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袁世凯评传-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幕僚学堂、吏胥学堂,以考课并培训在职与候补的官、幕、佐贰乃至杂佐人员,以求“扩其故步,瀹以新知”。此外,为开通风气,使地方官绅拥护新政,他分批派遣官绅赴日本考察学习,并以天津为实行地方自治的试点,创办自治局、议事会,设立宪政研究会、自治研究所,吸收地方士绅入会听讲,为将来的宪政作准备。联想到他十年后一心想作皇帝的那股子执迷劲儿,一般人还真想不到世凯也曾是政体改革的先锋呢!
由以上对于北洋新政的简略介绍中可以看到,本章所选奏折的十条建议中所涉及的作育人才、理财兴业、振兴武备和整饬吏治等四个方面,袁世凯是一一落实在北洋新政的实践中了,证明北洋时代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袁氏变法“十条”中首条所论,即详谋于前,力行于后,一旦“择定施行,便成万钧不移之势,无论如何为难,亦必坚持定见,始终不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北洋推行新政,并非没有阻力,时人称他“作事谋始,奋然兴举,大僚之牵掣,群吏之非笑,一概无所顾虑,而一意独行其所是。等到行之有效,(反对者)始服帖不再反对,而四方来参观新政者,冠盖云集于天津,也都啧啧称叹于其初行时的不容易58。”此时的世凯,尚未被官场的“大酱缸”(借用柏扬先生的术语)腌透,事业上朝气、锐气十足,是个说到做到的干家子呢。
当然,袁世凯北洋新政的成功也在于他善于延揽、任用人才,北洋的局面远非当年的小站可比,因此“小站班底”已不敷足用。为此,袁世凯广泛延揽中外人才,开始在更大范围内组建“北洋班底”。前面我们提到过的严修、周学熙、杨士骧、赵秉钧等人都是北洋班底中的佼佼者。徐世昌曾评论说:“就幕僚方面,项城在北洋,有于式枚、傅增湘、杨士琦等。于等只办公事,杨士琦则能办其私事,庆军机(奕)诸权贵皆由杨勾通。杨虽未任职务,固坚决主张君主(制)者,项城令其居住中南海万字廊,始终运筹帝制帷幄之一人也。其次为张一鮕、沈兆祉、闵尔昌等59。”现在简略介绍这个班底中的其他重要成员。
杨士琦(1862—1918),字杏城,安徽泗县人,杨士骧之弟。光绪壬午年(1882)举人,后以道员身份在直隶试用,1901年随李鸿章入京和谈,担任李鸿章与另一“全权大臣”庆亲王之间的联络员。尽管二位“全权”之间心存芥蒂,由于他富于机变,巧于周旋,故李、庆双方都很赏识他,这在官场中是需要高难技巧的。李鸿章去世后,杏城向新总督进献“运动亲贵,掌握政权”的方略,成为袁的公共关系特使,专司官场幕后交际,尤其是在结交庆亲王等满族亲贵重臣、李莲英等宫廷内侍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袁世凯以他为督署洋务总文案,倚畀极重,“事无巨细,尽以咨商60”,有“智囊”之称。后来的南北议和、洪宪帝制等重大事件,他都是重要的策划和参与者,是袁世凯主要的谋臣策士之一。
袁世凯对杨的评语是:“志虑沉毅,操守谨严61”,“心精力果,体用兼赅62”。所以袁常把一些难办的事情交给他办理,如从俄国人手中接收关外铁路,接收盛宣怀的轮船招商局和电报事业,南北和议,筹办帝制等等,他也随袁一路高升,由候补道员而关内外铁路总办、轮船招商局总办、京张铁路帮办、商部右参议、右丞(副部长)兼会办电政大臣、官制编制馆提调等要职。民国以后,杨很长一段时间留在江南为袁从事幕后活动,后来回京担任政事堂左丞(相当于副国务卿),是洪宪帝制的主要策划者。
