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雄起澳洲-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开恩了。

    朝廷发下来的救济粮,也被层层盘剥。等煮到锅里熬成粥,稀得跟清水似的。少得可怜的米,还是成年糙米。喝进嘴里,又苦又涩。

    还是隔三差五的,有一顿没一顿。那饿死的人,一茬又一茬。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哪像大明,如此重视人命。

    其实当时朝廷要是有大明一半仁义,他的妹妹,就不会饿死。自己的爹娘,也不会将他卖给别人做奴才。以致沦落到海盗的境地。

    不过世事无常,若不是有这段经历,他也不会被王春风收为义子,有今天这般造化。

    想到这,他也甚是感慨。
………………………………

第二百六十八章 柔佛之变………难民潮

    身在南洋的南峰,接到大明本土发来的天灾报告时,正在明柔交界的文律乡视察。

    本来按照原历史,这文律乡,最少还要百年,才会出现在地图上。但自柔佛将部分领土赠给大明后,文律就成了明柔两国的交界区。于是倚着边界的区位优势,自身蕴藏的锡矿、铁矿资源。慢慢发展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乡镇。

    如今常住人口有两万多人,大部分是柔佛那边迁移过来的边民。真正拿到大明国籍的人,少之又少。而新山镇的总人口有五十余万,取得大明国籍的人,却不超过一万。这比例,只接近百分之二。

    由于柔佛和大明向来交好,国内局势也较为安稳。所以文律虽算边境,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边境管·制。两国民众,也可以随意往来。

    于是很多柔佛民众,都一去不复返,留在了大明。若不是大明对柔佛完全放开的地方,只有新山镇。估计很多民众,还会跑到爪哇、帝汶,甚至大明本土。

    正是这个自由往来的便利,让柔佛国,吸引了不少北边的移民。不过这些都是过境移民,大多是从缅甸、暹罗、真腊等国,从陆路,进入马来半岛。再一路南下,进入柔佛。借着这个跳板,移民大明。

    也是水路的票价太贵,各国又记着前些年移民潮的教训,不准人口外流。便严厉打击私船偷·渡,致使水路的风险倍增。迫使想移居大明的百姓,不得不翻山越岭,由陆路进入大明。

    毕竟大山大川那么多,各国对边境,也控制得不严。只要有心,很容易钻空子。一般人少一点儿,规模小一点儿,也很难引起官方的注意。

    发展到现在,偷·渡大明,都做成了一门生意。大明的情报司,也参与其中。为那些冒着风险,赚取钱财的蛇·头,提供便利。

    尽管被英国控制的彭亨、雪兰莪等国,不准移民进入柔佛。但早在英国侵·占这些地区时,当地百姓,就大批量的逃入大明国境。留下来,也十不存一。

    并且这些留下来的人,也不是什么顺民。而是受大明支持,反对英国统治的叛·军。所以除了几个较大点的城市,还受英国控制外。其它地方,都处于无政·府状态。

    也就阻拦不了北方移民,进入柔佛,移居大明。

    借着这个陆上通道,柔佛国的商业,也发展得不错。

    不过最大的好处,是既加强了明柔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又使柔佛国无时无刻,不受大明的影响。要知道,大明的文化跳出这个时代的局限性,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和超前性,属于强势文化。因此在大明的冲击下,柔佛国的本土文化,衰退得厉害。

    而柔佛国的统治阶级,又没什么危机意识。再加上他们自身也很仰慕大明文化,便上行下效。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升斗小民,无论男女,不管老幼,都追捧大明的服饰,学习大明的礼仪,畅行大明的生活习俗。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受大明的影响。

    如果放在民·族意识浓厚的现代,稍稍有见识的人,都会意识到。一个独立的族群,最基本的,就是自己的文化习俗。这就像人的魂魄一样,一旦失去,就丧失了自己的立身之本。

    历史上,多少族群,就是失去了自己独有文化。才被其它族群同化,埋没在永恒不止的岁月浪潮中。

    大汉民族,也是通过这种手段,才不断壮大自己,不被埋没。

    所以文化手段,看似种润物细无声,但影响十分深远。和一时的武力屈服相比,更有杀伤力。

    照这样发展下去,柔佛国,也迟早被大明同化。

    只是现在,这种友好交流的局面,却被柔佛内乱打断。

    原是柔佛国王因明英争斗,而心忧国事。结果心力交瘁下,受了时疫。虽然请了医术高明的大明医生看病,但还是无力回天,骤然离世。

    当时本该继承王位的柔佛王子东古胡,因出访暹罗,而被自己的亲弟弟,二王子阿占沙抢占了王位。

    这引发了东古胡不满,便秘密回国,联合国内的亲系,发动叛·变,想着抢回自己的王位。

    但阿占沙有英国的支持,并不容易推·翻。于是双方间,就在柔佛境内,展开拉锯战。一些规模稍大点的城市,都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柔佛本就地方不大,能上得了台面的城市,也不多。这一打起来,真是处处烽·火。平民百姓,就遭了无妄之灾。不仅家园被毁,生命也时时受到战火的威胁。

    在这种环境下,大量百姓就逃亡东南边的大明。别看柔佛国小民少,但到底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且境内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经过世代繁衍,几番战乱,人口也将近百万。

    于是新山镇,猝不及防的被蜂拥而至的难民挤爆。各乡各市,也都是背井离乡的难民。因事发突然,新山镇也没有预防措施,安置难民。使得新山镇的治安环境,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偷盗、抢劫事件,也都频繁发生。

