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9·11"委员会报告-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多!更新!更全!的电子书请登录()下载。
“9·11”委员会报告 作者:赵秉志 
序言译者序言(1)
2001年9月11日,在本·拉丹及其领导的“基地”组织的精心策划下,19名恐怖分子劫持4架美国民航飞机先后撞击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以下简称世贸中心)大楼和位于华盛顿的五角大楼,其中一架飞机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共造成近3000人死亡。消息传来,震惊美国,震撼世界,舆论哗然,可谓惊世骇俗。
震撼世界人心的“9·11”事件是人类文明史上黑暗的时刻。新世纪伊始,全球化时代的人们在同一时间经历了这一人间悲剧,不仅如此,在此过后,人们又不得不面对国际社会与恐怖主义之间的新战争。3年来,恐怖主义成为人类社会和各国政府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恐怖活动不断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恐怖主义、恐怖活动几乎成为国际政治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当今和以后整个世界格局的走向。今日世界并不太平,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并蔓延到世界各地。恐怖主义者制造了许多恐怖爆炸事件,造成大量无辜平民的伤亡。如在伊拉克频繁发生的绑架及杀害人质事件、爆炸事件,在俄罗斯最近发生的劫机与人质事件等。恐怖袭击的手段也呈现出多样性,除劫机、汽车炸弹外,还有伏击,绑架,勒索,使用化学、生物武器和塑料炸药进行攻击,使用电子手段故意破坏电脑的保密和应急系统等。人们把恐怖主义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一场永无休止的地下世界大战”,这一点儿也不为过。还有人把恐怖主义和政治腐败、环境污染并称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威胁。
痛定思痛。2002年年底,美国成立“9·11”独立调查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共和、民主两党共10名成员组成,负责对“9·11”事件前后美国的外交、情报、移民、商业飞行以及恐怖组织的资金流动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该委员会在查阅了多达250多万页文件资料并询问来自十多个国家的1,200多位证人的基础上,在历经长达20个月的调查取证之后,于2004年7月22日正式出炉一份长达560多页的《“9·11”委员会报告——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国家委员会最终报告》。该委员会成员调查了与事件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所有政府部门,举行了12次国会公开听证会,质询了包括前总统克林顿、现任总统布什与副总统切尼在内的近百位在职和离任的政府官员,以跨越政党政治的严肃态度全面揭示了19名恐怖分子能够成功劫持4架民航飞机攻击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国的原因及其过程。该调查报告分为13章,详细阐述了“基地”组织产生、发展以及策划实施的一系列恐怖事件,以及美国有关部门过去十多年来在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方面采取的措施,全面介绍了2001年9月11日发生恐怖袭击的过程以及美国有关部门在袭击事件发生后所作出的反应。该报告无疑是迄今为止美国最为权威与详实的“9·11”事件调查报告。调查结果中披露的许多内容让美国乃至世界民众感到十分震惊,也会让人们对“9·11”事件有新的认识和思考。
调查报告揭示,美国政府和情报部门在与“9·11”事件直接有关的过程中先后出现9次失误:(1)未能及时将两名劫机分子哈利德·艾尔·米赫德哈和纳瓦夫·艾尔·哈兹米列入黑名单;(2)未能共享信息,否则就能知道2000年美国军舰“科尔”号在也门遭袭事件中的部分嫌疑犯与米扎尔有联系;(3)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找到劫机分子米赫德哈和哈兹米;(4)未能将2001年8月被捕的恐怖分子扎卡利亚斯·穆萨维与即将发生的恐怖袭击联系到一起;(5)未能发现部分劫机者申请签证时提供的信息有假;(6)未能认出部分劫机者的护照系伪造;(7)未能及时把黑名单上一些人列入禁止登机人员的名单;(8)未能搜查一些被机场电脑安检系统认出的可疑乘客;(9)未能加固飞机驾驶舱门或采取其他防范措施,使劫机犯有机可乘。
调查报告对“9·11”袭击和相关事件作出下列6项结论,最终为这场旷日持久的调查画上了沉重的句号:(1)两届美国政府都没有对“基地”组织的威胁予以足够重视;(2)恐怖分子的行动中存在诸多失误,但是美国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的失误更大;(3)从理论上说,美国情报部门有机会阻止“9·11”恐怖袭击的发生,但并不能肯定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采取类似措施,袭击一定能够避免;(4)美国政府在处理“9·11”危机时也存在着失误;(5)美国仍不安全;(6)萨达姆并非“基地”组织的同谋。
调查报告的另一个重点,是为美国政府开出了“药方”,以避免美国再次遭受如此大规模的恐怖袭击。调查报告主要提出了8项建议:(1)美国政府应该重视并找出现存或有可能成为恐怖分子的庇护所,确定具体国家或相对应的地区战略,加强和那些能够帮助美国的国家之间的关系;(2)美国和国际社会应当长期加强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援助;(3)美国应当正视沙特阿拉伯的问题,和沙特阿拉伯之间建立超越石油利益的关系,确保两国公民的安全;(4)建立全国反恐中心,统一负责反恐行动中的战略情报和行动计划工作,消除情报工作在国内和国外的界限;(5)设立新的国家情报局长职位,负责美国全国的情报事务;(6)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共享系统,解决传统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障碍;(7)强化国会对情报部门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并解决情报和国土安全中出现的问题;(8)加强联邦调查局和本土安全机构的作用。
