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匈奴皇帝-第1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304章 郗虑

    回宫路上,刘渊回忆起方才那干世家们的反应,嘴角露出了淡淡的笑容。一岁的时间,总算有所突破,将这些人圈养在长安城内,不臣服者自无薪俸,又无产出。

    高门大户,家有余资,尚能支持,亦遣散了不少奴仆,养不起那诸多人。至于那些位卑者,早受不了向刘夏降服了,不论是否心悦臣服,为夏官,至少能缓解挨饿受冻之苦。有时候,活着却饿着肚子,比起死亡一了百了更加难熬。

    王驾往宫城方向缓缓行去,车驾之上,钟繇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被刘渊叫上车驾,心里不住地寻思,这胡王有何意图。

    钟繇之名,刘渊是早有耳闻的,曹魏名臣,书法大家,三公之才。这个时期的钟繇还不算太出彩,但一身的儒严气质,令人心折,不敢小觑。

    “这些时日以来,元常先生于石渠阁中替孤修补典籍,颇有成效。如今西边有事,冯翊、扶风皆需要有才之士治理,不知先生可愿出镇一方,为冯翊郡守?”刘渊顿了许久,方缓缓道。

    钟繇有些惊讶地望了望刘渊,见其眼神古井无波,抚须问道:“冯翊重郡,夏王信得过在下?”

    钟繇一发问,刘渊沉默了,说相信只怕他自己都不信,洒然一笑:“总要迈出这一步的,如先生这般大才,孤总不致于一直囚于长安,那太过浪费了。至于先生值不值得孤信任,权且看他日之表现了!”

    “收拾收拾,与家小告别,元常明日便上任去吧!”刘渊吩咐道,想了想,补充道:“孤派侍卫甲士五十,供元常使唤,以护安全!”

    钟繇观刘渊表情淡然,心中权衡片刻,拱手道:“在下,便走一遭。”

    “如此,甚好!”

    对钟繇的任用,算是刘渊入长安之后比较大胆的一次尝试了。长安城中,人才数量实在不少,若真能尽数为刘渊所用,那胡夏对关中的统治将迅速上一个台阶。

    但是过了这么久,除了寥寥一些机灵人得到刘渊信任而重用之外,其余人刘渊都是既用且防。如杨彪这等世家望族,更是仅挂虚职。

    而如今,随着双方不断试探着接触,世家态度不断软化,如韦氏这般直接举族臣服的也不少。刘渊的戒心也稍去,那么多人才,也是要任用了方能体现出其价值。

    思来想去,刘渊选中了钟繇,令其出任冯翊太守。那里,这一年来屡生动乱,乱军、山匪横行,还有几次起义的“义军”,如今方被秃瑰来领军血腥镇压结束。用钟繇,正可看看效果。

    ……

    靠近长安县衙,刘渊下了车驾,欲往衙中一探。长安不可能一直处于军管之中,局势稍安,刘渊便以郗虑为长安令,主政长安县。

    这郗虑倒是一个妙人,不顾非议,主动投效刘渊。是野心不小的人,想要往上爬的心思从不遮掩,还是个实干家。出任长安令,便迅速将几乎瘫痪的长安县衙机构运转起来。

    刘渊止住欲通报的衙役,亲自步上衙堂。长安县衙,内里很宽敞,布置十分大气。宽大案上,郗虑正埋头于案牍之间,看起来颇为认真。堂上候着好些属吏,等着其吩咐。

    “长门亭械斗之事,就按手书办理,凡参与之人,尽数押往采石场,服役三年!”头也不抬,手下一属吏迅速接过,转身朝外奔去。见着了刘渊,心头还纳罕,此何人,怎如此肆无忌惮行走于县衙之中。

    一直到刘渊步至大堂上,动静大了,郗虑方有所觉。抬眼望着刘渊,惊色上脸,赶紧放笔起身参拜。

    “免了!”刘渊被迎上座,端详毕恭毕敬的郗虑一会儿,呵呵笑道:“你这长安令干得不错,孤于宫中,都闻汝之名声!长安最近环境愈见好转,秩序恢复,多奈汝之辛劳!”

