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战国时代-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柏杨
序
凡 例
一、本书根据台湾远流出版公司柏杨版《资治通鉴》二○○五年八月第二版出版。
二、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对原书中部分内容作了下列技术处理:
1. 人名统一。如“公孙痤、公叔痤”正为“公叔痤”;“魏遬、魏遫”正为“魏遬”。
2. 地名校正。如“巫郡(四川省巫县)”正为“巫郡 (重庆市巫山县)”;“武关(陕西省商南县东南)”正为“武关(陕西省丹凤县东南)”;“白马津(河南省浚县)”正为“白马津(河南省滑县)”。
3. 汉语拼音校正。如“单于,音dānyú[丹愉]”正为“单于,音chányú[禅愉]”;“月氏(音yuèshì[悦世])”正为“月氏(音Yuèzhī[悦支])”。
4. 译名统一和校正。如“伊庇鲁士国王皮洛斯”正为“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塞琉卡斯王国”正为“塞琉西王国”。
5. 计量单位中的“公里、公分”均改为法定计量单位“千米、厘米”。
6. 年代表述。如“一九三○年代后期”正为“二十世纪三○年代后期”;“前四世纪○○-二○年代”正为“前四世纪最初十年—二○年代”。
7. 对原地图作了部分修改,如海岸线——用实线表示古海岸线,细虚线表示今海岸线。
8. 对原文中“中华”、“中国”、“蛮族”等表述作了适当修改,如涉及汉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文中,原文“中国”改为“汉朝”。
9. 还有个别其他方面的改动,不再一一列出。柏杨先生对于许多史实的评论,表示他个人独立的见解,我们尽量保持原貌,见仁见智,读者诸君自能明鉴。
柏杨序(1)
我一直抱着把《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文的心愿,而今得以实现,非常兴奋。因为,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事实上只有两部史籍,才是最有价值的著作,一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就是司马光的这部《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十一世纪宋王朝时,领导保守党(旧党),跟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党(新党)对抗,双方都曾一度失势。就在保守党一度失势期间,司马光完成这部巨著。
《资治通鉴》本是一部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的中国中古时代编年史,包括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和最苦难的四个时代:
战国时代 前四八○-前二二一年
三国时代 二二○-二八○年
大分裂时代 二八一-五八九年
小分裂时代 九○七-九五九年
司马光以无比的魄力和高瞻远瞩,而他的编辑群更都是知识渊博的史学专家,所以能使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紊乱如麻的史迹,得以条理分明的呈现于世。连同编年史的始祖《春秋》在内,中国还没有出现比它更明晰更精确的史籍。
因为作者的保守立场,有人曾怀疑《资治通鉴》是不是值得尊敬,更有人把《资治通鉴》比作为“驯服术”,指控它专供统治阶层之用。然而伟大的文化产品,功能是多方面的,史观可能无法使每一个人同意,但史料却是严肃的,司马光已为我们留下宝藏。何况,司马光处理史料时,只把他的主观见解表现在“司马光曰”篇幅中。假使没有司马光,史料失散,即令今天的专业历史学者,具备司马光当时所具备的条件,也无能为力。
宋王朝六任帝赵顼把它命名为《资治通鉴》,实是佛头着粪之举,使一部史书,变成一部政治学问——帝王的镜子。但我们却感谢他的命名和他所写的那篇序文,那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和最传奇的一篇序文。当革新党当权,下令查禁《资治通鉴》时,有人警告说,那将是向皇帝挑战,才惶然而止。不过,虽然它自认为和被认为是帝王的镜子,事实上,却很少帝王从这面镜子中获益。明王朝皇帝每天清晨,都要研读它,但明王朝的皇帝群,却一蟹不如一蟹。盖权力固可使人发疯,权力同时也可使人愚不可及,以致看不见镜子,或虽看见镜子,却觉得镜子里的丑陋映象,原来美如天仙。所以,《资治通鉴》与其说是帝王的镜子,毋宁说是人民的镜子。通过《资治通鉴》,可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祸福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好比说,从王朝的嬗递、革命的频起,我们至少了解,中国政治思想中,没有民主思想。人民最奢侈的盼望,不过出现圣君贤相。而如何出现圣君贤相,传统的方法,是依靠他们的自我克制——品德。这就遇到困难,盖只有另一个权力制衡,才能使人循规蹈矩。品德绝不可恃,因为,权力可以败坏品德。可恃的只有民主制度,偏偏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改朝换代,都缺少这种思想作为最高指导原则,以致一直在循环砍杀,不能遏止。
我们并不认为民主是万能灵丹,文化和传统不是一棵大树,而是一条大河,政治的和军事的力量,都无法把它拦腰斩断。《资治通鉴》上各式各样行为模子,迄今仍然不断的浇出同类的产品。不细读《资治通鉴》,要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政治,以及展望中国前途,根本不可能。
