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韩少功文集 作者:韩少功-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后人看来,马文杰在国民党大失败的年头,居然靠上了国民党,是做了一件十分愚蠢的事。对此,光复向我反复解释,他一本来是要投靠共产党的,阴差阳错才投错了门。他爹当兵吃粮在外面混过几年,模模糊糊知道一点共产党的事,听说共产党杀富济贫,能征善战,没有什么踢感、他被省军通急了的时候,派他的结拜兄弟王老么去找共产党。王有一个姐夫在浏阳当木匠,跟共产党走得很熟。但事情偏偏不巧,王老幺刚刚上路就碰了鬼,背上发了个大疖于,贴上草药,痛得在客栈里多睡了两天。等他赶到浏阳时,姐夫刚刚去了江西。
“两天,就是两天!王老么当时要是没生疖子,接了令箭流逝就去,我爹不也成了共产党?”
光复喝下一口酒,瞪大眼睛对我这样说。
光复当然有理由痛惜。正是那短短的两天,改变了马文杰以及手下一百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他光复的命运。三老么没找到共产党,后来在岳阳经一十戏班老板介绍,见了国民党系军阀的一个副官上系军阀招安马文杰,一切安排就是从那次见面开始。
这已经到了一九四八年的年底,正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上开始全面溃败的时候———只是乡下人在冷寂的冬季里,不知道这一点。我猜想,也许B系军阀当时心知大势已去,四处招安四处发枪,只是想给即将南下的共军增加一点骚扰和破坏。
或者,就像后来一些历史资料上披露的那样,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军属国民党H系,与B系有限,双方明争暗斗摩擦不断。B系企图在H系的地盘上网罗散匪,扩充自己的势力,牵制H系。不管怎么样,B系的招安和慷慨支援使马疤子这个乡下人喜出望外,欣然接受了对方给他的一纸委任状,还有八十条枪,以及罗水两岸一时的平安。他完全不知道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之争,也不知道B系长官的真实用心(我们现在也不一定完全知道),还以为只要穿制服的就是官军,都被他打怕了,不得不向他求和。
他和手下人喝酒庆祝的时候,不知道他走出的这一步,正在把自己引人地狱。
一九四八年在罗江干枯而暴露的沙洲上流逝而去,把一场历史上巨大的变化悄悄推移南方。但对于马痞子及其手下人来说,他们山窝子里的一九四八年与国民党B系或H系军阀们公文包里的一九四八年不是一回事。这正像几年之后,红色的县武装大队用机关枪对马疤子手下数十名“暴动未遂犯”进行突然袭击的时候,他们记忆中革命胜利排山倒海的一九四八年,与马疤子山窝子里的一九四八年同样不是一回事。
这是一种时间的错接。
马疤子(续)
一个雨夜,解放军的先遣人员凑在油灯前与马文杰县长接头,向他介绍了全国形势和共产党的政策,动员他投诚起义。马表示同意,并且同意出任“规劝会”的副主任,开展对敌伪军政人员和各路杆子的劝降工作。
马疤子当了几个月县长,没坐过衙门,也不知衙门在哪里。
没拿过薪水,也不知应该到哪里去拿薪水。他还是喜欢穿草鞋,粗通文墨但不大乐意写信,派人去给各路杯子传话,都是让他们持一块竹令箭,上面按有他的三个血红指印作为证明。他的指印杆子们一般都认得,都服。指印到了哪里,一般来说都能缴下枪来。白泥弓的白马团一次就交出大刀三十多把,叮叮当当挑到县城。
马文杰只是没有料到,被他劝降的白马团龙头大哥,两个月后还是进了班房,而且上了大镣。
他大为吃惊,找到县武装大队结结巴巴地查问。在对方出示的一桩桩审案铁证面前,才无话可说。他发现白马团居然是假投诚,暗藏枪枝弹药并且准备逃窜。被他劝降的另一个许某,则有重大血债,称霸乡里;奸污民女无数……最后,他自己的参谋长,也被新政权查出来是个国民党打进来的军统特务,有暗中控制马的任务,还有什么密杀计划。这样的人还能任其逍遥法外随便放过?
