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月关作品集(一共七部小说)-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人看过这份奏疏,黄子澄便道:“皇上,臣以为,削藩势在必行,然则卓敬这番徙藩的策略,却是书生之见,不可用之。臣以为,为我大明江山社稷万载千秋考虑,当一劳永逸,永除后患。”
朱允炆欣然道:“先生有何见教,还请细细道来。”
黄子澄胸有成竹地道:“如今诸藩已乖乖交出兵权,可他们坐镇藩国,仍然势大,如今朝廷强盛,自然无虞,如果有朝一日朝廷虚弱,焉知诸藩不起异心?由东调到西,由南调到北,不过是权宜之计,要想一劳永逸,对诸藩便当一削到底,没了王爵之身,便没了造反的本钱。”
朱允炆大喜,不料一问起具体的削藩之策,两个心腹却是各执己见,并不相同。
齐泰认为,阻止诸藩进京奔丧,收缴诸藩兵权一事,虽然诸藩都遵旨行事了,但是对皇帝这两道举措,诸藩王心中都难免有些猜疑不定,杯弓蛇影,此时朝廷只要稍有动作,就会让诸藩明白了皇帝的真正用意所在,难免就会有人狗急跳墙。
诸藩之中,燕王朱棣年纪最长、威望最隆,久居北平,如今虽剥夺了他的军权,可军中还有他的许多旧部,一旦他因皇帝削藩而暴起反抗,必定酿成极大祸端,所以既要削藩,就该先从燕王下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先解决这个最大的威胁。燕王只要被削,其余诸藩便难成气候。
黄子澄则认为,正因为燕王久居北平,军中有许多部属,如果轻率拿他动手,风险便更大,不如对燕王先作安抚,同时剪除他的羽翼,从其他诸王下手,待诸王都被削掉,最后只剩下燕王一个光杆儿,他孤掌难鸣,朝廷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他擒获。
齐泰虽也是个文人,毕竟是掌过军的,略略懂些军事,听了老友这番愚腐之见,便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燕王为诸王之长,且实力最为雄厚,除掉燕藩,其余诸王必然丧胆,岂敢再生不臣之心?此乃一锤定音之举!”
黄子澄振振有词地道:“燕王素来恭谨,并无不法之事,要寻他的岔子,何其难也;况且燕王两次出塞,均有战功,如今无罪而削,如何服众?朝廷赏惩俱应有道,无过而罚,岂是圣天子所为?燕王实力虽强,目前未见反迹,贸然削之,难挡天下悠悠之口啊。”
齐泰道:“若逼反了他,奈何?”
黄子澄诡谲地一笑,说道:“先将燕王左右羽翼削去,到那时,他左右尽是朝廷兵马,你道他还能翻起甚么风浪来?如果那时他真反了,岂不正好授人口实?大义在朝廷一边,我们出师有名,可不正好名正言顺地除掉了他!”
齐泰只想直截了当削藩成功,而黄子澄考虑的却多,他是既想削藩,又想削得理直气壮,不损皇上清誉,往好里说,这叫十全十美,鱼与熊掌兼得,往坏里说,这就是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了。
两个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朱允炆是个没准主意的,只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他的心中也是左右摇摆,难以决定。就这么争了好几天,两位书生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一副秀才造反的模样,大有争论三年也难做定论的德性,谁也说服不了谁,朱允炆夹在中间,就像个受气的小媳妇儿,终究是拿不出个准主意来。
这时候,一位颇受朱允炆欣赏倾慕的大儒来了,此人就是方孝孺。
方孝孺师从“大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宋濂,此后一直在陕西汉中府学当教授,一个九品小官儿,但是道德学问却名扬天下,建文称帝后,立即下旨召他进京,此刻他刚刚赶到京城。
方孝孺四十出头,形容清瞿,一身的书卷气。朱允炆见之大喜,立即将他连升三级,任命为翰林侍讲,有了出入宫闱,朝觐皇帝的资格,进宫有座,礼称希直先生而不名,方孝孺感激不尽,顿生知遇之感。
朱允炆对方孝孺这位大儒倒是极信任的,一见他来,立即便把自己与齐泰、黄子澄计议之事合盘托出,征询他的意见,方孝孺虽是有名的大儒,却毕竟官职太小,这还是头一次在君前密议,不免有些紧张惶恐,他定了定心神,仔细考虑了齐泰、黄子澄的话,说道:“皇上敦儒修文,大兴文治。气象与先帝时大不相同,天下莫不称颂。若说这文治之道,不外乎一个‘礼’字。燕藩之强,却无把柄,若贸然削除燕王,必定为人诟病,有损陛下美誉。”
他顿了顿,见建文帝凝神倾听,微微点头,显然很赞同出师有名之言,心中大定,便循着这个思路继续说道:“削藩之事,稳妥至要。先除诸王,便是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一旦诸藩俯首,燕王再强,不也是孤掌难鸣么!到那时,皇上只稍作示意,燕王怕就要主动要求削藩了,若他真敢造反,也正如黄大人所言,徒遗把柄于朝廷,能搅起什么风浪呢?”
