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历史的荒谬 作者:刘杰-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一个大夫司马子期的时候,羊汤已经没了。司马子期当时没表示什么,回到家后,越想越不对劲,认为这是国君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的出他的洋相。司马子期一怒之下叛逃到了楚国,怂恿楚王攻打中山。楚王听了司马子期的一面之词,便把中山君当成了虐待臣下的暴君,派出军队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号“解放”了中山。中山君“一碗羊汤引发了一场血案”,只能出逃外国,四海为家了。 
        
        小人物不仅能够毁家灭国,他们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能够深刻的影响历史的走向。公元199年,袁绍和曹操之间爆发了争夺北方老大地位的官渡之战。在战争过程中,曹操处于不利的地位,不但部队人数远少于袁绍,而且更要命的是军粮奇缺,眼看就要弹尽粮绝了。曹操屡次向留守许都的荀彧写信告急,荀彧是巧臣难为无米之炊,拿不出粮食,只能回信给曹操以丰富的精神食粮,告诉他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曹操只好每天拿着荀彧的书信画饼充饥,功夫不负饿肚人,不久以后,曹军还真的等来了战争的转机。 

        原来袁绍手下有个许攸的谋士,他经常喋喋不休的向袁绍出谋划策。不过袁绍是个刚愎自用、唯我独尊的主,许攸的主意又恰好不合他的口味,于是袁绍就对许攸表现出一副爱搭不理,有你不多,没你不少的态度。许攸见得不到重用,伤了自尊,便投降了曹操。他向曹操提供了袁军乌巢粮仓的详细虚实。曹操听了后喜出望外,急忙派军夜袭乌巢,把袁绍的辛辛苦苦积攒的粮食连烧带拿,折腾了个精光,从而一举扭转了战略上的被动局面。 
          
      第37节: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小人物带来的大破坏(2)       
        袁绍在官渡输了老底,气得吐血而亡。没几年,曹操就击败了袁家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袁氏集团,在雄踞北方十几年后,被许攸的一张嘴吹得烟消云散了。 
        
        历史总是喜欢让相似的情景重演,一百余年后,前秦皇帝符坚又尝到了小人物给他带来的苦果。   
        公元383年,已经一统北方的符坚把矛头指向了偏居江南的东晋,他打算攻灭这个苟延残喘的政权,以成就自己并吞八荒的伟业。符坚为了让统一中国的最后一战上演得华丽一些,一口气征调了九十万大军南下。他骑在马上看着这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队伍,豪气冲天的对大臣们说道:“长江天堑算什么,我军把马鞭投到水里,长江恐怕就得断流了吧。” 
        
        符坚跟随着前秦军的先锋部队到达了寿阳,和晋军隔淝水相望。他派出以前晋朝的降将朱序去现身说法,劝说晋军统帅谢石和谢玄放弃无谓的抵抗。没想到朱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一见到家乡的亲人,激动万分,别说劝降了,干脆自己就先投降了。朱序向两谢建议道,应该趁前秦军还没集结完毕,速战速决,歼灭其先头部队。 
        
        晋军采纳了朱序的建议,主动向前秦军挑战。谢玄派人对符坚说,前秦军应该后撤,以便晋军过河后能腾出一块决战的场地。符坚答应了谢玄的请求,命令前秦军后撤。前秦军人多,在战前突然接到了后撤的命令,立即阵势大乱,这时朱序又在后方煽风点火,高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这么以来,前秦军将士们心慌意乱,六神无主,后撤顿时变成了逃命,全军大溃。晋军趁势抢渡淝水,追赶溃不成军的前秦军,前秦军人马相踏,引发了连锁反应,不可遏制的一溃千里。符坚本人也受伤挂彩,狼狈不堪的逃回了洛阳。 
        
        心满志得的符坚败在了朱序的手中,他强盛的前秦帝国也遭受了重创而土崩瓦解,北方又重新回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中,中国统一的良机,被朱序的一声叫喊大大的推迟了。 
        
        也许羊斟、司马子期、许攸、朱序等人在各自的主子眼里,都是无关痛痒之辈,然而他们却不甘心的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价值,给了大人物们以当头棒喝。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我觉得应该再加一句,那就是“建功立事,必靠于人”。在历史上,不可一世的帝王将相们固然能够深刻的影响历史的走向,但是小人物在某些时刻也能起到关键少数的作用。一粒“老鼠屎”,能坏一锅汤,希望那些目空一切的大人物们能够多多的考虑到身边的小人物,不然下一个失败的,说不定就要轮到你了。 
        
        本文史料来源于《史记》、《战国策》和《资治通鉴》。   
        《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四年春,楚命郑伐宋。宋使华元将,郑败宋,囚华元。华元之将战,杀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故怨,驰入郑军,故宋师败,得囚华元。宋以兵车百乘文马四百匹赎华元。未尽入,华元亡归宋。 
        
