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雪龙闯北极-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28。5度,海拔高度为1374。8米,冬季比较寒冷,一、二月平均气温零下25℃左右,
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3℃。 该地区降水量丰富,每年10月中旬开始降雪,直到翌年5
月除山顶仍然有积雪,一年的积雪期可常达半年之久。该滑雪场于承办第三届亚洲
冬季运动会时进行了重大改造, 开通了至哈尔滨260公里的高等级公路,交通十分
方便。我国南极考察越冬队员都在这里训练。

    【中国南极考察智利公寓】

    中国南极考察智利公寓作为中继站主要承担我国南极考察长城站考察队员的交
接工作,以及为站上进行食品和急需物资的补给,加强与南美国家的南极考察合作。
1995年度的第十二次南极考察,对公寓进行了维修。


    ㈡ 极地考察活动

    【中国南极考察队】

    1984年6月25日, 国务院批准组成我国首次南极考察队。1984年11月20日,由
591名队员组成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从上海出征。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
站在南极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上胜利落成。 至1999年4月,我国已派出15支南
极考察队, 先后有5条远洋考察船13次赴南极,航行了30万海里,运送了2500多人
次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赴南极考察,建成了中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和中国南极
中山考察站,先后完成了中国首次南大洋科学调查、“七五”和“八五”南极科考
计划,开展了包括气象学、地球物理学、高空大气物理、电波传输等常年观测以及
冰川、地质、地貌、环境、测绘、地矿、生物学、人体医学、海洋学等多学科考察
与研究,采集了大量宝贵的资料、标本和数据。

    我国科学家发表了数十部极地研究专著,填补了国内空白,研究成果总体达到
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南极“八五”科考计划】

    “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中国南极考察科学研究”(85…905…02)课题进行了7
个专题南极考察研究。在全国10个部委局和省市通力支持下,26家科研单位和大学
团结协作,克服了赴现场人员有限、考察环境艰苦、经费紧张等困难,出色地完成
了“中国南极考察科学研究”这一复杂的、高度综合的研究任务,培养造就了一支
高水平的研究骨干队伍,使我国南极考察事业顺利地实现了由建站为主向科考为上
的转变,跨进了国际南极研究的先进行列,为国际南极研究作出了我国的贡献,提
高了我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国际地位。主要取得了如下多方面科学进展和重要成
果:

    通过3个航次的南大洋调查, 获得了以普里兹湾水域为重点的大磷虾分布和生
物量资料,结合以往的数据积累和较有效的国际合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大磷虾
生长指标和鉴别自然种群负生长的有效方法,量化了种群结构,阐明了大磷虾生殖
生物学等一些关键问题,深化了大磷虾富氟机制研究:研究了大磷虾分布区的海洋
学环境;提出了磷虾资源的开发模式。

    通过5年以菲尔德斯半岛为重点区域的陆地、 淡水、潮间带和浅海生态系统的
深入、完整、系统的考察研究,阐明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及主要功能,定量地确定了
研究区域各亚生态系统的关键成份、 主要特征,发现了2个新种、14种新记录;深
入研究了营养阶层完整的雪地生态系统变化趋势;掌握了初级生产过程、海冰生态
学过程和石油等典型污染物现状及生态效应:建立了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模型和信息
管理系统。

    在地质学领域, 完成了长城站、中山站的基础地质调查和填图,编制了1:500
万南极洲地质图;提出并证实泛非构造事件是来南极克拉通最终形成的关键运动;
完成了中山站及邻区卫星影像地图和霍巴特-中山站国际重力联测,探讨了壳幔结
构特征;分析研究了威德尔生物地理区和晚垩世至第三纪的气候和古地理;完成了
拉斯曼丘陵区36个点的重力观测,初步查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地壳结构,深化了
横贯南极山脉罗斯期构造岩浆作用和南极陨石的研究。上述工作同时也为调查南极
矿产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环境演变和现代环境背景研究方面,绘制了菲尔德斯半
岛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图、土壤图,探讨了南极无冰区地貌发育与晚更新世环境变迁
规律;通过冰芯、湖泊和海洋岩芯的研究,建立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序列,
发现了多层火山灰,探讨了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查明了冰消期以来的环境事件,
并重建了环境演化历史;提出了南极地区环境变化比北半球滞后1000年,目前气候
总趋势向变暖方向发展的新认识;同时评价了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的影响。

    在南极气候研究中,对南极温度、海冰、冰盖、海洋环流、大气臭氧和近地面
物理等特征的变化及其对东亚及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认识,建立了适用
于南极研究的转盘流体力学模拟试验、大气环流数值模式以及南极臭氧洞数值模式,
对南极大气环流的形成、南极海冰对中国天气的影响以及臭氧洞形成机制等提出了
新的见解;深化了对大洋环流和“海-冰-气”相互作用的认识;在长城站和中山
站建立了高分辨率气象卫星数字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和近地面辐射平衡观测系统;在
中山站进行了BREWER臭氧观测以及超声风速、系留气艇等近地面物理观测;深入开
展了边界层特征研究;建立并完善了南极海冰监测及天气预报业务服务系统。