    “大王过奖了,这些都是臣份内之事!”得到刘渊夸奖,郗虑可不得意,很是谦虚答道。

    望向缩着头,惴惴地站在侧边的属下们,一摆手便道:“你们下去吧,各行其事!”

    一干人等,这才松了口气,小心翼翼退去。

    “大王国事繁忙,怎有闲心,到臣这衙门?”郗虑看着刘渊,试探问道。

    刘渊淡淡笑道:“皇甫义真病亡,孤上门吊唁,经过此地,便来看看。”

    闻言,郗虑一附额,摇头道:“臣竟然将此事忘记了,还请大王恕罪。”

    “你忠于王事,勤于治政,孤岂会苛责于你!”刘渊拿起郗虑案上未完全成书的一张公文,上录长安坊市整改事宜。

    仔细一览,条陈清晰,考虑得当,显然郗虑是用过心考虑的。放下,悠悠问道:“孤尝闻,你最近于城内外,抓捕甚多,判刑过甚?”

    郗虑眉头稍皱,直接禀道:“大王,乱世用重典,当此人心丧乱之际,必须明肃法纪,当以严律以治民,让天下人知律法之威严。”

    这明显是刘渊的试探之语,得到郗虑回复,刘渊满意地笑了:“看来孤用你,是真用对了。”

    与郗虑寒暄一阵,勉励几声,刘渊欲回。

    “如你所言,胡汉一视同仁,长安城中,胡人若敢有作奸犯科者,亦不可手软!”临了,刘渊对郗虑道:“好好干,大胆地干,孤为汝后盾!”

    “诺!”

    “县尊,看来夏王,对您颇为信任,日后您必前途无量!”刘渊去后,旁边的县丞奴颜婢膝地凑上来,对郗虑道。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郗虑为长安令,自然将他的一些亲厚之人提拔安插至衙属。在这样的大局势下,这般小事,刘渊也允了。

    郗虑目光似鹰一般锐利,盯了其一眼:“这个长安令,干得好则已,稍有差池,只怕也讨不了好。让阖属上下,都给我警醒些,长安不容有乱!”

    “诺!”

    “那强掠城中百姓的胡人,真要抓吗?”想到了什么,县丞低声问道。

    郗虑眼中狠色一闪:“没听大王之言吗?抓!重判!”


………………………………

第305章 郑竹

    郑县,南靠冢领、太华山脉,北临渭水。以郑为县,县内百姓多以郑为姓。郑竹就是郑县土生土长而成的,以竹为名,只是因其家侧有一片茂密的竹林。

    郑竹并非普通的黔首,虽然家族没落,仍为当地豪强。世居此地,繁衍了好几代,据传在前汉末时,其先祖尝为县中县丞,这也是他们祖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可惜新莽之乱,三辅毁于战火,弃官举家遁入山林,待天下平定而出,已然经年。

    官自然没得做了,带领族人,扎根于此,耕种传家。到郑竹这一代,已然彻底没落,其父曾参与平定凉州之乱,以军功升为什长,后伤残而归,为乡里一亭长。其后关中屡生祸乱,郑县遭受兵灾,其父亦以伤病亡于离乱。

    郑竹从小受其父影响,便是要振兴家族,其父参军血战,最终算是失败了。一直牢记阿翁叮嘱,可惜这些年来日子实在不好过,生存尚且艰难,而况振兴家族这等伟大的事业乎。

    再者郑竹不喜事生产,终日浪荡于乡里,纠集了一干少年人,无所事事,欲为游侠儿。若不是乃父还给他留下了点东西,其处境会更加艰难。

    去岁夏军大举西进,四面战火,眼见周边越发不宁,郑竹见机得快,果断鼓动一些人遁入深山之中。靠山吃山,在山中饥肠辘辘,苦熬许久,总算熬过了那最艰难的一段时期。而当初李傕兵败至郑县,其后夏军紧随而至,郑县彻底毁于战争。

