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生活面面观-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这就安置去。你且放心在我这里住一晚。”陆三婶看看另外两个小的紧紧靠在文箐身边打着瞌睡,想来是今日里受惊过大,且又跑了这许多的路,必是累着了。
于是那晚,文箐开始还是睡不着,最后居然睡死过去了。次日还是陆三婶过来叫醒。“可见这好久没睡个好觉了。能睡好便是心安了。”
“是。以前就不敢睡实了,都是半睡半醒。我连自己到底出来多少天了都不清楚。”文箐想想过的不知今夕何夕的日子,梦里都是惊魂而起。
“可怜的小娘子。这下不用数日子了。快起来填点肚子,便是马车快的话,据说也要大半个上午不止。”陆三婶叹口气,真是可怜的娃。
于是就着灯光,仍然同昨晚一样张罗了四个菜,吃了一些饭,真正的农家饭菜。想来他们平时也不会这么吃的。普通乡下人家,这样已经算是富足了。
“三婶,这里去江陵县可要多少银钱?”文箐边吃边问。
“这个我也说不上来。想来也没多少,十来文铜钱便足了。”陆三婶也没去过县里,想想自己行过的路,到过的地方,居然还不如一个小女娃,将来她大了,只怕见识比自己这村里所有的人都要更多。她在这村里,便如村里飞进金凤凰一般。自己家哪里能容得下这样的人物?心底不免又有些失意。
“哦。那这两天的饭钱,我也只能涎着脸了……”文箐很不好意思地张了口。
“你可休得再和我这般客气,乡下里,遇到情热,就是吃几天又算什么?何况你人小,又能吃几口?就是一顿饭,都不到几文钱。我都老脸要红了,日后可不好出去见人了。”陆三婶佯怒状。怎么富贵人家的女儿,都会这样客套,自己可有点儿受不了。
“三婶,是我错了。可别生气,我不会说话,我这也是第一次出门,从来不晓得要如何是好。就是母亲教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三婶一家于我有救命之恩德,所以哪里能报得了。”文箐忙婉言补救,自己是带了500年后的市侩,在这个淳朴的乡下,显得十分突兀,格格不入。
“救命之恩可不敢当,也只是帮一个小忙,不值一提。”陆三婶还真有点生气,觉得自己家与周小娘家可能真的相差的不是一般二般,这距离实在太大了。
“三婶,我错了。”文箐忙乖乖地认错。
“你这孩子,要是我生的,我该多满意啊。不过我生出来的,也教不好。真是越看越喜欢了。以后不能来,偶尔记得,就写几个字来,你陆持哥倒还认得字的,便知你心意了。可千万不要客气来客气去。”陆三婶把行李包裹好,拉了文箐的手,很是不舍。
“是。”文箐抬头认真看着眼前这个三十多岁的妇女,打扮不如周夫人,皮肤也略显粗糙,经过这盛夏的太阳暴晒,有一种健康的自然美,身子更是比周夫人徐姨娘壮实不少。
“好了,你三叔在催了。衣服各备了一套,吃的也备了些,你三叔帮你拿着。路上有你三叔在,尽管安心睡觉。三婶就不多说了。”陆三婶被她这么一看,反而不好意思了。
“时辰不早了,人家马车都等了好长时间了,你个婆娘,办事麻利点。”陆三叔在门外喊了声。
“来了来了,别催了。你倒是一路上都能见着,只催我,不知我多肉疼。就遇到一个有眼缘的小娘子,还是远路的。”陆三婶牵了文箐,二人带着文简柱子往外走。
