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儿不为奴-第7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若是刻意为之,郭之奇无话可说,但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何时楼塌客散了。
郭之奇不会做马吉翔,他希望周士相能够迷途知返,收起他的野心,做一个真正的大明忠臣。他日收复北京,大明的千秋史册上还有谁能比他更光彩,更耀人的呢!
周士相知道郭之奇不可能被自己说服,转而全力支持自己,所以口干舌燥之后,他抛出了自己蓄谋已久的决定。
“阁老便是不来,我也准备去南都。”周士相轻笑一声。
郭之奇目中精光一闪,沉吟片刻,注视周士相,缓缓说道:“殿下终于想到回京了,外面纷传殿下有自立之心,莫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哈哈……”周士相笑了起来,摆了摆手道:“谣言止于智者,阁老以为士相是那种人吗?”
“不为此,又为何?”
郭之奇脸有讥讽,周士相知他不信自己,便坦言相告:“这次去南都,我意颁修,更改旧制,从此君臣上下,各有职分,俱依而行。”
“?何为宪令?”郭之奇诧异。
周士相挥手朝外吩咐:“将取来供首辅参阅。”
很快,外面伺立的徐应元便将取来,郭之奇打开一看,只见其首目曰:皇帝,代天统理兆民,乃万世不易之君。君以咨政之权委枢密院、以施政之权委内阁,以征伐之权委大都督府。其下又有大小九卿衙门改制,或裁撤,或合并,或分立。种种事务,罗立近百条。
其中最重要的改制就是设枢密院,武臣伯侯以上、文臣三孤以上,功著德芳者公议任之。入枢密院者120人,俱称枢臣。其首曰摄政,副为辅政。凡易法、宣战、款议、征赋诸大事,俱以枢密院公议而后奏闻天子。而内阁、大都督府、诸部司得失,枢密院俱可问之。君上有留中之权。
内阁增学部,掌学校、会试诸事;分户部为户、库两部,户部掌民事,库部掌理财诸事;废刑部裁判之权,改理巡捕之事;礼部合鸿胪寺职分,理诸外国入贡、会盟事。工部、吏部职事不变,兵部裁撤,归隶大都督府。如此总共七部,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库部、刑部、学部、工部。各部由内阁首辅总理其事,或称总理大臣,而次辅称协理大臣。
原朝廷政务以都察院察之。然周士相认为御史风闻奏事,未免流于轻浮。或以政自阁出,而以刑名、赋税托之,有相掩之弊。故裁撤都察院,于枢密院下设审计院担负监察朝廷之职,又设裁判院管审案之责。原大理寺审案职责裁撤,专疏解律令之责。
原通政使司归入枢密院管辖,职事由原向内廷递进奏疏改为接收民间告状文书,梳理分类后送呈内阁、裁判院、大理寺各部办理,并行督促察明之责。
原内廷二十四衙门全部裁撤,设宫务院。原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翰林院、鸿胪寺五个衙门一律并入宫务院,并设尚宝司共六衙门。宫务院由枢密院管辖,专司内廷差遣职事。
除大小衙门改制外,宪令又涉科举事。规定自经史科外,增设算术、格致、兵备、理财、律令五学。会试易三年为二年。独善经史而不善五科者,止授翰林词臣之阶,不授职事。中试者依五学评语,或授其官,或入官学。
军队的改制周士相已经在进行,这份宪令便是他对朝堂改制的具体办法。
这份宪令涉及的衙门之多,职事改进之多,让郭之奇看后,久久没有说话。只反复翻看宪令涉及各事,不时皱眉凝思。
见状,周士相以为这位首辅大人不同意改制,便要开口叙说缘何改制,改制之后于朝堂、地方好处,不想,未待他开口,郭之奇却突然合上宪令,说了一句:“殿下若想我赞成这份宪令所说,需做一事。”
周士相道:“何事?”
“殿下须马上和长公主成亲。”
第1138章 制度 继承者
周士相真是愣在那里了,首辅的转折有点大。
他以为郭之奇会百般反对改制,因为改制之后,朝政大权基本被武臣垄断,没有文官什么事了。
如枢密院事,枢臣120人,武臣伯侯以上、文臣三孤以上才能入事。相较武臣而言,文臣入枢密院可谓难上加难,因为现在整个定武朝廷曾任三孤以上的文臣,唯归乡钱谦益一人。
便是郭之奇这个首辅,都不曾得授三孤,而得授伯侯爵位的武臣却是众多。如此一来,枢密院成立之后和大都督府一样,尽是武臣当道。仅靠一内阁,恐怕再也不能制衡武臣了。
而武臣出自何方,一目了然,这枢密院分明就是周士相为掌控朝堂大权而设,且冠冕堂皇得很。
身为文官首领的郭之奇,如何会支持这种彻底剥夺文臣权力的改制,他同意,南都的朝堂也不会同意,因此,周士相已然做好进京之后面对“朝堂一空”的局面。
至于日后国家是不是就从此武臣独大,成为军国,周士相从不担心。早在定武朝廷初立之时,他就曾公开对亲信们说过,往后非军功不得授爵,非爵位不得入阁。以此来更正明中期以来世人对“武夫”的偏见和歧视,使得文武真正成为一家,不再重演宋明文强武弱,以致国亡的教训。
为此,周士相大力推动军中识字运动,开办三所军校培养合格军官,使他们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治国。除了军校和兵备学堂,周士相在广东时就下令普及教育,省设大学堂,府设中学堂,县设小学堂,乡村设幼学堂。凡入学堂者,衣食住行都由官府提供,以减轻学生负担。
广东现在在普及教育上做得很好,两广总督将此事当成一项百年大计在做,为此投入许多资源,所耗费的钱粮甚至占到了广东自身赋税收入的四成,安南等地海贸利润的两成。
