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凉岢鋈∠鞍谆拔难А闭庖幻省�

针对以《学衡》杂志和《甲寅周刊》为代表的复古思潮,《向导》周报和《中国青年》及时地发表文章。他们指出这一股复古逆流在政治上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号召进步的思想界联合起来,向“文学中之‘梅光之迪’等”反动思想势力“分头迎击,一致进攻”(注:邓中夏:《思想界的联合战线问题》世后由考茨基整理成3册,分别于1904年、1905年和1910,《中国青年》第15期,1924年1月26日)。鲁迅及许多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拥护者也先后参加了这场论争。

《学衡》出版后不久,鲁迅即对这批新的复古派展开了斗争。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资产阶级右翼和封建复古势力的勾结,预见地指出了这样的迹象:“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子》、《荀子》、《吕氏春秋》中载有其言行事迹。,思想要旧。要新本领旧思想的新人物,驼了旧本领旧思想的旧人物,请他发挥多年经验的老本领。”(注:《随感录四十八》,《新青年》第6卷第2号,1919年2月。)所以在一九二二年写的《估〈学衡〉》里,着重地以实际例子,揭出他们所谓“学贯中西”的把戏,“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注:《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来。鲁迅先从西学入手。《学衡》上有人在“乌托邦”这个不能分拆的专门名词中间加了一个“之”字,成为“乌托之邦”。鲁迅嘲笑道:“查‘英吉之利’的摩耳,并未做PiaofUto。……又何必当中加楦呢。于古未间‘睹史之陀’,在今不云‘宁古之塔’,奇句如此,真可谓‘有病之呻’了。”这也就是上述《中国青年》一文中特用“梅光之迪”的由来。鲁迅接着又就《学衡》上那些以中学自炫的文章,逐篇批驳其内容谬误和文字不通,说明他们’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名曰“学衡”,“‘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注:《晨报副刊》,1922年2月9日。)章士钊虽然研究过逻辑,并以博古通今自命,但发表在《甲寅周刊》上的许多守旧派人物的复古主张,却往往不能自圆其说。鲁迅在《评心雕龙》(注:《莽原》周刊第32期,1925年11月27日。)等文中对他们的荒谬推理给予辛辣的讽刺。《十四年的“读经”》(注:《猛进》周刊第39期,1925年11月27日)、《古书与白话》(注:《国民新报副刊》,1926年2月2日。)则是针对《甲寅周刊》的“读经救国”、“废弃白话”而发的,指出“读经”与“救国”绝不相干,不过有些“学而优则仕”的人,想把它当作耍把戏的工具。至于说白话文要做好,就得“读破几百卷书”,那不过是“保古家”的“祖传的成法”。鲁迅认为:“古文已经死掉了”,而白话文也还是“改革道上的桥梁,因为人类还在进化。”在《再来一次》里,他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利用复古派反对白话时所举的例子,回击和嘲讽了章士钊把“二桃杀三士”解释为“两个桃子杀死了三个读书人”的谬误(注:《莽原》半月刊第11期,1926年6月10日);在《答KS君》里,又将章士钊的“旁加密圈”,自视名句的“得意之笔”,加以分析,指出他的骈文没有融化,急于闲扯,所以弄得文字庞杂,有如泥浆混着沙砾,字句和声调都陋弱可哂。“倘说这是复古运动的代表,那可是只见得复古派的可怜,不过以此当作讣闻,公布文言文的气绝罢了。”(注:原题《答KS君信》,载《莽原》周刊第19期,1925年8月28日。)这许多杂文都坚定地站在维护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立场上,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此外,郁达夫的《咒〈甲寅〉十四号〈评新文学运动〉》、成仿吾的《读章氏〈评新文学运动〉》、健攻的《打倒国语运动的拦路“虎”》、荻舟的《驳瞿宣颖君〈文体说〉》、唐钺的《文言文的优胜》等不少文章,针对《甲寅周刊》及其它守旧派所列举的反对白话文的种种理由,分别说明了文言改白话不是“避难就易”而是“去繁务实”;“活人要说活人的语言,没有模仿古人的必要”;白话自由活泼,既便于表达思想感情又有利于国语普及;白话文可以写成美文而“文言文实质上并不比白话文美”。沈雁冰的《驳反对白话诗者》(注:《文学旬刊》第31期,1922年3月,署名郎损),说明旧诗声调格律拘束思想,而白话诗破弃一切格律规式,“并非拾取唾余,乃是见善而从”。这些文章大都有论有据,进一步阐发了白话的长处。这场对复古派的斗争此起彼伏,持续了四、五年之久,虽然不是有组织地集中进行的,却再一次显示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威力。《学衡》和《甲寅周刊》的挣扎是反对文学革命的尾声。从此以后,复古的声浪日趋低落。在气势汹涌的新思潮面前,企图以别样方式、别种口实去继承林纾衣钵的章士钊、梅光迪等等,也终于不能不被这个浪潮所卷没了。

