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十月 2006年第04期-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南极的寒冷,极夜的寂寞,伴着一颗乞求不被人抛弃的心。 
   
  8 
   
  冰封的冬季是寂寞的,寂寞中,只有期待奇迹的拯救。对杨惠根来说,或许极光便是南极的奇迹。 
  第一次看到极光,是在赴南极途中,在“百濑号”船的甲板上。1992年12月的一个晚上,当时天气不好,极光距离又远,当时杨惠根只看到一些云雾样的光团。许多队员兴奋地跑到甲板上举着傻瓜相机一通狂闪……事后想来实在搞笑:用傻瓜相机的闪光灯,怎么可以拍下天际的极光?那次,他虽然看到了极光,但是并没有为之感动。 
  在杨惠根的记忆里,他在真正意义上看到了极光,是在1993年2月底。当是已经完成了夏季作业,极夜正向南极悄悄地降临。一天夜晚,杨惠根跟往日一样走进离主楼不远的“极光观测栋”,习惯性地打开仪器,调好屏幕,然后漫不经心地走到户外透一口气。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杨惠根看到一条从东向西、宽得几乎横跨整个天空的巨大彩带,彩带的下部有如窗帘的裙摆一样妙然掀动,白里透绿,红中见粉,摆动的地方神秘闪动。他被眼前的奇观震慑了,先是惊诧、兴奋和无法与人分享的感动,继而感到一股潮水般的自卑和沮丧。 
  杨惠根回忆说:“那次,作为一名空间物理研究工作者,我的自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此之前,虽然纸上谈兵地研究过极光,但当真正面对极光时,像好龙的叶公一样张着嘴,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它。“当时,我的大脑里一片静寂,一片空白。这么多年积累的所有物理公式和定理,对眼前的现象束手无策!” 
  夜幕之下,极光之前,杨惠根手足无措地独自僵立。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他知道极光形成的物理机制,但还是解释不了眼前的现实。眼前的极光如此之大并神秘地摆动,究竟什么力在驱动它?虽然他看到过不少的极光照片,但那些都是静止的,并未激发出这么多疑问。“我是搞物理学的,在日常生活中,习惯地用物理的眼光审视一切,自觉不自觉地用所学到的物理解释身边的每个现象。但是那一次,突然置身于极光面前时,我真呆了!发现自己那么渺小,那么无知,好像自己变成了白痴……”正是那一次感动,让杨惠根近乎狂热地开始了极光研究。 
  经常有人问他:研究极光有什么实用价值?杨惠根认为:作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未必要直接回答一个现实的、可以即学即用的具体问题。“人类探索的过程中,自然科学应该跑到人类前边,用一双科学的眼睛观察、发现和解释世界,然后告诉自己的同伴,这个世界存在什么。科学家应该有这种自觉。知识能够现学现用当然更好,但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说,我不认为科学家必须功利地回答使用问题。” 
  事实上,随着人类对极光研究的深入和对太空的不断开发,两极的极光观测已逐渐发展为一个崭新学科——空间天气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人对近地空间越来越依赖,无论遥感、导航、各种卫星和航天器,还是太空行走,都在这一遥远而神秘的区域内活动。作为从地球观望宇宙的窗口,极光是观测太空天气的晴雨表。通过极光的观测、研究与掌握,人类可以知道太空处于什么状态,对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意义深远,正是这个原因,世界各国在极地纷纷圈地建站,形成了极地科考的国际潮流。中国的极光研究起步虽晚,但凭着杨惠根和同事的才智与勤奋,已将中国极地科学推进到世界前沿。 
