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嫡长女-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一是相貌,貌寝有失的,身体有疾的,不能参选;

其二是性情,骄纵跋扈的、懦弱内向的、口舌招尤的……都不能当选;

其三是行则,因为太子妃是未来国母,除了要求参选姑娘要熟读经史之外,还要求这些姑娘要有敏捷的应对能力,能够果断端淑,能够处理后宫事务……

以上这些,就是笼统的三个方面,当然具体嘛,就要看主子们的意思了。

没多久,皇后和容贵妃就准许了殿中省官员送上来的参选名单。在经过几番严苛的挑选过后,能够直接面见皇后、容贵妃并且留宿宫中的姑娘也不是很多了。

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门下侍郞左良哲的嫡长孙女左珊和大理寺正卿何克难的嫡长孙女何蕙芳。

这两个姑娘,年纪相仿,都是刚过及笄之期,而且相貌都极好,两个人都长得大气端庄,只是左珊偏恬美,而何蕙芳多清丽;这两个人在几轮考核中表现优秀,进退容度、处事应对都灵敏机警,既聪慧又会审时度势。

再说这两家的家世,都是当朝重臣之家。门下侍郎左良哲,从泰州刺史职开始,一直深得皇帝的宠爱和信任,为了他还杖杀了门下给事中吕务厚;大理寺正卿何克难也殊不简单,历官三省六部,也曾就任过国子监,门生势力众多,与左良哲不分轩轾。

这两个姑娘在考核中表现这样优秀,而且家世又显赫,容贵妃十分满意,觉得两个都是合适的太子妃人选,却一时难以取舍。

这两个姑娘她都很喜欢,但是这两个姑娘不可能同时当选太子妃,到底选哪一个呢?

就连长泰帝对这两个姑娘的表情都很满意,各有所长,而且都不不分上下,左良哲和何克难都是自己倚重的肱股之臣,选哪个更好呢?

就是因为这样的考虑,在这两位姑娘留宿宫中之后,太子妃的人选迟迟未能落实。

沈宁自然知道容贵妃的心意,在左何两个姑娘之间难以抉择。沈宁虽然和这几个姑娘有所接触,却不甚熟悉。

她曾在宴会上与左珊和何蕙芳见过几面,因为沈宁的年纪要比这两个人大一些,和这两个人没有私下的往来。蚍蜉的本子,在沈宁看来虽然详尽,但是不足以成为判断哪个适合成为太子妃的依据。

她对这两个姑娘没有什么感情偏向可言,她们哪一个当选太子妃,在沈宁看来都无可无不可。因此,沈宁实际考虑的是:哪家上位会对沈家更有利?

太子在有了太子妃之后、有了岳家势力之后,对詹事府、对沈家的感情和倚仗自然会减少很多,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从私心来说,无论太子妃之位花落谁家,沈家与太子妃娘家都必须有一个互相争夺太子的过程,迟早有一天要对上的。如果能共同辅助太子,相处融洽是最好,不然那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是这样,就只能找一个相对弱一点的对手了。

这一点,是沈宁心中所想,也是沈华善和沈则敬等沈家人的共识。沈家之争,不在明面,而是在暗里。

一个太子妃,牵涉着朝堂的千丝万缕也不为过。这要考虑当前朝堂的势力,又要评估将来朝局的发展,真是不容易。

可是,不容易也是要做的。

一连数日,如流处和蚍蜉关于这两家的信息是源源不断地送进沈余宏的双飞院和沈宁的青竹居。然后经过无比细致的分析抽取之后,这些信息以最精简、最准确的面貌出现在沈华善的书房之中。

不止如此,集贤殿编撰楼盛怀和编修古文澜去弘文馆闲逛聊天的次数也多了起来了。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左亮哲还兼任弘文馆学士职的……

