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驸马爷-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和尚闻听杜荷此话,想了想便说道:“金刚经所言,一个人生前尽善,多行善事,死后投胎必进富贵人家,也就不用靠自己奋斗了,而那些恶事做尽的人,则沦为畜生之道,下世只能沦为畜生,任人宰割,所以,我们当行善事,多给子孙留福报。”

    

    李淳风看着两人,微微一笑说道:“大师一番话,让贫道顿悟不少,不过,在下认为,修行在于个人,有些人即使经常做善事,也不一定能投个好人家。”

    和尚沉浸片刻,说道:“万法归宗,自有其道理,想当年贫僧历经沧桑,九死一生,才到达天竺,取得无上真经,方能回到大唐解救世人与水火。”

    说到这里,杜荷有些震惊,听这和尚说什么天竺,难道说这个其貌不扬的和尚,就是唐僧,唐三藏吗?

    杜荷想到这里,盯着和尚问道:“敢问大师可是那从天竺取经回来的玄奘法师。”

    玄奘微微一笑,说道:“阿弥陀佛,贫僧正是玄奘,不知公子何以听的贫僧的名字,要知道贫僧可是前几日才偷偷回到长安的。”

    杜荷一愣,还真的是唐三藏,可是,这与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也有不同,按照历史上真正的说法,唐僧是贞观元年从长安出发的,一直到645年才回来的,而现在贞观十三年,是643年比之前竟然提前了两年。

    杜荷当即说道:“大师历经千辛万险,从天竺取回真经,理应得到全国百姓欢迎,为何却偷偷回到长安城呢?”

    玄奘摇了摇头说道:“贫僧乃是一化外之人,这些虚名不过是给贫僧增加了一些无谓的烦恼,所以,贫僧觉得还是悄悄的走,悄悄的回好一点。”

    杜荷暗道一声,我操,这与历史上整个长安城百姓夹道欢迎,李世民率领百官相迎的情景又不同了,难道说现在这个唐僧真的与之前历史上那个不同了吗?

    之前那个唐三藏可是受到了李世民亲自接见,记得唐僧回乡去见自己那个唯一的姐姐的时候,已经登基称帝的李治,亲自送唐僧出城,更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唐僧改葬自己父母的时候,竟然有上万人相送,我的天,这简直是荣幸之至。

    可是如今这个低调的唐僧,却让杜荷有些搞不懂了,于是他说道:“大师为了解救千万世俗中人,远去天竺取经,如今竟然这般低调,教在下佩服至极。”

    唐僧微微一笑说道:“贫僧取经就是为了解救世人,而之所以悄悄的去,悄悄的回,则是不想被那些世俗琐事缠身,贫僧只想尽快的将那些经书翻译出来,开坛说法。”

    杜荷想了想说道:“大师佛法高深,普度众生,相信这些经书一定会在我大唐发扬光大。”

    唐僧道了一声佛号,只听李淳风说道:“贫道一直以来是敬佩大师那种坚韧不拔的性格,要是贫道,真的做不到前往天竺取经,大师,为了解救万千生灵,只身一人不远千里的前往天竺,这种精神贫道佩服不已。”

    唐僧道了声:“求取真经是贫僧心中恒久不变的想法,现如今世俗中人,善恶不分,贫僧只愿这大乘佛经能普度众生,还世间一个朗朗太平。”

    杜荷叹了一口气说道:“对于佛法在下知道不多不过在下这里有一首偶然得来的诗,可请大师品鉴一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僧闻听此话,当即有些震惊,口中默默念着杜荷道出来的这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僧念完之后,当即站了起来对着杜荷说道:“原来施主也是一个佛法高深之人,贫僧真是有眼无珠,请施主赎罪。”

    杜荷抬起头,看着唐僧说道:“大师,多礼了,在下不过是从别处听来而已,对于佛法可是了解不多,还望大师指点一二。”

    唐僧连忙说道:“岂敢,岂敢,施主已经到了顿悟这一步,可以说是一方得到高人,贫僧至今未曾摸得着顿悟这一阶,怎敢在施主面前指点迷津呢?”

