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司徒山空传-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和尚告诉我们,如今这五百罗汉堂里,仅存有两百余尊罗汉。都是在1902年的时候重新摆放的,剩下的两百多尊,已经在之前的浩劫当中,抢的抢,毁的毁了。带着我们到了罗汉堂,按照弥宝方丈的吩咐,他就行礼对我们说,诸位施主请自便,如有老僧所能襄助之处,请随时吩咐边是。说完就离开了佛堂,顺手还关上了门,那语气虽然彬彬有礼。但也显得有些谦卑,这不免让我联想到,会不会这里的和尚也和长春观的道人一样,是害怕我们,于是才这样恭敬。
就连松子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竟然如此顺利。现存寺庙当中。唯一一个留存千年以上的,就只有佛堂正中央,那高达近三米的铜身罗汉了,所以不得不说,即便松子猜测到此地必然是线索所在之地,而我们真正能够寻找的线索。也仅仅只能在这尊铜身罗汉之上。
我仔细看了看这尊罗汉,具体是那一尊我说不上来,毕竟那些罗汉虽然造型各异,也名字都大不相同,可是我是一个道家人,对于这些是在有些无法区分,总感觉看上去都差不多的样子。它如果放在正殿之中,也许未必会显得如此巨大,但是正因为整个佛堂里剩下的都只是一尺多高的小罗汉像,才显得它的巨大无比。它整体看上去就是一个和尚的造型,穿着袈裟,大光头,而微微凸起的膝盖表明它正是一个坐姿。底座比较宽大而平整,大概是为了放置的方便,而佛身上大部分都是铜黄色,只有少许部分出现了斑驳的痕迹,就好像太久没有护理打磨,以至于有些发绿的感觉。
我在我能够走动的位置都仔细打量了一番这尊罗汉。其雕铸工艺的确不是现代的样子,而更好像佛法鼎盛时期唐朝和尚的标准造像,但是说它就是一个和尚的外形,也不尽然,因为大多数和尚都是微闭慈目,一副心如明镜,洞晓先机的样子,充满了智慧。可是眼前这尊罗汉却怒目圆睁,甚至扬着眉毛,看上去目光如炬,甚至有些凶神恶煞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所谓佛家的威严,倘若我是个幺毛小鬼的话。见到这个罗汉,只怕是也会吓得屁滚尿流。可是遗憾的是,在我尽可能地观察之后,却没有发现罗汉的身上有任何异常,也许是背后和底部我们还看不到的原因,起码目前来看。这就是一尊寻常的铜像,不寻常之处,只不过是因为它传承了千年罢了。
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松子突然在罗汉跟前深深一鞠,然后说了句“阿弥陀佛,得罪得罪。”我正在纳闷这家伙怎么好好一个道士却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他竟然一下子将身子跨上了摆放供果香烛的案台,然后直接朝着罗汉身后我们原本看不见的地方走了过去。
这一下让我和秦不空都有些吃惊,秦不空自然不必说,本身有佛家的师承,干这种事,几乎无异于欺师灭祖。而我虽然不信佛,但是一向也是相当敬重的,这种僭越的事,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的话,我也不会做。于是当松子这么做的时候,我虽然没有批评指责,却也没有加以阻拦。
我和秦不空就这么默默待在跟前,直到松子说了一声,你们快来看,这罗汉身子背后好像有字。秦不空站着不动,而是对我使了个眼色,那意思似乎是在说,臭小子。你去看看吧。于是没有办法,我也在心里默念了一句阿弥陀佛,莫怪莫怪之后,就跳上了案台,朝着松子走了过去。
只见松子蹲在罗汉的屁股后面,环境比较昏暗。他已经点亮了手里的手电筒。光柱照射的地方,看上去相对较新,似乎并不是一个常常会被人触碰到的地方,所以才相对光洁,氧化的程度也更加轻微一些。我蹲下身子凑上去看,若非松子的提醒,我极有可能错过这几个字,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且多年来都一直暴露在空气当中,字迹已经非常模糊了,于是我伸手去摸,才能够微微在光滑整洁的铜身上,摸到一些雕刻的感觉。
这排字是从上到下,我摸了很久才渐渐拼凑成八个字:“玄武在侧,翩翩二仙。”
在佛家的罗汉身上刻下“玄武在侧”四个字,显然不合常理。因为这玄武更广泛地在道家当中存在,由此松子更加笃定当初捐赠这尊铜像的人,一定是一个道人。否则断然不会这么无厘头地使用道家四象中的其中一个。也许是因为铜器的耐久性极好,这么多年字迹虽然模糊但是依旧存在。而那“翩翩二仙”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却一时想不明白。
四周围再摸了一阵,发现也没有其他的字迹,于是心想着大概是我们能够找到的唯一线索,但是却在此刻显得丝毫没有意义,就算是松子,也是一筹莫展地皱着眉头。
于是我提议咱们出去告诉秦不空,看看他能不能想到什么。松子点点头,一边跟着我绕出去,一边说道,如果这身上再没有别的字迹的话,会不会再底座上?我说就算是有。咱们怎么才能看到?难道说还能把这罗汉身子给推倒吗?