到了院子里,天空上星星在亮着,村里的鸡却开始打鸣起来。
文箐拉了文简、柱子对着陆三叔,三婶就磕头。这动作突然,谁也没想到。“三叔三婶,你们就受了吧。不磕,我心里了好过。我那时是怕死了,就是只惊弓之鸟,得三婶援手,真是胜似救命之恩。”
“这孩子,快别这样了。你这样子,三叔三婶何德何能,以后可不要对人这么跪拜了,吓煞人了。”陆三婶被她这一跪,吓一大跳,忙过来拉了三个小孩起来。
“好了,好了,车夫等急了。”陆三叔急脾气一个。
三婶带着儿女将他们都送出门来,文箐道:“姐姐,日后我必来看你。”让文简也道了别,说,“后会有期。”
陆婉在一边低声嘱道:“妹妹,只需安心回家,安慰伯父伯母。”
文箐点点头,头低下去,泪一点点滴下来。
陆三叔与陆二郎最后上了马车,道:“小娘子可得坐稳了。乡下路可不平整得很。”
“谢三叔提醒。陆二哥也去啊。”
陆二郎微微笑,点点头,脸上有抹红,也不多话。
原来陆三婶是晚上听得四叔说他都没去县里,自家的孩子总不能也同四叔一般,更何况过几年想着二郎是要去县考的,再加之到文箐这么小年纪,却到过北京,成都,归州,江陵。有这样的对比,陆二郎一说要跟着去县里,这边陆三婶便准了,还说服了三叔。
当然,这些文箐并不知情。她当时就想着公堂上会有什么事发生呢?自己会否尽快平安至归州?
第三十七章 宝钞一说
马车果然快,还未到中午,便到了县城。
县城和归州的那个地方比起来,首先是地方大,人多,于是热闹也多了。
马车停下来的时候,文箐发现是一个小饭馆,当然,明代这里叫“店”或“栈”,看的旁边有个布制的东东想来就是招牌,其实,这个叫“招幌”,她傻头傻脑的当时还不知道,就只认得上面写的“刘记锅块”。
文箐坐马车颠得有些难受,下来的时候腿发软,陆三叔扶她一落地,她差点儿软倒在地上。
陆二郎见她脸色发白,想来是不舒服,见她要倒,忙伸手一扶。文箐冲陆二郎一笑以示感激,结果这小伙子居然脸红了。待她站好,二郎又退到一边,去牵文箐与柱子,那两个小的倒是没啥不舒服的感觉。
陆三叔看了看店里倒是有位置,对文箐笑道:“咱先吃了,再去县衙门口与我大哥会合。”招呼了车把式一起进去。
吃的是这里的有名小吃——“纸面锅块”,形似韭菜合子,色泽金黄。
文箐想着好久没吃奶奶做的合子了,如今见着这个,马上就咬了一口,味道酥香,且有嚼劲,同合子可不一样。这一吃,立马就吃出精神来了。
陆三叔见她喜欢,又让店家多上了几个,给车把式要了斤酒。加陆二郎,四个小孩,倒是吃得欢。
快吃完的时候,找店家算帐。店家道:“二十七文钱。”
文箐递了银锞子,店家见得银子,双眼立马一亮,见四下并无人看着自己,马上就伸手拿了过去,低声道:“小娘子,我算你42贯钞如何?”
只是文箐这一动,就被陆三叔发现了。刚才还以为她要到旁边去小解,却见她拿了一个物事给店家,忙走了过来,低声叱道:“麻烦店家拿出来!”
店家见这么高壮的一汉子立在这边,虽然自己是地主,这人要是告官,自己便逃不了干系。倒是想要这银两,很是舍不得,掏了出来在手里却也不伸过来,道:“这个就是五钱银罢了。要不我再加点,45贯钞。”
“店家,你这生意做得倒是精。我给你铜钱。”陆三叔也不多废话,直接就取了钱袋排出铜钱来。文箐在柜台下面偷偷地拽了两下三叔的衣襟。陆三叔回头见她一脸恳求相,低下身子道:“小娘子,这是哪里来的?”