马一脑门子冷汗,只能连连表示抓得好。街上贴出了很多坚决镇压反革命的标语。据说四乡农民在往县城送草绳,是准备用来捆人的。据说县狱里天天有人被拉出去枪毙,有的大号子关几十个人,竟然一夜之间就空了,不知是转到了别处还是杀了。真真假假的传闻最后指向了马文杰本人,说他那个“规劝会”是个假投诚的窝子,他是“规劝犯”的总头子。他等着上面派人来抓,等了几天没有动静,相反,上面还是照常请他去开这个那个会,派人给他送来了解放军的草黄色制服。他穿着这套衣走到街上,认识他的人见到他都神色紧张,老远就往路边躲闪。
这是一个不大说得清楚的结局,因为当事人太少,因为当事人不太愿意说,更因为当事人好不容易说出来的话也疑点颇多,说法各各不一。有人说,马疤子的老对头彭叫驴子也投诚了,当的官比马疤子的官大。姓彭的要在新政权面前表忠,多多揭发人家是假投诚。就是最好的办法。还有人说,国民党的B系和H系从来互不相容,以前日本鬼子在的时候,他们借日当然,也有人说事情不完全是这样。他们认为很多杆子投诚本来就是半心半意,马疤子本人也匪性难改,几次暗中准备反水,准备暴动,罪大恶极。只是他后来既然已经死了,政府也就既往不咎。
我没法辨别这些解释的真假,只得绕开它们,仅仅交代一下结局本身。我甚至不一定能把结局本身说清楚,只能尽力而为地把零散材料作一些拼接。大约是两个月后的一天,马文杰从专署开会回来,还没有走进屋,就听见里面哭闹成一团。推开门,看见七八双女人泪光晶莹的眼睛齐刷刷投向他,嘴巴张得老大,哭声嘎然而止。但只停了片刻,嚎啕又猛烈爆发。旁边几个娃崽,也跟着哇哇地哭烂了脸。
他大为惊讶。
马主任!马县长!师长!三爷!他二叔!……女人叫出各种称呼,纷纷抢上前来叩头,砸出蹦蹦蹦的巨响。
“不能活了呀!”
“你给我们指条活路呀!”
“你体还我的天宝呀!”
“我们都是听了你的嘴湾才投降的呀!你要作主呀!”
“他爹说走就走,甩下这一家七八个都要吃要喝我怎么办哇!”有一个婆娘冲上来抓住他的胸襟,劈面一耳光,疯了似的大喊:“吃了你的呵。你还人来!还人来呵——”待马文杰的婆娘上前来劝开疯婆,马的衣襟已经撕破,手上已经被对方抓出了两道血痕。
马慢慢才听明白。在他去上面开会的这一阵,县里发生了“规劝犯”的暴动,先是杀了抱落乡的三个工作队员,又计划更大的暴动,不料密信被政府劫获,政府只得先下手为强,把暴动头子从快处决——其中就有这些女人们的丈夫。她们见丈夫被叫去开会,好几天没有回来。最后,政府通知她们去一个叫荆街的地方领取遗物,事情就这么简单。
马文杰听着听着,出了一身冷汗,背着手在屋里走来走去,抬头望天,眼泪还是一涌而下。他朝满屋的女人—一抱拳,“兄弟对不起你们,兄弟对不起你们。”
他一边哭一边急急地打开箱笼,把所有的光洋找出来,总共才五十多块,往来人的手里塞去。他的婆娘也擦着眼睛,把私房钱拿出来,也就是马文杰平时随处丢在床枕边、桌上、抽屉中、马房或茅房里的散钱。他习惯了把钱随手乱丢,幸亏婆娘跟在他屁股后头—一收捡。两口子好容易才把哭哭泣泣的来客送回去。
马文杰—夜未合眼,第二天起床,看见门口的公鸡拉长了颈根,却没有声音,不觉有点奇怪。自己无意中拍了一下桌子,发现还是没有声音,就更奇怪了。他借住在一个旧道观里,堂前有一口古钟。他走到钟前,试着敲了敲钟,发现还是没有声音,不免有些着急。抡着钟锤使劲地敲,一直敲到附近的人都跑来了,齐刷刷向他瞪大惊恐的眼睛。他这才明白,不是钟没有声音,而是自己聋了。他放下钟锤,没有说什么。
