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东北军-第4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糽000万平方公里的苏联领土,但随之而来的困难也是重重。首先,东北军官兵的伤亡已经超过五十五万,各部队都疲惫不堪;其次,则是最重要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后勤补给。开战之初,东北军的后勤保障系统由于张学良的重视和十多年的大力发展而已经达到了平均6个后勤人员供应1名东北军作战士兵的世界一流水平,但苏联开战后随着苏军的大规模败退和东北军一路的攻城掠地,东北军的后勤补给线也越来越长,从东北本土至此时的伏尔加河前线,路程长达6000多公里,使得东北军的后勤人员和作战士兵的比例差不多降低到了一比一,并且一场接一场高强度的大会战、恶战下来,部队除了军粮外,军械、弹药、被服、医药等辎重物资的消耗也极大。由于是在异国作战,“就地筹粮”和“部队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办法根本行不通,再加上苏军实施的“焦土作战”和“清野坚壁”,使得负责筹粮的东北军军需官们跑断腿也买不到足够的粮食,西伯利亚雪原、中亚荒原,到处都是方圆上百公里的无人区。而最令东北军上下头疼的就是那些无孔不入、来去如风的苏联游击队和当地抵抗势力,这些小股部队犹如一群群老鼠般,驱之则散,但一不注意,这些游击队便大肆破坏铁路交通线和公路网,并频频袭击补给站和弹药库、油库、桥梁等重要目标,给东北军的后勤补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补给战。没有后勤补给的军队,再怎么气势汹汹也只不过是泥足巨人。”全权负责东北军后防安全和后勤补给的南路集群总司令梁忠甲上将对张学良的这个论断愈发地深以为然。
苏联的广袤领土使得一路所向披靡的东北军不得不抽调大批兵力分散驻守占领区内的城镇要地和交通要塞,梁上将的南路集团军尽管竭尽了全力,但兵力仍然捉襟见肘,因此东北边防都又招募大量顺服的苏联青壮年组建了“俄罗斯解放军”(最高指挥官由向东北军投降了的原苏军第1机械化集团军总参谋长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素夫中将担任)、“中亚解放军”等仆从军,不过这仍然满足不了巩固占领区后防以及守护整个北亚铁路交通线的需求。梁上将给张学良算了几个简单的数字;整个北亚铁路交通线的铁路全长达到4。8万公里,即使每公里的铁路由10名士兵轮番守卫,那也需要将近五十万兵力,而且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更加复杂和庞大的公路交通网;除了交通之外,占领的苏联领土内人口超过5万的中大型苏联城市已经达到500多个,每个城市如果仅1又用1000兵力去驻守,总计也需要兵力五十万,更何况那些面积更加辽阔、数量更加庞大的的农村乡镇;除此之外,剿灭在占领区内日益猖獗的苏联游击队和抵抗势力也是需要大量的机动兵力的。
梁上将的苦恼让张学良听了后也感同身受地大为头痛,苏联确实太庞大了,东北军需要100万兵力打下的苏联领土则同样也需要100万兵力去戍守,而且抛开苏联不谈,东北军现在亚、非、澳三大洲和印度洋、太平洋占领的辽阔海外自治区以及东北本土和中国大西北、大西南等地也是需要大量的兵力去维持东北政府对当地的统治的。这次对东路、西路、北路三大集团军再次增兵160个乙等步兵旅已经差不多快挤干东北军的预备役部队了,但如果再继续征兵扩军,那东北边防部真的就是穷兵黩武了。思索再三后,迫于无奈的张学良只好接受了东北军总参谋长蒋方震上将的建议。
