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五胡录-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菁易宀缓萌牵愦抛约旱淖迦四锨ǖ搅顺拾氲海沟壮晌泄木惩庹ā!   �
  但经历了这么一次教训对高句丽来说并不全是坏事,不到一百年时间,强大如慕容家族者也都烟消云散了,而高句丽的后人却在荒凉贫瘠的朝鲜半岛上繁衍生息下去一直到今天。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圣人早有明训,是耶非耶?称霸中原的想法又成为南柯一梦了。    
  慕容家族以不可阻挡的气势统一了中国东北地区,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和天下英雄共逐一鹿的中原腹地。这时慕容家族遇到了盘踞在河北的军政合一的新生强大帝国冉魏的挑战。    
  冉魏的创始人冉闵,在石虎围攻棘城的时候就和慕容恪交过手。当时数十万后赵大军在慕容恪的攻击下纷纷溃散,冉闵的三万军队却岿然不动,也没有一人伤亡。这位定力非凡的名将受到普通士兵的疯狂膜拜,由于他出身汉族,在苦不堪言的后赵帝国下层百姓阶层中就有一个充满希望的传说,说当年纵横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后化作天上的星宿,终有一天会重新下凡来拯救汉人于水火之中,而冉闵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投胎转世的化身。实际上,冉闵也是慕容恪一生中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    
  冉闵生性坚忍,他下令灭绝了整个羯族,但他这个人又爱兵如子,深受下层百姓和士兵的拥戴。在和慕容恪交战前,这位融残忍和威严于一身的羯族人的煞星已经灭亡了不可一世的后赵帝国,他的所作所为确实也让汉族百姓们心里充满了希望。但这个希望不久就被慕容恪彻底击碎。没有战乱的和平日子一直到三百年后才姗姗来到。    
  公元352年4月,冉闵带领一万多步兵视察边境的安喜(今河北定州)地区。慕容恪得到情报后,指挥数万骑兵四面集结,冉闵仍浑然不觉,走到了常山(今河北正定)被慕容恪的大军包围。冉闵且战且退,一路行至廉台(今河北无极)附近的树林里和慕容恪展开了决战。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冉闵亲自上阵杀敌,冉闵所率领的步兵都是他亲自训练的死士,他们借助丛林地形的掩护袭击敌人,慕容恪的骑兵竟然十战十败,士气十分低落(这也算是慕容恪一生中惟一的一次小败,不过我们说慕容恪一生不败是指战役层次)。晚上慕容恪也效仿冉闵到军营里给士兵打气,并接受参谋的建议,用骑兵将冉闵军引到平地去作战,并埋伏了他发明的最新式武器——五千连环马阵。    
  第二天清晨双方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和昨天的战斗一样,在天神下凡般的冉闵的指挥下,冉魏军又把慕容恪的军队打败了。当冉闵挥军杀到敌人大营前时却撞进了慕容恪精心布置的“连环马”阵里,终于陷入重围,手下七千多人全部战死,冉闵也在突围时被俘。   
