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战略 [美] 肯特·格林菲尔德-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上的论述并不是为了反映二次大战中盟国战略的全貌,比如,中… 缅… 印战区盟军的战略就没有包括在内,尽管这项战略可以最突出地表明那是多么的复杂和曲折,而且这个问题同英美两国根据不同政治利益制定的战略纠缠到一起,再加上美国投入的兵力不足以保证其目标的实现,从而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但是,主要战区的战略决策可以有力地支持关于西方盟国大见成效的战略的某些一般定理。现在,一位历史学家( 本书作者) 有理由指出这些定理。
最突出的一点,是在指导英美战略的各项决策中军事考虑总是占上风。它们在激烈的辩论中占上风,是因为在彻底打败几个敌人的强大同盟这一既定目标之下,严格的军事考虑看来也许是唯一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具有不同政治利益的联盟在实现其宏伟目标之前可以团结到一起。还可以进一步看出,美国集中力量夺取军事胜利的决心,加上它在西方联盟中日益增长的军事份量,也是促使这种观点占上风的原因。
可以提出的第二点看法是第一点看法的另一面和必然结果,那就是:如果说在盟国战略决心中,政治考虑只起到消极的作用,那是因为( 如果说没有其它原因)盟国对二次大战的战略指导是这样一个典范的模式——以军事实力实现战略制定者为自己规定的艰巨目标的模式。
第二章 英美两国的战略分歧有多大
一般认为,二次大战中的英美联盟是历史上两个大国在战争中能够建立的最亲密、最有效的伙伴关系。他们的战略是从连续不断的一系列协议演变而来的;这些协议事关他们在不同阶段面临的形势下,为了最大限度地夺取军事优势而协调下一步需要采取或者希望采取的行动。但是,这些协议总是伴随着分歧。分歧的核心是盟国横渡海峡的进攻。美国参战后的六个月中,这场分歧就爆发了,一直持续到1944年8 月进攻法国之战胜利在望的时候。这场分歧之激烈,有时看来行将危及英美联盟,而且至今仍在二次大战的历史著作和回忆录中继续打笔墨官司。
理查德·M ·莱顿博士最近根据他对美国陆军二次大战史后勤和战略的研究所写的论著中,唤起了对这场分歧的注意。他的结论是,挑起分歧的假设,特别是美国人的假设是没有根据的,而且英国人怀疑美国的动机和企图,比美国人怀疑英国人的动机和企图更有充分的理由。简言之,他批驳了在美国关于战时盟国战略的想法中已成为老一套的那种说法。
按照这种说法,美英两国之间在作出决策之前的激烈辩论,来自两种互相对立的战略概念。美国人相信尽可能早地把力量集中于一个决定性的地点,对敌人的腹腔实施打击。英国人则相信正确的战略是:从外围包围圈积极而更谨慎的行动( 海上力量和俄国人的抵抗使盟国能够从外围逼近轴心国控制下的欧洲) ;为俄国人提供补给使之继续战斗;以炸弹破坏并烧毁德国和意大利的城市;鼓励和武装被占领国的抵抗力量;只要有机会就从包围圈出击,不断紧缩包围圈,直到把敌人困锁和消耗到如此地步,以致于最后的攻势只需要实施致命的一击。
谈到这个问题时,美国作者们一致地把“霸王”行动(1944 年发动的大规模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进攻) 说成是美国观点对英国观点的胜利。他们坚持说,尽管英国原则上一再表示接受一次决定性的强大进攻,但是他们尽最大努力回避或推迟其执行;坚持说邱吉尔先生既然说服了罗斯福先生把我国部队的主力于1942年11月投入地中海,于是英国人一心要把这些部队无限期地保留在那里;坚持说美国人仅仅由于固执的争辩和压力,加上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的决定性支持,才最终得以把盟国战略拉回正确的轨道。其结果是,英国人进一步地表示某些勉强之后,支持横渡海峡向德国腹地进攻,并取得了辉煌胜利。在美国的著作中,一般都把这一点说成是美国正确战略方针的胜利,这一战略方针是强加到不乐意接受的英国人头上的。
莱顿博士尖锐地批驳了如下看法:英国人力图回避1944年横渡海峡的进攻,仅仅是在美国的压力下才支持这次进攻的。除了美国人的怀疑以外,他找不到这种回避的证据。他的结论是,确定英美战略方针的一系列协议是受种种实际考虑所支配的,其中在1942…1943 年,最紧迫的是获得必不可少的军事资源。两个盟国不得不根据这些实际要求来调整他们的路线、利益和愿望。到头来,他们所遵循的路线与其说符合1942年3 月以后美国人一贯表示满意的战略方针,不如说更加符合英国人稳健的战略方针。
基本原则和加快速度的建议
莱顿博士提醒我们,紧随着珍珠港事件把美国卷入战争,英美两个盟国原则上同意它们将要遵循的战略。它们在所谓的“阿卡迪亚”会议上达成了这项协议;这次会议是在珍珠港事件后立即召开的,它把邱吉尔先生、罗斯福先生以及英美两国参谋长们聚集到了华盛顿。会议同意的战略如下:
1 .首先打败德国,同时遏制日本。
2 .在轴心国占领的地区外围形成一道包围圈,借以消耗敌人的力量,一旦盟国的资源允许,即紧缩包围圈。
3 .准备采取的手段:海上封锁;全力支援俄国人;战略轰炸;加紧扶植纳粹占领国的抵抗力量;在可以有效地使用当地占优势的盟国部队,特别是在装甲方面占优势的盟国部队的那些地点,以机动部队实施有限进攻——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实施最后的致命打击。
