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上海知青部落-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梦逝菊花黄 天山雪莲香


简介



  前二年,朋友突然来电话,回上海参加一个老朋友们的追悼会,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批老知,真在退出历史的舞台,我有责任给后来的人留下些什么,因为,他们曾经是共和国历史中的一朵浪花,他们不应该在历史的进程中,被人们们遗忘。

  60年代初,上海团学一对年青的恋人,在一片支边有大潮中,双双离开了父母,到了新疆建设兵团,成了农一师三团的二名知青,他们在一年后,双双成了中共预备党员,但又在一年后,一个被开除,一个延长一年的预备期,受了处分的两人,从此天各一方,而又在一年多后,他们再次相遇,命运似乎给他们开了个玩笑,两年后,女主人翁撒手人间,留下了一个女孩子……,生活还在继续……。

  我站在点将台,长啸一声问苍天。过往英雄今安在,马蹄声乱雁成单。

  我站在点将台,碧血钢枪又戍边,只为天山红旗翻,何惜南归雁成单。





  天山恋歌 引 子


  一九六五年入秋新疆,农一师,三团。

  森林、车辙、惊免。

  卡车,在弯曲的牛车道上颠簸,卷起一阵沙尘,带着秋叶,打着旋,又无奈地在车厢后面漂落,沙尘像狼烟一样,在稀疏的原始森林里,拖的很长,很长……。

  高德全,他靠着后车厢板,裹紧棉衣,努力使自己在行李上坐的稳一点,任卡车把工具和盆盆罐罐颠得东倒西歪,乒乓作响。

  这样的颠簸,对边上的潘巧丽来说,是很受用,她借势把自己的身体,紧靠在他身上,这样的享受,她梦寐许久了……。

  知青们早已从上海的来信和传单中,知道了文化大革命这个词,但人们疲惫的身体,再也挤不出一点精力,加上兵团的纪律,大家只是留心而已。三天前连队接到通知,要抽调二人到副业队去放羊,去接替新生人员,要把他们集中送走,怕运动一来,他们会闹事。二个人的条件是,可能成为对象的对子。两天来,没人报名,昨晚高德全去找连长报名,无奈没有对子,连长没批。今天一大早,指导员就来通知他,对子有了,炊事班长潘巧丽,愿意和他一起去。就这样,团部的车子一到,他们就上了车,只有指导员在送他们,连队早空了,出工去了。

  近二年来,他已习惯于接受命运给予安排的一切了,他只在心底留一个自尊的空间。

  车一出连队,他就板着脸说:“是你自己要来,我可没答应。”他把‘自己’两字说的很重。“全连都知道、指导员可以作证,你不答应现在就下车,我对你好,你心理清楚,我伙房班长不干,陪你去放羊,你别没良心的。”潘巧丽也瞪着眼睛,却一脸的自得。嗓门足足高了八度。只要他一反驳,她的嘴,就如机枪一样早填满了弹药。

  她的反应,超出了他的心理上的准备。他侧着头看着她,一时语塞,心中暗想‘我的天!平时微笑着,会给他多打一点饭菜的炊事班长哪里去了?’潘巧丽就这样靠着他,却也不敢放肆。她长的差不多,快和他一样高了,在上海女知青中,可算长脚了,只是因为胖一点,不显高罢了,中学6年的篮球队生涯,造就了她壮实的身板,和泼辣了性格,然而,今天她文静多了。头上扎了条红方格三角围巾,有几撮留海从前面溜了出来,仿佛告诉大家,两个穿黄棉衣的,有一个是女生。