  让我们静下心来想象这场惨烈至极的恶战:初夏的清晨,冉闵骑着朱龙宝马站在山头上,命令早已集结好的军队向山下的敌人发动最后的突击。慕容恪的骑兵昨天已被冉闵吓破了胆,但在慕容恪的严令之下仍然不顾死活地攻杀从山顶上冲下来的冉闵步兵。慕容恪率领的一直所向披靡的骑兵部队在冉闵精心训练的步兵面前竟然毫无效果,冉魏士兵三五个一群使用长矛大戟阻拦敌人如同潮水一般涌来的骑兵,举起的兵刃组成一片刀山,形成一道天然的死亡线,四面八方冲过来的骑兵到了冉魏军阵面前就纷纷倒下。突然冉魏的阵形里发出一声怒吼,士兵们纷纷往两边闪开,一位胯下红马身穿黄金战甲的将军杀了出来,他左手使一柄双刃长矛,右手使一柄连钩戟,坐下一匹炭火般通红的战马,那些骑兵都知道是冉闵来了,发一声喊四处逃散,但怎么跑也跑不过神骏异常的朱龙宝马,冉闵一路追杀,连斩三百余人,前方就是慕容恪的中军大旗。    
  站在旗帜下的慕容恪也为冉闵的神勇所震撼,和身经百战的冉闵相比慕容恪毕竟还是个年轻人,万一冉闵真的像传说中的那么可怕,“连环马阵”把人和马用铁链拴在一起,如果被冉魏军包围了,那将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不管他,豁出去了。于是,冉闵成为历史上“连环马阵”的第一个牺牲品。    
  把战马连起来包围敌人的战术在兵书上闻所未闻,冉闵自然也没见过,所以天不怕地不怕的他就抖擞精神前来冲阵,但五千骑兵用铁链连在一块,人死了马仍然在前进,即使个别胆怯的骑兵要逃跑也左右不了整个队形,不久冉闵和他的军队就被团团围住,即使再有天生的神力也无法应付杀不完的骑兵。    
  战斗从早晨杀到中午,冉闵的精力终于枯竭,冉魏步兵越杀越少,慕容骑兵越围越多,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终于杀出包围圈,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于是冉闵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机械地和敌人拼命,掩护随军的其他重要官员撤离战场,一直杀到最后一人(何其壮烈!!!)。    
  慕容恪灭掉了冉魏,慕容部落也终于有了自己正式的国家——前燕,成为能和东晋、前秦、前凉平等对话的新兴势力。    
  后面的三场大战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详述,无论是平定青州叛乱、平息慕舆根政变和奇袭洛阳,都只突出了慕容恪个人的天赋,对整个慕容部落和中国的影响不如前三次战争意义重大。所以,这里把慕容恪的履历表一下子翻到最后一页,占领洛阳后的前燕,东晋、前秦无人敢应战,慕容恪处于旭日中天的时期。    
  这时的前燕应该是东晋历史上最害怕的敌手。北方胡人虽然武勇过人,但大都不会让东晋上下一致畏惧,即使是后来强大如前秦者,也有成天乐呵呵的谢安来对付。当时的前秦苻坚刚接过王位,苻融才十几岁,王猛也刚出道不久,在前燕和东晋眼里前秦还算不上什么威胁。当时让每个国家都感到恐慌的只有野心勃勃的慕容俊和战争天才慕容恪统治下的前燕,这种恐慌《晋书》里暴露无遗。    
  “宣英(慕容俊的字)文武兼优,加之以机断,因石氏之衅,首图中原,燕士协其筹,冀马为其用,一战而平巨寇,再举而拔坚城,气詟傍邻,威加边服。便谓深功被物,天数在躬,遽窃鸿名,偷安宝录。犹将席卷京洛,肆其蚁聚之徒;宰割黎元,纵其鲸吞之势。使江左疲于奔命,于是陷金墉而款河南,包铜城而临漠北,西秦劲卒顿函关而不进,东夏遗黎企鄴宫而授首。当此之时也,非夫天厌素灵而启异类,不然者,其锋何以若斯!”    