    无奈之下,大明只得在边境竖起了高高的铁丝网。将明柔两国,严密的隔离开来。不过这中间,还留下五个人工通道,供难民进出。数不清的柔佛百姓,便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的排成五列长队。但因人太多,队伍都延绵了十几公里。神龙不见尾的,让人望而却步。

    那移动的速度,也异常缓慢。一些小孩子又没有常人那样的忍耐力,便大声哭闹了起来。做父母的,心里也烦闷。听到这哭声,便动手打了几巴掌。受这刺激,孩子的哭声,更大了。

    还有不少老人,因身体原因,站不了多久。结果体力不支,晕倒在地。引得守在一旁的亲人,急得大喊大叫。

    更有不少饥肠辘辘的难民,到处乞食。

    虽然也有人想插队,但巡逻的大明军警,一丝不苟的维护秩序。若发现有人违反,便被赶出队伍,重新排队。

    各种人生百态,也在一时间,纷纷上演,齐齐呈现。不少排队的人,也都心烦意燥的。

    但看见全副武装、荷枪实弹的大明军警后,又不敢过于声张。便压下心里的烦闷,逼着自己,有序往前走。
………………………………

第二百六十九章 柔佛之变 (二)……影响

    当来到出口时,难民会被军警分性别、年龄带到不同的营帐,里面有身穿白大褂,口戴面罩的医护人员。

    在他们的要求下,难民会脱·光衣服,接受最基本的身体检查。确认无重大传染性疾病后,才被带离到安置难民的营帐。

    所以绵延的难民队伍,才如此缓慢。

    大明也是被天花疫病吓到了!怕英国那边,趁着柔佛内·乱,使什么绊子。且动·荡不安的环境,正是疫·病的高发期。新山镇,也不想重复帝汶的老路。

    何况这个当口,处在马六甲咽喉地带的新山镇,也经不起任何对自身不利的风浪了。

    此时南峰刚看望大明那边送来的洪灾快报,沉着脸,跟着负责难民营的官员,步履沉重的往前走。

    再听着铁丝网那边持续不断的哭·嚎声,本就沉甸甸的心,又重了几许。

    也不怪他不烦心!

    毕竟受灾的地方是明京,是大明共和国的首都,是大明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

    从本质上,就是大明的心脏!

    如果一个人的心脏出了问题,那他整个人,都会大受影响。而拥有那么多机关单位、工厂商行的明京,会将风灾影响,扩散到全家各地。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大明的运货船,会减少大半。因为明京有全国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轻工厂,百分之九十的重工厂。洪水一来,工厂全部停产。大批生产设备,也基本报废。从某种形式上说,明京的工厂,已丧失生产能力。

    且这种情况,还要持续好一段时间。要恢复到洪灾前的局面,最少也要半年。

    这既削弱了大明的工业实力,也影响到了大明在南洋的对垒之势。

    而在洪水到来之前,明京储备了很多战备物资。只等南洋的船队到来,就可以运往南洋。结果遭了洪灾,三成战备物资被寖泡,发霉变质,完全不能食用。

    若不是大明连夜组织警察和军队强运物质,那损失,估计会更严重。

    但剩下的物资,也因救灾需要,被提前拿了出来。分发给灾民,填饱肚子。

    明京可是有五十多万人口,所以那么多嘴加在一起,又消耗了两成物资。要是洪灾再持续十天半个月,那物资,更是消耗得一分不剩了。

    如今剩下来五成,也只够一个集团军食用半年。这还是没有任何突发因素,常规状态下的消耗情况。而战场上瞬息万变,谁也保不准,会发生什么突发状况。

    像这风灾,不就具有突发性么?否则战备物资,也不会只剩半成。

    即使大明现在,加快生产,补充战备物资,那也来不及了。因为战备物资,首先要从全国各地调配。然后运送到明京,或是深加工,或是二次周转调配。

    这每个环节,都要花费不少时间。再算上明京工厂尽毁的现实,完全就不可能将消耗的战备物资,补充回来。

    而无论什么时代,后勤都对战争的走势,影响深远。毕竟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打仗又是个体力活,不吃饱喝足,补充体力,那上战场,也很难保持最好状态。

    所以这战备物资、工业生产出现问题,对战争迫在眉睫的大明,极为不利。

    越往下想,南峰心里就越烦。便揉了揉有些酸痛的眉心,舒缓压力。

    带路的官员,察言观色的能力还是不错的。便提着心思,谨小慎微的带着南峰上到设在边界的瞭望塔。

    这是很早之前,就建在明柔边境的。目的是观察边界动态,防止可能出现的意外。只是在柔佛没发生王位之乱前,瞭望塔很矮。现在设了铁丝网,瞭望塔也得到加高加固。

    站在上面,能很清晰的感受到拂面的清风。因马来半岛常年湿热,所以刚刚就下过一阵小雨。空气,也极为新鲜、清爽。吹在人的脸上,轻轻地、柔柔地。让人不自觉的,心境开阔。

    被这样的清风吹着,南峰心头的烦躁,也消了稍许。再看下面连成一片的‘绿地’,心里烦忧,也被压了下去。

    其实这片‘绿地’,是连成一片的军用帐篷。因绿色的隐秘性较强,所以军队中,统一使用绿色。像什么茶杯、被褥,都是一片绿。当下看着,那连绵成片的绿色帐篷,和周遭的环境融为一体。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文律乡只是多了一片绿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