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高层新智囊 作者:章晓明-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取得这一切成就,海闻是功不可没的。
在中国经济学界,人们时常不经意中将海闻和张维迎相提并论,称他们是北大的两个“少壮派”教授。他们不但年龄相差不多,所学专业也相同,而且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海闻当年从美国回到母校出任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维迎几乎是同时从英国牛津来到北大,担任光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两人在北大两个最重要的经济研究机构唱主角。因此当北大领导将海闻和张维迎双双提拔到学校高层的位置时,使好奇的人更加感到北大的这两个经济学“巨人”命运连在了一起。
目光前瞻:踏上自费出国深造之路
海闻1952年生于浙江杭州,当读完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在全国上山下乡的热潮中,他主动提出到农村插队落户。1969年海闻从春江水暖的杭州来到了地处北大荒的黑龙江省虎林县红卫公社落户。
那时虎林的知青都是屯垦戍边,一边种地当农民,一边穿着没有领章帽徽的军装,保卫边疆。海闻来到虎林的时候,“珍宝岛事件”刚刚平息。珍宝岛处于虎林和密山、饶河中间,海闻还记得“珍宝岛事件”过去后边疆上空那难以挥散的硝烟。
海闻在虎林一呆就是9年。这期间不少人通过各种关系回城了,也有人重新回到中学读书,可海闻因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只得默默地待在北大荒。
那个时候海闻特别崇拜英雄,而他心目中的英雄是《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他有一张插队时的黑白照片,其造型与杨子荣无异。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了北大荒,海闻就像枯木逢春一样看到了希望。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高考。可他还是在9年前只读到初中二年级,所学甚少且遗忘得也差不多了,他茫茫然有些不知所措。
或许海闻天生就有一种挑战命运的本领,他下定了决心,不管有多大困难都要迎难而上。在离高考还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内,他拼命地补习初中所学知识,又自学完高中的全部课程,加入了黑龙江省200万人的高考大军,竟然鬼使神差般考进了北京大学,成为经济系的一名大学生。
当时北大经济系主任是陈岱孙教授,他早年留学哈佛,1927年回国后一直活跃在我国的经济战线;现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则是经济系的老师。在名师的熏陶下,海闻的英雄梦在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延续和张扬。
有人说,海闻天生具有一种超前意识,看问题总是具有前瞻性。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人们的思想还很禁锢,“文革”的阴影尚没有散去,中国的经济远没有形成热潮,他却选择了经济专业;当他读到大三时,留学潮还没有开始,他已有去美国留学的打算。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国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名额本来就少,又都是公费,个人自费留学几乎没开先例。
有一天,海闻和同学们在一起议论老一代革命家当年出国勤工俭学的事。海闻突发奇想,说,当年周恩来、邓小平能到法国勤工俭学,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写封信,让中央也同意让我们去?我们可以自费学习,学成回来报效祖国。
海闻是个说了就做的人,他真的向学校申请出国读硕士,学校没有先例不知如何办理出国手续,于是他又向北京市有关部门写信,最后获得批准。他拿到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后,便到美国驻华大使馆办理签证。当他准备辞行时,陈岱孙教授劝他等到毕业再走,因为如果大学没毕业就走,到了美国很多课还要从头读起。这样海闻又在学校读了半年多,直到1982年毕业才出国,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申请自费出国的大学生之一。
关于这段经历海闻有过这样的“内心独白”:
“我在出国的第一刻起就有强烈的归国效力的愿望。在大三的时候我就决定要出国深造,作为一个年轻的毕业生作出这样的决定,在统分时代毕竟还不多。80年代初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理想与现在还是有很大差别的。1977年‘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到北大求学,大家都有一种忧国忧民的‘使命感’。我的大学生涯和改革开放同步进行,国家的每次尝试都在当时大学生的视线之内,对改革开放的思索和感受是我们怀有使命感的动力之一。实际上,同学们都非常羡慕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和救世哲学:为什么他们有和常人不一样的、超前的眼光和办法?”
