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锦衣卫秘事-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说排行榜:/top。aspx               
最新更新小说:/news。aspx          
锦衣卫秘事 作 者:夜行独侠   
    锦衣卫这个光鲜的名字,背后的含义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特务制度。特务制度作为君主控制群臣、维护皇权的手段,历代都有,但都是暗中为之,不敢招摇过市,为何在明朝却将其公开化、制度化、并且组建了相应的政府机构?组成锦衣卫的武功高手,是否都是形象俊美、身着锦衣、冷酷无情的帅哥?这些人从何而来?他们的归宿又是怎样?锦衣卫从创立之初,曾经令贪官污吏闻风丧胆,保持了明初一百年的吏治清廉,但是如何异化成为了一种打击贤良、淘汰忠臣的缺席?最终掏空了明朝的,摧毁了明朝的向心力。在最后的时刻,空空朝堂,只剩崇祯一人,孑然而立……   
第1节:序章   
  序章    
  断章一 天罗地网    
  〃庄烈帝(朱由检)怀疑自己手下的大臣,(他用)王德执掌东厂,以惨烈刻薄的手段辅佐自己,吴孟明管理锦衣卫,只是随东厂意愿而动,不敢有着丝毫违抗。而镇抚司的梁清宏、乔可用朋比为恶,只要是士绅富豪人家,必定会有(缇骑)往来侦缉踪迹。所以(这些人)都早睡晚起,起来也不敢多说话,听说有厂卫的人来了,有如大盗登门抢劫一般……稍有拂逆他们的地方,立即百般构陷,找出只言片语的过失,往往株连多达数十人……〃    
  《明史·刑法志》    
  断章二 人情冷暖    
  槛车尘逐使车辕,一路知交尽掩门。犹喜多情今夜月,斜窥树隙照离尊。    
  被杨涟连累,抓至锦衣卫诏狱的顾大章,写于押送京师途中。杨涟之事详见第六章    
  断章三 镇抚司狱    
  锦衣卫镇抚司诏狱不比三法司。诏狱设在地下,牢房的墙壁厚达数仞,即使隔壁声嘶力竭地呼喊也听不到。探视之人送进来的东西,必须经过好几次查验,如果送的是食物,犯人拿到手的不过十分之一。诏狱还不许点火,即使严冬,也得吃冷饭,穿凉衣。家人不但不能进入,也不许见面,唯一能见面的地方只有审问时的大堂,只有那时可以在堂下遥遥地看上一眼而已。    
  明人笔记《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一    
  断章四 亡国之由    
  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    
  明·沈起堂《明书》         
第2节:宰相太擎肘(1)   
  一、皇帝的私兵    
  宰相太擎肘    
  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也就是后来的南京,当年八月,明军杀入元大都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城,正式宣告取代元朝成为中华之主。    
  打下江山不忘旧人,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大封功臣,洪武二年正月,他还下敕给中书省,里面说道:〃诸位文臣武将,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九死一生,开疆拓土,建立大明朝。遗憾的是,有些功臣含辛茹苦,但却过早地去世,令朕深感痛心。为此,朕命令相关部门,在鸡笼山上建立功臣庙,封其爵位,并塑像祭祀之。〃    
  从来皇帝封功臣,最大奖赏莫过于死后配享太庙,让后世皇帝也时常祭祀怀想,功臣名爵可与整个王朝相始终。朱元璋却别出心裁,在配享太庙之外,另立一个单独的功臣庙,把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按功劳分成三六九等,供在功臣庙里受人间香火。鸡笼山功臣庙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郊,在朱元璋之时,就是位于首都郊区,得入功臣庙,在当时的文臣武将来说,乃是所谓从龙功臣莫大的荣誉。    
  从洪武二年诏建功臣庙,到洪武八年,功臣庙里一共供奉了三百零九位功臣。彼时已经死了的功臣塑像祭祀,还在世的则虚位以待。然而活人接受香火,总不是件让人愉快的事情和死人在一起排座次受香火,莫不是也把我当成死人么?这种想法自然只敢在功臣们的心里绕一下,很快就得驱散开,更不敢说出来又不是真的想死,何必说出来找死呢?    