  注意《晋书》是把东晋当作正统的,所以前燕就变成了大反派,也就有了这段充满酸葡萄心理的评论(房玄龄的文才确实厉害,写得又酸又有气势^0^)。能够让自己的敌人闻风丧胆是一个武将的最大心愿,慕容恪就如愿以偿了。    
  慕容恪统帅军队并不是靠严明的军纪,而是靠让后人大跌眼镜的放羊式管理。他的御兵思想有点像汉朝的李广,即使手下犯了错误他也故意纵容,但他的手下却没有因为上司的纵容就故意犯错的。因为他们一旦犯了错误,慕容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他们遮掩,第二件事就是自扣几个月的工资(史书上记载的原话是:官属、朝臣或有过失,不显其状,随宜他叙,不令失伦,唯以此为贬。时人以为大愧,莫敢犯者。或有小过,自相责曰:“尔复欲望宰公迁官邪!”)。所以才有了一种奇特的现象,慕容恪越纵容部下,部下们就越是自觉维护自己的形象。所以才有“恪为将不尚威严,专以恩信御物,务于大略,不以小令劳众。军士有犯法,密纵舍之。营内不整似可犯,而防御甚严,终无丧败。”    
  当然,如果单论打仗慕容恪可能还是比后来的赫连勃勃略逊一筹,但评价一个武将的能力要看综合素质。就像《三国志》游戏里的赵云和吕布的差别一样。如果论一对一单挑或者两人各带一支军队对拼的话,吕布赢的面要大得多,但赵云性格严谨沉着,打仗时派赵云当统帅绝对是“他办事,你放心”,而从游戏《三国志3》打到《三国志8》的玩家们恐怕没有一个会拿吕布当统帅的,叫吕布当统帅出去打仗的话,打完后八成他就要造反,如果他不造反的话他管的百姓就一定要造反。    
  慕容恪并不是单纯的武将,他后来出将入相,全心全意地辅佐幼主,成为一个相当优秀的政治家。能够做到“恪虚襟待物,咨询善道,量才处任,使人不逾位。朝廷谨肃,进止有常度,虽执权政,每事必咨之于评(指慕容评,慕容恪的搭档)。罢朝归第,则尽心色养,手不释卷。”如同辅佐阿斗的诸葛亮那样,慕容恪对侄子的辅佐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大力起用慕容垂等人,把前燕帝国治理得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比诸葛亮还要诸葛亮(当然这和个人经历有关,诸葛亮是长于政事,短于治军,不是说诸葛亮不会打仗,而是说他在内政方面的才能比军事方面更大。慕容恪正好反过来,这样邻国就只有倒霉的份儿了)。   
  说慕容恪是十六国时期的第一名将,不光是指政治方面,更多的还是军事方面。十六国时期身经百战一生不败的名将很多,而只有慕容恪一人在他掌握军权的几十年里,不光他自己指挥的战斗连战连胜,整个前燕帝国的所有军事行动几乎都取得了胜利(再回过头来对比一下同样是昏庸小皇帝在位却越打越衰的蜀汉)。                         
集遗臭流芳于一身的桓温           
  接着第一篇的内容,回过头再来说说东晋。    
  东晋为什么会出现君主立宪制的萌芽?为什么后来中国没有走向类似西方的完备的君主立宪制?为什么中国的历史在东晋拐了个弯,又回到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而且专制程度不断增强一直持续到清朝呢?    
  问题的根源恐怕就出在魏晋时期的士族政治,或者叫门阀政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都和门阀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一齐发生、发展、灭亡。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支门阀贵族出自山西闻喜县的裴氏家族,这个家族是活跃在中国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政坛上的一支强大势力,出了几百个状元、驸马、将军、宰相,有道是“天下无二裴”。时至今日,门阀制度在中国早已经绝迹了,而在奉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和日本,还可以看到这种世代相传的大家族政治或大家族经济模式。比如英国的爵士家族有很多已延续了近千年,他们仍然保留着自己家族古老的族徽和礼节仪式,日本也有许多的政治家族,有的一家六七代都是日本政坛上的活跃分子。而在门阀制度消失殆尽的中国或俄罗斯等国家,一百年前的政界要人,他们的后裔几乎都成为了寻常百姓。    
  门阀政治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很有的苗头了。东汉末期河北大军阀袁绍的口头禅就是“俺家系出名门,四世三公”,就是说袁家每一代先人中都出过国家的最高级官员。三国时期吴国就是个典型的门阀制度国家。东吴的文臣武将中,一多半是出身于江南的名门望族,千万不要相信《三国演义》上孙权求才若渴、遍访大贤名士的说法,其实除了孙坚的老部下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