  ‘你心理清楚’这句话刺中了他,他是一年前犯了错误,才下到二十二连的,预备党员也丢了。虽说二十二连,是集中了全团的好斗难管理的知青,像他所犯的错误,全团还是第一个。知青的目光中,多少有点鄙视。只有潘巧丽能正面对他,并且在无声中,多给打一点饭菜。只不过是心中的自尊心,使他没把感谢说出来罢了。一种莫名的自责和自卑又袭上心头,他只是为了逃避,成为大家放肆笑声中的话料才来的。可如今却多了一双甩不掉的眼睛,‘哎…’他深深地叹口气,再也不想说什么。他眯着眼,默默数着随旋风卷进车厢的落叶,‘一片、二片、三片、四片……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四,他感到嘴里有点苦,和自己年龄一样,落叶在车厢里不安的跳动着,变化着各种图案,像人生的图案,他胡乱地想着。车子猛然一拐,进了有林带的土路,他们同时向右一晃,潘巧丽重重的倒在他身上,他们相互对了一眼,两人早以灰头土脸,想笑,却没笑出来。不知过了多久,周围传来了声音,卡车不知在那个连队停车了。有人要上车了。车下传来杂乱的告别声,还有女生的哭声。

  一个声音,使高德全心头猛然一震,两道如锥目光,循声射出。只一瞬间他又眯起了眼睛,唤醒的却是耳朵。他的细微变化,都没逃过潘巧丽眼睛。车箱轻轻的震动了一下,两个行李包,甩进了车箱,接着,后车箱板上,搭上了八根白洁而又隐现着青筋的手指,高德全浑身大颤,额头冷汗一片。车箱后面探出半个头,一双平静而美丽的眼睛,扫了车箱一眼,就睁睁地停在高德全身上。他早已泪水满匡,那挤出的笑容,却痛苦地扦动着喉节,上下滚动。一声古怪‘狼嚎’声,从他嘴里发出。她消失了。惨白的太阳正剌着他眼睛……。

  她叫袁梦珠,当她踩住卡车的拖勾,向上探出身子刚看了一眼,就看见了他棉帽下的泪光,她几乎失手掉下车去,下面一双有力的大手,即时地托住了她。

  上海团校,一幢法式的尖顶建筑,绿树成荫,高大的树冠一直伸到三楼窗口,雨后阳光,把春天的树叶染成一片翠绿,班驳摇曳的阳光轻扶着高德全脸上,他正在审阅本区支边者填写的报告。他的心情如这雨后的空气一样,明快而无杂念。一张张报名单在他手上翻过,一份字迹娟秀文笔流畅的申请表,上赫然出现了袁梦珠三个字。他停住了,他抬眼扫了两个同事一眼,抽出了这份报表,削削地放进自己的内衣口袋。他向后一靠,轻轻舒了一口气,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数月前的一幕就像在昨天……。

  那是63年春节后的一天。高德全和另外二人在团委会客室值班。桌上放着一大堆没有分发的报子和瓜子。一个浑身上下裹的严严的,只露出一双美丽大眼睛的姑娘,带一身雪花冲了进来,刺眼的白雪衬着全身通红的姑娘,如雪中的一团火。六只眼睛同时射向她。却谁也没有先开口,大家的随意,显然影响了她早以准备好的话,她站在门口,显的窘迫不安。‘这是一张多么美的剪影!还有人敢穿红妆’!他脑子闪了一下,说:“你关门啊!别站在门口,外面冷,有什么事吗?”

  “我叫袁梦珠,是七一女中高中毕业生,区团委介绍到这里工作的。”她说。三双眼睛对望了一眼,瘦高个老严说:“德全,你有兵带了”高德全起身迎上二步,伸出大手握住她的一双葱白的手说:“欢迎欢迎!节前就知道有人要来,没想到你来得这么早,我叫高德全,他是老严,我两是社政办的”。他指着在嗑瓜子小李说:“他是内勤的,叫小李。”他伸手取下自己的毛巾,对她说:“来,把雪掸了”。

  她身穿一件西洋红的尼大衣,红白相间的兔毛围巾,把她的脸衬的格外姣美,当她拿出介绍信后,摘下口罩礼貌地朝大家嫣然一笑,那微露出一排洁白的贝齿,那精美的嘴角,游溢着一对浅显的酒窝。大家都被她的美丽震住了……。高德全心中惊叫一声:‘天哪!我的维娜斯……’。

