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黄金时代之大宋王朝-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开国之初,科举制举大多沿袭唐代,大致可分为三类: (a) 制举–在国家需要某种人才,由天子随时招考,不常设置,也没有一定章程。 (b) 学选–由太学的三舍选充,仅在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到徽宗宣和三年(1121),施行了二十二年。当时因新党当国务,使全国人才悉由学校出身,所以停办「常科」,专由「三舍法」升贡。 (c) 贡举–宋初原仿唐制行科举,实行的时间亦较久,其科目亦有「进士」;「九经」;「五经」;「通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诸科。此诸科中以「明经」;「进士」二科为最普遍,尤以「进士」一科得人最盛。《宋史 选举志》载:「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於进士制科……三百馀年,元臣硕辅,鸿博之儒,清疆之吏,皆自此出,得人为最盛焉。」

  (一) 贡举科当初常举每年举行一次,到仁宗时才改为二年举行一次,神宗时仿周三年大比的遗制,故为三年举行一次,此後相沿不改,即成定制。贡举的手续大概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州县将应试士子保送至本道考试官,於秋学先考选一次,谓之「秋试」。 第二阶段–由礼部考选诸路所贡的举人,谓之「省试」,经礼部考试合格後,称为「进士」。但在太祖开宝年间,落第的举人常常讼考试不公,於是由天子另派大员在殿廷覆试一次,或由天子亲自主持覆试,是为「殿试」,作为最後的决定。

  宋代科举本体仍承唐制,但亦颇有不同,兹择要条列如次: (a) 制举在宋不重要,因为进士科已是殿试,君主不须另行举行制举取士。

  (b) 举行年次–唐代原则上每年举行。宋代不然,往往三四年或五年下诏贡举。仁宗以隔间太久,诏两年举行一次,但解额减半。神宗仿周朝三年大比的意思,又改三年一举行,以後相沿不改,遂成定制。

  (c) 解额与取录人数–宋代解额大增,录取人数亦远较唐代为多。唐代每年「进士科」及第人数,通常在五十人以下。宋太祖时,增加到九十六人。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诸道解送五千二百馀人,取五百馀人,十分取一。真宗时,贡举人集京师者一万四千五百人,取二百十八人,约六十六人取一人,比之唐代增加甚多。

  (d) 考试内容–进士科的考试科目在宋初,本沿用唐制,但其後有所变易,兹述其梗概:

  1。 北宋前期–考四场:一诗赋,二论,三策,四帖经,分场考试,次第定去留,故诗赋最重。 2。 神宗熙宁以後–王安石为相,议更贡举法。四年,罢诗赋帖经而以经义策论试进士,其後又颁行王安石所注「三经注义」,以为考试取士的标准,大受当时士子的反对,後虽有改革,但经义取士则成为定论,历元;明;清诸代都不能逾越经义取士的范围。 3。 南宋时代–高宗建炎二年,复诗赋与经义并用之制,终宋之叶未改。

  (e) 考试方法极严密–隋唐进士考试无覆试之制,而宋之「覆试」自太祖开宝八年之著为定例。此外,宋代对考试的各种规则更为严密化,举其要者: 1。 保任–宋真宗时,命有司详定进士贡生资格,并颁下礼部贡院执行。由县送贡士到州,由州长官复察,有不乎合者则归发县官员重评。 2。 锁院–宋代的主考官是临时差遣,称为「权知贡举」,而且还有「权同知贡举」,互相监督。太宗淳化三年,下令规定负责贡举官员一接到委任命令,马上要住进贡院,不能回家,免别人的请托。 3。 誊录弥封–真宗景德二年,出现誊录制度,则由朝廷用人代士子重抄试卷,重抄试卷後则弥封送到主考官手上,後再弥封到覆试官手上,籍此保密。 4。 糊名–行於太宗年间,要糊著举人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要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第等,以防流弊,目的在「革容私之弊」。

  (f) 殿试–省试之後,再举行殿试。唐亦曾举行殿试,如武后曾策问贡士於洛阳城殿,殿前试士自此始然。《通考》云:「武后所试诸路贡士,盖如後世之省试,非省试之外再有殿试也。」至宋太祖开宝六年,李昉知贡举,时人以为不公,太祖於是召见下第之人与已取录者,亲试於讲武殿,自後省试後再举行殿试,便成常制。

  (g) 奖掖平民,抑制贵族–唐代的科举很顾及素望和门第,贵族子弟每得有优先之机会。宋代力矫此弊,太祖时,下诏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析以闻,当令覆试。太宗时,令考官的亲戚别试,以防关节。

  (h) 录取後的待遇–太宗时,殿试进士以三甲放榜。真宗时又分为三甲五等。 1。 第一;第二等为一甲,赐「进士及第」。 2。 三等为二甲,赐以「进士出身」。 3。 第四;第五等为三甲,赐以「同进士出身」。 唐中进士,只有出身,尚须经吏部「释褐试」後,方可授官。而宋则否,中进士後即可授官,大抵初期授官甚高,可得通判及知县,後乃渐低。

  (二) 制举制举亦称制科,是仿汉唐之遗制,是一种非常设的考试。《宋史 选举志》曰:「制举无常科,所又待天下之才杰,天子每亲策之。」但因当时考试的科目侧重文艺,进士科又有「将相科」之称,故士子多致力於此。故「制举」在宋代即有二次之罢废,但是士子考取制举後,较之正科为优待,且不出数年即可任高官。

