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长夜半生 作者:吴正-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多少年后,当他将真相毫不保留地向湛玉全盘坦露时,湛玉告诉他说,当时,她的确对此毫无察觉,不过她是一直敏感到有人在暗中留意她的——当然,她是指留意她的远远不止他一个——女人的身后都是长有眼睛的,她嘻嘻地笑着说,这,就叫女人!
那时,他俩的感情十分融洽。
每个星期六的晚上,不管工作再忙,家务再多,他们也会不顾一切地放下一切,去淮海路找一家咖啡馆过上几个钟头两人世界的生活。那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的事了。那时上海的咖啡馆还不普遍,店内的装饰也都是模仿三十年代式的那种深棕色格调的。幽暗的壁灯在店堂的墙上开放出一种遥远了时空的记忆来。他俩通常会拣一张角落或窗边的座位对坐下来,避开那些吞云吐雾的生意人的喧哗与粗鲁。老实讲,直到那时他还摆脱不了那种有点像是在梦境中的感觉:她怎么真会成了我的妻子的呢?他想。他俩说着笑着,用眼光调着情。那时,兆正正在写他的第一部长篇,他经常是携带着稿件去咖啡馆的,激动时,他会轻轻念出一段来给她听,让她听得既入神又惊喜!而湛玉本人也在一家出版社当编辑,这是一份既合拍她的兴趣又使普通人羡慕不已的体面职业。每天,她投入地工作,审阅着一篇又一篇美妙的稿件,领略着改革开放后涌现的各种文体与流派的风采。她兴奋,她骄傲,她满足,她的前程充满了金色的诱惑——再说,哪一个出版社的领导和同事不知道,这个以美貌和聪明出众的女编辑还嫁了个颇有文学前途的作家?尽管从那时候开始,她就从不太愿意在此事上与人共进话题。
那时,他俩正值三十多岁,精力和经验的座标恰好在蓬勃与成熟的颠峰位上相交。一段绵绵的两人话题之后,他们便顶着夜空和星光回家去,回到他俩早期的那层二室户的旧式工房的家中去。夜凉如水,她紧紧地挽实了他的手臂,取暖。回想起文革与下乡的那段艰苦岁月,现在的日子简直就像是跨进了一座自由天堂一般地忘忧。
他们将钥匙塞入锁孔,悄悄地开了门,又悄悄地关上门。他们俩,一人拎着一对鞋,打赤脚一贼步一贼步地从走廊里经过,怕吵醒了早已由安徽小保姆带睡了的三岁的女儿。他们回到了自己的房里,房间里气氛温馨,灯光柔和,陈设有一套亚光柚木贴面的六件头卧房家俱。而他与她的那张在无锡鼋头渚蜜月旅行时拍摄的“包孕吴越”的放大彩照就挂在床头那一边的墙上。
只剩下他们俩人了。他们满怀深情地互相望着对方,目光流溢出欲望。他一把将她抱起来,放到了床上;她咯咯咯朗声地笑着,推就着的就与他扭作了一团。他俩火热地作爱,在每个星期六的夜里,几乎都要持续一两个钟才肯罢休。反正明天不用上班,对了,不用上班!他们互相安慰互相激励着对方,体味着每一个动作的必要以及奢侈,他们笑得更欢乐更放肆了。
