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芙蓉-2005年第5期-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乌骓马一阵阵嘶鸣…… 
  '幕后一男声唱昆腔(李清照词):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灯光变化,剧情进入尾声。天幕上已是多年之后的清明时节。乌江边上盛开了一片红花。 
  '一些乡亲在那位老艄公的带领下,来到江边祭奠项羽和虞姬。 
  艄公(感慨地):那一年,就是在此处,与霸王诀别的啊!他叫我铸剑为犁,期盼五谷丰登。这乌江的水啊,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光阴荏苒,霸王、夫人的血竟浇灌出了一片红花…… 
  一个女孩(指着天幕上的红花):爷爷,那些漂亮的花儿有名字吗? 
  艄公:有,叫虞美人…… 
  众:虞美人? 
  '音乐大作…… 
  '项羽和虞姬仿佛才子佳人出现在花丛之中,两情缱绻。众人围绕着他们翩翩起舞…… 
  '合唱歌声:沧海桑田几春秋? 
  万里江山数风流。 
  西楚霸王虞美人, 
  千古绝唱声悠悠。 
   
  2005年3月20日初稿,北京 


聆听英国,以心灵的方式
程 萌 
  那些充满了声音的照片,就在我的手边盛开着。 
  她们让我在这样的季节,聆听英国,以摄影的方式,以诗歌的方式,以散文的方式,当然更以心灵的方式。 
  这是满目充盈着绿色的英格兰的四季,在碧水、绿地和在我们的车窗外一起疾飞的小鸟身上,我听到了久违的乡间的声音。 
  在我走遍了西欧大陆后,我特地在英国沿着一条自己拟定的路线,感受小镇的静谧、祥和与那种难以言说的舒适和美感。 
  在我的地图上,Harlow、Derby、Duxford、Stamford、Southern…on…sea、Salisbury、Shanklin等一连串小镇的地名,使我真正能了解一个欧洲岛国的过去和现在。 
  静谧、自然、祥和与诗意,以及不为更多的人所知的神秘……在一些不为更多的游客所知晓的小镇,我常常会惊奇于其历史的深厚。这种新奇与深厚也正是英格兰小镇的巨大魅力之一。 
  秋天的英格兰是心灵疲惫者最好的栖息地,在这样秋天的怀抱里的生活,我愿意重复一万次。 
   