    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开展极地日地系统整体行为研究,以中山站为主建立了国际
先进的日地物理综合观测系统;建立了以地基观测为主的我国南极日地物理数据库;
中山站太阳射电观测显示了该地低噪声和极昼期优越性;对磁层极隙区重联条件与
南北差异有新认识,系统地观测分析了极区能量传输与地磁现象;发现了多谐哨声、
非线性波-波作用等现象,对极区电离层进行了长期系统观测,发现了长城站的威
德尔海异常规象;系统地分析了极区电离层特征,建立了低电离层变化与太阳宇宙
线和调线的定量关系;观测分析了中山站上空臭氧垂直分布与臭氧洞现象,系统地
观测了平流层火山云和极区平流层云等的特征;对太阳辐射与大气电场作了长期观
测与分析研究。

    在人体医学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南极环境对人体健康及工作能力的影响:发现
有心、脑及免疫功能减弱,心理和内分泌、体液变化,离开南极后均可逐步复原;
针对考察队员生理、心理、病理生理变化,和营养、劳动卫生状态,制定了营养与
热能需要量标准、心理学预选方案、医学卫生综合保障等措施。


    ㈢ 国际活动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

    要在酷寒的南极大陆完成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的任务,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做
到,只有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基于这一事实,美国政府在1959年发
出倡议,邀请国际地球物理年间在南极洲举行科学考察的其他11个国家,探讨和平
利用南极和继续国际合作南极考察的问题。 当年12月1日,一致通过并签署了《南
极条约》。《南极条约》的基本原则,一是南极仅用于和平目的,为了进行科学研
究和实现其他和平的目标,虽然可以使用军事人员、军事装备和军事物资,但一切
军事活动必须禁止进行;二是继续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国际合作精神,自由交换科学
人员、观测资料和科学成果。

    为了互通情报,共同协商南极事务,拟定、审定并向各国政府推荐促进实现该
条约之原则及目标的措施,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每年举行一次。1983年5月9日,第五
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南极条约》 的决议。1985年10月7日,
第13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国成为协商国成员。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简称南科委)系国际科学联合会委员会下属的南
极科学组织,是负责发起、促进和协调南极科学活动、制定和审查具有基地范围和
意义的科学规划的国际学术结构。 它成立于1957年8月,总部设在英国剑桥。南科
委由主席、副主席和秘书组成的执行委员会领导,除设有财政委员会外,下设若干
工作组,如生物学、大地测量与制图学、地质学、冰川学、人体生理学、后勤学、
气象学、海洋学、固体大地地球物理学、高空大气物理学等工作组,以及若干专家
组,如海豹、南大洋生态与生物资源、南极气候研究、环境保护、国际地圈-生物
圈等专家组。南科委每两年举行一次大会。我国自参加1982年的第17届南科委会议
至今年第24届,己参加了8届南科委大会。

    【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

    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成立于1990年,是一个非政府的国际性科学组织,
委员会有15个成员国, 包括8个环北极国家(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
瑞典、 俄罗斯和美国)和7个从事北极研究的非北极国家、法国、德国、日本、荷
兰、波兰、瑞士和英国)。IASC把科学研究作为主要任务,旨在鼓励、促进和加强
国际北极多学科综合研究,并在研究的优先领域中,把“北极与全球变化”放在首
位。

    国家科委于1996年2月16日批准同意以中国极地考察咨询委员会名义申请加入
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国科发外字'1996'068号)。1996年4月23日在德国的不莱梅
市召开的IASC理事会特别会议上,中国被正式接纳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第十六个
成员国。


    ㈣ 近期极地考察计划

    【中国南极“九五”科学考察计划】

    地球系统中南极地区所独具的全球最大的冰盖和冰架、平流层臭氧洞、冰芯中
漫长的古环境记录以及联系世界大洋的南极底层水和全球最大的南极绕极流,使得
南极地区成为了解全球变化核心目标的最理想的区域。“九五”科学考察项目选取
的指导方针为:发挥基础,国际接轨,突出重点,有所突破。

    总科学目标为:定量描述东南极东部区域海洋/海冰-大气-冰雪/陆地系统
主要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基本过程,揭示其在全球变化中的功能,为建立南极系统
对全球变化影响的评估模型做出贡献。

    研究内容为:

    ⒈南大洋普里兹湾海域海-冰-气相互作用的物理和生源要素(C、N、S、P)
的地球化学过程。

    ⒉南极现代大气、高空大气和生态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⒊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区高分辨古环境记录及地壳变化对环境背景的影响。

    【中国极地考察协会】

    为弘扬南极精神,促进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广大热心于极地考察事业的
海内外同仁及友人,积极倡议成立“中国极地考察协会”。国家科委(国科发计字
'1996' 252)批准同意成立中国极地考察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联络国内外关心
和支持极地考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