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芙蓉-2006年第3期-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是那些兴致勃勃的酒徒。画家为这些酒友,特别是为一些下层人物作肖像。在他们身上,更能表现出哈尔斯豪爽不羁的天性与笔触豪放、痛快淋漓的艺术才华。如《吉卜赛女郎》(约1628年)、《玛莱·裴蓓》等,都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这些人物乐观、活泼的形象。画家敏锐地抓住了对象的瞬间动作,而这一刹那正是对象呈现其典型性格最充分的时刻。再加上画家“往画布上扔颜色”,笔触奔放,色彩亮丽,这成就了哈尔斯伟大不朽的肖像画艺术。 
  十七世纪,荷兰肖像画发展最为繁盛。当时的肖像画已不限于单人肖像,还有团体肖像。这种团体肖像正是荷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如射手团队、商业行会、慈善机关管理员画像群等。而且那时的肖像画也不呆板,带有风俗题材的特点。画家佛朗斯·哈尔斯是这种肖像题材画家的重要代表人物。1630…1650年间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共完成了一百幅以上单人肖像。哈尔斯创作手法采取直接画法,尤其善于使用粗犷、奔放自如的笔触,明快有力地塑造生动的形象。《吉卜赛少女》(1628—1630)是其典型代表,主人公敞胸露怀,恣意畅笑的神情生动而又自然,好像她什么都不在乎,无拘无束。同时把一个居无定所、浪迹天涯、性格开朗、活泼而且奔放的年轻的吉卜赛姑娘表现得十分俏皮、豪爽而又可爱,她是一个自由热情的吉卜赛少女的典型,她没有思想的约束,也没有矫揉造作,姑娘那种民间气质,被画家娴熟的技巧、热烈的色调准确地刻画出来了。 
  哈尔斯的许多肖像作品,与其说是肖像画,不如说是风俗画更恰当。文艺复兴时期巨匠莱奥纳多·达·芬奇说:“如果一个画家仅仅只能作肖像画是不能称为巨匠的。”而这一说法却不适于哈尔斯,这不仅是由于他在作品中以奔放豪迈的笔触深刻揭露人物性格这种前无古人的绘画技巧,而且也由于他的作品并非一种单纯的肖像画,他没有把肖像画理解成孤立的绘画种类,对于他来说,对肖像画、日常生活风俗画和典型人物——醉鬼、丑汉或漂亮的小伙子和美丽的姑娘……的描绘等等,它们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哈尔斯的艺术之所以具有不同寻常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于绘画种类的混合。这是值得一切肖像画家们深思的。 
  哈尔斯的晚年虽然由于生活窘迫,内心惶惑不安,但对其创作并无大碍,仍然产生了一些“更有批判性的实际感觉和更为细微的心理描写”的作品。如《一个戴宽边帽的男子》《威廉·克鲁斯》和《老人救济院的女管理员们》(1664)等,都是贯穿了他的民主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 
  伦勃朗·哈门斯·凡·雷恩,1606年7月15日生于荷兰莱登,父亲是一个家道殷实的磨坊主。在度过愉快的童年之后,伦勃朗先在拉丁语学校读书,后来进了著名的莱登大学,但他一心迷恋绘画,不久便离开了莱登大学,先后向雅科布·凡·斯丽堡和阿姆斯特丹的彼得·拉斯特曼学画。二十岁左右,他自己在莱登开了个画室,开始独立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通过画自画像、家人肖像来深入研究刻画人物形象和表情的技巧。他从老师那里间接接受了意大利绘画的影响,也初步熏染上了绘画上的戏剧性效果。 
  1631年伦勃朗迁居阿姆斯特丹,并定居下来。在1632年之前,是伦勃朗创作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他已经产生了像《读圣经的母亲》(约1629年)《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1632)《在一个有螺旋形楼梯的房中的学者》(1633)等著名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已显示出他长于用集中的光与阴影效果的才能。特别是在其作品《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科学与理智精神,以及无可辩驳的坚强写实功力。 