  在考察队中,极光观测员的生活最辛苦,他们的工作性质是“颠倒黑白”:每天,太阳落下,他开始工作;太阳出来,他才能睡觉。白天还要帮厨,打扫卫生,消防演习的笛声一叫,就要抱起消防栓朝外跑……由于南极的太阳停留很短,杨惠根顶多只能睡五六个小时,经常一熬就到天亮。夏季温度可以到18摄氏度,冬季在零下40多摄氏度。夏天,太阳在头顶上转,白天睡觉也要拉窗帘。 
  清晨,他疲倦地伸着懒腰走出屋外,眺望北方天空的绚烂朝霞,在浓艳的蓝天红云底下,是一片纯净透明的冰海世界。晶莹透明的淡蓝色冰山,还有地平线上的海市蜃楼,使人神志恍惚地置身于一个变幻莫测的仙国里。 
  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片无国界的疆土,最后一个尚未被人类破坏的自然之地。从地图上看,它的形状如同一只鹦鹉螺。在那里可以见到笨拙可爱的企鹅和悠然自得的海豹,可以呼吸最纯净的空气,可以欣赏最唯美的自然。 
  在南极,人类学会如何与自然相处。大自然的美是无法描述,无法再现,无法解释,无法掌控,在自然面前,杨惠根只能发呆,只能惊叹。那里的冬季干净,宁静,有一种冻结的、不再流动、不会消失的美。工作之余,杨惠根喜欢健身打球,野游摄影,他还常跟日本朋友一起在冰窟窿里钓鱼,挖雪洞烧火锅,或到较高的冰丘上滑雪。天然滑雪场没有缆车,他们滑下来,爬上去,居然能在零下40摄氏度的野外出一身汗。 
  天好时,队员们开着雪地车到远处考察,钓鱼,聊天,打麻将,将夜晚的梦,藏在雪地车的睡袋中。在南极,队员们的集体意识非常强,远离社会的孤独,将每个人的命运紧系在一起。 
  有一次,杨惠根又跟几名同伴开着雪地车,一起到昭和站附近的一座小岛上野游。池塘中夏季融化了的雪水已重新冻结,在阳光下平静如镜。他掷了一块冰在池塘冰面上,它轻盈跳跃,在万籁寂静中发出金属的声音。“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平的冰面,扔一块冰可以跑得很远很远。”他再一次惊诧于自然之美,他感觉:“这个世界仿佛并不属于人类,或者说,我是一个偶然落足到地球上的星外客。” 
  美,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安全。自然界有它温和的一面,也有它施虐的一面。暴风雪来时,南极变成了地狱,暴风雪的速度可达每秒40米以上!南极很冷,雪不是雪花,是一颗颗碎硬的玻璃碴,不要说风景了,就连自己的鞋都难看到。1993年3月的一天,杨惠根经历了一次终生难忘的雪地惊魂。 
  那天,下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雪。清晨,杨惠根结束了观测工作,准备离开“极光观测栋”回“生活栋”休息。两栋建筑的距离不到百米,中间隔了“地球物理栋”、“生物栋”和“发电栋”三座建筑,在栋与栋之间有一根防止队员在暴风雪中迷路的“救命绳”。杨惠根摸着绳索走到“地球物理栋”,再往前走,发现连接前面的绳索已被积雪埋住,只好松开绳,顶着漫天风雪朝前走。雪太大,视线达不到1米,他只能凭着感觉走。雪下得天旋地转,杨惠根绕过“生物栋”时,已经迷失了方向,至少偏离了目的地30米!他幸好偏向驻地内侧,摸到一个可作为“陆地标志”的蓄水池,假如他当时朝外偏,肯定将朝海边迷路,一旦走失,就是死路一条。 
  杨惠根一想起这件事就觉得后怕:人都有求生的本能,越是迷路,越会惊恐,越会乱跑,而且越跑越远,最终失去任何可以借以辨识方向的标志。60年代初,同样在昭和站,一位名叫福岛绅的日本考察队队员在暴风雪里走失……终于回到了温暖的宿舍,杨惠根望着窗外的飞雪,吓出一身冷汗。在当天的日记里,他又给妻子写了一封永远不会发出的信: 
