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映城志-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愿鋈说木匆狻K裕ü降亩灾胁准渡罘绞降那崦锖妥猿埃苁鞘酝既乒桓鱿远准耐盘寤蛘咛逯啤1热缥颐呛苌倏吹揭院诎锲蛘呔似蛘咭钥苹么笾谱髦频姆ü缬啊@锇隆たɡ怂梗↙eos Carax)的《坏血》(1986年),那个男孩亚利克斯最后死于一场关于存在意义的哲学思辨,而不是美国黑社会的子弹。沃卓斯基兄弟(Andy and Larry Wachowski)的《黑客帝国II—母体重新装载》(Matrix Reloaded)被法国人称为“重磅炸弹”。法国式的浪漫,从来不会让灵魂为了“摩天大楼里的神秘病毒”大动干戈,所以他们会嘲笑美国人窃取病毒涂炭生灵然后再挽救地球的行为。也许可以将法国电影在知识、历史、文化、艺术等等方面的创新(尽管有时候显得有些造作),视为一种“十分生硬的营销策略,即试图将法国电影与法国自称的高品位拴在一起(美酒、美食、香水、时装、发式……)”(美国《广角》杂志·《经典法国电影中的文化与敏感性》)。
不过相信法国大多数导演,并非是为稻粱谋而讨好高品位的观众。这是他们的禀性,也是他们兼备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此泛指广义上的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使然。这是一个中产阶级占领主流意识形态的世界,而知识分子作为他们其中的一员,必然会感到某些困惑和尴尬。幸好他们掌握着近乎完美的修辞学的天赋和传统,能够为自己找到压抑欲望的释放窗口,以及狡辩的捷径。
中产阶级的法国香颂四
贝尔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不算是巴黎的本土导演,因为他是意大利人,但是他的那部《巴黎最后的探戈》(1973年),却总是让人忍不住把它和一些带着“巴黎”字眼儿的电影,比如《巴黎屋檐下》、《巴黎最后的玫瑰》、《巴黎野玫瑰》、《巴黎的天空》等等联想起来。也许是这部电影中的那个巴黎的影像给人印象太深的缘故:旅馆、公寓、郊区的植物、老式电梯、红酒和探戈舞……其实也不尽然,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来自于马龙·白兰度,他那张年近五旬、睿智优雅的作家的脸。这张脸时而性感,时而残忍,残忍到少女和
他做了无数次的爱甚至杀死了他都未曾获得他的名字。随着时代的迅速变迁,这部电影备受当年影评界争议的,早已不再是性、虐待或者暴露等敏感问题。道德尺度的宽泛甚至使《操我》那样的法国女性电影被称为先锋电影。即使是影片末尾,少女给作家一枚子弹也不算什么血腥之举。作家死在自称是“所爱的人”手中,不过是诗化或神来之笔,就算显得有些颓废,也配合了阿多诺(T。W。Adorno)所言的“激情冒险必须与世界性的乐趣相适应”的中产阶级趣味。值得老调重弹的是,作家一边粗暴地与少女做爱,一边强迫性地要她说出“圣洁”、“家庭”、“自由”等字眼儿—这种兔死狐悲却又软弱无力的报复情绪,或者说这种多少显得有点虚伪的布尔乔亚式的情调。今天想起来,似乎仍可以暗示,为什么很多探讨两性关系的法国电影,技术和叙事方式几乎无可挑剔,却很难感人肺腑。
中产阶级的法国香颂五
侯麦堪称法国电影的情爱大师,他的一生都只有一个主题: 男性和女性的暧昧关系及其“道德底线”。他的电影中的人物总是生活在外省和巴黎两地。在外省,他们一般都是在度假,在海边银白的沙滩上,阳光和煦,右边是手风琴演奏者的侧影,穿着白蓝相间的圆领裳,戴着眼镜,演奏加斯巴尔的歌曲的前奏。女主人公身材娇美,海风吹拂着她的头发,船向前行驶,后景是翠绿的海岸和蔚蓝的天空。有时候女主人公在沙滩上,穿着比基尼泳装,男主人公给她均匀地抹上防晒霜。不过这并不单纯是“假日明信片美学”,虽然看上去十分接