而且,在大理寺任职的成方圆更是时不时来到沈家,他对嫁入沈家的女儿和年幼的外孙,可是喜欢得紧的。当然,在看女儿和外孙的同时,少不了去到沈则敬那里嘀咕几句。

当所有的信息都汇总之后,在沈华善、沈则敬和沈余宏等人经过无数次的讨论之后,他们终于有了主意。

再来说说朝官的情况。随着容贵妃越来越频繁地召见这两位姑娘,所有官员都知道,太子妃将会从左何这两家出了。

也就是说左家和何家之间的争夺,已经是白热化了。究竟谁会最后胜出,各凭本事了。

三更!感谢闻弦歌的打赏!感谢kaluru的打赏!感谢惑利的粉红。谢谢大家!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谢谢!

第两百四十六章变故

左何两家相争,宫中没有确切的旨意传出来,京兆官员都在观望最后的结果,都在等待着太子妃落在谁家。

且说容贵妃对左珊和何蕙芳这两个姑娘都很满意,连连召见却又每每下不了主意。

这一日,她传召了沈宁进宫,代为参考一二,其实就是想问问沈家的意思,左何两家哪一个更适合太子,哪一个对太子更有助益。

“娘娘,太子妃人选至关重要。祖父认为左、何两家势力不相上下,无论哪一个为太子妃,对太子来说都有助益,且选太子妃乃选将来的国母,是国之大事,祖父不敢置喙。但臣女心想,既然两家的势力没有差别,那就看太子的心意了。太子和太子妃相处融洽,东宫和睦,太子就可以专心政事了。”沈宁说道。

按照祖父的意思,沈家在面上绝对不能掺和这个事情,所以在态度上要不偏不颇,不能倾向哪一家。这样的大事,当然是要主子们定夺的。

沈家怎么能怎么敢提意见?这一点,必须得让主子们知道才是。

“太子的心意?”容贵妃想了想,眉头却没有舒展开。早前她曾让太子躲在帘纬后面看了这两位姑娘一面,但是太子说这两个姑娘都极好,他也分不出高下,说但凭母妃做主,他有何心意可言?

这两个姑娘容色都上上,太子自然是满意的,心意?能作准吗?

“娘娘,在帘纬后面自然是看不真切的,何不让太子堂堂正正见两个姑娘一面?在娘娘召见两位姑娘的时候。太子前来请安,自然就能看得清楚了。寻常人家,相看之时,也有各式机会可以看清彼此的,此举也无甚不妥。”沈宁又说道。

“这也是个办法。按本宫的意思,你才是最合适的太子妃人选。沈大人对本宫、对太子相助甚多,若是你尚未成亲,本宫就不用为难了。”容贵妃拍拍沈宁的手。这样感叹道。

本来沈家有从龙之功,出一个太子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偏偏沈家没有合适的姑娘,不然她也不用这也劳心伤神了。

“臣女多谢娘娘厚赞。沈家愿为太子效犬马之劳,定会尽心竭力为太子、为娘娘办事。左、何两家的姑娘,其相貌、德行都足为太子妃,臣女自愧不如。臣女在此先恭贺娘娘喜得佳媳。”

沈宁神情动容语气感激,就算知道容贵妃也只是随口那么一说,臣下感恩的姿态也要做个十足。

“本宫知道你是个懂事的,放心,本宫不会薄待沈家的。”容贵妃又拍了拍沈宁的手,笑着说道。

她对沈宁和沈家的识时务感到很满意,也开始想着让太子见左、何两位姑娘的事情。

而此刻在左家。门下侍郎左良哲惊喜地听着属下的汇报,再三确认消息属实之后,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天佑左家!天佑左家!”

在这个争夺太子妃的紧要关头,有这个大好消息,他简直喜出望外,连连这样大声说道。

为了太子妃这个位置,自家和何家各出招数,无论是诋毁对方还是设局陷害,彼此都势均力敌,谁也无法压对方一头。这样的情况让左良哲暗暗着急,正愁想不到压制何家的法子呢,机会就来了!

