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今夜鹰归何处-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阿彭心里酸酸的:这一次,一定要小心!
老浪握着阿彭的手,重重地点了点头:放心!我还舍不得你那!
第二年开春的时候,老浪的摄制小组来到了青海。
西宁是一个需要旅游者用心去品味的城市。在这个城市的很多角落,深藏着各种各样的美味和你从来都没有吃过的民族小吃。尤其是这里的回民众多,各种各样的面食花样百出。老浪领着大伙吃了小吃,第二天早上到当地宗教事务局办理了各种手续,就去了拍摄地:塔尔寺。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金塔,是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塔尔寺自建立之日起,逐渐建立和完善了一套自己的寺院宗教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生活、经济体制等的体系。塔尔寺据传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在明嘉靖年间开始兴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600余亩。初建时只有一座塔,后几经扩建,目前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规模宏大,宫殿、佛堂、习经堂、寝宫、喇嘛居住的扎厦以及庭院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自古以来即为黄教中心及佛教圣地。寺庙的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平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金刚时轮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塔尔寺不仅是中国的喇嘛教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寺内设有显宗、密宗、天文、医学四大学院。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是该寺的主建筑。金色尖顶、淡绿色的墙裙金光四射,壮丽雄伟。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祈年殿(花寺);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来自藏区甚至全国的佛教界人士来这里研习佛学和藏族语言、文字、天文、历算、医药、舞蹈、雕塑、绘画、建筑等各方面的知识。如来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布局严谨的气势宏伟建筑群。
塔尔寺坐落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距离省会西宁市26公里。寺院依山就势,错落而建,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其中以八个塔、大金瓦殿、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等最为著名。八宝如意塔,位于寺前广场。据院内高僧介绍,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塔尔寺诸佛殿装饰的堆绣、壁画和酥油花,被人们称为艺术“三绝”,其中尤以酥油花最为有名。酥油花是用酥油塑制而成。酥油晶莹洁白,松软细腻,容易调合各种颜料,塑成各种珍奇的艺术花朵。塔尔寺的酥油花集塑雕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内容也丰富多彩。有花红叶绿的百花异草,有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有景色壮丽的山水图画,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还有许多取材于历史和神话传说的故事等。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塔尔寺一年一度的酥油花灯会。届时,喇嘛们将精心制作的酥油花摆到寺外广场,让成千上万的人们观赏。许多人为了一睹酥油花的丰彩,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到塔尔寺参加灯会。
塔尔寺最著名的还有壁画,是各个殿宇墙壁上绘画,它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因此具有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的特点。塔尔寺的壁画属喇嘛教画派,因此具有浓厚的印、藏风味。壁画内容,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画面构想巧妙,布署适然,色调和谐,工艺精湛,手法细腻。
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之一。它是用各种色彩艳丽的绸缎剪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然后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因此有明显的立体感,看上去,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内容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塔尔寺的堆绣制作精细,构图生动别致,色泽繁富绮丽,为美术界所称道。
大金瓦殿,位于全寺正中。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套兽和铜铃。底层为硫璃砖墙壁,二层是边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匾额题字为〃梵教法幢〃。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琳琅满目。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阳光之下,金光灿烂,光彩夺目。