这样一个专干幕后勾当的人,一般人会以为其为人十分不堪,孰知他却是一个满腹诗书,才华卓越的才子呢。陈浣一《睇向斋密录》说他“居恒言笑不苟,竟日端坐阅书,无惰客。不事交游,朋辈同僚酒食游戏相征逐,不与也。”“工诗古文辞,…于史喜《通鉴》,于诗喜工部(杜甫)、玉?(李商隐)、临川(王安石)、遗山(元好问),于小说家言喜《世说新语》。”公务之余,最喜欢的就是读书自娱,而不事交游与酒食征逐63。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杨杏城手不释卷,自然满腹经纶,气象高雅,民国初年的名记者黄远庸就称其为“有哲学思想的官僚”;很俗的事情经他的手办理,品位也高了,而且游刃有余。这是一个其行为与个性存在很大反差的人物,是我们在读历史时所要特别注意的。
梁士诒(1869—1933),字翼夫,号燕荪,广东三水人。梁士诒与梁启超同学于佛山书院,光绪已丑年(1889)恩科,二梁同榜中举。次年会试,梁士诒落榜,回乡途中,广购西书,从此开始研究财政、河渠、农业等实用知识。甲午年(1894)再试,中进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1897年后入国史馆供职。1903年,清廷首开经济特科,梁氏应考,成绩突出,被拟为一等第一名,然而复试时竟遭人中伤,说他是梁启超之弟,连名字都起成“梁头康尾”(康有为名祖诒),其人品可知,因而大为慈禧所不悦,遂落第。梁氏经此蹉跌,心灰意冷,孰不知峰回路转,另有遇合。袁世凯为在直隶推行新政,正急于延揽人才,经时任天津海关道的同乡唐绍仪推荐,袁遂聘梁为北洋编书局总办,主持北洋兵书的译纂。梁氏由此结识袁世凯,并与“北洋群帅,类有相知之雅。”但梁在袁世凯幕府为时仅一年,次年唐绍仪被清廷委派为议藏约全权大臣,唐奏调梁为参赞,12月随同出国办理交涉,历时将近一年,回国后被任命为铁路总文案,参与中日东三省(日俄战争)善后交涉。1906年春,以办理外交得力,梁氏奉旨以五品京堂候补,在外务部参丞上行走。唐绍仪接替盛宣怀督办铁路总公司,梁协助唐裁撤公司,归并商部。同年10月,清廷改革官制,设立邮传部,统管铁路、轮船、电报、邮政,梁氏负责接收铁路事宜,后成为五路(铁路)提调。陈璧任邮传部尚书期间,梁建议设交通银行,官商合办,以总理轮路邮电四政,收回利权,经奏准施行,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北洋另一大财政金融集团——交通系,梁士诒则为此集团的领袖人物。梁士诒在北洋的时间虽短,但却是在唐绍仪、陈璧64等北洋集团重要成员的卵翼下成长发迹的,为北洋与南洋(即盛宣怀集团)争夺实业和财政金融大权的斗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受到袁的赏识和倚重,并在政权更迭之际和民国之初成为袁世凯集团的重要成员和“财神”65。
…
外交“双簧”八(3)
…
张一鮕(1867—1943),字仲仁,江苏苏州人,晚年号“古红梅阁主”。张早年倾向维新,光绪辛已年(1881),年方十四就于乡试中名录副榜,次年8月考中举人,与李鸿章养子李经方为同年,此后以坐馆课徒为生。癸卯年(1903)在首期经济特科考试中名列第二,主考官为张之洞,对其以亚当·斯密《原富》所言“引证周详”,极为欣赏,录取后即拟分发湖北,而“袁世凯当时方开府北洋,欲收罗人才,因……与文襄(即张之洞,文襄是其谥号,为尊称)力争,遂分直隶,为仲仁与袁遇合之始。到省仅数日,即委任仲仁为督署文案,与阮忠枢、于式枚、傅增湘、金邦平诸公,同见信任66。”所以,张是袁从张之洞手中夺来的人材,故爱惜非常,没有按惯例分发到地方作知县,而是一开始就放在自己身边观察任用。张一鮕干得也很勤奋,“从早到晚,整理份内的公牍,时刻不停。