对于那段日子的记忆,兆正感觉朦朦胧胧的。距离他在亮灯时分离家,然后向着淮海路方向一路走去的那个黄昏,差不多有十五、六年的光景了吧?那时的他们俩没太大的名,没太高的社会位置,更没太多的钱,但他俩却爱得幸福,爱得陶醉、爱得肉体与心灵都能得到极大的抚慰和享受。而且,也爱得彼此之间从没计较过任何得失。
他来到了横街和淮海路的接叉口上,驻足、停望,考虑着,该转往哪个方向走一程才最合符他现一刻的心情状态,他决定向西转。
兆正出生在上海东区的一条偏穷的街上。他的父母都在小学里教书,那是在解放初期的事了,政府的统配职业,一干也就干了一世。只是父亲早年因肺病而辍职,在他童年和青少年的记忆中,家里的开支常年都是靠母亲那五十来块的工资苦撑着的。永远的生活流程都是:月底靠借措渡日,月初拿到了薪水,一还债倒已去了大半截。剩下的几张薄薄的票子还要对付大半个月的生活。尤其是那几个大饥荒的年头,又适逢他生长发育的生理期。缺乏油水的胃肠好像永远都填不饱似的。清瘦体弱的父亲只能在三更的天色就拎一只小菜篮上菜场去
,与人推呀挤呀的,无非就是希望能为他多准备些价廉而又不凭证的主食和副食品。但尽管经济紧绌,他出门,不论是上学还是上街,都还像个样,像个从知识分子家庭出来的孩子的样。衫裤再旧再打补丁,总还是洗折得干净且有缝道的:这是他父亲再穷也要坚守的持家的宗旨。有一次,父亲带上他搭车去上海西区的一家亲戚家串门,他便一下子,就像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般地愕然了。下了电车,父亲带他在街上走的时候,他觉得自己都有点儿晕晕乎乎的,像是犯了病。那时他还很幼小,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区的一条什么街:尖顶的洋房,大铁门,红砖围墙或是柏油油黑了的篱笆后面婆婆娑娑地长满了高大的树木。街上的行人很稀少,只有梧桐叶投下了满街满道的斑影。他问父亲:这里是哪里呀?父亲漫不经心地答道:这都是那些有钱人住的地方。有钱人住的地方?自此之后,一个暗暗的,然而却是坚定的决心便与他渐渐成熟的心智同步成形了:长大后,他也一定要搬来这里住。后来,他搬了家,搬离了东区,搬离了那条穷脏之街。这是他刚结婚不久后的事,这间二室户,是湛玉工作的单位分配给编辑这一级职称人员的住房,虽算不上怎么样,但在黄浦与静安的交界处,朝上海的西区,他已跨出了一大步。第二次搬家是在十年前,他们搬到了这条位于淮海路和复兴路之间的横街上。他不知道,这里是否就在当年父亲带他去的那里的附近?六层高老公寓的四楼的某个单元,四室一厅双厕连一个十分宽畅、明亮的大厨房。阳台是朝南的,连接着客厅与主卧房,站在弯圆型的阳台上能俯瞰到复兴中路上一片郁郁葱葱洋房区的花园以及梧桐人行道——这是作家协会分配给他的一套住房。
应该说,他已搬到了上海西区的中心段来了,小时候的梦想实现了——但又怎么样?他不见得因此而更快乐些。但此一刻,当他在淮海路口站住,犹豫不定转向的时候,那些童年时代的穷的恐惧贫的不幸,那些寒酸所带给他的心理创伤又突然从他记忆的底层苏醒过来,向他提供了一个一闪而过的坚定念头:向西——一直,向西!