《资治通鉴》原本用的是十一世纪知识分子使用的文言文,对二十世纪以降的现代人讲起来,已显得过度生涩艰深。从前,人们生活内容单纯,知识分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经史。而今社会节奏快得像一列狂奔的火车,人们连翻查工具的时间,都付阙如。假使再没有现代语文本问世,价值连城的《资治通鉴》,将有尘封的厄运。
翻译上最大的困难约有三点:一是地名,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勇于更改地名的民族,古地何在?好像都在云端。二是官名,历代官职名称,奇异怪诞,往往匪夷所思。三是时间,“年”不写“年”,而写“著雍摄提格”,“日”不写“日”,而写“甲子乙丑”。我们的方案是:地名仍用古地名,夹注今地名,而另行绘制地图,越详细越好,使历史人物,生活在实际舞台之上。官名则全用现代人所了解的称谓,夹注原称,盖必须如此,才能确知它的权力关系。至于“年”,我们使用公元。只有公元才可显现时间距离,不但不再沾惹“著雍摄提格”,连年号也作为配件,摆脱争执最烈的“正朔”困扰。至于“日”,我们使用数字,摆脱“甲子乙丑”。我们自誓是,不但忠于原文,要译出一部可以代替古文的《资治通鉴》,还要发挥神韵,使它简单清楚,不依靠任何工具书,都可畅读。
翻译工作直到今年(一九八三年),才获实现。因为远流出版公司在《牛津大字典》的澳洲版上,得到启示。澳洲购买了该字典的文字版权后,因为分量太多,成本太昂,就分期发行,每月出版一册——即一个字母,以两年余的时间,全部出齐。这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并幸运的获得空前成功。虽然有人担心中文读者会不会有英文读者的企图心,但我们具有信心。决定也每月出版一册,以三年为暂定时限,全部完成。我不敢保证译文没有差错,但我却敢保证,决不是把“曰”译成“说”的白话文。
这篇序文写于第一册完稿之后,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把死文字变成活文字,而又要保存死文字的原意,有时比新的创作,还要困难。而文言文最大的特征是,没有主词,往往前言不照后语,前言在东,后语忽然在西,难以连贯。典故堆砌,意义更容易混淆。以及地名今注,官名今译,全都费尽思考。几乎每一行都有一个地雷,不清除便不能前进一步。而彻底解决,时间又不允许——有些问题可能要聚讼累年。但我仍继续下去,孜孜不息,竭尽全力。
是为序。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五日于台北
柏杨再序
一九八三年七月,柏杨版《资治通鉴》第一册开始问世时,曾经写一篇“序”。而今,一九九三年三月,当七十二册平装本,改成三十六册精装本发行时,再提笔写这篇“再序”。二“序”之间的距离,在书本上不过只差一页,但在时间上却差十年。
这十年对全世界而言,是一场巨变。执笔之初电脑还是一个神话,于写到尾声时,它已完全进入人们生活。而在台湾,执笔之初对警备司令部和调查局,还心存惊恐,于写到尾声
时,人们已开始拥有真正的言论自由。巨变影响面之大和影响程度之深,过去从没有过。在发生之前,也从没有人认为它会发生。
直接影响翻译工作的是:执笔之初台湾海峡还不能逾越,于写到尾声时,两岸已交流频繁。执笔之初我们所用的还是四十年前的老地图,于写到尾声时,已可公开使用大陆地名。以致,我们的后续工作,比其他巨著的后续工作,加倍复杂。
翻译是一种细胞复活工程,假如一个字就是一个细胞的话,我们终于看到《资治通鉴》所有细胞都已再生,再生的时间,恰恰十年,现在,我们终于完成,诚惶诚恐,呈献在爱护和信赖我们的读者先生之前。
一九九三年三月七日于台北
赵顼序
我知道,高级知识分子差不多都熟悉前代所发生的事情,用以砥砺品德。所以他们才心理健康,神采四射,每天向前进步。《书经》说:“君王应该不断学习,时刻不停的全神贯注。”《诗经》、《书经》、《春秋》,每部书都在说明得失的轨迹,保护无偏无私的正规法则,使后世从记载中得到教训和警惕。西汉王朝司马迁,整理皇家祖庙石室里的书籍和皇家库房金柜里的文件,再根据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广为收集,精密选择,网罗历史上的故事佚闻,再加以考证,笔触奔腾于上下数千年之间。最早
起于黄帝王朝第一任君王姬轩辕(前二六九八年),最晚至于刘彻(西汉王朝七任帝)发现麒麟(前一二二年。共二千五百七十六年)。内容分成“纪”“表”“世家”“书”“传”五个单元,遂成为定型,后世史学家跳不出他所创立的模式。司马迁主要的优点,在于是非判断,都不违背圣人的标准,赞扬和谴责,也都十分中肯。毫无疑义的,他是一位优良的史学家。
我父亲(宋王朝五任帝赵宗实)一向重视古籍,留意图册,虽然每天处理千万国家事务,但一有空暇,仍沉湎阅读。曾经委托龙图阁常设皇家文学侍从官(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研究历代君王和官员们的事迹,就近向秘阁御用图书馆,搜集资料,由政府供应全部经费。起自公元前四○三年,讫于公元后九五九年。司马光的意思是,周王朝日益陵替,皇族衰弱,法令规章和军事行动,都操在封国国君之手。十三任王(平王)姬宜臼把首都自镐京(陕西省西安市西)东迁到洛阳,齐、楚、秦、晋,诸封国才开始强大。姜小白、姬重耳,先后成为霸主,但仍尊重周王朝的国王,用以号令天下。可是,到了三十八任国王(威烈王)姬午,下令擢升封国的高级官员(陪臣)韩、赵、魏三家,当封国国君(诸侯),周王朝虽未灭亡,纲纪却已全毁。司马光决定从发生这一件事的那一年开始,也正是古人著书立说,从某一事件起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