一直驻守在中国东南亚军区的东北军新编特别第200师开始被调遣开赴向苏联战场并划归入东北军东路集团军群总部直属部队的作战编制中。
这个前身为“东北军零号部队”的特殊部队这一两年来在东南亚(尤其是原印度尼西亚地区,其后又被张学良命令调遣到了东南亚自治北区,即菲律宾)一直长期负责“剿灭反叛分子以及维持当地治安”,整个师在东南亚可谓是名声大噪、妇孺皆知,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其劣迹斑斑从当地印尼人和菲律宾人形容他们的语句就可以看出了:“职业屠夫”、“臭名昭著”、“死后必然下地狱的恶魔”、“一群搬着人皮吃人肉的野兽”,据说在当地都有止小儿夜啼和令人闻之变色的效果了。作为后世穿越者的张学良当然知道令每个中国人都恨之发指的“98年印尼排华反华事件”,再加上目睹了后世这些东南亚小国仗着有美国撑腰而为虎作伥并屡屡侵犯中国领土和中国国家利益的丑陋嘴脸,使得张学良深知这些印尼人、菲律宾人尽是白眼狼的本质,因此新编特别第200师这个全部由纯血统的投诚日本士兵所组成的特殊部队便成为了张学良“以毒攻毒、借刀杀人”的绝佳工具。开赴东南亚后,“重抄旧业且轻车熟路”的第200师的日本兵们可谓凶性大发,其骨髓里的嗜杀嗜血本性在当地尽情释放。第200师在那里进行“剿灭反叛分子和维持当地治安”的手段也很简单,就是中国人都熟知的“三光政策”,干得不亦乐乎的日本兵在东南亚每到一地都毫不含糊地杀光、烧光、抢光,手段毒辣得近乎斩草除根,不但一个个捞得盆满钵翻,同时也上缴给了东北政府东南亚政府大量的滚滚财源。杀人、抢劫、纵火、强奸、虐囚…这些让印尼人和菲律宾人毛骨悚然的血腥事件几年来一直层出不穷,据东北军东南亚军区的不完全统计,第200师驻守东南亚自治南区(原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地区)和自治北区(菲律宾群岛)期间,确实为东北政府剿灭了大量的当地反叛势力,可谓“战功赫赫、硕果累累”,但却造成了三十多万印尼人和菲律宾人非正常死亡的案件,另外还有超过一万起的强奸事件,可谓“臭名远扬”。
但如今,新编特别第200师已经不是当初东北会战后的那个由一群日本丧家犬组成的乌合之众了,其兵力和实力都正在不断的飞速膨胀中。1941年8月8日,日本侵华日军全面投降后,总共有三十余万侵华日军官兵和五十余万日侨成为战俘,张学良和蒋介石经过一番内容不详的私下长谈后,蒋委员长“爽快慷慨”地将这八十多万日本战俘全部交由东北边防政府进行“善后事宜”。后来的事情人人心知肚明,这些日本人全部成为了东北采矿工场的免费义务工人,据说在里面没日没夜累死累活劳作的日本人每上缴一吨矿石才能换取一个拳头大的馒头。而过不了多久,第200师师长毛忠华、副师长田村鑫志(原日军第四师团第八联队联队长)、参谋长小岛信(原日军第四师团第八联队副联队长)等一帮因为“弃暗投明”而飞黄腾达且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油光满面的日本降兵们便时不时偶尔去“探望”那些身在囹圄的“大和民族的同胞们”,同时指点他们一条通往光明大道的方向。一方面是“继续效忠大日本帝国”而在这些暗无天日的矿场内继续吃猪狗食、干牛马活,过着非人的日子;一方面则是抛弃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和“大和魂”而投身东北军的这支特殊部队。对比是鲜明的,一个是地狱、一个不是天堂起码也是人间,这如何不让那些饿得连怒斥毛忠华等人没有民族气节的力气都没有了的日本战俘们砰然心动。再加上毛忠华也拼命向他们灌输“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已经必输无疑,我们是在曲线救国”的歪理思想。很快,大批大批思想浮动的日军战俘们便将裕仁天皇那个现代神棍的给扔到了太平洋去了。截止到接到开赴苏联战场的命令时,整个新编特别第200师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军的规模,总兵力5万之众,这顿时让张学良大吃一惊。
