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期任用高品质人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织起了一个势力盘根错节的大网,客观上侵占了君主的权力。秦王政喜欢读韩非子的书,天生带有很强的专制欲望,深知君主必须独制的政治法则,而刚好吕不韦也迷恋权力。解决这类争端的办法只有一个:秦王政或者吕不韦,其中一人实质性地退出权力结构的核心。
于是,秦王政命令吕不韦退休,回到封地洛阳去。
吕不韦意外之极,只好谢恩,被贬斥去了河南!当时正值十月,一场西部的大雪,出人意料地到来,在某一个不为人知的夜晚,它悄然无语地洒向大地,咸阳作为一个庞大而孤独的城也不可避免地夹在雪中,黑夜中的雪线条条降下,城市的屋顶揭示出幽蓝的天空。一切仿佛梦一场。
寒雪里的泥浆爬上行路者的鞋和马车车轮,马匹嘶叫着,开出函谷关。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吕不韦实在应该多看一些老子庄子的书,当个江湖散人算了,但是他迷恋权力的老毛病跟他年轻时候用一千六百金投资子异时一样严重。当记忆中优美的片段总是要止不住铮铮作响,现在的落寞是终点还是为了聆听待发启程的哨声,他无法对平淡的现状心满意足,无法与疲惫零乱的生活握手言欢。吕不韦总是巴望着有一天能重返政坛,一年之后他开始行动。
他借助诸侯各国的媒体(也就是当时所谓的“宾客”),从野外向咸阳城施加压力。史书上说:“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 意思是各地的媒体和诸侯使者纷纷向秦王政求情,络绎不绝。
但是,适得其反,秦王政不但没有再次起用吕不韦的意思,反倒震惊于吕在民间和诸侯间巨大的影响力,恐其为变,立刻发出更深更远的流放令,把吕不韦驱逐到偏僻的四川山沟里,看他还怎么跟媒体勾搭!
流放令是这么写的:“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你们全家快滚去四川吧。
(其实,吕不韦还是有功的,为秦国攻城略地,还灭掉了大周王室的残局,封十万户侯是受之无愧的。至于号称仲父,那是秦王政幼年时候的事,他以丞相身份独立支撑了秦王政幼年时代的军国大事,号称“仲父”也是有必要的。)
吕不韦深感寒心,他其实并没有造反的意思,只是想重回政坛,襄助秦国大业,实现他在《吕氏春秋》上倡言的君臣合作共治。可惜他实在太不了解秦王政了,秦王政是古来最独的人,不肯与任何人分享权力,不肯让吕不韦重返政坛。吕不韦在一片凄凉和愤懑之中,也不想去四川了,干脆举起鸩酒,饮鸩而死。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35年。
对于一个政治生涯被意外中止了的人,也许继续活下去确实是种折磨,况且这时候他才五十多岁,正是驰骋政坛的金色年纪。平淡的生活比激情生活更容易让人疲惫,何况他感到秦王政在不断侵削自己,并平淡的生活都没有,只是绝望的生活。
吕不韦的死,确实挽救了他的三族。否则,以秦王政越发苛逼的态度来论,吕不韦再对峙下去,非得全家诛灭不可。吕的自杀,大约也是为着家族利益着想吧。
即便如此,吕不韦死后,还是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政治风波。吕不韦的宾客及门生故吏数千人,偷着举行了盛大的游行集会,以为吕不韦出殡为名,从洛阳直至郊外的北邙山一带,折腾了一通。这种大规模的会葬行动不无政治示威之嫌。秦王政闻之,下令彻底打散这股势力。吕不韦的门生故吏,凡是有临葬者,一律驱逐出境。如果临葬者是秦国人,目前担任六百石以上年薪官职的,剥其爵位,迁徙于房陵。五百石以下年薪的,不管有没有临葬哭丧,一律迁徙。从而彻底把吕不韦的遗留势力清除了。秦王政还在政治舆论上嚷嚷道:谁敢再“操国事不道”(为国家办事不老实),如同嫪毐、吕不韦者,寡人必籍灭其满门!