当时看来不可能设想一项进攻德国腹地的计划,也没有制定这样一项计划。
但是仅仅三个月之后,美国人就提出了这样一项计划,如果采纳这项计划,那就会根本背离“阿卡迪亚”协议。他们建议盟军立即发动一场迫使德国退出战争的进攻。一项代号为“波列罗… 围歼”的计划,要求把当时盟国所能获得的全部人力、物力都集中在联合王国( “波列罗”) 。这项计划将立即付诸实施,并且有权优先得到盟国全部新的人力、物力,以便在1943年春发动横渡海峡的大规模进攻( “围歼”) 。为此需要四十八个师,其中包括三十个美国师约一百余万人,其余部队由英国提供。同时,美国还得提供一支强大的空军部队,与英国空军协同行动,支援这次进攻。进攻突击的正面从勒阿弗尔到布洛涅将部署六个师七万七千人,一万八千台汽车,二千二百五十辆坦克。
除了这个总计划外,美国人还有一项附加的计划,即“大锤”计划。这项计划就是为1942年9 月横渡海峡准备一支突击部队。到那时,在英国只有三个半美国师。只有可供输送两个师突击上陆所需的登陆艇。“大锤”计划只有在两种紧急情况下才准备实施:(1) 如果俄国人濒于崩溃,则实施牵制,使他们不致于屈服;(2) 或者在德国人陷于土崩瓦解这种未必可能的情况下,发动一场小规模进攻就足以使他们完蛋。
“波列罗… 围歼”计划最初是由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制定的。对这个处来说,它解决了一个看来无法解决的问题。美国被珍珠港事件抛入防御地位,尽管进行了初步动员,它还是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眼看着它那些未组建完成的部队和器材被分散,零敲碎打地用去满足来自世界各地的增援要求。谁也看不到这种消耗的尽头。12月15日,马歇尔将军把年轻的艾森豪威尔上校带进他的作战计划处,2 月份任命他为处长。1 月,艾森豪威尔在他自己的笔记中写道:“为了制定一项有关各方都同意的共同战略方针的斗争,把我搞得精疲力尽。每个人都一头钻进自己的琐事堆中。我们必须到欧洲去打仗,必须停止在世界各地浪费资源。”
在这种混乱状态下,艾森豪威尔那个处制定了1943年横渡海峡,经法国进攻德国的计划。这项计划是如此美好地合乎逻辑,如此全面地体现了作战原则,而且如此完善的满足了美国人停止分散其力量,把力量动员起来尽早结束欧洲战争的需要,以致于包括雄心勃勃的年轻的美国航空兵在内的陆军部都爱上了这项计划,同时也为海军所接受。罗斯福批准了这项计划,而且在4 月间派遣马歇尔将军和哈里·霍普金斯到伦敦去对英国人进行游说。
使美国人感到欣慰和欢欣鼓舞的是英国人接受了这项计划。艾森豪威尔在笔记中写道:“……终于……我们都接受了统一的作战方针!现在……我们不需要在黑暗中彷徨了。”美国人立即实施在联合王国集结部队的“波列罗”计划。但是,英国人很快就开始表示对“大锤”计划的不安,最终肯定那是一个轻率的、行不通的任务。“大锤”计划本来是美国方针的次要组成部分,美国人也不能操之过急,因为执行这项计划所需的大部分兵力必须由英国人提供。但是,美国人拒绝放弃这一计划。6 月,当美英两国的参谋长们在“大锤”问题上陷于僵局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去见罗斯福先生,建议美国停止对整个“波列罗… 围歼”计划的支持,全力转到太平洋去打日本。总统斩钉截铁地说:“不行。”这样做有点象发出威胁,“端起你的碟子回家去”。7 月,他派遣哈里·霍普金斯、马歇尔将军和金海军上将到伦敦去,并且严令他们同英国人商定某种计划,以便在年底前将美国的地面部队投入欧洲的作战。
结果便是“火炬”计划和1942年11月对北非的进攻。
紧缩包围圈:地中海和太平洋的攻势
“火炬”决策使美军参谋长们深感失望。在作出这项决策的当天,艾森豪威尔说这一天“很可能作为‘最黑暗的日子’载入史册”。它打乱了美国人精心安排的计划。他们看到自己可用的全部力量,包括根据“波列罗”计划早已集结在联合王国的部队、装备、飞机和登陆舰艇被拖进地中海。陆军参谋长们肯定“火炬”计划将使1943年的“围歼”不可能实现,这就再次陷入了没有总计划来指导他们的军事和生产力量动员的状态了。对美军参谋长们来说,“火炬”计划意味着盟国战略已经背离了通向胜利的康庄大道,而走进了根本无法对德国实施决定性打击的死胡同。
1 月间,当邱吉尔、罗斯福和英美两国的参谋长们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决定1943年的行动时,双方都衷心同意他们这一年的三项主要任务:消除德国潜艇的威胁,竭尽所能援助俄国,集中两国空中力量轰炸德国。伤脑筋的问题是在地中海干什么。“火炬”计划宣布的目标是占领北非,重新打开经地中海到中东和远东的交通线。邱吉尔先生和罗斯福先生都在兴致勃勃地谈论使用在北非的胜利之师进攻西西里,不仅确保这条交通线的安全,而且作为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的一个步骤。邱吉尔先生运用他那不幸的花言巧语说,这一着将“打中轴心国的下腹部”。
美国人别无它法,只好同意进攻西西里。显然,这一行动的军事意义在于使仅有的与德军保持接触的英美部队可以充分用来消耗敌人,直到可以夺取具有战略意义的任何目标。美军参谋部和参谋长们从正在展开的前景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