作为皇帝,自然不能触犯这条律法。当时,他默许由杜荷建场将造纸术发扬光大。只因他相信杜荷不是贪财之人,更是表彰他的贡献。
杜荷赚了多少,李世民并不清楚,但这些年光造纸一行上缴的税收,都是天文数字,每当无意想起此事,都会觉得眼红。
想不到这一道了用钱之际,杜荷会毫不犹豫的将这些钱捐出来。
就如当初杜荷将李建成所储蓄的黄金、白银一并上交的情况一样,李世民知道杜荷这一举动,完全是没有任何私心,心中自是感慨。
杜荷却不以为意,他并非是守财奴,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根本不愁吃穿,钱对于他来说只是数字,没有任何的意义。捐与不捐,对他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影响,根本没有在意。
接下来,他又提出了募捐的办法。商人重名,可以通过校园立碑的形势,让各地富商捐款,以此来弥补剩余的数额。
李世民只是看了三篇就已经觉得热血沸腾,当即也不再理会杜荷,继续往下阅览。
第十四章房遗爱请罪
第十四章房遗爱请罪
接下来的一些,都是后世存在且常见,在唐朝却还没有出现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大多都如义务教育一样,人人耳熟,只要稍作解释就能明白。
这也是杜荷理想中的制度,简单易懂,不复将律法杂化,清清白白的让人明白,让人理解,让人遵守。
不像后世的大多制度,迷迷糊糊,有利时人人出来认领,有害的时候,就推卸责任,一句有关部门就将问题给解决了。到底有关部门是什么玩意,天知地知,反正那些被害者是一无所知。
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他的目光远远胜于他人,对于规章制度的理解,也有着超乎常人的见地。每每开口询问,都问到了点子上。
杜荷根据自己这几个月总结出来的答案,一一解答。往往他指出一二,李世民就能全盘意会。
一本书,十六万字,李世民欲罢不能的看了整整一个下午。他与杜荷针对这一本超时代的书籍,废寝忘食的讨论求解,直至黄昏,方才翻过了最后一页,合上了书本。
李世民闭眼深思,脑海中源源不断的都是书本中的要点,“此书奥妙,朕如此认真的阅读,竟然无法全窥其中神妙,便是称之为‘奇书’,都算是对于此书的亵渎……”
他深深的看着杜荷,眼中闪着难以言语的异彩,道:“贤婿啊,这些真的是你所写的?太不可思议了……”他说道这里,都不知如何用语言来形容了。
杜荷暗叫“惭愧”,书中的知识点,全是后世的精华,放在前世,自然有着异样震撼,心中也准备好了说词,点头道:“一字一句,确实是小婿所写。不过其中大部分是沿用了他朝的制度,取之以长,避之以短,总结出来的……”杜荷这里的他朝说是宋朝、明朝以及天朝。
但此刻在李世民的耳中自然认为是唐朝以外的国家。
李世民的目光并不短浅,他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世界上除了大唐,还有许许多多的国家。这些国家也许比不上大唐强盛,但也有可可取之处,也没有多问,接受了这个说法。毫不为意的认可了这些制度的存在。
杜荷也暗自赞叹,心道:“岳父大人便是岳父大人,这股海纳百川的气度,时非他人可比……”
这正是李世民最明显的长处之一,李世民治下的大唐,多姿多彩。整个大唐王朝虽然号令四夷,但绝不妄自尊大。他们有虎视天下的力量,却能够很谦虚的吸取着周边诸国的长处,用来壮实自己。
故而杜荷说“沿用了他朝制度,取之以长,避之以短”,李世民非但不觉得吸取他国的制度是一件耻辱,反而觉得取长补短是理所当然。况且杜荷终究太过年轻,所在职位又很少接触这些律法知识,即便再如何的天资过人,也不可能创出如此多的制度。能够将这些吸取他朝之长,与长孙无忌一样,写出一本如此了得的律法书,已经非常的了不起了。
“陛下,是否可以用膳?”到了规定的时间,负责伺候饮食的内侍向李世民请示。
李世民一望天,方才知道不知不觉一个下午就这么过去了,遂然点头道:“去准备吧……”说着又对杜荷道:“你也一起来,朕好久没有与你开怀畅聊了……”
杜荷笑着从命。
饭桌上,李世民让人拿出来珍藏许久的葡萄酒。两人又针对制度,展开了互谈。
酒酐耳热之际,李世民突然问起了杜荷关于未来储君的事情。
“至君集谋反,承乾被贬之后……魏卿家与褚卿家等,常劝朕早日立储。对于这等大事,朕想听听贤婿有什么见解……”他漫不经意的问着,但那双眼睛却是灼灼有神的看着杜荷。
立储,关系一个国家的未来。
秦始皇是何等威武,灭六国,逐匈奴,雄视天下,但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仅存不过二世。隋文帝杨坚,那是何等了得,结束了数百年的动荡,统一天下,可还是二世即亡。
两者皆因未来皇帝之过,促使偌大的王朝,毁于一旦。
对于王朝的未来,那是每一个皇帝都无比重视的事情,李世民自然不例外。因为他自己是依靠非法手段取来的皇位,对于这种事情,更加的在意敏感。他希望大唐王朝能够流传百代,更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走他的老路,用武器对付自己的兄弟。
所以在立储一事上,很是犹豫,向来处事决断的他,在此事上意外变得优柔寡断,拿不定注意。
杜荷是他最信任的人之一,故而想听一听他的意见。
杜荷见惯了处事果断的李世民,这时见他左右为难,心中也是暗叹。人谁无情,如历史上记载的一般,在李承乾被贬之后,对于储君的人选,李世民是举棋不定的。有意李泰,有意李治,也有意李恪,在立了李治之后,又有立李恪的想法,最后还是定在了李治身上。
这种举棋不定的作风,显然是与李世民平素的风格是格格不入的。
杜荷沉吟了片刻道:“这是岳父大人的家事,小婿实在不好过于干涉。但小婿觉得,立储既然是国之大事,关系整个王朝的未来。那更加不能着急,应该认真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