淮海路上西转后的第一爿门面是一家台商开设的婚纱店。从光线亮丽的落地大玻璃望进去,有好几对新人正在店堂里站着,坐着或走动着。新娘们一律有一截惹人遐想的鹅白色的玉颈,而新郎们则个个英姿勃勃,每一块西装领带的年青胸膛上都有一股那截橱窗模特的英武气势。兆正站在门外的橱窗边,晚风吹来,他感到有一股沁骨的凉意了。他抬头望去,天空已泛成了一片暗蓝色,淮海路上人熙人攘,推推蹭蹭,华灯已经全部开放。他有点迷惘起来,在这夜色和晚风里,他更感到有一种腰酸气虚的眩晕,这一两年来,他常有这种感觉。他下意识地跨进了一家与婚纱店毗邻的中成药店里去,他的目光朝着一幅兰州某中药厂出品的“六味地黄丸”的广告牌凝视。他想:只有光阴才是最真实的,光阴给予了你一切,旋即,光阴又会带走一切。什么回春丸,什么长生不老丹,尽他妈的胡扯,连皇帝老子都寻觅不到的东西,还轮到你?他将略微带一丝冷笑与自嘲的脸转回来时,发现有一个站在柜台后的女售货员正目不转睛地望着自己。她问,这不是某大作家吗?我在书页的封面上见到过您的照片!她,像个刚从中学堂里毕业出来不久的小知识份子,瘦小苍白,一副黑金属丝窄框架的眼镜之下散布有几粒淡淡的雀斑,此刻都因为羞怯和兴奋而染上了一片晕红。兆正不置可否地唔了声,眼睛也不望一望人家;心头却不由得升起了一缕暗暗的欣喜——但随即,他就将它狠狠地掐灭了,他带点儿慌乱地逃离中药店就如逃离一个是非之地。只有他才了解他自己:他一直有一种强烈得无法排遣的自卑感,他感觉自己是个从某类生活沙场上撤退下来的败北者。
兆正觉得自己的心又在隐隐作痛了。他知道这痛源自于心的某个很深的角落。在那里,他始终朦朦胧胧地保存着一幅记忆场景:一个涂着金辉的黄昏,有街景,有树叶,有下垂的窗帘,还有润润湿湿的气息和那种薰薰然然的初夏的风。
不错,这种气候、气温以及气氛是很适合人们去干某件事的。只是这种事已不属于他,他似乎愈来愈远离人的某种功能而去。而这又是一种一旦失去便可能永远也别想再找回的功能;现在,他只能用一种很理智的,中性的、带点距离感的记忆来判断说:这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平等的享受权,无论富贵显赫卑微穷困,没有了它,人生的那盏灯便不再会有炯炯生辉的一刻。但他,却失去了。
这是兆正此刻的心情,也是他心作痛的第一层含意。除此之外,应该还有些其他的什么。因为说到底,他从来也没有真正确定那个幻影一般的黄昏是否真在他的生命中出现过?假如有一天,有人对他说,这只不过是你的一个幻觉罢了,他想,他会马上相信——他也愿意马上相信。还有那三个虚拟的人物,衬托在这片夕辉闪闪的金色背景上,其真实性仿佛也都成疑。他竭力地辨认着:一个是湛玉(因为从逻辑的推断上说来应该是她);一个是他自己(因为除了他,不可能再有第二个);还有一个,则无论他如何努力,他都无法看清楚那个人的面容以及五官,但兆正想:这是“他”。
兆正所说的“他”,就是我
我说:当年,能摆脱那种强大漩涡的向心力的与今天能跳出这种虚无潮流的是同一种人。这种人都是极少数,但这种人是成功者。因为历史需要的成功者永远也只是极少数。
兆正所说的“他”,就是我。
或者人,真有所谓命运层面之一说?不要说兆正,这么个才思与感情都如此敏感丰富的大
作家了,就连我,也在五十天命年过了之后常作类似的不着边际的联想,我是谁?他是谁?我会不会是那个命运层面上的他?而他,会不会又是这个命层上的我?
那湛玉呢?湛玉是一个实体与影子的分身,属两个不同的命运层面?是吗——是这样吗?
有时,我真也让自己的胡思乱想给搞糊涂了,我想过去看精神或心理科医生,觉得自己老欢喜钻某种思维的牛角尖会不会是一种病态?
但我却因此而写诗。我在经商之余写了大量很不错的诗。有时,诗潮一涨上来,整个人便生活在漫天缤纷的意象之中了,分不清了那条幻与真的界线。待到思绪纷纷沉淀下来时才发现,原来自己不还两脚站地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而那些来若烟去若风的意象都已凝结成为了几册搁放在了案头的,作者栏目里真真实实写着自己名字的诗集,心中感到既充实也惆怅;既欣喜又着色了些许无缘无故的失落与空虚感。
但人家说,这便是诗人的忧戚病了。这不是什么真病,反倒是,一旦再也找不回了这种病症的诗人才是个诗源告涸的普通人。对此看法,我始终有些疑疑惑惑。后来,我发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