  “……我现在才明白,在南极送命并非完全不可能,也理解了福岛绅君为何能在暴风雪中消失。他的尸体六年后才被人发现,在距离昭和站5公里的冰岛上。让我感到胆寒的是,他跟我一样搞极光观测,而且跟我一样是从观测栋回住所的百米途中走失的。越冬交代仪式后,我们祭了他,看着他孤零零的坟墓,真感心酸。日本人每年都会在他的坟前敬一包烟、一块糕或一些水果,集体默默为他烧一些香,祝愿他安息。我不知道福岛绅君怎么想,但有一点他是幸福的:他死了,但他永远年轻,永远是博士研究生。 
  “不过你放心,我知道了南极的严酷之后,会加倍小心的。我不愿就此成为这冰天雪地的孤魂野鬼,我更不愿就此永远离开你……” 
   
  9 
   
  杨惠根在南极生活了半年多后,终于盼来了6月22日仲冬节。那一天,太阳到达最远的北边。仲冬节前是越冬队员最难过的日子,晚霞与朝霞相连,太阳一天比一天低,黑夜一天比一天长,带去的蔬菜开始腐烂。仲冬节是黑夜最漫长的一天,那天之后,太阳会慢慢回来。 
  日本人爱闹,考察队决定狂欢三天,迎接太阳的回归。队员们精心筹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货币游戏”。离开文明世界半年了,大家已陌生了花钱的感觉。这天队里规定: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都要重新定义并货币化,无论吃饭喝酒,还是洗澡理发。有人卖些自己的东西,有人凭着拍照、洗相“赚”朋友的钱,有人将自己不爱干的活儿雇给别人干,而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只能扫地“赚”辛苦钱……总之,不劳动者不得食,每个队员都必须找一个赚钱的方式,否则这三天将会挨饿。 
  一切都要货币化,什么都可以用钱买卖,队员们绞尽脑汁,重温久违了的现代人生活。当然,所谓的“钱币”是自己画的,钞上印引着佐藤队长的头像,并且写着“南极银行券”的字样。看来,在货币已跟现代人不可分割,大家在用不着钱的情况下,还很怀念使用钱的感觉,简直是“围城”的南极版。 
  几个队员别出心裁,在屋外挖了一个大冰坑,铺上塑料布,灌满热水,并用加热器为澡水加温,堂而皇之地冠名为“南极澡堂”。就这样,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的极夜里,男人们泡在里面,呷着啤酒,仰望天际变幻着的极光。温度很低,头发上的水都冻成了冰柱,但队员们仍兴奋乐此不疲。嬉笑,畅饮,拍写真,裸跑……发明者自然喜笑颜开,大赚钞票。 
  那几天,杨惠根夜里坚持观测极光,白天要跟队友们狂欢,既快乐又疲惫。他还开了一间样子正规的酒吧,堂堂科学家,客串了一把酒吧老板,并做些拿手小菜。跟开澡堂的家伙比,他赚的钱虽然有限,但至少保证了一日三餐。由于连夜观测和天亮后狂欢,杨惠根疲惫到了极点,站在那里,就能够听到心脏咚咚的跳动,心脏如同一个烧掉的马达。 
  队员们还自排自演了许多搞笑节目,日语水平突飞猛涨的杨惠根,跟一个要好的队员一起用日语讲了一个日本相声。这是一个没有女人的男人世界,快乐是粗狂的,也是寂寞的。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极,杨惠根还破天荒地当过一天记者。 
  日本考察队完成越冬交替的第一天起,就编印了一份自己的《南风晨报》,一年365日每天不断,成了队友们喜欢的生活内容。每期内容都由一位队员负责编写,虽然只有一页纸,但用的是密密麻麻的5号字。轮到杨惠根那天,他一早就开始到各支队采访,然后用日文撰写,附有当日的天气预报、菜单、照片和小说连载。所谓小说,是每个队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编下去的,人物的命运,是每晚餐桌上的必谈话题……编辑,排版,印刷,并不是件轻松的活儿,若没有这份自己的小报,40个人生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