松子摇头不语,显然这绝非最好的办法。说话间我们已经回到了秦不空的身边,接着我就将我们的发现告诉了秦不空,请他分析这八个字。
第一百零二章。罗汉底座
秦不空想了想说,这玄武在侧倒是容易理解,直观地说,应该是在指靠近玄武位或者玄武就在旁边的意思。只是这“翩翩二仙”实在是猜不透指的是什么,如果说是神仙的话,那道教的神仙可就多不胜数了。
二仙,二仙难道是在说和合二仙?秦不空自言自语道。接着他很快就推翻了自己的猜测,对我们说道,如果是和合二仙的话,首先跟咱们要闯的“魉”并无关联,其次就算真的是指它们,也不该留字在罗汉身上呀,也该是月老才对呀。
苦思良久后,秦不空依旧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甚至连猜测的大致方向都没有。于是我们三个人似乎陷入了一场困局当中。这时候我提议道,要不然咱们先想想办法,看看这罗汉底座上是否会有别的字迹,假如真有的话,那么也许就可以和这八个字连成一句更加通顺的话了。
松子再次爬到罗汉的身边,然后伸手在铜身上拍了几下,放出当当当沉闷的声音。接着他又在靠近底座的地方这样拍打了几次,声音虽然都差不多,但是很明显要比先前弱了很多,不再是那种浑厚的声音,失去了回声,感觉里头甚至是实心的。
可是这罗汉坐像是一个脚宽头窄的样子,即便是浇铸实心的铜像,也么理由在最宽的地方啊,那不等于是浪费材料吗?正当我不解的时候,松子对我说,我觉得这底座里有东西,这声音听上去好像是在底座上填充了什么重物一般。
我说这也有可能啊,如果说罗汉是一个纯粹空心的话,那它的重量虽重,但不至于到千年来都无法被人搬走的地步。这底座里就算有实心的铜,也是为了让这个坐像更加稳固,这是不倒翁远离,懂吗?
我仗着当初在山村里跟孟冬雪学的那一点皮毛的物理知识,在松子面前显摆着。松子没有搭理我,而是再度跳了下来,然后弯下身子,钻到了案台底下。
佛堂里用来摆放神像佛像的底座,自古以来为了达到防潮防锈的目的,一般都会选择质地更加柔和的木料来做架子,而并非会选择铁架子。所以我猜测松子是此举是想要钻进去看看底座上有没有别的字迹。可是很快他就钻了出来,说在木架子和罗汉之间,还隔了一层木板,似乎是用来分散重量的。我问他木板有多厚,咱们能够锯开它吗?松子说目测不出来,但是敲击的声音来听加上这铜像原本的大小来看的话,似乎也有半寸左右的厚度。
这就意味着,我们如果要看到铜身罗汉的底座,必须要想办法弄走那块木板才行。虽然我们有弥宝方丈的介绍信,但是就这么去改变佛像的基座,一是有些大不敬,二是有些唐突了。于是我们三人一合计,还是打算先跟寺庙里报备一声,经过人家同意之后再动手。就算是对方不答应,我们也可以再去拜访一下弥宝方丈,请他帮忙。
听闻我们要取走底座上的木板,老和尚很是迟疑,他反复在跟我们强调说这尊佛像从1902年重建之后,就再也没有挪动过,如果我们这么做的话,会不会被罗汉怪罪之类的。秦不空这时候却对老和尚说,就算是怪罪,也怪罪在我们头上,这底下我们如果不检查的话,等于是无功而返了。我说老和尚,你看着我的眼睛,你告诉我,我看起来像那个无功而返的人吗?
气氛一下子就尴尬了,秦不空先前还彬彬有礼的,这会儿竟然又开始耍流氓了。他这句带着威胁的话,让老和尚语塞了很久,大概这老和尚从出家到现在,也没有遇到过有谁要拆佛像底座的。于是他说,那请各位在调查完成之后,给我们恢复原样即可,但愿你们找到想找的东西,阿弥陀佛,佛祖也不要怪罪。
出家人的迂腐,一直是我不怎么懂的。但是听对方答应了,我也就懒得去计较那么多。虽然我不像秦不空那样动不动就威胁别人,不过秦不空也的确用自己的粗暴无礼,让这些事变得简单了许多。
木匠的工具,庙里面都有现成的,也就省去了我们出去买的时间。我钻到铜像底座下查看了一番,发现那块木板是直接安放在田字形的木架之上,我伸手敲击了一下,木板的另一侧也是直接贴合在铜像的底座上的,因为我敲击的时候,发现并没有什么空隙。算准了位置,我和松子就花了很多时间,连凿带锯,在底座的木板上挖出了一个大洞来。我们动作很小心,一是不要伤害到罗汉铜身,二要掌握好这期间的力量平衡,以免用力过猛,导致沉重的铜像压断木架子,从而把我们砸死在案台底下。
当裸露出铜像的底座之后,也许是没有直接暴露在空气当中的缘故,底座看上去除了有些铜器经历年代的久远的感觉之外,保存得还算非常新。而果然如松子和秦不空所料,在底座上,的确还刻着八个字:“北冥神宿,锁江而立”。
所谓的北冥神宿,其实依旧是在说玄武。毕竟在道教神话当中,玄武和四象中的其他三个不同,它单独地象征了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所以此处的北冥神宿,其实指代的应该就是玄武而已。只是这锁江而立,我就不懂到底是什么意思了。而且我们并不知道这前后总共找到的十六个字,究竟应该是什么顺序,所以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
这八个字的排列方式,字体大都和我们在铜像身后找到的字是差不多的,所以两者之间应当是有必然关联的。而让我注意到的是,这底座上有一个差不多一平大小的方块状的焊接口,按理说如果这个东西存在了千年以上的话,在那个时候其实是还没有焊接技术的。仔细一看,发现那是在底座封口的时候,被高温加热后用铁锤敲击合缝的痕迹,在边缘处甚至还有一些破损。
通常情况来说,如果要在铜像的底座封口,那么这个口子应该是越小越好,这样才能够让它平放之后显得更加稳固,但是眼前的这个封口处,四四方方的,面积却不容纳一个成年人进出,只要稍微挤挤身子就能够钻进去,难道说是当初捐赠铜像的人,为了给铜像开光填脏的时候特别开的口子吗?很快我推翻了自己的想法,因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