  评论邓禹嗣於《中国考试制度史》中以为宋制有得亦有失,兹择要言之。 其为得者: (1) 罢帖经墨义,开经学之新生命–唐代帖经墨义,拾汉人之牙慧,墨守注疏,少有新见。五代承之,入宋范仲淹请罢帖经义问大义,王安石更澈底实行之。於是士人别开门径,注重理解,讲求微言大义,发挥个人之意见,乃一面为儒学之昌明,一而为理学之嚆矢。 (2) 考试重策论,令散文生光辉–宋自神宗以策论取士成为定制,少有变动。唐以诗赋取士,使唐代文学以诗赋见称。宋以策论取士,故宋代文学以散文见著,如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氏父子等,皆精於散文创作。连及史学亦为之发达,如《新唐书》;《新五代史》;《资治通鉴》以及《纪事本末》等名著,相继出现。中国史学著述之多,体例之宏,以宋为著。此外,宋初以诗赋取士,後以词赋取士,复立「宏词科」,故宋词亦极为可观。 (3) 殿试覆试可减少请托之弊–唐代关节,交通之舞弊颇多。至宋立殿试覆试之进行及主司连坐之法,使考官权贵不敢公然舞弊,学子平民得有进升之机。 (4) 以考试之得人与忠义之士–宋以科举取士,造就不少忠国之士,故汴京陷落後,仍有李纲;宗泽;张浚等人支撑半壁江山。至蒙古人南下,犹有文天祥;陆秀夫等人支持残局。

  至於失者亦可得而述者四: (1) 科场多弊端–宋之考试方法虽较唐之为严,但罚规则甚轻,观乎赵翼《廿二史札记 宋科场处分之轻条》可见一斑,因之考官受贿之事屡有出现。据《宋史新编》所载宋代科场之弊有:a。传卷b。换卷c。易号d。卷子出外e。誊录出弊等。 (2) 试艺少实用–宋科举考试之内容,帖经墨义,空疏无用;诗赋使「举人专向辞华,策论临时剽窃,窜易首尾。」故以文取士,则经义不如策论,策论不如诗赋;以实取士,三者都是末技,失却实用价值。故王安石曰:「课试之文章,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用。」 (3) 市恩之风–宋代君主轧有恩例,取录人数众多。宋实行重文轻武国策;对文人加以赏赐,造成市恩之风。 (4) 朋党之见–宋之朋党见於科举者,在主试之官,主考官多取同己之考生,而黜退异己者。例如王安石秉政,则专取读《三经新义》者。

  唐宋科举制度之优劣

  宋代科举制度多沿袭唐代,但两制颇有不同之处,至於其制之优劣,邓嗣禹於《中国考试制度史》中称「宋朝考试之得失,如铲除阶级;造就人才;减少祸乱;结成朋党以及不重实际等,皆与唐代相仿佛。」而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称「宋代科举所获影响却与唐代不同。」细析钱穆之意,宋代科举制度不如唐制。兹从对政治;人才方面分析之。

  (1) 唐代士人及第不易,唐代每年「进士科」及第人数,通常在五十人以下。宋太祖时,增加到九十六人。太宗时,「进士科」多至一百九十人,诸科二零七人。其後录取名额随时变动,有多至五百馀人。比之唐代增加甚多,加以宋代简化唐代科举程序,合格的进士不须再考吏部的「释褐试」,立即释褐,故造成宋代之冗员,使国家经济负担一项极大之支出,终成积弱之势。

  (2) 唐代考选制度有「公卷」;「通榜」之制,至宋代为防唐代考试之陋规,乃取消「公卷」,实行「糊名」之制。此外又有「保任」;「编号」;「誊写」;「易书」等。从此考试取录的标准不患考官之好恶,而凭卷之成续取士,更为客观。但可惜宋之罚规甚轻,故考试方法虽严,科场弊端仍多,大失公允。同时如钱穆所论,考试是为国家选拔真才,唐代考试「公榜」;「通榜」,在未考之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取得了客观的地位,宋制防弊严密,反失却考试取士的本义,有时反不得真才。

  (3) 唐代科举虽甚发达,然而重关节,采素望,一种原为平民而设之制度,以为贵族所垄断。宋抑其弊,抑贵族子弟之登第,於是门第全消失了,故宋代於抑制门第政治科举居功至伟。但是如钱穆所论,唐代应考的多是门第贵胄之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薰染,亦早得很多政治掌故,在政治;知识上都有一定质素。晚唐,高门大族衰落,应考者多是苦读的寒门子弟,他们除留心应考科目外,国家对他们没有教育,门第家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茫然不知,白屋书生,骤然中举,进身仕途,对实际政治不免生疏,则实学之取才宋又不如唐。

  (4) 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合格,未必即获任用。因而仍多在各部门长官任僚佐,籍此对政治有一番实习。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则得美任;因此反而没有唐代般还能保留两汉以来一些切实历练的遗风美意,这又是宋制不如唐制之处。

  本书首发txt8(txt8)
 宋朝婚礼仪式 '本章字数:2276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01 15:17:23。0'
  宋朝婚礼仪式

  新郎迎亲出门前献祭,跪拜以后,接受父亲的训导:“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勉率以敬,若则有常”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