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2004年第5期-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哈菲兹啊,海亚姆啊。在伊朗,你在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忽然与他们相遇。
这幅有着浓郁异域特色的书法作品,如今天天在我书房的墙上,传递着从那个古老而年轻的诗国飞来的歌吟。
波斯波里斯黄昏
这是一个历史上重复过多次的故事。这天黄昏,我们来到这里,站在这个古老故事的边缘。
公元前522年,大体上相当于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大流士继任波斯帝国王位。大流士一世励精图治,武力扩张,波斯帝国版图日大,国力日强,发展到它的全盛时期。大流士大兴土木,修建新宫殿。新宫殿修建在一个由巨石垒起的高台上,融埃及,巴比伦,希腊等各种艺术风格于一体,雄伟壮丽,极一时之盛;充分展现了大流士当时雄霸天下,君临四海的自信与气概。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东侵,大流士三世弃都逃亡,波斯帝国都城波斯波里斯陷落,王宫成为一片废墟,真所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从此,废墟形销骨立,默然无语,挺立一身零落的骨架,带着结痂的疤痕,在那个巨石的高台上,俯瞰脚下的平原,默数日月的更替。任2300多次太阳从山的背后升起,划过自己的头顶,凭吊一遍这个故事的残骸,然后落下地平线。
故事已经那么的不完整。时间的风雨已经将它丰腴肌肤和繁富细节剥蚀,就像那尾海明威的鱼,将自己的骨骼搁浅在时间的沙滩。在黄昏橙黄色的阳光下,我们试图寻找故事的脉络。故事的主干还在,那高大的百柱接见大厅虽然大厦已倾,剩下36根石柱兀自挺立,勾勒出当年的气势,使人想见万国来朝,使节鱼贯的场景。而大流士让人闻风丧胆的万人不死军早已灰飞烟灭,只有这里的角狮,人面形柱头和各种异兽浮雕,是故事遗落的几片闪光的鳞甲,昭示着帝国武力的强大和艺术的高超。后宫幽深曲折,断壁残垣,几蓬衰草,在夕阳中默默,故事情节的声色与暧昧,和美人一起都做了土……
我们在历史的残骸里穿行,为古波斯帝国而默默,为它的辉煌与衰败。
导游是一个活泼的伊朗姑娘,一路给我们带来很多笑声。而从踏进波斯波里斯起,她就异常沉默。此时,她面对夕阳,靠着石壁的浮雕,脸色忧郁。她用英语对我喃喃说道:“我很难受,我很难受。我为我的祖国感到哀伤。”我看到她的眼里有泪水闪烁。
我顿时受到强烈震撼。
有着悠久文明史的民族,总是有它的自豪与骄傲。我在伊朗的几天里,也总是时时感觉到这一点。而此时,这个只有18岁的伊朗少女,在她祖先的辉煌遗迹面前,表现的不是夸耀。她那突然显现的与她年龄不相称的忧伤,传达的是这个民族历史的悠久与沉重。伊朗的历史,还真是一个饱经磨难的历史。但是它的文明却以强韧的生命力传承至今。伊朗少女的泪珠,折射出古波斯文明的光辉,更映照出现实的风风雨雨,使波斯波里斯这个普通的兴亡故事,涂染上浓郁的忧愤色彩,闪现出强烈的现实光芒。在这个伊朗少女的泪珠里闪耀的,是这个民族从遥远的过去一直绵延至今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夕阳从石柱和断墙间滑过,向广袤的平原沉下。50多公里的不远处有哈菲兹的陵墓。橙色的阳光中有晚烟浮动,好像是哈菲兹的歌吟,从平原上,从历史深处飘来:
夕阳里,我心中一片沧桑……
暴雨前的德黑兰
德黑兰一脸沧桑,背靠着阿什布什山麓,面对科特纳特平原,若有所思。这个从古波斯文化深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城市,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内心深处对于旧日的辉煌充满骄傲,我从他闪闪的雪冠和满城的鲜花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而历史和现实洪流冲刷的所有痕迹,又是那么深地刻在他的脸颊。德黑兰的表情复杂而凝重,一个初到的异乡人是难以很快读懂的。
而此刻,德黑兰却脸色苍白。
暴雨正从科特纳特高原向德黑兰袭来。
看得见乌云从高原边缘的地平线上纷纷冒出,像一团墨汁在水中渗出、扩散,它变换着形状,向德黑兰漫漶。云在远处翻滚,而一股灰白色开始在德黑兰上空弥漫。
古波斯地毯一般斑驳的德黑兰。清真寺暗绿色圆顶一般浑厚而凝重的德黑兰。老铜器一般古旧的德黑兰。大巴扎曲折幽深散发着安息香味道的德黑兰。此刻,渐渐地融入一片灰白。
雷雨很快逼近。天空闪着短而粗的闪电,电光击打着伊朗高原。乌云翻滚着,像一群发狂的牛群从天空向德黑兰狂奔,躲闪着闪电的鞭子,扬起滚滚烟尘。又像远古武士挥舞着戈矛向德黑兰进攻,粗糙的盔甲相互碰撞,听得到那狂乱粗野的叫啸。乌云下是深灰色的雨幕,急急地向这边席卷,似乎要把德黑兰裹挟而去。
汽车仍然匆匆。乌鸦也哑哑叫着忙忙地赶回。潮湿的地面闪闪发亮。山坡上,一排排水泥房子默默无语。德黑兰静静地等待着,扬着发白的面孔。
雷声终于在头顶炸响,一道闪电把天地劈成两半,短促的强光中,城市惊恐地张大眼睛,注视着天空那场激烈的厮杀。
德黑兰半闭着眼睛,让雨点粗暴地扑打自己的睫毛。终于,德黑兰面孔一片模糊,只有喧哗的雨声肆意地充斥着所有的空间。
我坐在窗前,用心灵倾听着伊朗高原千百年来的风声雨声,倾听着历史和现实交织碰撞的巨大声响。
民间的审美典雅的气质多元的融合
朱中原
我一直对《芙蓉》怀着某种特殊的感情,这是阅读其他文学刊物所不能获得的。它的典雅,它的高贵,它的质朴,它的民间化的写作情绪,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芙蓉》的最大特色即在于它能把一些看似矛盾的东西、理念融合、统一在一起,从而塑造着一种独特的文学精神和审美理想,朴素与典雅、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前卫、乡土与都市、直觉与理性、写实与抽象、意识流与荒诞派、先锋实验与经典还原,等等,这是我在《芙蓉》中寻找到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人心灵中那种纯洁的文学精神和文学情感也日益被通俗文化和流行文化所消解了,文学越来越走向世俗化,文学的堕落被大众所疏远,这也使得当今的文学期刊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些文学期刊走向了世俗,走向了堕落,甚至走向了终结。这是一种悲哀。