喝了一碗婆娘煮好的粥,他叹了口气,准备去着郎中,刚走出巷口,碰到正街上人流拥挤,又是进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示威游行,为抱落乡的三位革命烈土举行追悼会。武装的民兵和小学生高呼口号往县狱那边而去。他不知道人们张开大嘴,在喊着些什么。他停步了,扶着墙慢慢折回家里来。
从他家走到巷子口,是五十一步,从巷子口走回来,不多不少还是五十一步,刚好是他的岁数。“如何刚好是五十一步?”他有点吃惊。婆娘给他一把伞,催他去看郎中。“你说,如何刚好是五十一步?”婆娘说了一句什么,他没有听见。
“你说什么?”婆娘的嘴还是无声地有开有合。他再一次记起了自己聋子的身分,不再问话,只是摇摇头,“奇怪。奇怪。”
下午,一个做郎中的朋友来,来看看他的耳疾。他向来客讨点烟土。朋友比划着问他,你天天打蘸练功,不是不沾烟的么?他拍拍自己的额头,意思是自己受了点凉,寒重,要点烟来驱寒解表。朋友便给了他一包。
这一天夜里有雨。他打完最后一次蘸,吞烟土自杀。他换上了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刮了胡子,连指甲都细细地剪过。
照一般人说来,他没有必要死。他没有什么不安全。尽管有些罪行也牵连到他——比如决定投靠国民党,比如他的手下杀了几个打起发的老百姓,但他毕竟是一个头面人物,他的规劝令箭毕竟为新政权立下过大功。何况他与某位共产党大首长是学木匠时的师兄弟,他保护过那位大首长的家人,接济过米粮。就在他自杀后的第二天,一位科长专程从省里赶来,送来了那位大首长的亲笔信。信的最后,大首长约请他方便的时候到京城作客叙旧。
他已经睡在裹尸的草席里,来不及看这封信了。县政府向专署和省里作了请示以后,给他买了一口棺木,一对白烛和一挂鞭炮。
荆界瓜
说起荆街,很多马桥人不知道,马桥附近的很多人也不知道——尤其是年轻的后生们。
荆街已经消失多年了。从县城出东门三华里路再渡罗水,见一片平畴,种棉花或红薯,靠北的一面地势略略升高,上面有一些乱石荒草,还搭了一两个守夜人的草棚子。再靠近看,很可能看到深草里的牛粪或者野鸡窝,或者一只破草鞋。这就是荆街,现在人们写成荆界、井界,或者荆界围子。后生们很难知道这里原来居然也是“街”,居然有百多户人家的热热闹闹,有远近闻名的一大赫然孔庙。
荆街成了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名字,已经荒芜。
荆街只是在关于马文杰的故事里才得以沿用,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地名。即使如此,它也不过是在一部分人那里,将不可避免的荒芜向后推延几十年而已。当年的“规劝犯”暴动一案,就是发生在这里。五十多个“规劝会”的投诚杆匪头目,在集中学习的最后阶段,奉命参加劳动,挖一口水塘。他们挖的挖,担的担,大汗淋漓忙了三天,刚刚把水塘挖出个样子,隐在屋顶上的机枪突然哈哈哈地响了——一种乍听起来十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