    杜荷一愣,自己不过是说了一首诗而已,怎么就进入顿悟阶段了,这无论如何也让他想不通,不过其实,也不怪唐僧,关建的问题就是他说出来的这首诗。

    唐僧缓缓说道:“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施主说的就是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唐僧继续说道:“明镜亦非台,就像施主所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说到这里,唐僧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说道:“施主最后一句,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杜荷闻听唐僧这一番话,暗暗想到,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第二百一十七章:唐僧拜师

    一首小小的碣诗,让两人陷入了沉思之中,不管杜荷说的有多么的深刻,亦或是说的道理有多么深,他自己都不觉得,毕竟,他从来没有对这首诗做过多么深的理解,不过这样的诗,在唐僧看来,并不是这样简单,他认为往往简单的东西,能有其深刻的道理。

    杜荷看着两人,想了想说道:“在我看来,这首诗也可以这样理解,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唐僧仔细的想着杜荷这番话,默默无语,今天杜荷给他的震惊,实在是太多了,他还在慢慢的消化。

    杜荷继续说道:“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唐僧想了想接话说道:“贫僧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犬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杜荷想也没想的就说道:“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这样就可以去理解犬的味觉,他们只是享受味觉带来的快乐,并没有和人一样,懂得去思考这些美食的其他东西。”

    唐僧默默地想着杜荷这番话,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看着沉默不语的唐僧,以及李淳风,杜荷继续说道:“正如佛家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杜荷也不知道自己今日为何竟然说出了这番话,难道是自己真的有当和尚的潜质吗?还是自己来到这个大唐已经看清楚了这世间的一切善恶。

    还是自己已经想通了这一切,有意或者是无意的事情,就算是上天让他来到这里,可来到这里的意义又是什么,没有一个人能解答出自己心中的疑惑,而也没有一个人说出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你说这是享受,好吧,你说是为了享受,可是,我们享受生活的同时,又遭遇着许许多多的痛苦,追求不同,你活着的意义不同,而我们缺少的就是一种活下去的信仰,没有信仰,我们如同行尸走肉,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这是一样的,难道真的就是为了金钱,为了美女,为了功名利禄吗?

    到最后,不过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我们不就是这样吗。到最后,不过是化为一柸尘土……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到最后不都是要化为一丕黄土吗?不管是高楼大厦,树木花草,人,以及各种各玩各的东西,都是要化为尘土的,有些东西可能一年腐蚀不了,但是,十年,百年呢。

    万物归尘,有没有一种信仰可以告诉我,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有他的规则或者规律存在的,任何痛苦,寂寞都是有他存在的意义,或许,我形容的不怎么正确,但是,我的意思就是这样,我们欠缺了一种强大的信仰,一种可以给我们的精神带来无比快乐的信仰。

    而我们总不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规则下,一直向往着经济吧,这是不对的,当我们百年以后才发现,除了挣了一辈子的钱,我们什么也没有,而挣了一辈子的钱,到最后才发现,我们依旧是没钱,这就是把控,控制,这就是促进消费。

    

    杜荷的话带给唐僧的除了震惊,就是震惊,就连唐僧这个深懂佛法的人,也说不出这番高深莫测的话来,因此,这个时候,唐僧对于杜荷那是佩服的紧。

    这个时候,杜荷陷入了自己的沉思,完全没有想到,唐僧在醒悟过来之后,竟然执弟子之礼跪在自己面前说道:“贫僧以为自己取得上乘佛经,便可普度众生,谁知,贫僧连自己都没有顿悟,有何颜面去普度众生呢?今日公子一番话,彻底惊醒了贫僧,因此,恳请公子收下贫僧,教导贫僧高乘佛法。”

    瞧见唐僧一脸认真的模样,杜荷有苦难言,自己对于佛法的认知几斤几两,自己还是相当清楚的,说是一窍不通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自己并没有过深的接触过,现在这些也不过是以前看电视,或是看书中记下的,现在唐僧要拜自己为师,这可让杜荷为难了。

    于是,他便推辞说道:“大师,这样折煞在下了,对于佛法,在下也是一知半解,如何给大师教授佛法呢?”

    谁知唐僧根本就不理会杜荷这番话,继续执着的说道:“论语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公子适才这一番话,说到了贫僧的心里,而且公子对于佛法的理解,可以说是已经达到宗师的地步,如果公子不愿教授贫僧的话,贫僧就跪在这里,一直到公子愿意为止。”

    杜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