秦王政确实是个寡人啊,而所谓“老实”(道)的标准,大约就是是否听寡人的话了。
秦王政的强压手段,使人臣和群众无不侧目,再也不敢“不道”了,秦国政治,从此走向了一种缺乏臣民各阶层参与的极端独裁政治。法家改革时候提倡的强化君权,被秦王政错误地推向了极点。直到28年后,随着秦王政的死去,独裁政治再也撑不下去了,各阶层人奋起反抗,大秦朝迅速坍塌解体。
独裁,不但不利于稳定,也不利于建设。因为他剥夺了臣民各阶层的参与权。
秦王政的独裁,葬送了秦国一贯的进步的清明的政治作风,倘不是他,大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将不会如此短命。
潇水曰:秦王政的专独体现在诸多方面,譬如对吕不韦事件的打击面越拓越宽,直到开始“大索”,类似肃反运动,排查任何与嫪毐、吕不韦有牵连的人。到了最后,秦王政干脆发现所有六国来的人,都跟吕不韦都有牵连!于是他下达历史上著名的“逐客令”,一反秦国在历史人任用六国人才的优秀传统,大举趋散六国来的布衣英才,暴露了秦王政的独裁面目。
这时候,吕不韦的门客之中,有一个叫李斯的英才,在被驱逐的道路上,冒着生死危险,上书劝谏秦王政,说不要为了谋求稳定就自断其臂。人才没了,秦国虽然稳定了,不会再有造反了,但是谁去卖命打江山啊。相反,六国用了这些人才,秦国岂不危矣,这不是资粮于敌吗?快别干这样挥刀自攻以求清静的傻事了,清静是清静了,小鸡鸡也没了,没法传延后代啦。这就是李斯著名的《谏逐客疏》,古来烈士读之,无不扼腕共鸣振慨,李斯岂不伟哉!
秦王政也觉得自己是气糊涂了,于是停止肃*反扩大化,并且从此留意提拔李斯,李斯后来官至秦国宰相。但是秦王政的专独性格,却其实一天也没有收敛。后来他每天阅读五十斤重的公文,一切国政细小皆专断于他,生怕被臣下架空了,被大臣们不无愤懑地形容为“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秦国臣僚只能俯匍待命,无聊充数罢了。一切都是听他一人独自裁决。 
我曾在博物馆里看到一只戈头,上边刻着“相邦吕不韦造”,这是吕不韦在这个地球上的遗物。其中“相邦”就是相国的意思,后来汉朝人为了避讳刘邦,才把史书上的相邦都改叫相国。
关于吕不韦的死,其实并不如后代所理解的,源于他与邯郸姬的婚外恋。在男女作风一贯开放的先秦,这是小事。吕不韦的死,其实有着更深刻的原因。
吕不韦认为,君主不能滥用权力,必须对君权加以限制。这个思想他反复在《吕氏春秋》一书中提出,并且拿出了三种限制君权的办法:
第一,《吕氏春秋》书中主张分封制,以空间的分割来限制君权。吕不韦担心一旦建立一个大帝国,天下成为一家一姓的天下,就会导致君主独裁。所以他虽然也坚持贯彻秦国一贯的对外兼并扩张政策,但不以建立一个大帝国为最终目的,而是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分封制体系,也就是他宣称的:“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只进攻诸侯中的坏诸侯(“暴”者),把坏诸侯(“暴”者)干掉,以其土地转封给贤人,成为新的诸侯。
让更多的贤者分享政权,以便限制君主的权力,这就避免了帝国独裁。吕不韦在书中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就和皇权专制大唱反调。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分封制限制一元帝王独裁。二是让更多的贤者分享政权,以便限制君主的权力。这就是很大程度地走向了“天下之天下也”了。
第二,以武力限制君权。
