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阅读姨父-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己造的!没有沉的,哪有轻的?” 
  我提醒姨父,刚才说了走出大别山,下边该走到哪里了? 
  姨父说,又到了河南的方城、叶县。那天拂晓,警卫团正在出操,突然从拐河方向传来隐约的炮声。李达打来电话说,那里原来没有敌人,现在怎么有了炮声?要警卫团马上派侦察排摸清敌情,中午十二点以前回来报告。天哪!姨父说,我们住的那个地方离拐河六十里,五六个钟头要往返一百二十里,还要摸清敌情,这个任务怎么完得成! 
  侦察排正在操场里跑步。姨父相信侦察兵有用不完的鬼点子,几乎没有他们办不成的事情,马上向侦察排长下达命令,让他带上一个班马上出发,十二点以前回来报告敌情。 
  侦察排长就带着侦察兵跑步上路了。他们一气跑到公路边,看到从叶县、方城方向有骡子、毛驴络绎不绝地走过来,驮子上夹着装煤的筐子。他们二话不讲,就把缰绳夺过来,把筐子卸下来,来不及作解释,骑上牲口就跑。老乡在后面喊叫着要牲口,跟头尥蹶儿也撵不上。牲口跑不动了,就把牲口一撂,换上另一头牲口接着跑。就这样跑一截路、换一个牲口,一口气跑出去几十里,把情况搞清楚了。拐河方向确实出现了敌人,但没有向我军进击的任何迹象。他们又按照老办法,抓牲口、换牲口,赶在十二点以前向李达报告了侦察情况。 
  侦察排完成了任务,才给赶牲口的老乡作解释,给了“赶脚”钱。老乡说,哎呀,你们早说,我也不撵你、不骂你了嘛!你们啥也不说,就把筐子掀了,把牲口抢了,打着就跑,我们能不急嘛!我们说,没时间给你说呀!老乡说,这叫军情急如火,妥了,俺不生气了。 
  侦察员为这次侦察付出的意外代价是,一个个屁股都磨烂了,血把裤子都沾在腿上了。姨父说,驮煤的驮子都是木头做的呀,颠了六七十里路,就是铁屁股也会有所磨损、有所变形的。完成了李达下达的命令以后,他又给侦察员下令,马上到卫生队上药、休息,免去三天的出操任务,务必修理好每一个屁股。   
  8。押送康泽兼记孙殿英(1)   
  姨父感受到征服者的权威,是敌高级将领成为战俘而失去威风,惶恐地站在他的面前,接受他居高临下的审视、听候发落的时候。 
  第一次是在1947年5月,豫北战役打下了汤阴,抓获了国民党纵队司令孙殿英。姨父作为七纵的特派员,把他押送到了河北省冶陶镇附近的一个看守所。姨父说,孙司令站在他的面前就像一个摇摇晃晃的稻草人。这位老爷是个“大烟鬼”,瘦得皮包骨,黄蜡蜡的面皮,一脸的天花后遗症。把他交给姨父的时候,他的烟瘾上来了,又是打哈欠,又是流鼻涕,走起来东倒西歪,大盖帽和军大衣都在他身上晃晃荡荡。 
  押送孙殿英的汽车是刚刚缴获的美国“大四轮”,汽车有四个轮子,一个轮子有一米一二高。把孙司令押上汽车时,姨父带上了孙司令两件护身的宝贝:一件是一块布上画的“太极图”,有五十五厘米长、四十四厘米宽,上下有两根棍子撑着,平时是挂在墙上的;另一件是一把古代的双刃剑,长约四十五厘米、宽二指,剑上布满锈斑,据说是他用炸药炸开慈禧太后陵墓盗得的宝贝。这两样护身符都没有保护他不做解放军的俘虏。在押送他的“大四轮”上,他忽然“呀呀”地惊叫起来。姨父从驾驶室里伸出脑袋,喝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是“大四轮”碰上了鹅卵石,把孙司令抛起来、又跌下去。一个坐在汽油桶上看守他的士兵也被颠下来,正好砸在他身上,他就苦不堪言地大叫起来。 
  开车的是一个俘虏兵。他在石头疙瘩路上表现他效力于解放大军的真诚,车开得卖力而且无比的勇猛。姨父就叼起一根烟卷儿,用残臂压着火柴,划火点着了烟卷儿,塞到了只顾开车腾不出手来的俘虏兵的嘴上。俘虏兵受到了极大的感动,一路小心地开到了目的地。他说那是他当兵以后长官递给他的第一根烟卷儿,而且是“喂”到他嘴上的。孙殿英却享受不到这样的优待。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他已经软瘫在汽车上了,押送他的战士把他抬下车来,往地下一放,他一动不动。姨父说,这么大一个俘虏,他没有要一张收到条,便就地交差了。 
