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命时空-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试唬航运矫病
释义:然而作为万物主宰的天把智慧能力施行于那些不存在智慧才能的地方,并不是有期望于生命。最大的恩惠在于生存的过程中,进而伴随着个人的福气,并因此而创造生命,使生命存续下去。赋予生命以智慧,使人懂得貌、言、视、听、恩这些起码的事理,养成诸如忠、信、敬、刚、柔、积、固、贞、顺等等之类的道德品质;赋予生命以才能,使人获得诸如五福、六极之类的福、祸遭遇。上述东西在生命形成时均匀地赋予每一个生命,不在它们中间采取先后轻重的区别对待,所以说,这都是命运啊。
王夫之说:命运没有偏私,并不意味每个人的遭遇都是相同的
而二气之方锡,人之方受,以器为承而器有大小,以时为遇而时有盈虚。器有大小,犹疾雨、条风之或生或杀也;时有盈虚,犹旦日、夜露之或煗或清也。则受命之有余、不足存焉矣。有余(不足)之数,或在德。或在福,则抑以其器与其时。
释义:当阴阳二气相互交流变化,赐与大自然以生命时,当人接受这种赐予时,他是用其才能来承担这种赐予的,而才能又有大小之分,是以时间作为机运时遇的,而时间又有好坏之分。能力有大小,就像急速猛烈的雨、东北风等自然现象的产生或衰灭一样;时机有好坏,就像早晨的太阳、夜晚的露水或暖或凉一样。于是人之受命便有有余或不足的现象存在。有余或不足,或表现于德,或表现于福,均须视其才能和机遇而定。
王夫之说:德与福很难兼得
或胜于德而不胜于福,或胜于福而不生于德、犹蝉、鲔之于饮食也;有时俭于福而侈于德,犹西飙之稼不成穑,而寒暑之疾能失性也。如是者,有余不足,皆非人所能强。非人所能强,听命之自然,是以其所至者为所致。
释义:一个人也许在道德品行方面表现优秀,但却不一定会在福运方面也吉星高照,也许在福运上吉星高照但却不一定在道德品行上表现优秀,就像蝉虫、鲔鱼和饮食的关系一样;有时候道德品行少而福运横流,有时候福运少反而道德品行丰富,就像猛烈的东西使农作物没有收成,季节变化过快使事物失去其固有特点一样。像这些情形,有余或不足,都不是人所能争取的。不是人所能争取的,听从命运的本来安排,这就是以他所能达到的作为他能实现的目标。
王夫之说:凡人并非完全受制于命,圣人也并非完全不受制于命
以知命者以虚。虚者,此虚同于彼虚,故太空不可画以齐、楚。以能命者以实。实者,此实异于彼实,故种类不可杂以稻梁。惟其同,故一亦善,万亦一善,乍见之心,圣人之效也。而从同以致同,由野人而上,万不齐以至于圣人,可相因以日进,犹循虚以行,自齐至楚而无所碍。惟其异,故人差以位,位差以时,同事而殊功,同谋而殊败,而从异以致异。自舆台以上,万不齐以至于天子。各如量而不溢,犹敷种以生,为稻为梁而不可移。故虚者不足而非不足,天命之性也;“善恶三品”之说,不知其同而可极于上也。实者不足则不足矣,吉凶之命也;“圣人无命”之说,不知其异而或极于下也。
释义:因为懂得天命,所以表现为虚无状态。所谓虚无,就是此虚和彼虚没有差别,而是相同的,所以说齐国和楚国是无法在天空上划分出它们的界线的。因为胜任命运,所以表现为具体的实在。所谓实在,就是此实和彼实各不相同,所以在种类划分上稻和梁是不能混淆的,只因彼此相同,所以,一也是善,众多也是善,一眼就能看出这种道理的,那是极具智慧的圣人的才能。而追随同一性以达到相同,由一般的平常之人向上追求,由不完善而达不到圣人的程度,可以通过一天一天的不断修养和积累来达到,就像采虚而行,从齐国到楚国不会遇上任何障碍一样,只因为彼此不相同,所以人的处境各不相同,处境又因为时机不同而相异,同一事情功效不同,同样的谋划导致不同的结果。而追求相异以达到不同,从最低贱的处境往上追求,因不完美而达不到圣人地步,各人安于自己的处境而不过分满足,就像播种后,农作物生长的为稻为梁而不可改变一样。所以,虚无的东西的不充实并非真的是不充实,那是天赋予的本性;“善恶三品”的说法,是由于不懂得普通的东西也可以达到高级程度的道理。实在的东西不充足则是真正的不充足,这是好坏的命运造成的;“圣人无命”的说法,是不懂得与众不同的优秀之物也可能最终落到低贱地步的道理。
王夫之说:突然有惊人之举者,结局一定不好
骤为震世之行者,其善必不终。震世之善,骤为之而不疑,非其心之能然,闻人之言善者,亟 信之也。闻人之言善而信以为必行,则使闻人之言不善者,抑不审之於心而亟从之。闻人不善之言而信,则人之言善者,无不可疑也。交相疑信,而善者恒不敌不善者之巧给,奚望其善之能有终邪?