“我从归州随身带的,藏起来了,赖二他们没搜到。三叔,便让店家帮我换了银子吧,我要换成钞。”文箐眼神很是坚决地道。
陆三叔立起身来,很是认真地看了她几眼,沉吟了一下,对店家道:“便是要换,店家也太欺负垂髫孩童了。”伸手便要拿回店家手里的银锞子。
“那,45贯500文钞。兄弟也知现下禁银。”店家抬起头来凝视着陆三叔。
“不成。”陆三叔斩钉截铁地道。
“最多46贯。”店家一副咬碎后槽牙似的道。
“48贯500文。这饭钱我来付,二十七文铜钱你收好!”陆三叔坚持道。
店家犹豫了一下。文箐看他们这来往讨价还价,想自己以前从来不看价格买东西,日后可得注意了。可是也不想要陆三叔掏钱,于是道:“那饭钱都算这银子里,店家便付46贯钞好了”。
店家想了一下,伸出手欲递过银子来,又犹豫,最后收回手道:“成!小娘子比你叔精,算了,我要这银子也是送礼,如今倒是我亏了。”
陆三叔点点头,见店家在数宝钞,便退后,找小二要了一张纸,打包剩余的。
文箐听得,这不就相当于一两银子近100贯钞嘛。接过店家递过来的钞——就是她曾经以为的“银票”,很是认真的数啊,一共45张一贯的,再加两张500文的。拿在手上,倒是真多。
文箐想自己六个人,吃这么多,才二十七文铜钱,而且还是酒与牛肉贵,近二十文。吃一顿,真是便宜啊。
那边二郎早带着两个小的也跟了过来,看得目瞪口呆。文箐却在此时沉迷在宝钞中。
话说这大明朝的纸币,原来最大额的就是一贯。
而这一贯钞纸,大小呢是长一尺,宽六寸。换成21世纪的常用单位是长32CM左右,宽20CM,要粗略地看,就是一张A4纸大小。这纸上周遭印为龙文花,上面写有“大明通行宝钞”6字,其内侧上角两边又有篆文8字,“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间就是标的钱贯数如“一贯”,画了十串铜钱样,即为壹贯。其下面又刻有几行字,为“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列具日期为“洪武年月日”。
至于500文的钞纸,同一贯类似,花纹变了,为:凤纹与缠枝花卉,尺寸略缩了点儿。
文箐看得正入迷,陆三叔过来道:“财不外露,快快收好了。”
文箐吓一跳,忙塞给陆三叔。陆三叔道:“你且先收好了。待看到有要买的土仪,到时再买。”
文箐摇摇头道:“还是三叔帮我收好吧。”
陆三叔想了想,接过去,将两张500文的递还她:“其他的我给你收好。这个拿好了,用完了再找我。街上人多,别走丢了。”
文箐接过来,点点头。一脸好奇地问:“三叔,这钞怎么同纸不一样,是用什么纸制的啊?”
陆三叔摸摸头,有点茫然,他也不清楚。陆二郎在一旁听得,道:“便是用桑穰为原材料制成,也是纸,只不过呈青色。”
文箐没想到他还知道这个,马上就又问了一句:“刚才我怎么发现那一贯里有一张很旧的印的是‘中书省’,其他的可都是‘户部’。那张可是有问题?”
陆三叔惊讶道:“我说你刚才看得那般仔细,原来还真是看这个。你以前没注意?”
“啊?我以前没摸过这些钞,都是母亲她们管着。”文箐吐了吐舌头,脸热了。心里发虚啊,一直以为在明代用银子与铜钱,没听过“宝钞”一说。想来船债那次说的“贯”原来就是这个的单位,且上次只见陈嫂递给驿丞一迭,以为是银票,没想到是纸币,哦,宝钞。
“‘中书省’的那个是高祖时制的,由中书省负责,后来都改为户部了。”陆二郎好似漫不经心地在旁道。
陆三叔听得,对自家的孩子居然知道这个,很是惊奇,于是看了一眼儿子道,“你又是从哪里知道的?可别是道听途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