  1654年,伦勃朗与一位富商的女儿莎士姬亚结了婚。他们倾心相爱,建立了美满幸福的家庭,于是画了一幅《画家和他的妻子》。这是一幅独特的双人自画像:一手高举酒杯,一手搂着娇妻;莎士姬亚端庄美丽,正回首嫣然微笑。至于画家本人,正值荣誉与财富、家庭幸福集于一身,真可谓十分惬意,踌躇满志,以至于有点得意忘形了。这幅双人肖像固然生动地记录了他们婚后生活的幸福甜蜜,也反映了伦勃朗当时的思想情绪,虽富丽阔绰有余,艺术格调却并不是很高。看得出,当时他深受巴罗克风格的影响,追求富丽堂皇的效果。这一点,还可以从伦勃朗给莎士姬亚的不少肖像画中看得出来:把这位出身上层贵族的名媛描绘得过于夺目地珠光宝气,使人物形象被淹没在华丽服饰之中。难怪她抱怨伦勃朗“心目中没有了她”。此时伦勃朗在艺术上还未完全成熟。又因少年得志,平步青云,不免在肖像画中反映出浮华的意气,没有能很好地描绘出莎士姬亚固有的素质。 
  伦勃朗画他的第二任妻子亨德里治,多数是按照她的本来面貌描绘的。她大约于1645年到伦勃朗家里当管家,那时伦勃朗已开始交厄运。由于《夜巡》一画遭受打击,使他头脑冷静起来,在肖像画上便更多地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现藏卢浮宫的《亨德里治》(约1654年),被美术史家公认为最杰出的油画肖像。她娴静的气质,温柔的性情和丰腴的肌肤都被描绘得精湛入微。这幅肖像的姿态极其自然,但又很不一般。 
  艺术崇尚内在朴素的美质,而服饰往往流于表面。伦勃朗画过不少达官贵人的肖像,表现技巧也很出色,但都没有给我们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自从画了《夜巡》以后,因为他不肯迎合上层社会雇主们庸俗口味,受到权势者的排斥,门庭冷落。不为权贵所宠,并非坏事。他的肖像画,从此日益转向社会底层——穷苦的人们。虽然他的荣誉和财富日趋衰落,但是他因此有可能真正随心所欲地全力投入艺术创作之中。30年代画了许多像《流浪的农夫》、《卖鼠药的乞丐》等铜版画,到40年代又创作了典型的尼德兰农民形象,之后还创作了许多辉煌的贫民形象。 
  中年以后,他所创作的人物形象包括肖像画达到了辉煌的顶峰。这种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简直就是朴素、真实,这是古往今来最可贵的艺术品质。朴实的艺术是忠诚的。中年以后,直到老年,他艺术旨趣一天比一天更接近朴实无华的普通百姓的纯真心境。这种境界,在许多肖像画中反映得更加突出,甚至在宗教题材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如《圣家族》(1645)中他把圣母玛利亚画成了尼德兰善良的农妇,把圣约瑟画成勤劳的木匠,睡在摇篮里的小耶稣正受到一个和蔼可亲的年轻妈妈的抚爱,如果不是画上带翅膀的小天使的暗示,恐怕谁也感受不到点滴的宗教气息,而会以为是一幅地道的尼德兰农民家庭平实的生活图景。 
  伦勃朗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他的自画像,后期的,特别是晚年的自画像,在思想和心理刻画上比早期的更加深入。他有一幅现藏伦敦国立美术馆的自画像(约1640年)是他正值少壮时期的作品,这是一幅充满自信,表现出坚强、坚毅性格的肖像画。现藏于维也纳博物馆的那幅自画像(约1658年)表达了一个阅历深厚、果断而有见解的形象。这是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趋于成熟时期的自我写照。现藏卢浮宫的那幅站在画架前的自画像(1660)则显示出冷静的思索神情。现藏爱——恩省博物馆的那幅无疑是晚年的作品,他虽然已进入老境,但此时画作新颖,他以阔大而果断的笔触,传达了内心的抑郁。这时他正忍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社会的打击、家庭的不幸(第二任妻子去世和经济的彻底破产),使伦勃朗陷于难以忍受的困境。现藏科隆的那幅更晚一些,这是一幅异乎寻常的对镜自画像——不禁自顾失笑,现出无可奈何的神情,似告诉人们,他看透人间的一切。这幅画的作法大胆放手,表现出高度传神的油画妙笔,和前期的画法大不相同。试把这幅肖像的“笑”与那幅拥着艳妻、高举斗酒充满“自豪的笑”,相比较后者是初尝人生财富与荣耀,美满与幸福的甘味而得意的笑;前者却是阅尽人世沧桑,历尽人间苦楚而淡然一笑,柏林私人收藏的一幅也许是他最后一幅肖像画(1669),他是老了,神情有些困倦,脸上没有更多的表情,但一颗忠诚于艺术的心仍然活着,没有泯灭。 
  哈尔斯、伦勃朗两位天才画家晚年过着同样穷困而悲惨的生活,靠着慈善机构的救济金为生,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而他们的艺术却辉煌地照耀着后人,惠及人类的文明。 