小金瓦寺又名为护法神殿。初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即公元1631年)。寺中回廊陈设野牛、羊、熊、猴等标本。据说,这些走兽标本象征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边有一匹白马标本,相传是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拉萨到青海塔尔寺骑的。三世达赖喇嘛朝拜塔尔寺之后,要去蒙古传经说道,这匹白马怎么也不肯走,于是便留下来,不久,马不食而死。后人把它当神马,和家神陈列供奉。
大经堂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其建筑面积近2千平方米,是拥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初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座诵经。内部陈设非常考究,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还有珍贵的大型堆绣挂佛、刺绣佛;梁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画细腻生动。殿内大柱都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整个经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传统艺术、装有铜制镏金的金鹿法(*)轮、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等,把一个单调的草泥平顶打扮得绚丽多彩。远眺平顶,金碧辉煌,给人以威严之感。
小花寺又名长寿佛殿,是为七世达速喇嘛念长寿经而建的,故名长寿佛殿。它已形成一个小型院落。正面为硫璃砖墙突出的小门,玲珑别致。院内种有菩提树,树叶茂盛,浓荫蔽日,清洁优雅。殿内塑有释迦牟尼等佛像三十多座。木刻浮雕,层层重叠,佛龛背景,雕木绘金。手工雕饰精湛细致,是塔尔寺木刻艺术的结晶所在。其外形为二层代檐廊重檐歇山顶、屋顶四角翘起,斗拱精巧明快,犹如一幅优美的木雕画图。
由于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的降生地,成为信徒们向往的出名圣地。历史上,第三、四、五、七、十三、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六、九、十世**大师均在这里驻锡过。同时,它也受到历代中央王朝的高度重视。根据寺院记载,从清康熙以来,朝廷向塔尔寺多次赐赠,有匾额、法器、佛像、经卷、佛塔等。该寺的阿嘉、赛赤、拉科、色多、香萨、西纳、却西等活佛系统,清时被封为呼图克图或诺们汗。其中,阿嘉、赛赤、拉科为驻京呼图克图,有的还当过北京雍和宫和山西五台山的掌印喇嘛。正是因为这些特殊原因,塔尔寺迅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蜚声国内外的六大寺院之一。最盛时有僧侣3600多人,全国解放初期尚有1983人。由于历史积累,该寺文物极为丰富,富丽堂皇的建筑、琳琅满目的法器、千姿百态的佛像和浩瀚的文献藏书,使寺院成为一座艺术的宝库。该寺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和欠巴扎仓,并于清道光七年(1827),创建该寺印经院,所印藏文经典及各种著述,畅销藏区各地。该寺于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分别举行4次全寺性的大型法会,称之为“四大观经”。届时,各地群众云集,规模盛大。另外,农历十月下旬有纪念宗喀巴圆寂的“燃灯五供节”和年终的送瘟神活动。
塔尔寺原来有完整的行政、宗教组织系统。其行政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僧人经堂会议,由总法台主持,下设噶尔克会议和大吉哇。噶尔克会议是全体僧人经堂会议的常委会,由法台、大襄佐、大僧官、大老爷和六族干巴组成。大吉哇是噶尔克会议和全体僧人经堂会议的执行机关,由3名吉索第巴(总管全寺内务的大老爷、负责对外联系的二老爷、负责财务的三老爷)和管理杂务的四老爷及藏汉文秘书各1人组成。大吉哇下设管理全寺粮食的“哲康”、负责印刷经典的“巴日康”,并负责管理驻西宁办事机构金塔寺。宗教组织的总负责人仍为总法台,下设总引经师和大僧官各1人,管辖四大学院,各学院设有本院堪布,堪布下设格贵(僧官)和经头。现由寺管会总理全寺寺务。目前共有寺僧800余人(其中活佛11人,主要为阿嘉、却藏、色多、却西、嘉雅、米纳、扎西、本布尔、杨家等,完德63人)。
每年的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分别举行四次大的法会。法会会既是僧侣的习经的好机会,同时也是大家相聚逸乐的好机会。
根据青海省佛教协会提供的资料,佛教最早传入青海藏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中叶。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入藏联姻,途经今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乡西北约4公里处的贝沟南端,休整一月,公主命随行工匠在当地丹玛岩崖上雕刻出大日如来等9尊佛像,并在今巴塘乡扎隆沟的仁青楞寺附近和巴塘乡境内的邦同滩分别建佛塔一座。
到元代,忽必烈将西藏13万户封赐给八思巴,作为第一次密宗灌顶的供养。在元世祖的支持下,八思巴成为当时西藏地方政教两方面的总首领。所以由佛教上层人士担任西藏地方宗教和政治两方面领袖的政教合一制度,是从八思巴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开始的。这一时期青海黄南地区萨迦派寺院隆务寺,玉树地区苏莽噶举派苏莽寺、巴绒噶举派觉让寺等都是青海著名的政教合一寺院。
明清两代,藏语系佛教在青海继续传播发展,特别是格鲁派创立以后,迅速传播到蒙古族、土族地区,各部落首领和大多数群众也先后信仰了藏语系佛教。随着僧人和信众人数的增加,藏语系佛教的寺院从规模到数量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青海著名的藏语系佛教寺院都是这一时期修建的。除新建寺院外,原有寺院不断修缮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