        《战国策》中山策: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 
        
        《资治通鉴》卷六十三: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操患之,与荀彧书,议欲还许,以致绍师。彧报曰:“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从之,乃坚壁持之。 

        攸怒,遂奔操。攸曰:“袁氏辎重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五: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馀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小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小却,硃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第38节: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坐镇关中的“大将军”刘义真(1)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坐镇关中的“大将军”刘义真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晋朝中原领土的大片丢失和皇帝成双成对的被俘,并没有影响到其他王爷称帝的雅兴。公元317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健康即皇帝位,于匆忙中建立了东晋。东晋王朝的火线开张,使遭受亘古未有之大变的汉人好歹有了一块避难所和自留地,也使一些有识之士乐观的产生了北伐恢复中原的想法。不过令他们郁闷的是,东晋的统治阶级保留和延续了北方老祖宗们勇于内斗和外战外行的传统,在此后的一百余年间,江南大地上军阀林立、权臣迭出。司马氏的皇帝们要么碌碌无为,要么自顾不暇,能勉强维持不被南侵就算众神保佑了,至于北伐中原这个宏伟蓝图,也只能成为大家每年祭祀祖先时糊弄死人的口号而已。 
        
        穷则思变,软绵绵的东晋在半死不活的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后,忽然时来运转,在权臣刘裕的精心打理下焕发出了久违的力量,很是风光的雄起了一把。刘裕出身一个破落的小官吏家庭,但是他人穷志不短,依靠货真价实的军功和百战不死的运气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成长为声名鹊起的大将,最后牢牢的控制了朝廷最为精锐的北府军。在战火纷乱的战争年代,没有什么比能够统领一支军队更能让人的思想插上翱翔的翅膀了。刘裕手中紧握住了兵权,心里也就开始浮想联翩,曹丕、司马炎等人估计是他脑海中的常客。公元416年,为了向心怀不轨的前辈们学习,刘裕在朝中作了妥善安排后(就差在皇帝的椅子上安装窃听器和摄像头了),决定发动大规模的北伐以捞取足够的政治资本,从而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 
        
        刘裕北伐的时机选择的非常好,因为当时得北方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且最为强盛的后秦内部正在忙着兄弟互掐,这给了晋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公元417年,北伐军攻灭了后秦,收复了故都洛阳,几个月后,长安也顺利的回到了东晋的怀抱。两京在百年之后成功的收回,标志着这次北伐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天下汉人为之振奋鼓舞。刘裕本人进入“传说”中的长安,在雄伟的城头俯瞰关中之地时,也禁不住百感交集,潸然泪下。在大家一片唏嘘感叹中,刘裕下定决心,准备将北伐进行到底。就在刘裕咬牙切齿、指天发誓的时候,一个人意外去世的讣告却打消了他一切的雄心壮志——留守健康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故了。 
        
        刘穆之是刘裕亲信中的亲信,心腹中的腹心。他长于内政,“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也正是有了精明强干且忠心耿耿的刘穆之在健康居中调度,刘裕在外征战才没有了后顾之忧。这位心腹重臣在北伐的紧急关头不幸撒手人寰,刘裕马上感到了后方传来的阵阵寒意。朝廷历来是各种政治力量角逐的场所,关键人物的去世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带来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志在篡位的刘裕经过一番思量之后,还是决定先“固其根本”,立即班师回朝以控制局势。 
        
        刘裕心急火燎的率大军南归,他临走前对关中地区做了一番布置:任命自己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都督雍梁秦三州诸军事,坐镇长安统领全局(刘裕还真有点幽默细胞);以咨议参军京兆王修为长史,辅佐义真;以大将王镇恶、沈田子、毛德祖分别为长安周围郡县的太守。这番费了刘裕不少脑细胞才敲定的留守阵容配置看起来是相当的合理:自己亲子居中,亲信辅佐,外围是功臣猛将拱卫,真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唯一的一点不足之处就是,刘义真小朋友的年纪好像有点轻。 
        
        不过刘义真此时一定不会那么认为,也许他在不服气的想,既然甘罗可以十二岁拜相,那我为什么不能当将军呢,自古英雄不是出少年嘛。然而随后发生的事情证明,这种的想法只是刘义真的一厢情愿,比如北方的夏国主赫连勃勃就不怎么看得起这位少年英雄。他听说刘裕一撤走,马上嗷的一声,欢天喜地的点起兵马,杀气腾腾的直逼长安而来。 
        
        兵来自然将挡,刘义真在王修的指导下,强作镇静的命令沈田子和王镇恶率军迎战。沈田子接令后二话不说,带着大部队就冲了上去,然而还没开战,这位沈将军又以比冲上去还快两倍的速度退了下来,理由很简单:夏军在气势上压倒了我们。王镇恶看出了沈田子“右倾逃跑主义”的把戏,明明晋军在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