三套马车,两匹向左,一匹向左,朱允炆民主的很,马上站到了人多的一边,连连点头道:“孝直先生所言甚是,那么依爱卿之见,削藩大计应从谁开始呢?”
方孝孺久不在中枢,一门心思在陕西研究书本,哪里提得出什么建议,不由迟疑了一下,把眼看向黄子澄,黄子澄见他与自己意见相同,甚是喜悦,连忙出来解围道:“皇上,臣以为,可以先削周藩,周藩为内地诸藩之首,封国位居中原,乃逐鹿天下之地。把这里掌握在朝廷手中,正好北遏燕山,阻住燕王南下之路。再者,周王是燕王一母同胞的兄弟,两王关系最为亲密,如果除掉周藩,燕王便被斩去一臂,势力将更形削弱。”
朱允炆听得龙颜大悦,连忙问道:“妙计,妙计,朕有孝直先生、以行先生、尚礼先生之助,何愁大事不成。”
计议已定,便是着手对付周王了,可是周王做事虽不及燕王谨慎,要找些削其王爵的罪名出来也不容易,周王倒是在洪武年间私自去过一趟凤阳,这是可以当成谋反的大罪,但是当时洪武皇帝还在,虽然严厉斥责了儿子一番,却并未深究,如今怎好旧事重提?
朱允炆便想到了锦衣卫。罗克敌得到建文帝的传召不禁大喜,他早知道新帝登基,必然削藩,到时候一定会起用锦衣卫,却没想到皇上如此迫不及待,刚刚登基不足一个月,就已准备动手了。
朱允炆马上把罗克敌传来,立即要他侦缉周王不法事,罗克敌满口答应下来。朱允炆还不放心,又道:“此事至关重大,你是锦衣卫里目前的主事人,轻易离不得中枢,你将派何人前去操办此事?”
罗克敌道:“臣之下属,有一总旗,姓杨名旭,性格沉稳,办事老练,可当大任。”
“杨旭?”
朱允炆忽地想到了他前两日见过的那份奏疏,奇道:“杨旭不是已战死双屿岛了么,你锦衣卫中还有一个杨旭?”