其书写文案,既工整又敏捷,往往他人数百言表达不完的事情,他仅用几十言即可了结。偶尔晚间,袁(世凯)找不到想找的幕友,看到仲仁仍在自己的房间中办公,于是召他来谈话,命他起草文稿,于是对坐疾书,十余稿立就。人们夸赞他是枚皋67,自那时起常参与机密,并兼任河防同知。”袁就任军机大臣后,“更倚重仲仁,批答草拟(文稿)多出于其手68。”袁世凯罢官下野之后,张回南方,辗转于浙江、江苏巡抚幕府中作总文案。袁世凯复出后召张回到身边,任机要秘书,“时政事堂秘书长为梁士诒,仲仁为秘书,位居梁下,而机要事全交予仲仁办理,设机要局,遂简任为局长69。”
张一鮕为人正直,虽为袁世凯所信任,参与机要,但并不攀附求荣,他不赞成搞帝制,被从机要局调任教育总长,看似高升,实际上受到袁的疏远,但在袁世凯失败后,并不标榜自己,而是多作恕词为袁辩解,可谓是袁世凯的“诚臣”。
于式枚(1859—1915),字晦若,广西贺县人。光绪庚辰年(1880)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后任兵部主事;后入李鸿章幕府,任总文案多年,老李遗折及保举袁世凯的附片即出自他的手笔。李鸿章去世后,他继续留在北洋幕府做文案。后来由袁世凯保举,历任督办政务处帮办提调、京师大学堂总办、译学馆监督、鸿胪寺少卿、广东学政、广西提学使等职。1907年出任邮传部侍郎(副部长),后出使德国,任考察宪政大臣,归国后历任吏部、学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诸职;民国后退居青岛,以遗老自居,后被袁任为参政院参政,(未到任),旋因病去世。
傅增湘(1872—1950),字沅叔,晚年号藏园居士,四川江安人。光绪戊戌年(1898)进士,入选庶吉士,散馆后任翰林院编修;后出任贵州学政,又返直隶任道员,为袁世凯罗致入幕任文案,后派赴日本考察学务,回国后成为袁世凯办学方面的助手。学部成立后,严修调任侍郎,傅接任直隶提学使(相当于原来的学政),“治事详慎,颇调停新旧学”。其为人“恂恂儒雅,不隶党派70”。曾随唐绍仪参与南北和议,民国以后历任约法会议议员、肃政厅肃政使、教育次长、总长等职。徐世昌任大总统时,出任总统府顾问,后任国立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委员兼图书馆馆长。此后,傅增湘即长期从事版本目录学之研究,是近代著名的藏书家和版本学家。
在实业金融方面,除去周学熙、梁士诒外,孙氏兄弟也是袁世凯的重要助手。孙多鑫(1865—1906),字荔轩,安徽寿州人,光绪年举人。孙氏门庭显赫,其父是当朝大学士孙家鼐,其母为两广总督李瀚章(李鸿章之兄)之女,李鸿章是其外叔祖。寿州孙家是有名的富商,孙家兄弟也都富于商业头脑。孙多鑫年轻时即在江苏、上海一带经商,曾赴美国考察面粉工业,并购置机器,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面粉厂,不久就以质优价廉夺占了江浙一带的面粉市场。袁世凯为推动直隶实业发展,要周学熙注意物色实业人才,经周推荐,孙于1904年北上投入袁世凯幕府。“袁与孙见面交谈后,备极赏识,立即委任为奏折秘书,凡袁世凯所上清廷重要奏折,大部出自孙手。自此袁与孙见面无虚日,言听计从,不久更委为直隶官银号总办,天津造币厂督办,显赫一时。”孙多鑫为人低调,善于在幕后出谋划策,沉默寡言,不喜欢出头露面。而北洋的大型实业,孙多鑫都有所参与策划,“北洋早期出现的大规模实业,是以袁世凯为后台,在孙多鑫的策划之下,由周学熙出面,三人进行合作的结果。今人只知周而不知孙,主要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