  哈洛小镇:知更鸟在歌唱 
   
  在伦敦西北,上M11高速公路,开大约40分钟,然后转到M414,再驾驶10分钟,就到了哈洛小镇(Harlow)。一位英国摄影家安德森就住在这里。他刚结束在印度整整一年的拍摄生活,回到家中休整。 
  在这次伦敦时装周上,我和这位老朋友又并肩作战了。整整一周60场时装秀的紧张拍摄完毕,他热情地邀请我在他家小住一段时间。 
  在那段日子里,这里成了摄影家们聚会的场所。来自伦敦和巴黎的一些摄影师们分别过来了,说着自己在世界各地拍摄时的趣事,相互探讨影艺,这真是件奇妙的事。 
  居住在哈洛,我觉得十分舒适,与大自然十分接近。一个雨后的清晨,在房子后面足有200平方米的后院里,被草丛中窸窸窣窣的声音吸引着,我看见有一只、两只……三只松鼠跳了出来,在草地上觅食! 
  那种松鼠比中国松鼠的尾巴更大些,更毛绒绒一些。 
  还有一天,那里我看到一只知更鸟(Robin)在门口跳跃着。在那些英国诗歌中经常提到的知更鸟,被称为“歌唱之鸟”和“天使的歌唱”。在我亲眼看到之后,觉得它蓝绿色的身体,尖尖的黄嘴几乎有它一半身体那么长,样子的确显得小巧而可爱。由于隔着客厅的玻璃,我很想听到它啄食的声响,但我又怕一打开窗户,惊跑了它,只好静静地看着它欢快的样子,心中回荡着知更鸟在窗外无声的歌唱。 
  与旅居伦敦相比,住在小镇还是有着一些区别的。我每年要在伦敦摄政公园(Regent's Park)旁的高尚住宅区里住上一段时间。在我的窗外,就是那条伦敦运河,深碧的水,有一些游船静泊在河边,一座又一座石拱桥上,碎石路面长满青苔,不时有骑着自行车的青年从桥上冲下。这种都市里的田园风光令人神往。 
  相比之下,小镇有着更加宁静的生活方式,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生活在小镇的人们也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 
  我常到哈洛镇上的图书馆里去读书,很留意看《Poetry Review》,这是一本英国的诗刊,有评论,还有不少新作。在阅读和写作中,常常一个上午的时间就过去了。图书馆外摆放着一些雕塑作品,是罗丹的原作,安德森介绍说这是他已故母亲做的最为自豪的事情。 
  四周静而有些寒意。我在读书的空隙,会漫步在屋外草地上感受宁静。只有在这样的英国秋天,才能完全不被干扰地读书和写诗。 
  而在午后,我们驱车去看周边的乡村风光。公路两旁有着各式各样的房子,没有一幢是相同的,甚至连房子的样式,窗户的风格也迥然不同,令人目不暇接。 
  这是满目充盈着绿色的英格兰之秋,在碧水、绿地和在我们的车窗外一起疾飞的小鸟身上,我听到了久违的乡间的声音。 
  安德森的父亲荷克也和我们住在一起。他78岁了,精神矍铄,退休前是牛津大学的教授, 3个月前他还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从伦敦出发,到纽约——洛杉矶——东京——香港——曼谷——新德里——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最后还到都柏林去与一位60岁的单身女士会面。安德森在说起这事时也觉得他老爹够浪漫的。 
  有一天荷克先生在牛津大学的一位同事携夫人来看望他,畅谈之后,我们一起到乡村的一家Pub共进午餐,那里以各种甜点出名。那天我点了一种英国的布丁,很甜,即使是喜爱吃甜食的中国江浙人,也会觉得甜过了头。当然价格很合理,每人平均才15英镑。 
  在小镇生活,我们经常自己做饭吃。我比较喜欢吃鹿肉(Venison),涂上蔓越橘酱(Cranberry),十分美味,在寒意浓重的深秋可以补充很多热量。 
  说起来也奇怪,我走遍了欧洲的几十个国家,关于美食的不少记忆都与小镇有关。也许只有在那些幽静的地方,尘嚣在后,心平如镜,才有完全放松的心境来品尝佳肴。存留在齿间的美味如同保留在心间的美景一样,因慢慢地品味而记忆恒久。 
   