为了鼓励百姓将子女送入学堂,宋襄公还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并结合科举制,入幼学堂的学子等同蒙生,入小学堂的学子等同秀才,入中学堂的学子等同举人,入大学堂的学子等同进士出身。
大学堂毕业的学子学成之后,须在兵备讲习所学习一年,尔后在军中服役两年。学子既可投身杀敌以军功晋升朝堂,也可在服役期满后入广东各级官府提供的“听政”职位实习,期满考核合格者即可任事。
做为周士相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宋襄公已然将周士相曾经提出的“义务教育”理解透彻,广东方面现在正在努力让所有的启蒙儿童都能入学,使得之前一直被地主士绅所掌握的文字力量能够被所有人掌握。
周士相对广东在教育上的投入和重视很满意,但眼下却不能在各省全面推广,因为广东现在总人口不过150余万,学子和学龄儿童数量并不多,这才使得广东方面能够咬牙坚持教育投入。若在各省全面推广广东模式,人口基数大了,财政负担极大,并且也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周士相现在能做的就是将朝堂和军队全面整顿,然后集中力量北伐,彻底消灭满清这个大敌,统一中国。尔全再大举开拓海外,以举国财力和广东及现在各省集中培养出的师资力量全面推广教育。使得文字和知识不再是士绅特权,而是每一个汉人都应掌握的基本硬件。
广东的每级学堂都开设有相应的军事训练课程,并且大学学成之后必须服役,这样出来的读书人天然就是文武一身,将来任官之后,又如何再会有歧视自己“同学”的念头。文武真正的不分家。
某种程度上,广东现在已经是周士相的“试验田”,并且走在了各省前头。甚至可以说,广东正在源源不断的为周士相提供人材,将来,这些人必然是维护周士相,维护太平军利益的重要力量。使得日后的中国,不会人亡政息,使周士相后继有人。
不过,现在,广东方面还远不能提供周士相需要的庞大人材。十年树人,百年树木,周士相不急,他现在做的一切就是为将来的人材队伍打下基础,为他们扫清前路上的障碍。
彻底提高武臣地位,在中央层面确立武臣权力,全面压制旧官僚,进而彻底淘汰他们,就是这次周士相宪令改制的最终目的。只是,他不曾想到,郭之奇竟然不反对改制,但却提出周士相须尽快与长公主完婚,看其样子,若周士相不答应,他是绝对不会支持宪令改制的。
郭之奇的态度很坚定,他知道,周士相需要他的支持。哪怕,这位手握大军的齐王殿下就是想篡位,也要脸上有块遮羞布,他不会直接弑君自立,那样的话,不论他的功业有多大,史书上总有抹不去的污点。
郭之奇当然清楚,一旦改制,那么今后朝堂上将尽数都是太平军出来的人,而这些人,显然就是周士相篡位的最坚定支持者。但他无法反对,大都督府未经朝廷同意就成立这件事,让他没有选择。便是他强烈反对,发动一切力量阻挠周士相,结果也不过是南镇大牢中的囚犯更多而矣。
郭之奇选择避让,选择拖延,哪怕改制是一颗毒药,他也得将它吞下,因为他需要时间联络在外诸王。
让周士相和长公主完婚无疑是郭之奇的拖延手段,也是保护定武帝的最后手段,也或许是保住大明朝的最后手段。
“陛下那里似乎有悔意。”
周士相有些头疼,他苦笑一声。他不是不愿意和淑仪成婚,只是自从连城壁死后,定武帝对他就越发不满,不然也不会让淑仪回去,更不会至此罢朝。而军情司在宫中的眼线也屡次证实,皇帝陛下不止一次流露过悔婚的意思,要不是司礼监潘应龙和陈皇后那里苦苦相劝,只怕性子颇是冲动的定武帝早就一道诏书送到镇江来了。
“只要殿下不负公主,陛下那里殿下尽可放心。”
郭之奇说这件事由他和皇帝说,只要周士相愿意成婚就行。周士相不想自己的婚事成为政治的筹码,虽然他很喜欢“小哑巴”,并且子嗣问题也始终是一个大问题。正如宋襄公所言,周士相如果没有一个继承者,对于太平军而言,将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哪怕再雄材大略,没有一个继承者,终究是一场空,甚至于死后都不得安宁。
周士相如果不想自己现在努力的一切因为他的死,因为他没有儿子,而瞬间崩塌,那他就必须马上成婚,娶一个名正言顺的“主母”回来,生下一个可以让部下们放心的继承者。
郭之奇对改制的支持,无疑十分重要。周士相虽然有能力绕开他,以“武力”进行改制,但这样做,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拥立的大戏。
江南陆军大学校场上的那一幕,周士相不认为是一次偶然,而是必然。
军情司的调查表明罗伦等人并非受人指使,但这让周士相更加意识到,“黄袍加身”恐怕已经不再是自己能够阻止得了的。伴随着镇反扩大化和军队整编,军中渴望自己称帝的呼声已经再难以强压下去。
如果称帝有利于这个国家向前推进,周士相不会反对。这次朝堂改制,固然是为了扩大太平军在朝堂影响力,定下这个国家未来的基础,但不可否认,这也是周士相为后人留下的制度。
他创造出了这个制度,也将亲手将这个制度留给自己的继承者。他不想让自己的子孙有朝一日走上断头台,限制君权,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安全保障。只要这套制度在,他就不必担心自己的子孙会头脑发热,想要大权在握。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