按照正统观点,人民拿起武力对付君主,那是犯上作乱,但吕不韦不这么看。他在《吕氏春秋》中说,对于愚君,要以禅让的办法叫他下岗。而暴君,下民则可以直接推翻他。吕不韦讴歌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革命行为。
第三, 君臣分工。
君要“处虚”,“执其要”,把权力下放给大臣。臣子是要“忠”,但忠是忠于自己的职事,而不是忠于某个人(上级或者君主)。显然,这样的君臣观,是从“公天下”和“利于群”的原则出发的,是积极的,有利于国家的,不能简单理解成吕不韦想夺权。
吕不韦命令门客们把《吕氏春秋》这本二十万字的大书写成之后,挂在咸阳农贸市场门上给民众观看,宣称“有能增损一字者与千金”。言下之意,吕不韦想把自己打造成一派理论权威。如果民众和其他学者们也挑剔不出什么反对意见,那么《吕氏春秋》中的“限制君权”思想就可以主导秦国的意识形态,从而迫使秦王政也接受它。
这种限制君权,君主处虚,与大臣分权共掌国家,所谓“公天下”、“反独裁”——我们把它统称为“吕不韦思想”。它和孔子以“仁”和“礼”来维护君权,法家以“法”和“术”来强化君权专制,都是有着革命性的不同的。所以非法非儒,杂糅百家,故而号称杂家,其实最接近民主。
然而,独断刚愎的秦王政不肯接受“吕不韦思想”,他更喜欢君权专制,他爱看法家韩非子的书。韩非子的《孤愤》上说得很清楚,君主应该专制,应该牢牢掌握一国之柄,用“法、术、势”控制好大臣。韩非子全文反对大臣分权,否则就会“国地削而私家富”,“主失势而臣得国”。
韩非子的书很好地教育了秦王政,秦王政尝临卷叹息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如果我能拿到韩非子的签名,一起欧洲五日游,死也没有遗恨了。
吕不韦想要限制君权,提出公天下乃至分封制(从地域上限制君权)、君臣分权等口号,简直是与虎谋皮。最后,作为韩非子的fan,秦王政用一杯毒酒教育了异己学说持有者——吕不韦。吕不韦的死,就死在他限制君权的思想,与秦王政的专制情结冰炭不容。
吕不韦的抱着自己的吕不韦思想,就这么死了。他以“限制君权”为核心的吕不韦思想,“公天下”的一种口号,一并在后来的两千年中死掉了。直到近代,民主理念的复苏,使我们再次看到了吕不韦思想的影子。
也许你觉得吕不韦的思想太超前了,其实不然,与吕不韦同时期欧洲地中海畔新崛起的罗马共和国,实行的就是限制君权的“共和制”:国家首脑(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有限。国家权力被国家首脑(执政官)、元老院(贵族代表)、保民官(平民代表)和公民大会分享,体现了限制君权,反对独裁的原则,所以叫共和。
假如当初依了吕不韦的路线一直走下去,秦国照样还是要统一中国的,而且统一后绝对不会只存在了短短十五年就崩溃。 

正文 第十章 破韩灭赵(244B。C。—229B。C。)

话题还得回到吕不韦当政的时候,具体哪一年说不准,大约是在公元前244年左右,吕不韦为了孤立赵国,就派蔡泽去赵国以北的燕国联络感情,以形成秦与燕的联盟,构成对赵国的西、北两面夹击之势。
蔡泽在燕国那里做了多年的斡旋工作,终于说服燕王喜与秦国结盟,并送太子丹到咸阳为人质,同时燕国要求秦王派一名大臣到燕国当相国,以便燕国与秦国协调政策共同对付赵国(这就像从前齐、秦合作的时候,齐派孟尝君入秦为相一样,是两国结盟的表现与措施。)
吕不韦想了想,派张唐去燕国为相比较恰当。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9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