释义:突然做出震惊世人的行为的人,他的善行一定不会自始至终震惊世人的善行,突然做它而不怀疑,并不是他的意念造成这样的,只是他听到别人说的话,就认为是好的,就不假思索匆忙相信他而造成的。听到别人说好的就相信认为必须行动去实行它,那么,假如听到别人说的话是不好的,也会根本不加思考就会匆忙去实践它。听到别人说不好的话竟然相信,那么别人说好话,也就没有不可怀疑的了。彼此相互信或不信,而好的总是敌不过不好的东西之机巧,怎么能希望好的东西能自始至终呢?
王夫之说:天命无私心,也无须有私心
天之命,有理而无心者也,有人于此而寿矣,有人于此而夭矣。天何所须其人之久存而寿之?何所患其人之妨己而夭之?其或寿或夭不可知者,所谓命也。而非天必欲寿之,必欲夭之,屑屑然以至高大明之真宰与人争蟪蛄之春秋也。
释义:天命,是一种只存在规律性而不存在私心的东西。有人因此而长寿,有人因此而短命夭折。天为什么要让人活那么久,让他长寿呢?天为什么要担心人类会妨碍它而让人早死?那些要么长寿要么早死而又无法解释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命运。而不是天一定要使他长寿,一定要使他早死,天又何须以自己之至高大明的宇宙主宰身份和能力去同人类争夺那根本没多大价值也丝毫不足惜的时间!
王夫之说:命是理之流行
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寒而病,暑而病,饥而病,饱而病,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见为不可知,信为莫之致,而束手以待之,曰天之命也,是诚天命之也。理不可违,与天之杀相当,与天之生相背,自然其不可移矣,天何心哉?
释义:生有生的规律,死有死的规律,治理得好有治理得好的规律,动乱有动乱的规律,存在有存在的规律,灭亡有灭亡的规律。天,是一种规律;命,就是这种规律的演变通行。受冷而病,受酷热而病,因饥饿而病,因饱食终日而病,违反生存的规律性,程度轻的还只是得病而已,情况严重的可以致死,人们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其实都是咎由自取,而自己还被蒙弊着不知晓,看见某些现象不能理解,信以为它无法实现,从而不付诸任何努力,在那坐等。这叫天的必然性,这确实是天命,规律无法违抗,这与天的残败相适,与天的生机违背,这本来就是不可改变的规律性,天怎么会有理会知觉?
第五章 孔子论命
孔子(-551-479B。C。),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泗水县东南)人。曾为官中都宰及司寇,以教育及整理文化典籍为平生职事。创立以“仁“为中心的道德哲学体系。主要言行见于《论语》。《史记》卷四十七有传。思想上抬高道德的作用,认为当以“德”去处理一切关系,包括天人关系。命观上肯定“天命”的存在,但对“怪、力、乱、神”表示怀疑;其所谓“天命”,实亦包含“造命”之义于其中。
孔子说:人到五十岁才能真正懂得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读书;三十岁,有所成就;四时岁,遇事能明辨是非而不疑惑;五十岁,知道天所赋予人的命;六十岁,一听到别人的言语,就能判明真假;七十岁,便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至于离开法度了。”
孔子说:命不当死而死,可谓“不幸”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释义: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最爱好学习,他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可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过爱好学习的人。
孔子说:人无法抗拒死,这也是命
伯牛有疾,子问之,子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释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去探望他,从窗口拉住他的手,说:“要死了,这是命啊!这样的人却得了这样的病!这样的人却得了这样的病!”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释义:孔子说:“不知道天命,没有办法成为君子。不懂得礼节,没有办法立身于社会。听别人的话,不能够辨别是非,没有办法了解别人的善恶。
总结:通过圣贤对命运的阐述,相信大家已经得出了结论。命运虽然是人自己创造的,但并不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命中有为官发财的信息,在你的命运轨迹上就会出现这样的机会。天道绝对不会因为你有智慧,心地善良而送你官位或者财富。不然,那么多的聪明人怎么还会对命运感到失意呢?我们需要认识命运,掌握自己的生命价值,不要再脱离自己的命运轨迹,做到人人知命而为。不管是什么样的生命轨迹,我们都应该以乐观思想来面对,去积极地创造你的人生最大价值,但这又不是要你盲目地行动,而是乐天知命,顺天应人!
第二部分 怎样认识命理
第一章 认识命运的最佳途径
近年来学习研究易理者颇多,可是真正有所建树者甚少。为什么?一是从“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国学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丢弃了几千年来文化思想的优良传统,一谈《易经》,动不动就被戴上了迷信的帽子。作为一个中国人崇洋媚外,外国的垃圾文化都是好的,他宁可相信虚无飘渺的上帝,而对几千年的国学精粹进行抨击,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悲哀。甚至于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出名的目的,不惜大肆污蔑传统文化。试想,《易经》阐述的是不是真理,你首先要学习、研究、实证后,才能发言,否则你又有什么权利来评论呢?《易经》能作为中国文化思想中儒道两大家的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