近。
隐蔽地来说,度假生活对侯麦的人物而言,还有另外一层重要的作用:度假不只是用大自然的美洗涤心灵的污垢,度假中总是会发生一桩到数桩不等的艳遇,严肃地说是人物总是会邂逅一些给他们乏味无趣的日常生活带来些许生机的偶发事件。在这些有意或无意的邂逅中,他们旧有的一些观念会受到并无恶意的挑衅,激发他们对自我认知的浓厚兴趣,比如在《夏天的故事》里面,一个叫加斯巴尔的男子在与三个女孩的周旋中,手足无措:
加斯巴尔抓住其中一个女孩玛戈的手臂,对她说:“是你把我推向她的怀抱的。”
玛戈说:“你真过分,你甚至没有勇气坚持你的看法,我是替身一点没错。你让我感到恶心,你和其他的男孩一样,根本就看不到自己的虚荣,看不到自己在玩火……”
换了几场镜头之后,加斯巴尔试图拉住另一个女孩莱娜的手臂,并对她说:“我只想拉着你的手。”
莱娜说:“不,为什么我总要按照你的意愿行事?我不想给任何人任何东西,哪怕是一丁点儿自由,别碰我,回去,你要再往前走一步,我就永远不会再见你。”
加斯巴尔再次抓住了一个女孩的手臂,不过这次是索莱娜,第三个女孩。加斯巴尔对她说:“我跟你说过,我原来答应带她去的。”
“但是你也说过带我去啊。”索莱娜生气地说道,“我们说好了去伍艾桑的,为什么变卦?要不就是你特别喜欢那个女孩,要不就是你希望跟她言归于好,要是这样的话,你就别指望我了……男孩都这么丑陋,不想承担任何风险。他们把一个女孩弄到手之后,就紧紧抓住不放,直到把下一个女孩紧紧抓住,才肯放开上一个。”
“可是,你呢,你不是说你有两个男朋友吗?”加斯巴尔辩解道。
加斯巴尔三次抓住了女孩的手臂,不过都不是同一个人。“不是同一个人”这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不必过于相信侯麦贴在他的作品上的“六个道德故事”或者其他的什么标签。加斯巴尔就像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纳西索斯,在世界中感到茫然若失,为自己的身份(受良好教育的、彬彬有礼的绝非无赖的身份)和爱情(都有各自的男女朋友,但不在身边,寂寞无人迅速慰藉)焦虑不已。面对这个难题,“语言的修辞学”成为了幸运的避难所,“可以为一切卑怯行为辩解,可以给那些隐蔽的东西加上似是而非的意义”(法国《电影前台》杂志之《关于侯麦·一个没有道德的故事》)。
所以侯麦的电影总是出现交代清晰、滴水不漏的对话。观众对所有的细节比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更了然于胸。没有悬念,侯麦也不需要制造悬念,现实生活如此。人们开车行驶到巴黎的郊外或外省,比如Charenton市或者别的什么市。交通方便,住宅清幽古老,可以听到塞纳河与玛尼(Marne)河的汇流和奏,沐浴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笔下的阳光碎片,周末跳舞,雨天终止。
就像在侯麦的“人间四季系列”之中的《春》(1990年)那样。
诗人和诗人的女儿某音乐学院的学生、诗人女儿的女朋友某哲学老师(她的数学家男友正好外出度假,所以她有一段属于她自己的独处时间),以及诗人自己的女友某杂志社的编辑。四个人共同打扫一幢诗人在郊外的老别墅。那幢别墅绿藤蔓延,随便从什么抽屉里拿出的杯碟都可能是古董。他们有时候谈哲学问题,比如先验哲学和结构主义什么的,有时候谈不拢,就发生无伤大雅的争执。不过激烈的矛盾不在于哲学观点的不同,而在于诗人的女儿十分不喜欢诗人的女朋友,为什么不喜欢,这是一个涉及信仰观和童年经验的问题。当然这位爱卖弄的女朋友的确不讨人喜欢。所以当他们四个人一起在郊外别墅打扫庭院的时候,她被诗人的女儿气走了,剩下三个人诗人、诗人的女儿、诗人女儿的女朋友某哲学老师。他们原本可以组成一个幸福家庭,但是前面说过,侯麦给人物命运提供的选择范围,不会超出中产阶级的花园之外。
