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论语注释-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己夫人通奸的门客,汉高祖重用陈平,曹操下《求贤令》选拔那些虽然有这样那样缺点但确有才干的人,唐太宗不追究郭子仪的儿子得罪自己,宋太祖宽容受贿的宰相赵普,宋太宗宽容酒醉的功臣孔守正和王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与此相反,因“居上不宽”而自食其果的例子也同样是不胜枚举。
  因此可以说“居上不宽”是领导者的致命伤,而宽容的肚量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起码要求。越是进入民主的时代这一点就越发突出。这是所有领导者或想做领导者的人必须牢牢记在心上的信条。 
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
  【原文】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这里作动词用,指居住。②处:动词,与上文“里”同义。③知:同“智”,(《论语》的“智”都写作“知”。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选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读解】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抒。(《三字经》)
  “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了。其实,它正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
  荀子说:“品质高尚的人居住一定要选择地方,交游一定要选择朋友,这是为了远离歪风邪气而接近仁义道德。”(《劝学》)
  讲的依然是“里仁为美”的意思。
  用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里仁为美”就是强调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其道理已不需要多说了。
  问题倒是在于,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居住条件又有多少选择的自由呢?
  人满为患,生存空间紧张,能有一个栖身之所(人均四平方米)就不错了,有两室一厅已是谢天谢地,管它是在地下“红灯区”附近还是在什么乌烟瘴气、乱七糟八’的严重污染之处,哪里还谈得上选什么好的小区呢?即便万幸遇到有所选择,那也是首选水、电、气三通,哪里还敢奢望选什么有仁厚风气的地方居住呢!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里仁为美”不过是一种向往罢了。 
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原文】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②仁。”得知③?”
  【注释】
  ①约:贫困。②利:顺从。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处在贫困的境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顺从仁。”
  【读解】
  仁者安于仁和智者烦从仁是由于他们气质不同,如孔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雍也》)水性动,动者顺势,所以须从仁;山性静,静者安定,所以安于仁。但无论是安于仁还是顺从仁,对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不仁者,亦即没有仁德仁心的人。由于没有仁德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稳定的人格,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如果是处在贫困之中,不能够做到安贫乐道,做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如果是处在安乐之中,也不能够做到久享安乐,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一言归总,这种人因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必然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而仁者和智者因为有智慧,有涵养,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所以无论处于贫富之间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这就是有没有仁心之间的区别。所以,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
  ①好(hdo):喜爱。②恶(W0):厌恶。
  【译文】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读解】
  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样?”
  孔子回答说:“难说。”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还是回答说:“也难说。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喜欢他,乡人中的坏人厌恶他时,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子路》)
  又有一次,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卫灵公》)
  可见,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既不能只凭个人的私心得失之见,也不能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孔子提出了“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的看法。实际上是要求我们修养以“仁”为核心的内在品格,克服偏私之见,正确对待他人。 
追求仁德,摈弃邪恶
  【原文】
  子曰:“苟①志于仁矣,无恶②也。”
  【注释】
  ①苟:如果。②恶(e):邪恶,与上一章“厌恶(wu)”用法不一样。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修养江德,就不会有邪恶了。”
  【读解】
  前一章对人,这一章对己,都是强调修养仁德的重要意义。
  当然不会是说只要一立志修养仁德就没有邪恶了,凡事总有一个过程,这种“立竿见影”式的效果事实上是不可能出现的。圣人之言,不外乎是强调罢了,不可作胶柱鼓瑟的理解。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①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②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③必于是,颠沛①必于是。”
  【注释】
  ①这句的“得”’宇应是”去”字之误,②恶(Wu)乎:哪里,怎么。③造次:匆忙,仓促。①颠沛;穷困,受挫折。
  【译文】
  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一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读解】
  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
  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一仁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说,还是那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则。对于那些“跟着感觉走”,甚至“过把瘾就死”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了。面对激烈的竟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只要能达到目的,不择一切手段,还有什么仁道的原则可遵循呢?如果说有,那也是“盗亦有道”的原则——目的就是一切。
  这已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选择问题了。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读解】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朝闻道,夕凡可矣!”正是一种探索真理,献身真理的态度和精神。
  夏明翰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真理比生命更重要,自然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
  绝对的理想主义者是能够做到死而无憾的。 
天下事无可无不可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
  【注释】
  ①适:可。②莫:不可。③比:紧靠,为邻。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
  【读解】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子罕》),通权达变的思想。正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人,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所以,孔子又被称为“圣之时”,是识时务的圣人。
  是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是不违背大原则,过去一点过来一点,先一点后一点,左一点右一点,无关宏旨,不伤大雅,也就无可无不可了。
  这一点,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不过还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义之与比”—一正义的原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
  【原文】
  子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①,小人怀惠。”
  【注释】
  ①刑:法度。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却一心贪图实惠。”
  【读解】
  君子想的是道德法律,小人却一心想看“三亩地,二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其实,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原本也不错,关键是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要因为田土,因为贪图实惠而忘了道德和法度,做出有伤道德原则,触犯刑律的事情来。
  第二,不要因为贪恋田土,贪恋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放弃了对仁道,对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处理得好,也就对了。但如果处理得不好,只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一心贪图实惠,唯利是图,那就见出君 
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
  【原文】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注释】
  ①放(fang):依据;根据。
  【译文】
  孔子说:“只根据自己的利益做事。必然招来很多的怨恨。”
  【读解】
  一个人算得太精,凡事都以自己能否获得利益为依据来进行处理,唯利是图,最后必然是以招来怨恨而告终。
  因为,你算人家,人家也算你,大家都以能否获利为依据,而一件事情、一桩生意的利总是有限的。馍馍只有那么大,你吃多了,人家必然就吃少了;反过来也是一样,人家吃多了,给你留下的也必然就少了。所以,一件事、一桩生意下来,总是有人怨恨,不是你怨恨人家,就是人家怨恨你,结果总是以不愉快告终。
  这就是“时时刻刻忙算计,谁知算来算去算自己”的道理;也就是“放于利而行,多怨”的原因所在 
关键在于练好内功
  【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②,求为可如③也。”
  【注释】
  ①所以立:“立”和“位”通用,“所以立”即“所以位”,也就是担任职位的才能。②莫己知:“己知”即“知己”,因前面有否定词“莫”而倒装。③为可知:被别人知道的依据。
  【译文】
  孔子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