何克难,此乃左家的时运到了,你怎么和我争?!——想起这段时日的斗争,左良哲笑了起来。这一击,他必定要何克难退下去,再没有和左家相争的资格!

过了两日。左良哲弹劾何克难徇私枉法,指何克难利用大理寺正卿之便,将死囚冒名顶替,从而将死囚私放出狱。影响恶劣其罪甚大,请皇上彻查此事,问罪何克难,以肃法纪以正朝纲!

左良哲弹劾的事情,正是长泰三十六年太后圣寿节刺客之事!距离如今,已经过去五年了。怎么会拿出来说了?

当时金吾卫中郎将徐飒被指与刺客串通,接应里外行刺皇上,后来他被下狱,被关押在大理狱中,已经在当年就被判死了。但是令人惊奇的是,他竟然还活着!他不知道怎么从森严的大理狱中出来的,不但躲避了死罪,还改名换姓,现在做到了安西都护府司马一职。

有安西都护府的官员已经认出来了,安西都护司马,就是当年已经判死的徐飒!

这个事情,关系大理寺大理狱,若说和何克难这个大理寺正卿没有干系,那是怎么都说不过去的!

左良哲的弹劾一出,满朝哗然。大理寺的死囚居然能脱身,还做到了安西都护府司马,这怎么可能?太匪夷所思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大理狱是用来摆的吗?

何克难则是目瞪口呆,他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事情!而且大理狱管理森严,只有一条狭窄走道通往地面,还有重大六十斤的铁质枷锁,徐飒怎么可能逃得出大理狱?还能改名换姓做到安西司马?

这定是左良哲为了太子妃职位,将污水泼到自己身上!所以他认为左家这是在砌词诬陷,目的就是为了太子妃之位,他不住地口称冤枉,说微臣根本就知道有这样的事,冤枉冤枉……

左良哲则是气定神闲,现在罪证确凿,那徐飒已经被抓住了,而且他已经供认了一切,容不得何克难抵赖了!出了这样的事,何家怎么还有资格争太子妃?

左家怎么会知道徐飒这个事情的呢?其实还真是凑巧。

左家的姻亲雷家刚好有子弟在金吾卫任过职,又恰好早前被调到安西都护府了。安西都护府地方就那么点大,官员就那么些人,自然官员之间是会相互见面的。

这样一来,就认出了安西都护司马正是当年的金吾卫中郎将徐飒。五年过去了,徐飒虽然已经改了名,样貌也变了不少,但是雷家子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

徐飒当时位及金吾卫中郎将,估计根本就不记得他这个小卒了。

此子也是有心计的,早年他在金吾卫的时候,曾经受过徐飒的谩骂,一直记恨着呢。于是他不动声色,而是找了个可以见到安西都护赵钰罡的机会,悄悄地将徐飒的事情告诉了他。

赵钰罡日前已经将徐飒抓住了,而徐飒已经供认了罪状,承认正是在大理寺做的手脚,因此才可以逃脱。至于是怎么做的手脚,他却说自己也不知道了,就有人放走了他。

因为有左、何相争太子妃的事情,这个事情就这样被捅到了朝堂之上。

大理寺的死囚居然逃脱死罪,还在军中任要职,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五年,但是当时刺客近身、濒死的感觉,长泰帝时时记得,对此震怒不已!

不管何克难是否知道此事,此事都和他脱不了干系,就算他没有徇私枉法,却也有失察之罪。

长泰帝本欲从重问罪何克难,但户部尚书江成海、吏部侍郎沈静华为何克难求情,道五年前何克难刚上任大理寺正卿不久,有疏忽也是在所难免;而且当此择太子妃之际,也不宜将此事闹大,故而请求长泰帝从轻处罚,

最后,何克难最后被罚奉三年、三年不得升等第,算是揭过了这个事情。

猛然出了这样的变故,何克难都不知道该如何反应。这个事情他根本就不知道,事情已经过去五年了,当时他刚上任,现在已无法查清当时的来龙去脉,他只得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