美国的学习和生活并不容易。海闻到了美国后才发现自己的英文水平根本不能应付基本生活,更别说听课了。为了完成学业,他不得不每天上课带上录音机将老师的讲稿录下来回来慢慢自学,其辛苦是可想而知的。不仅如此,为了赚出学费和生活费用,他还必须出去打工。刚到美国,一位不知情的朋友推荐他去做夜班接线生,工作是从夜里12点到早上6点,老板见他是大学里的研究生便认定可以胜任,可哪知他的英文不好,根本反应不过来对方说的号码,这样干了一周就被炒了鱿鱼。后来他的同学告诉他,这样的工作就是美国人都不一定能胜任,不但要反应快,而且英文要求特高。海闻听后出了一身冷汗。
由于英文不好,海闻不能在学校里当助教,只得到餐馆打工,或替侍者做助手,拼命挣钱,拼命读书。他在美国的最初几年真正体味到什么是艰苦和辛酸。
两年后,海闻度过了困难期,英文水平突飞猛进,还拿到了经济学硕士学位。这时候海闻真想回国。可是他的导师建议他再读博士,多学些知识回国会用得着。于是海闻又向几所大学发出读博申请,便回国等待消息。
海闻回到老家杭州,和他相爱多年的女友举行了婚礼,又在杭州大学任教近一年后,接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经济系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1984年9月,回到美国的海闻,边攻读博士学位,边潜心观察和研究美国经济。他还利用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旧金山)经济系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经济系任讲师的机会,积累了丰富的美国大学的教学经验。1993年他和同好创建了“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并担任理事,后又担任会长。
用“真心英雄”来指称海闻是不过分的。1993年在美国大学获得终身副教授职位的海闻毅然回到了祖国,并受聘于他的母校。从1995年到现今,8年潜心钻研,海闻的学术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1993年,他的《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践》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香港智慧出版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著述中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分析和构想引起海内外经济学者和企业家的兴趣,也获得到了国家经贸决策部门的关注。其后,他和经济学家林双林合写的《管理中的经济学》,由他主编的《转轨中的俄罗斯经济》《中国乡镇企业研究》等学术著作对中国经济运行 的提示和分析受到高层领导的夸奖。
杨子荣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艺术中的英雄形象,也是那个时代中国人贫乏的英雄梦中的一个公共标签。时间过去了若干年,梦幻一样的英雄之歌已不为新生代所熟知,然而对海闻来说,尽管如今身处显位,但虎林屯垦戍边的生活仍然记忆犹新,就像杨子荣的形象至今使他倍感亲切一样。因为正是这种最原始的英雄主义的冲动,才使他有了铭心刻骨的英雄情结,才有了后来的强国梦。
第三辑海 闻 (2)
在“WTO与强国梦”讨论中脱颖而出
海闻一直行事低调,从不张扬自己。2000年他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就中国入世问题与网友真诚交流,是近年来少有的在媒介抛头露面。也正是这次公众对话,使海闻的知名度突破了学术圈,在公众领域刮起了“海闻旋风”。
海闻是国内公认的WTO问题专家,由于他回国前在美国从事国际经济学理论研究,并没有直接接触中国加入世贸的事情,但是他在外围的沟通和说服工作做得十分仔细,影响了很多人。
1995年他参加国内一个世贸研讨会的时候,还是当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邀请了他。当时的海闻在国内远没有现在的知名度,整个会议他都坐在旁听席静听。在会上,外国学者一直向中国游说开放的种种好处,然而中方学者不停地强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当时海闻觉得很遗憾,因为大家始终没有真正沟通。
后来海闻出席了一个国际性的谈判会议,在会上他问美国的首席谈判代表:发展中国家是怎么回事?对方说:我们从来没有认为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但中国是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大国可以影响国际价格,所以不能适用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条件。海闻想,这种沟通上的障碍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后来他在很多的国际研讨会上,都向外方解释中国的意图。他说,要别人听得懂,重要的不仅是会英语,还要知道别人的立场和逻辑,要知道别人的顾虑是什么。
1997年,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访华时到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海闻直接问他们最担心中国什么。美国客人告诉海闻,美国担心中国的改革方向是不是会继续朝市场经济进行下去;中国的国有企业会不会在中国加入世贸后,因为特殊的身份在国际市场进行不平等的竞争等等。海闻告诉美国的客人,中国要加入世贸组织,就是因为中国有建设市场经济的决心,而且中国也是把加入世贸组织当成是促进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来看的,中国只会继续改革。同时,他也告诉美国的客人,如果中国开放得太快,会有众多的复杂问题难以解决,对中国的改革只会适得其反,从而造成经济社会的各种震荡。
1999年朱基访美,中美关于中国入世的协议仍没有签订。当时海闻教授正在美国几所大学参加中国加入WTO的研讨会,恰巧跟踪了整个过程。海闻看到,朱基在访美期间跟很多美国人做了很好的沟通,没达成协议完全是美国的原因。他看到,美国有很多利益集团,共和党完全撇开经济上的考虑,搞出什么献金案、间谍案,一定要把克林顿跟中国联系在一块,把他描绘成出卖美国利益的总统;而民主党则是考虑政治上的压力,因为当时美国国内的媒体反华情绪非常大。
有一天,海闻和美国财政部长鲁宾一起共进早餐,海闻问鲁宾:朱总理访美时,为什么你不同意和中国签协议?鲁宾说,他其实是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因为这对中美确实都有好处,但他觉得当时的情况下签协议政治色彩太浓,所以只能推到后来,但他也没想到会发生轰炸使馆的事情。
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引发了国内积蓄已久的反美情绪,那时海闻教授在全国一片伐美声中,搞讲座,写文章,希望能够通过舆论给国内的人们澄清思想。直到1999年11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中美双边协议正式签订后,海闻仍在做这种耐心的说服工作。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找上海闻的。
海闻在这个主题为“WTO与强国梦”的讨论中,以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