罗克敌便道:“皇上,锦衣卫中只有这一个杨旭,当时朝廷水师确实以为他以身殉国了,谁知他福大命大,身负重伤而不死,落水漂流,幸被一渔民救起,将养多日,竟然捡回了性命。
朱允炆心道:“九江遗杨旭入双屿盗寇之帮为内应,他能于群盗之中为间而不露马脚,确是胆大心细聪明绝伦之罪,朕让他搜罗周王罪证,当能胜任。”便喜悦点头,应承下来。
随即他便想到,自己刚刚登基,民心人望尚嫌不足,这样重要的大事,自己应该接见一下这个杨旭。当初杨旭与家族起了冲突,险些身陷囹圄,便是自己一言为他解围,如果把他叫来再亲自嘉勉一番,杨旭还不感激涕零?自然粉身碎骨报答君恩。主意已定,朱允炆才说出让罗克敌带杨旭来面君的旨意。
就这样,夏浔有了进宫面圣的圣眷隆恩。
夏浔此番重新回到宫中,此间却已换了主人,夏浔看着宫中一厅一柱、一草一木,心中也觉黯然。
那个令人望上一眼就心生战栗的帝王,那个在幼女爱孙面前慈爱祥和的老人,不管别人对他是谤是誉、是畏是敬,但他鲜明的人格魅力,却是叫人一见难忘的,自己只不过去了一趟杭州,再回来的时候,那个叱咤风云的伟人便已化作一坯黄土,走在宫中,物是而人非,真令人有种人生无常的感觉。
夏浔随着罗克敌走在宫中长廊下时,朱允炆正在谨身殿议政。
凭心而论,朱允炆是真想干出一番于国于民有利的大事业,成就一代帝皇伟业的,他的新政却也并非全无是处,不过不管是与朱元璋的老辣睿智比较起来,还是与朱元璋出自民间,熟知民情的阅历比较起来,他都差得太远,所以许多政策,要么缺乏远见,要么就是被文臣们所蒙蔽,挟杂些私货兜售给皇上,他却不知真相。
比如此刻,继鼓动皇帝撤消了大批盐茶税司、刑举衙门之后,以江浙籍官员占主体地位的朝中官员们又打起了田赋的主意。
几位江浙籍官员围着朱允炆,先恭维吹捧了一番建文称帝后的新政如何气象一新,如同甘露,普天下臣民如何欢欣鼓舞的屁话,说得朱允炆眉开眼笑,真当自己是人间圣君了,这话题便绕到了江南税赋上面。
江南苏州、松江、湖州、嘉兴四地的税赋,是高于其他地方的,因为这些地区最为富裕,当然,也有人说,朱元璋把这四个地方的税赋订得特别高,是因为这里曾是张士诚的地盘,朱元璋恼悔江南百姓拥戴张士诚,所以立国之后予以惩戒。
不过朱元璋只有一隅之地的时候,天下四分五裂,各有其主,要依着这说法,那几乎每一股势力、每一支义军、包括北元朝廷,当时都有他们的根据地,朱元璋要惩戒、要罚重税,似乎除了他自己当初拥有的那片地盘之外,处处都该收重税了。
而且,明朝赋税极低,不管是田税还是商税都是三十税一,苏州、松江等富庶地区的重税是相对于这个普遍税率而言的,以上四个地区,一直都是江南乃至整个天下最富裕的地区,要说这“重赋”重到了这些地区无法承受,阻遏了地方经济发展,却也未必。
正由于这些地区富裕,百姓们有钱送子女读书,这里出的读书人最多,相应的在朝为官的人也最多,因此朱元璋健在的时候曾经做过规定: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籍贯的官员禁止到户部做官,因为朝廷反腐的几桩大案中,“户部胥吏,尽浙东巨奸,窟穴其间,那移上下,尽出其手。且精于握算,视长官犹木偶”,朱元璋担心他们把持财政,偏私家乡,从而牺牲朝廷的利益。
现在朱元璋死了,朱元璋洪武,朱允炆建文,从这年号上就可以看出,他想反其道而行,创建一番与乃祖不同的伟业,这些官员便蠢蠢欲动起来,在朱允炆面前大谈江南重赋,致使百姓如何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请求皇帝开恩,减免江南税赋。
要知道江南重税其实也是有区别的,那里的民田税赋并不高,税赋高的是官田,这也符合自古以来一直的规矩,但江南恰恰官儿最多,江南的官田比例也极高,这笔帐算下来,关乎他们家族的切身利益就极重了。内中详情朱元璋是知道的,所以没有人敢在他面前提减免江南税赋,朱允炆却不知道这些情形,听那些官儿们说的在情在理,不禁连连点头。
侍候在建文帝身边的小付子正在为皇上斟茶,听这些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