当这座花园只剩下诗人和女哲学老师(两人世界)的时候,响起了优美的舒曼交响练习曲,但是同时也响起了诗人女朋友横蛮的电话。诗人婉转地骗道:“太晚了,今天不回去了……对,只有我一个人,她们都走了。”而此时,诗人刚刚和女哲学老师共进完浪漫晚餐,并且刚刚吻过女哲学老师的手,说什么“你怎么知道我不是一本正经地爱上你”之类的话,余温未散。而女哲学老师就坐在电话机对面。好在女哲学老师十分清醒和善于保护自己,有着审慎的“人际交往空间意识”。她毫不客气地对诗人说,她不想成为他撒谎的同谋。之后她拎起行李,连夜回了巴黎。第二天早上,女哲学老师抱着花束走进她的男朋友的公寓,因为这一天,正好是她的数学家男朋友度假回来的日子。
在侯麦精心构筑、技法洗练的大部分作品中,男性总是徘徊在两种类型的女人之间:一种温柔婉约,与自己的精神思想能够契合;另一种热情如火,年轻貌美,在肉体上充满致命吸引力。但是,男主人公总是可以掩耳盗铃,脚踏两只船,具体行为并不影响其按部就班的正常生活。而女性呢,美丽聪慧、千变万化、风情万种,但观赏价值大于她们对男性生活产生的波澜。(虽然在侯麦的“喜剧与谚语”六部作品中全都以女人为叙事主体,在“人间四季系列”中也有三部作品以女人为重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也许这来源于侯麦已知天命时期的作品《午后之爱》(1972年)给人的深刻印象或者说概括性的印象。
这是一部以巴黎为场景的电影,可以看到悠闲的街头和一间间古老的咖啡馆,下午的阳光如伏尔泰所说的“慢性毒药”(他指的是巴黎的咖啡)洒在行人身上。男主人公像任何一部侯麦作品的主人公一样,优雅、博学、睿智,而且不断地表白自己内心种种颇具文学价值的感受。他在家里看报纸(或书),在地铁里看书(或报纸),在办公室看窗外楼下。他结了婚,妻子安静贤惠,孩子聪明可爱。但是这不影响他对咖啡馆外的女孩们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憧憬,甚至梦游般地走上前去和她们搭讪—更值得为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工作性质,使他每天享有午后大段余暇。终于有一天,一个女孩冲进他的办公室,以前的女友,媚骨丛生,神采奕奕,从一段又一段已经逝去的爱情中流浪归来。她有意进攻,但他总是拿出撒手锏:“你知道,我很爱我的妻子。”
事实上,他说的是实话,他的婚姻生活没有什么不好,他的台灯下的妻子使他感到安详。但他还是忍不住在旋转楼梯上打转,最后晕了头冲进前女友的公寓,抱住正在沐浴的美妙裸体,无限深情地说:“你知道,我很爱我的妻子……但是,此刻我无法自持。”
侯麦当然没有让男主人公偷情得逞,因为他深谙中产阶级的洁癖之道。他让他们回归家庭,以便在一个美好的距离之内凝望风景(女人)。所以他的风景和女人总是美丽的。在秋天的葡萄园采摘成熟的果实,在草地上跳吉他伴奏的舞蹈(“人间四季系列”之《秋》,1999年)。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天,美丽的女主人公虽然模棱两可,不知道该回到哪个男人身边,同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