诗四首
心 安 
  童心 
   
  黄昏的池塘红亮红亮, 
  那是天边的晚霞染成。 
   
  池塘里飘着晚霞透明的倒影, 
  波光荡漾出金色的清纯。 
   
  密林里跑出个光屁股男孩, 
  一个猛子扎进清澈的水中。 
   
  莫不是见我两鬓花白里映着霞光, 
  要替我多打捞些在走失的童心? 
   
  车窗 
   
  窗里飘荡着甜润的歌声, 
  窗外行进着秋天的风景。 
   
  是风景诱发了歌声? 
  还是歌声牵动了风景? 
   
  迷醉里忘却了地球的转动, 
  漂泊的心却又在清醒里颤动。 
   
  仿佛生命融进此歌的风景, 
  瞬间或许就这样化作永恒。 
   
  岁月的感觉 
   
  旷野在静默里渐渐暗淡, 
  暗淡出一个神秘的朦胧。 
   
  朦胧里的足音渐行渐远, 
  远去的还有那苍凉的背影。 
   
  一种令人心醉的美, 
  一种震动人的丰富。 
   
  岁月的感觉难以诉说, 
  只剩下眼角风干的潮湿。 
   
  念想 
   
  终于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 
  正好念想你如夜的苍凉。 
   
  苍凉的皱纹里盛不下天真, 
  顺着热泪流洒的胸前。 
   
  热泪湿润着广袤的心田, 
  心田上处处冒出机灵的蘑菇。 
   
  机灵的蘑菇敏感地向我点头, 
  我不禁伸出敏感的手采摘蘑菇。 
   
  一朵,两朵,忘情地采摘, 
  草篮里盛满了青春的梦想…… 


过道(组诗)
蒋三立 
 孤单 
   
  父亲,您像树根一样被大地埋着 
  仿佛从未来到过这个世界 
  当我乘上火车回到城里我又多次梦见你 
  不久前那留恋、无奈而又安祥而去的脸 
  但我不知道您流下的最后一滴泪水有多重 
  节日已过,现在到了春天 
  在您的墓地,您是不是比夜鸣的猫头鹰更孤单 
  是不是比林子里的一朵蘑菇,阳光下 
  一片被风摇曳的草叶更寂寞 
  还有——蓝天上飞旋的一只鹰 
  河流里顺流漂浮着的一块木片…… 
   
  过道 
   
  长长的过道 
  我不知该敲哪一扇门 
   
  如果能有约定的寻找 
  我的手也许不会慌慌张张在门前 
  晃了又晃 
   
  这个世界许多时候是没有人领着走的 
   
  人生有许多过道 
  人世间辽阔而朦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