在批判复古论调的同时,新文学阵营还不断地同鸳鸯蝴蝶派展开斗争。鸳鸯蝴蝶派“文学”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几年间,虽然有少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等等,但其总的倾向却不外乎“卅六鸳鸯同命鸟实证哲学即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见“孔德”、“实证主,一双蝴蝶可怜虫”,正如鲁迅说的是“新的才子+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注:《上海文艺之一瞥》,《文艺新闻》周刊第20、21期,1931年7月27日、8月3日)。文学革命兴起后,这类作品的地盘日益缩小。但在复古声浪中又纷纷抛头露面,与新文学争夺读者。一度中断的《礼拜六》周刊于一九二一年三月复刊。而《半月》、《红杂志》、《快活》等期刊以及专登这类作品的小报也纷纷出现。《玉梨魂》、《兰娘哀史》、《情网蛛丝》等小说重复风行。这些刊物既标榜趣味主义,长篇也大都内容庸俗,思想空虚,“言爱情不出才子佳人偷香窃玉的旧套,言政治言社会,不外慨叹人心日非世道沦夷的老调”(注: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第13卷第7号,1922年7月)。在人民开始觉醒的道路上,起着麻醉和迷惑的作用。在对鸳鸯蝴蝶派的斗争中,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写了许多文章揭露这类作品对读者的腐蚀。《文学旬刊》成为反对鸳鸯蝴蝶派的重要阵地。沈雁冰在《自然主义和中国现代小说》一文中,指出鸳鸯蝴蝶派在思想上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在艺术手法上是“记帐式”和“虚伪做作”。郑振铎的《血和泪的文学》指出:“我们所需要的是血的文学、泪的文学,不是‘雍容尔雅’‘吟风啸月’的冷血的产品。”创造社及其他进步文学社团也积极参加与和支持对鸳鸯蝴蝶派的斗争。鸳鸯蝴蝶派的刊物和作品到三十年代以后逐渐衰亡,全国解放才销声匿迹。这派人物也和复古派一样,后来起了不同的变化,其中不少人逐渐进步,但也有一些人自甘堕落,为时代所淘汰。

在和各种复古逆流斗争的同时,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也愈来愈趋于明显。在“问题与主义”论争以后不久,《新青年》编辑部逐步发生分裂。胡适眼看自己无法阻止《新青年》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终于退出该刊,在一九二二年另办《努力》周报(后又附出《读书杂志》)上《九畴》(即《尚书·洪范》)。东汉时出现许多制造预言的,提倡“好政府”主义与“联省自治”。这种主张立刻受到革命阵营的坚决驳斥。《向导》周报发表《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军阀专政与军阀割据》(注:《向导》周报第2期,1922年9月),《先驱》发表《批评“好政府”主义及其主张者》(注:《先驱》第9号,1922年6月)等文,指出“好政府”主义、“联省自治”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军阀割据。胡适接着在《国际的中国》一文中,攻击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传“现在中国已没有很大的国际侵略的危险了”。《向导》周报列举了当时英、美、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许多事实,说明共产党所提出的“打倒国际帝国主义”口号的正确性。此后,胡适还在实际行动中投靠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他于一九二五年出席了段祺瑞为奉直战争召开的反动的“善后会议”,并从同年起担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的“名誉秘书”,诚惶诚恐地为帝国主义效劳,洋洋得意地向知识分子夸耀。毛泽东同志指出过:“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中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他们中间的大部分就和敌人妥协,站在反动方面了。”(注:《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横排本第2卷第661页。)胡适正是其中一个主要的代表人物。

在哲学思想上,胡适继续大肆宣传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实用主义。一九二三年四月,《努力》周报发表了丁文江的《玄学与科学》,批评张君劢认为人生观与科学无关的玄学观点。《努力》周报与《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相对峙,展开了喧嚣一时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虽然《努力》周报表面上拥护“五四”的科学精神物体的总和;知识来源于感性经验,感性经验是可靠的,创,实际上却宣传了唯心主义。胡适在《〈科学与人生观〉序》及与陈独秀的通信中,提倡不可捉摸的所谓“大假设”的“自然主义的人生观”,鼓吹多元论,同玄学观点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当时,马克思主义者虽然还没有对胡适的反动哲学思想展开系统的批判,但是瞿秋白的《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注:《新青年》季刊第3期,1924年8月。)却是一篇较有力的文章,对实用主义痛加驳斥。它指出这种哲学以对自己有用和有益作为真理的标准,既没有“绝对的现实”,也没有客观的真理,其宇宙观就不可能不是唯心主义的多元论。而且实用主义只承认琐琐屑屑的改造,否认根本变革现实的必要,因此只能“暗示社会意识以近视的浅见的妥协主义,——它决不是革命的哲学”。对于迷信胡适所谓实用主义给中国带来了科学方法的人,文章是一服有效的清醒剂。

在文学问题上,胡适也由原来就是保守的改良主义立场更加后退。他在《读书杂志》以及随后创刊的《国学季刊》上,鼓吹“整理国故”,引诱青年脱离政治,钻入“故纸堆”。他还列出一张将近二百部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三阶段: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认为人有“先知,一反以前的主张,列入并“表彰”了《三侠五义》之类宣传封建主义的作品,推荐了许多佛经。鲁迅与之针锋相对地指出:“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注:《青年必读书》,《京报副刊》第67号,1925年2月21日。)鲁迅并不是一般地反对青年读古书,目的在于告诫人们不要落入胡适的圈套。李求实的《评胡适之的“新花样”》(注:连载于《中国青年》第98、99期,192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8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