    待在山中的求生的百姓们,都是后怕不已。未曾逃亡的百姓,多家破人亡,不是为李傕属下残害,便是在两军交战中做了炮灰。

    彼时,对于头前提议逃亡的郑竹,不少人都对其刮目相看,觉得这个年轻的浪荡子不一般。而郑竹,亦不免得意,面对乡人的吹捧,也不禁飘飘然。

    自然而然地,郑竹成为了那干乡民的首领,头一次尝了尝“掌权者”的威风。可惜,当了这首领,就得解决这上百老弱的吃饭问题。关中缺粮,在山下都吃不饱,何况入那山林。

    将所有粮食集中起来,统一分配,精打细算。再将手下人分为几类,老弱妇女青壮,各司其能。硬是靠着那山林,待了数月之久。逃入山中的郑县百姓,可不只他们这一波人,山里就那么点资源,为一只山鸡、一颗果树,都时有争斗。更有山贼盗匪欺侮。

    有争斗之时,郑竹都是“身先士卒”,强硬之极。他有一把其父传下来的铜剑,用之伤了好些打他们注意的强人。

    在率领那百来名乡人艰难于山中求生的过程中,郑竹成长了许多,在上百人惟命是从之下,他慢慢觉醒了,找到了自己活着的价值。他觉得,自己生来就是干“大事”的人,是当“领导者”的,以前只是没有得到机会罢了。

    对振兴家业,郑竹信心足了许多。

    山中生存,太苦,实不如山下安生,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不能一直待在山中,郑竹早早地打定了主意。可是外边太乱,又不敢冒然出山。

    直到后来从外边传来消息,郑县战事已消弭,占据了长安的夏王派来了新县令,带来了不少流民与粮食。派人招徕山中逃难的百姓出山,重建家园。

    郑县遁入山林的百姓足有两三千人,都心存怀疑,不敢有所动作。倒是郑竹,心有所感,觉得此事可为。仍不敢冒然出山,悄悄下山,探查一番。

    方知,新的县令是长安夏王的儿子,县丞是当年的县令杜畿。在王子的政令下,整个郑县都开始重新划分土地,分拨与县内百姓。还发放粮种,租借耕牛农具,更有接济口粮施放之事。

    探听清楚之后,郑竹坐不住了,因为他们乡里的土地也快被重新规划了,若不及时下山,被划给了其他人,那可亏大了。

    回山与众人一说,还有人犹疑,因为如今的统治者是胡人,令人生畏。郑竹则大骂一声:“胡人又如何,只要能安生地过日子。都不要土地了?”

    土地总是最动人心的,提及此事,所有人都随郑竹出山了。彼一下山,迅速得到了安排,郑县人口流失严重,每家都新获了不少良田。

    对这第一批主动出山来投的乡民,刘琤表现地很重视,由杜畿亲自安排其安置事宜。而郑竹这小有名头的之黔首,更得杜畿接见。

    心思活泛起来,郑竹主动请命,前往山中劝说乡民出山归来。凭着其机灵,还真就让其办成了,十日之间便让其说动了上千人出山。

    而郑竹也以此功劳,成为了新立的小竹乡之有秩,成为郑县属吏,算是迈入官场了。从那时起,郑竹有些意气风发了。他父亲打拼多年,几经生死考验,到死不过为一亭长,而他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为堂堂一大乡有秩,管理着十亭三四百人。

    看到了光明的前途,郑竹自是干劲十足,积极配合着刘琤的政令,县里但有政策,必亲自督行之。领着乡里青壮,于各处巡视,保一乡之安宁。

    刘琤征召壮丁疏通沟渠,修缮城池,二话不说,便亲自带领乡里劳力前往听命。

    他是识字的,亲自行教化之事,散播夏王威严。小竹乡内,几乎人人皆“爱戴”夏王。此事都传到了刘琤耳中,对治下出了这么一个人才,他还忍不住赞了几句。

    如今,郑竹管理的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