而《芙蓉》却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中一如既往,坚守在文学的前沿阵地,决不向通俗和末流低头,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信心的,让我感到欣慰。《芙蓉》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那样的高贵,那样的典雅和气派,不带一丝的淤泥和俗气。然而真正值得欣慰的是,这种高贵和典雅却来自真正的民间,是一种民间的情绪,民间的审美。《芙蓉》的民间化立场和本土化倾向是非常明显的。它的很多篇章都是乡土化的题材,是一种乡土的情绪和诗意的审美,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沈从文和他的湘西,读一读《芙蓉》,就能让人重新回到沈从文的边城时代,《芙蓉》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那种湘西式的诗情和画意,有一种水的灵秀和隽永。在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几期中,我经常能读到这种情调。就拿2004年第2期上的两篇短篇小说来讲,从叙事题材看,《米香》是关于乡土中性话语与权力话语的一种纠结和冲突,是性话语在权力话语的霸权下妥协的悲剧;《土天》也是关于乡土的叙事,作品虽用的是意识流的手法,但明显地带有一种乡土情结。而2003年第2期的《龙船水》,更让人回味,小说在湘西的诗意的风俗画面中展开叙事,又在诗意的风俗画面中结束,给人一种萦绕不断的诗意的感觉。而2002年的几个篇章,简直让我如痴如醉,久久不能忘怀,直到现在,我都还沉浸在一种美好的乡村记忆中。然而《芙蓉》又并不像一般的乡土小说那样仅仅停留于表层的叙事之中,而是在一种诗意的乡土叙事中展示人性的蜕变和诗意的失落,从而构成悲剧。诗意在诗意的叙事中消亡,这是一种真正的悲剧。我觉得《芙蓉》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尽可能用较多的篇幅去记录那些民间的尤其是带有湘西色彩的叙事和回忆,因而我称之为一种民间的情结或民间的审美。这是《芙蓉》的一大特色。
《芙蓉》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它那高贵、典雅的气质,这和它那民间的朴素的审美恰好构成了一对矛盾。而这矛盾又不是冲突、对立的,而是融合、统一的。这种大胆的设想是需要一定的风险和勇气的。从内容、插图和版式设计上看,《芙蓉》都处处显示着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宏大的气派,不愧是一种大型期刊。《芙蓉》每期的插图精美,融工笔画、简笔画、油画、水墨画、剪纸艺术、木刻艺术等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处处都显示着高贵和不俗。这种融合文学与绘画艺术于一体的装帧设计是颇具匠心的。再看《芙蓉》的纸张,《芙蓉》的用纸也很讲究,用一种暗黄的纸印刷,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愉悦和阅读的冲动,让人耳目一新。当然,这还只是形式上的高贵,而《芙蓉》在内容上更有可圈可点之处。《芙蓉》之高贵处即在于并不仅仅只是刊发纯文学作品,而且还配发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理论文章,大都是对文学和文化现象的前沿理论研究,让读者在欣赏精美的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开阔了学术视野。这是一种创举。我觉得这就是一种高贵和典雅。
《芙蓉》的第三大特色就是追求多元的融合。追求多元的融合的办刊宗旨在当今时代具有学术价值和市场化意义。从学术上讲,追求多元化的办刊宗旨就是追求多元的文学审美理想。能够容纳当今时代所出现的各种文学审美思潮和文学理念,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荒诞派、意识流、私人化写作、女性主义、新写实、后现代叙事,等等,这些可以给当今的读者大众一种多元的审美视野,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视野的读者的审美需求。而且这种多元化的办刊理念也正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的文学审美需求和文学消费需求。另外提一点建议:建议《芙蓉》利用好“三个人”这个栏目,扩大读者交流的版面,对于读者来信、读者评刊和读者的评论,一定要和其他文章一视同仁,不拘短长。另外就是可以适当加大读者或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对所刊发作品的评论力度。再一点就是增加散文的刊发力度,应多发一些具有不同写作风格和审美理想的散文力作,任何一个文学刊物若缺少了散文,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芙蓉》杂志的“三性”
杜高容
湖南文艺出版社主办的《芙蓉》文学双月刊,素以“展示名家力作,推出新人新篇”为办刊宗旨,经过编辑辛勤的劳动,作家鼎力支持,读者热心关心,二十多年来已经是硕果累累。
现就阅读《芙蓉》2004年第1期后,谈谈其“三性”。
一是艺术性。翻开2004年第1期杂志,我为古色古香的书影吸引。原来这是著名的现代文学书籍书影。这些中外书影,创造了浓浓的文学氛围。这里有文学大师鲁迅的木刻像;瞿秋白“手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