  另一个高级俘虏是康泽。 
  1948年7月,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和桐柏、陕南军区部队主力发起襄樊战役,歼敌二万余人,活捉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特务头子康泽。这是解放军抓获的第一个上了“战犯名单”的大俘虏。六纵派了一个连,把康泽押送到宝丰刘邓司令部警卫团驻地,交给了姨父。警卫团在村庄里找到一个密闭的小院子,把康泽关押在院子后面的房子里。 
  康泽与孙殿英大不相同。他白白胖胖、文质彬彬,穿一件美式短袖军衣。有点煞风景的是,光秃秃的脑壳上没有戴帽子,只缠了一条纱布。他见到姨父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指着自己的脑袋,忧心忡忡地问:“我头上不要紧吧,是不是找一个医生给我看一下?”姨父叫卫生员给他看伤,只是蹭破了一点表皮,是轻微的“破皮伤”,给他敷了药,重新包扎起来。他又不放心地问:“我这个伤口不要紧吧?有没有什么问题?”姨父没想到一个特务头子会这样娇气,没好气地说:“不要紧的,用一点点红汞就可以解决你的问题了。” 
  野战军正在召开高干会。刘伯承、陈毅、李达和纵队司令员陈赓、杨勇、陈载道、王近山等高级将领,在会议之余结伴前来看康泽。陈赓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还做过黄埔军校的教官,他指着自己的鼻子问康泽:“你认不认得我?”康泽胆怯地摇摇头。陈赓说:“我是陈赓,当年我当过你的教官。”康泽“啊”了一声,点头哈腰之后,又急忙立正。 
  姨父记得,陈毅穿皮夹克,戴鸭舌帽,看了康泽,又来到院子里,用四川乡音叮嘱他说:“你负责押送康泽,第一,不准他逃跑;第二,不准他自杀;第三,不准特务把他暗害;第四,不准飞机把他炸死炸伤;第五,不准汽车出事。” 
  姨父带上一个随身警卫员,又让一个副连长带上一个加强排,找到汽车大队长,选了两部汽车,向石家庄押送康泽。汽车队经常到邯郸拉东西。为了迷惑敌人,姨父要求另外七部车一起行动,以扰乱敌人视线。押送康泽用的是缴获国民党的道奇车。姨父坐在驾驶室里。康泽被警卫战士包围着坐在车上。一路上,这辆车有时走前边;有时走后边,不时变换位置。 
  第一站到了洛阳。兵站的同志说:“司令部命令你们,不可在洛阳市区逗留,要你们马上离开。”他们当即把汽车开到黄河边上的一个留守处。事后得知,要他们火速离开洛阳,是提防敌特暗害。 
  第二站到了长治。姨父说,康泽这个老爷嘴馋了,问我们的战士,能不能买一只鸡吃。战士向我请示,我说可以。战士想不通,这是个上了“战犯”名单的大俘虏呀,怎么还让他吃鸡?磨蹭着不肯去买。我就吼了一嗓子说,你只要看好他,不要他调皮捣蛋,不要管他吃不吃鸡。战士这才去买了一只鸡。康泽吃了鸡,有了要说点什么的兴致,又表白自己说,我本来是个穿长衫的呀,在蒋介石那里坐的是冷板凳,早就没有实权了等等。姨父冷冷地不搭腔,他便自觉没趣地不再讲话。 
  过了第三站——邯郸,汽车被敌人的飞机盯上了,在天上跟着汽车打转转。康泽一看见飞机就胆战心惊,认为飞机是蒋介石派来诛杀他的。姨父趁机让康泽领教了游击战术,一听到飞机哼哼着飞过来,就指挥汽车钻到树林里隐蔽下来;飞机在天上转圈子,找不到目标,就只好飞走了,汽车再钻出树林子猛跑。就这样跑跑停停,一直跑到了石家庄。   
  8。押送康泽兼记孙殿英(2)   
  到了石家庄,又押着康泽上了一列轻便小火车,这是特意为康泽准备的小“专列”,在夜幕笼罩下到了野战军后方社会部看守所,把康泽交给了看守所所长李广祥。李广祥随手找了一张纸,“刷刷刷”写了几个字,就算是收到条,遂把康泽带走了。姨父抱怨说,送去好大一个俘虏呀,他只给了我一张纸! 