思索了很久后,张学良对负责此事的梁上将命令道:“对第200师进行全面改编,并继续招募日军战俘加入这支部队,全军改名为‘日本和平自卫队’。为了防止这支部队尾大不掉和难以控制,立刻调遣他们上苏联战场。”
1943年3月1日,“日本和平自卫队”在雅州(原雅加达)成立,全军其下辖10个步兵旅,总指挥为毛忠华少将,总顾问为张学曾少将。当日,“日本和平自卫队”总司令部对外郑重宣称:日本和平自卫队是由真正的爱国者和反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日本正义人士组成的,日本和平自卫队与日本帝国政府和日本军国主义彻底断绝关系并将为了新日本的诞生以及世界和平事业而战。随即,第一批日本和平自卫队由东南亚开赴向苏联战场。
3月上甸,同日本和平自卫队这支不伦不类的部队一起横空出现在苏联战场上的,是令每个美苏盟军飞行员都胆战心惊但在现代航空领域具有里程碑式跨时代意义的轴心国新式飞机一喷气式飞机。
3月9日,当日本和平自卫队的士兵们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步枪在哈萨克斯坦凶狠无比地使用“三光政策”剿杀和屠戮着苏联游击队和当地反抗势力时,东北军的“飞豹”战略轰炸机群和德军的“Ne…264”战略轰炸机群又一次趾高气昂地出现在莫斯科的上空并肆无忌惮投掷燃烧弹时,撕心裂肺的空袭警报声中,大批苏军的“雅克…1”和美军的P…51“野马”截击机群开始进行拦截,但苏军和美军的飞行员赫然发现东北军和德军为轰炸机群护航的是一种前所未见的新式飞机。电光火石的空战间,苏军第一王牌飞行员库尔杜布少校驾驶着座机试图攻击其中一架“居然没有活塞发动机和螺旋叶”的护航战机时,令他目瞪口呆的事情发生了:那架古怪的飞机机翼下喷出两股热流气浪,随即以难以置信的加速度立刻加速并闪电般地迂回急转飞到了自己的背后,紧接着,雨点般的航炮炮弹和航空机枪子弹将库尔杜布少校的座机击得粉碎。在意识消失前的一霎那,库尔杜布少将模模糊糊地看见那架新式飞机内的东北军飞行员做了一个嘲笑他“不自量力以卵击石”的坚中指手势。
击落库尔杜布座机的是高志航少将驾驶的东北军新式的P2…43B型“云雀”喷气式重型战斗轰炸机(德军的同型机编号为Me…262“风暴鸟”),而库尔杜布则是高志航的第300个空中猎物。一时间,战斧军徽铺天盖地,庞大的轰炸机群内,不但“飞豹”们在大摇大摆地尽情投弹,杀得兴起的“云雀”们也在疯狂地向莫斯科城内轰射火箭弹。浓烟滚滚的莫斯科上空已经成了东北军的“云雀”和德军的“风暴鸟”们尽情狩猎美苏战机的猪场,被击落的雅克一1和P…51“野马”像秋风扫过的树叶般不断地坠向地面。东北军飞行员们击落敌机后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和喝彩声在无线电里响威一片。
高志航拿起无线电对讲机,用德语呼叫近在咫尺的德军护航喷气式战机群:“这里是中国东北军空军第1航空联队,我是高志航,我代表中国飞行员们向德国盟军战友们致意!”
无线电里随即响起了一个同样友好的汉语回话:“这里是德国空军第52航空联队,我是埃里希·哈曼特,我代表德国飞行员们同样向中国盟军战友们致意!祝你们任务愉快!”(埃里希·哈特曼,二战中战绩位列世界第一的德国王牌飞行员,总计击落352架敌机。他的父亲早年曾因为生活困难而在中国长沙开过医疗诊所,因此哈特曼也会汉语。)
“彼此彼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