中国政府在打击恐怖主义的问题上一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中国一贯主张坚决反对和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同时也反对在反恐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恐怖主义无论采取任何形式和手法,其共同点都是危害无辜百姓的生命和安全,构成对人权的严重侵犯。在打击恐怖主义的过程中不能搞双重或多重标准,而必须遵守国际人道法和维护人权。不能任意扩大打击范围,更不能把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宗教和国家相联系。打击恐怖主义需要标本兼治,不仅应考虑解决当前的问题,更应着眼于长远的根治方法。为严厉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活动﹐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对中国刑法进行了修正,通过了旨在严惩恐怖犯罪的刑法修正案(三)。2001年11月13日中国又加入了《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签署了《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至此,中国已参加了全部12项反恐国际条约中的11项,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中国主张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和对加强反恐国际合作的重视。
序言译者序言(2)
恐怖主义是当代世界国家、民族、阶级、宗教等各种尖锐复杂矛盾的反映,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原因,它是一国范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矛盾不断累积和世界范围的南北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两者交互作用而生成的恶果。研究恐怖主义的渊源、生成、沿革、发展、趋向及其对策,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中国首批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一贯关注对重大刑事法治现实问题的研究。恐怖犯罪和国际恐怖主义的惩治与防范问题是本中心近年来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心主任赵秉志教授也正在主持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法律对策”的研究与写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深入了解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的全貌,为中国反恐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并为本中心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惩治的研究项目提供参考资料,在美国公布《“9·11”委员会报告——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国家委员会最终报告》后的最短时间内,本中心及时组织一批外语基础扎实的中青年刑法学者对其进行了翻译,并将之作为本中心的一项翻译项目,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以最快的速度在“9·11”三周年之际予以出版。本书很可能会是全球第一本《“9·11”委员会报告——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国家委员会最终报告》的外文译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中心和中国刑事法学界对国际反恐斗争的关注与重视。
在痛定思痛之基础上亡羊补牢,积极谋划在今后有效地防范与打击恐怖主义的战略与措施,乃是《“9·11”委员会报告——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国家委员会最终报告》的主要目的和落脚点。这方面的思考和建议主要集中在这份报告的后三章中。“9·11”对美国而言是前车之鉴,对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来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而值得研究、借鉴的重要警示,可以说是全球反恐事业应共同重视的惨痛教训与财富。这也就是我们投入很大精力及时翻译出版这份美国报告的目的所在。愿反恐斗争不断胜利!
本书的翻译由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刑法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赵秉志教授主持,由赵秉志、王志祥(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王文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律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郭健(郑州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负责校审和统改定稿工作。具体翻译分工如下(按章节先后为序):
赵秉志、王志祥:前言、第十三章;
范红旗(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生):第一章;
王文华:第二章、附录;
肖怡(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生):第三章;
莫晓宇(四川大学法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生):第四章;
刘云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法学硕士):第五章;
卢有学(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生):第六章;
陈琴(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生):第七章;
郭理蓉(北京师范大学法律系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法学博士):第八章;
刘科(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生):第九章;
周露露(外交部条约法律司三秘,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生):第十章;
苗苗(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硕士生):第十一章;
王俊平(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驻站研究人员):第十二章。
由于译校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少错误或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本书的及时出版得益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本书的编辑和出版付出了辛勤而卓有成效的劳动。在此,我们谨致诚挚的谢意。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赵秉志教授谨识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