  姨父回来时,还喜滋滋地给两个战友——警卫团团长夏云超、机要室主任黄兴正带回来两个新媳妇。两个新媳妇都是根据地的小学教师。刚刚结婚,新郎官就跟随野战军转移外线作战,新婚别离,红烛落泪。姨父押送康泽出发前,经上级批准,让他捎带着把两个新媳妇带到宝丰驻地来。姨父返回时途经邯郸,就把两个新媳妇接上了汽车。 
  队伍里陡然出现了两个年轻女子,跟士兵们扎堆坐在汽车上,就成了一道咋看咋不顺眼的风景。士兵们的心态也发生了隐秘、微妙的波动。大多数士兵都没来得及娶媳妇,一旦看见别人的媳妇就暗生嫉羡之心,却又装出视而不见的样子说起了怪话:他妈的,哪儿来的官太太呀?当官的好幸福哇!吃饭时,当兵的都随身带着瓷碗,像小老虎一样抢着吃饭,故意把新媳妇晾到一边。姨父就呼叫战士,给她们找个碗、找双筷子去。新媳妇害羞,给她们找了碗筷,也不会挤上去吃饭,端着碗,干等着,那羞赧无措的样子又是战士们非常乐意看到的,都假装看不见,在一边看笑话。姨父又喊叫,喂,给她们打饭。在路上过夜时,当兵的集体睡地铺,却要给她俩单独找房子、架铺板,房门外还要派一个站岗的。当兵的心里更加不平衡,心里想入非非,口中却嘟嘟噜噜说,官太太千里寻夫,还得咱当兵的侍候呀!姨父又在吼叫,是谁说怪话,你往后娶不娶媳妇?当兵的又在嘀咕,咱政委吵个啥劲儿,他也是光棍一条嘛! 
  姨父回到驻地,把两个新媳妇交给了两个苦熬了两年的新郎官。两个老伙计都高兴地跳起来,直伸大拇指,哎呀,你朱汉雄真够朋友!姨父骄傲地告诉我,夏云超眼下的白发老伴,就是我当年给他捎回来的新媳妇。 
  押送康泽还留下了一个小插曲,就是姨父的警卫员开了小差。警卫员家在河北临城县,那里是根据地,参军时已经分了土地、娶了媳妇。去程中经过临城,他提出能不能回家看看。姨父答应了,说定三天后仍在临城会合。回程时,警卫员按时回来了,又跟着姨父经邯郸、过长治、回宝丰。不知是不是两个新媳妇在邯郸上车以后也让他受了刺激,在高平过夜时,他留下一张字条,趁黑夜开了小差。姨父说,他留下了驳壳枪,公家的东西一样没拿,“规规矩矩”地跑了。这是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的时候,经不住“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诱惑而离开队伍的第一个士兵。姨父没有骂他,只怪他过早地娶了媳妇。   
  9。胜利者的婚礼(1)   
  朱汉雄(右)、孟敏(左)新婚纪念照。1950年1月摄于长沙。 
  姨父给战友带回两个媳妇的时候,才忽然感到,自己也应该有个媳妇了。当他又作为中原军区警卫团团长兼政委,随中原局和中原军区进驻古城开封时,已经过了二十八岁生日,有了十年军龄,是团级干部,超过了结婚所必须具备的“二五、八、团”——二十五岁、八年军龄、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