  高德全回过神来,掩住心头的一阵慌乱,不由的又扫了周围一眼,看大家都忙着自己案头的工作,只有她桌子空着,这才轻舒一口气。她今天又和户籍警下里弄了。

  陕西南路西侧一幢欧式小楼房里,主人袁云轩,一位世代中医。在客房兼书房里,除了二张藤椅外,清一色红木家具,虽陈旧,却擦拭的黑亮,俭朴中透着凝重。高德全显然是常客,桌上放着那张报名单。窗外的电车铃声不时传进来,就像敲打在主人心上,他抬头看着泪流满面的妻子,铁青着脸,苦涩地说:“我就一个女儿,从小被她惯坏了,不是去年生病,早上大学了,学校今年高考也给她报了名,还有二个月就参加考试了,怎么不说一声就变了呢?”他转向了高德全,想找出一点答案。“云轩”他妻子用叫声打住了他。她的善良完全写在那张善解人意的脸上。“我知道小高劝她几次了。”而现在她仍被这张报名单吓坏了,不知所措。而高德全像个罪人,一动不动坐着,一脸无辜。他所有精神准备都被她母亲的泪水,无声地冲垮。他还要面对自己的母亲,他不但会去,而且还是带队的……,‘宁可自己流血,不愿看母亲流泪’。他心中一声苦叹。

  楼下传来了轻快的脚步声,袁梦珠回来了,他像抓住救星一样站起来,说:“我再找她谈谈。”说完向楼下走去。

  房间里静静的,袁云轩几次要开口想打破沉闷的空气,可他嘴角痉挛了一阵,竟没说出话来。一阵微风,卓上的名单轻轻掀了一下,像要不翼而飞,两人同时站起扑向那片纸,就像抓住自己女儿一样,怕她无声地飞逝……。

  烈日、大漠、列车。

  太阳,正肆无忌惮地倾泻着自己的热量,乌云却以奔雷之势,从西边的地平线上压了过来,如一面黑墙,遮天闭日,车箱里已嗅到飞沙苦碱气味,风暴来了……。

  知青们中途在兰州倒了车,车厢又陈旧又脏,这是一列无助的列车,它正以全速爬坡,两个火车头,喘着白云般地粗气,要在风暴到来之前,爬上那带弯弓的坡道,列车要以弓形的外侧面来迎接风暴,它像一员壮士,西出玉门,给戈壁大漠带来了生机。列车吃力喘着粗气,终于爬上了坡道慢慢的停了下来,气笛终于拉响了“…呜……呜……。”

  是命运之神的疏忽,还是刻意的安排,要考验这新一代共和国的年青人,被命运所左右的这个群体,正以万、几十万计,为单位的数量,先后挤上了这辆西去的列车,他们都还没来得及作一点必要的准备,甚至不知道如何准备,怀着各式各样种动机、梦想、和幻想,却带着共同的青春和热血,共和国的年龄,随着那一声长长气笛,告别了那欢送的锣鼓、告别了喧闹的城市、告别了黄浦江畔的读书声、和流泪的同学兄妹、年迈的父母亲,踏上了人生之旅的征途。他们有相同的服装,绿军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上海支青。”

  两天前还令人敬畏的火车,如今却摇晃在戈壁的海洋中,列车严重倾斜,粗大的弹簧在车厢下,发出痛苦的叫声,列车像一张巨大的弓,用外侧面,顽强的抵抗着风暴,风沙从一切有缝隙的地方钻进车厢,在不安的知青中弥漫开来,车厢的灯立刻昏暗起来,泛着黄色的光晕。

  知青刚上火车的兴奋,对旅途的新鲜感,穿山越岭的诗情画意,都变的遥远了,不安、恐惧、抱怨、拌着哭声如开了锅的交响乐彼此起伏。不知谁叫了一声“有人流鼻血了……。”知青们开始骚动起来……。

  高德全,已经喊哑了嗓子,他和袁梦珠分别负责二个中队,协助领队。如今,他却获得了一种解脱,没有悲伤,没有彷徨,大有壮士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