  绍德森小镇:海边少女 
   
  在英格兰的东部沿岸,有着英格兰最古老的教堂,伊丽莎白时代的乡村民居,和中世纪时代的村落,数以万计的猎鸟飞翔在漫长的宁静海岸线上。 
  英格兰少女珍妮(Jane),就住在东部海滨小镇绍德森(Southern…on…sea)。她今年17岁,还是一个高中学生。 
  我是应英国时装委员会(British Fashion Council)的特别邀请,作为惟一的中国代表,以“国际时装作家”(International Fashion Writer)的身份,每年两季赴伦敦参加规模空前的伦敦时装周(London Fashion Week)的。珍妮在时装周帮做一些辅助工作,一下子发现了我这位东方摄影家,对我十分好奇,在演出的空隙,常和我闲聊。 
  她告诉我,现在她与许多上班族一样,每天坐火车往返在伦敦和小镇之间。每次她从伦敦利物浦车站,要坐近一个小时的车才能回家。 
  她的父亲是一所屠宰场的老板,家庭相当富裕。她自己在一家舞蹈学校当兼职教员,业余学习服装设计,在几场表演的穿梭巴士上,我看到她在一个速写本上,将一些款式勾勒下来。她说,明年她要跟随一个老设计师Zdrens学习设计,还设立了自己的网页。尽管她年纪很小,但已表现出强大的生存能力。 
  在时装周新闻中心传图片的空隙,我终于有时间看珍妮的网页,里面的照片十分成熟性感。也许几年之内,她就能成为一名有才华的设计师,甚至举办个人服装发布会。 
  有一次在一场表演结束后,我和其他记者拥到后台去采访设计师,出来时发现错过了穿梭巴士,珍妮也刚出来,我们想打的士赶往下一场,但等了10分钟也没车。这时珍妮看到了组委会的一辆小车出来,她灵机一动,上前去和那位司机交谈。结果那小伙子十分爽快地将我们送到下一站。 
  后来好几次,都是小伙子送我们,那辆车简直成了我们的专车。珍妮在车上和这位西班牙帅哥谈得十分投机,以至于有一场我们没有坐“专车”,刚坐在穿梭巴士上,珍妮的手机就响了,她接电话后,我听她大声地说了一句:“You said you love me ?(你说你爱我?)” 
  在时装周结束后,我和安德森去她的小镇给她拍一些照片。拍摄时她从没有接受过专业摄影师的拍摄,但表现还相当不错。因为她毕竟学过舞蹈,有较好的功底。在海边拍摄时,风很大,但她精神十分饱满。空旷的海滩上偶尔走过几个当地的老人,坐在不远处的石头上聊天,也不回头看我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拍摄完毕,傍晚开车在崎岖的乡间公路上,不停地上坡下坡,车速还不减,持续有一个多小时都是这样的丘陵地带,相当惊险。由于我们中午忙着拍照片,顾不上吃饭,我的朋友边开车边不停地嚼着糖。毕竟这样的工作很费神。 
  车灯不时在飞驰而过的树林上划过,让人有些恍惚,旅途遥远,哪里是我们的下一个小镇? 
   
   从剑桥到伊利:阳光与钟声的交响 
   
  我在英国剑桥旅居时,常在这里散步、阅读和写作,流连于自然的美景之中,让人心静如水。 
  在剑河(the River of Cam)旁,我正欣赏和拍摄着秋色,一位中国小姑娘走到我的面前。我对她进行了简单的采访。她说自己的英文名叫Nancy Chen; 家在上海,在Regional College 读书,原来的中国同学还不知道她已到英国。她每学年的学费是7000多镑,她现在寄宿在别人家里,每月交300镑,但吃的不好,她准备去找学生公寓,费用可以便宜些,人也自由一些。 
  尽管刚到英国的初冬,我看到她已戴上一顶绒线帽,神情有些黯然。她说将来大学不一定在剑桥读,这里考试要求太严,有时觉得太苦。我不知道,每年有八千中国学子负笈英伦,她的这种感受是否普遍。 
  在剑桥集市上,我遇到一个16岁的名叫吉胡阿依的彝族小姑娘。中午时分,她在集市上闲逛,与一个英国老板在聊天。她不太会说普通话,她告诉我她家在大凉山,今年初靠姑妈的关系,移民到英国,目前在剑桥的一个学校读书。 
  在我拍下来的这一瞬间,她笑得十分灿烂。我将这张反转片用幻灯机投影到墙上,看着这个年轻的移民轻松的表情,想象着她将会有怎样的未来? 
  从剑桥往西北行,大约100公里,到了一个秀丽的小城——斯坦福(Stamford),它和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有一样的名字。一条碧蓝碧蓝的小河,在午后的阳光下,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小镇对我而言,意味着静谧、自然、祥和与诗意,还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背景,不为更多的人所知。我就是那个痴迷的探索者,在阳光下感受安静,倾听飞鸟振翅的微响,看着小孩在河水的反光中,伸直了两臂,从小河的石桩上亦惊亦喜走过,水鸟就在她的头顶上飞过……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