  大明朝刚刚建立,功臣们分得高官厚禄,尤以中书省之官最为显耀,却也最为朱元璋所忌惮。我们所熟知的明初文臣之首莫过于刘基刘伯温,在民间传说中,此公既有济世之才,也有通天之能,五行八作、阴阳卜卦无所不晓,是个可与《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相媲美的神仙或者说妖人一般的人物。但实际上,朱元璋最为亲近和信赖的文臣却并不是刘基,而是李善长。    
  最先做上宰相位置,和朱元璋的皇权发生冲突的人,也正是李善长。    
  李善长在朱元璋的功臣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的际遇,正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功臣们的心理变化轨迹。    
  李善长投奔朱元璋那一年,已经是一位四十岁的小老头了。当时义军四起,有雄心者如朱元璋、陈友谅等等,内心都存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狂野想法,而对于李善长这样的文人来说,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但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一样,当时像他这样的小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莫过于辅佐一位明君复兴汉家天下,成为千古留名的贤臣、名臣。    
  现在我们无从得知李善长如何度过他的童年与青年时代,我们只能看到的是,他站在朱元璋面前,朱元璋问他:〃我们现在到处打仗,你看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天下呢?〃    
  面对那位相貌丑陋,比自己小上整整十四岁的青年将领,李善长从容作答:〃秦末乱政,刘邦起自布衣,他胸襟豁达,知人善任,且不嗜杀,只用了五年便得到天下当了皇帝。现在的情形和秦末相似,天下四分五裂,你是濠州人,离刘邦起事的沛地不远,山川相连,王气在你。若能效法刘邦,则平定天下不在话下。〃    
  这一番话,既真实地看到了天下的形势四分五裂;又展示了通向成功之路的方法知人善任且不嗜杀;更重要的是,巧妙地恭维了朱元璋本人朱元璋起自寒微,比诸刘邦还远远不如,刘邦好歹还当过个小小的亭长,家里不愁吃穿,但翻遍史书,境遇差不多而又成事的皇帝只此一位,所以就以刘邦作比。当然所谓家乡比邻,王气相连之类的鬼话,朱元璋内心未必赞同,但在李善长的分析之下,他的雄心自然更为膨胀。要知道那时候朱元璋只是濠州帅郭子兴帐下的一员部将,本分之心应该是辅佐郭子兴才是,而李善长竟然当面说出效法刘邦的话来,朱元璋不但不治李善长的妄言之罪,反而留下这个书生,从此倚为心腹,其心意究竟如何,可谓昭然若揭。    
  这一段英雄际遇,直可上追诸葛亮初见刘备时的隆中对,同样是对天下大势的合理分析和成功路线的正确把握,同样是君臣一见倾心,从此效忠不二。但时光已跃千年,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关系的善始善终,并不能套用在朱元璋与李善长之间。    
  李善长之于朱元璋,作用可比萧何之于刘邦、诸葛亮之于刘备,虽然不曾亲身上前线去指挥过战斗,但在后方积聚粮草、举荐人才、处理政务,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可称得上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朱元璋对李善长当然也极为信任,在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第一次大封功臣的时候,统共只封了六名公爵,李善长身为文臣被立为首功,位在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冯胜、邓愈之上。这六公中,除了李善长,都是元末明初最著名的将领(或者遗孤),为实现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目标而冲锋陷阵,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六公中本应有常遇春的,但他在洪武二年就已经去世,朱元璋并不因人死而忘情,让他的大儿子常茂承袭了国公的所有荣誉。顺便一提,常遇春的女儿是皇太子朱标的正妃,而常家也因此在以后的靖难之役中左右为难,无从选择,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六位国公里有五员武将,在开国之时属于正常现象,但李善长以文臣之姿成为国公,且为六人之首,既可见李善长之功大,更可见朱元璋对他是多么的宠信。    
  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另外授予他免死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你要是犯了死罪,注意,还不是一般的罪,出示免死铁券就可以保命。而且〃免二死〃,可以犯两次死罪,保两次命!〃子免一死〃,连你儿子犯了罪也可以不用死。    
  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我们可以设想,从此之后,这面铁券必定被供奉在李家最幽深最重要的宗祠里,作为李家的荣誉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铭记大明皇帝的恩德,从而更为忠诚勤勉地为大明皇帝效犬马之劳。    
  当然,得到铁券的不只李善长一个人,〃凡公侯伯封拜,俱给铁券。〃可笑的是,这道铁券日后看来,却仿佛是催命符,在洪武朝中后期的大屠杀中,有铁券的家族几乎全都卷入其中。    
  且说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到处都是称王称帝的割据势力,但这些王呀帝呀的大多出身贫苦人家,不懂什么叫朝廷礼法,搁在我们大明太祖这里就更是如此一个年少出家讨饭的游方和尚,他能懂得那么深奥的东西吗?    
  当然,既然建立了政权,进而自称皇帝,统一天下,就必须创建自己的礼法制度。朱元璋身边自然是少不了一大群文人谋士和儒学大家,不过大家都是元朝过来的,经过了近百年的异族统治,虽然人心思宋,但现实是所谓宋王后裔的小明王韩林儿就是个娃娃,而他身边包括朱元璋在内的文臣武将,也根本没人能说清楚所谓正统汉家朝廷制度是个啥样子。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来主义元朝怎么着咱们也怎么着。    
  明初的各项制度就是照着元朝有样学样,除了一些特别为人所痛恨的种族歧视政策,行政规划、朝廷礼仪,基本上全都是元朝的翻版。这其中,宰相制度也是保留元制的重要一条。正是这一条,很快就成了太祖爷的心病,也要了明初好几位宰相的性命,掀起无数的腥风血雨;也正是这一条,催生了对明朝政治生活影响至深的锦衣卫制度。    
  且说元朝的宰相,实际名称是〃中书省丞相〃,包括右、左两位正职〃丞相〃和几位副职的〃平章政事〃。中书省权力很大,〃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宰相们所把持的中书省基本就是全国的政治中枢,而深居皇宫里的皇帝则只管签字画押,可以说,皇帝可有可无,诺大个朝廷,离开了他也照样运转。    
  元朝之所以会出现宰相权力超级膨胀的现象,也和蒙元皇位长期不稳定有直接关系。有元一代,从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称帝开始,到1368年元顺帝妥欢帖睦尔被明朝军队赶出大都城,前后总共一百零八年,开国的元世祖在位三十六年,亡国皇帝元顺帝在位四十一年,而在这两个皇帝中间,仅仅三十一年的时间,竟然换了九个皇帝!这么算下来,黄金家族排排坐吃果果,九个皇帝,平均每人在位三年零三个月……皇帝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既可见元朝皇位斗争之激烈,也可从中看出,皇帝基本没有时间把握辽阔江山的真正统治权力他们的精力都用在如何得到和保住皇位上了。         
第3节:宰相太擎肘(2)   
  自秦朝设立宰相之日起,相权与君权的斗争就基本贯穿了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